师说读后感大全2020.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7256 上传时间:2020-11-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读后感大全20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师说读后感大全20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师说读后感大全20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师说读后感大全20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师说读后感大全202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说读后感大全20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读后感大全2020.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师说读后感大全2020 韩愈师说的原意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由于受“九品中正制”和“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了当时社会耻于从师的风气。韩愈不入世俗,在师说中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师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师说读后感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这是*开篇的话。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好像这话就是*的文眼。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好像文眼又不是这句了。从后文来看,似乎还是该以总案里的看法为是。对于为什么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还有老师是

2、怎样来传道受业解惑的,韩昌黎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分析,*的重心放在要勇于拜师学习上。师说不是驳论文,但驳论的意味相当明显。我读韩文时有两个地方感受最强烈。一是写到感士不遇的题材的时候,作者激动于中,不平则鸣,或愤激,或解嘲,都有特别动人之处,从这点上说,师说不算是韩愈最能感人的文字。二就是韩愈特别善写驳论,进学解、送穷文都是辩难,张中丞传后叙挥斥“自比于逆乱”者,讳辩反驳挖苦流俗的繁琐忌讳,至于论佛骨表这样的辟佛文字更不消说,力拔千钧,气势迫人。而即使不是明摆的以驳论的形式出现,作者也喜欢树个对立的靶。因此读韩文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韩愈的话不是平空说的,每一句话话锋所向,都是冲着某个对手要害去的,

3、师说就是这一类。大约写论文要精彩就不能自己单练,要找个对手跟自己对掐才能写出味来,用韩愈自己的话说,这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师道也”是*的主旨。话当然不错,到今天也很难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来。不过前面说了,韩愈写这篇*是有和人对掐的意思的,因此对于“师道”的含义,这篇*主要只谈了一面,那就是只要对你学习“道”有好处,任何人你都是可以以他为师的。至于从这句话里还可以引出的另外一个意思:你要信奉的是“道”本身,而对于那个作为老师的人,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分迷信和盲从,*就只是隐约提及了,当然,这个见识在中国其实也是“古已有之”的,那就是论语里讲的:“当仁不让于

4、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韩愈说这句话,是从切身感受而发的。他自己就是“曰师曰弟。云者”的典型,当时“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新唐书?韩愈传)。谈到师说的写作背景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都会引用柳宗元的.这段话:“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书)则当时写这样的*,表达这样的见解,需要相当的勇气,自不待言。不过我倒更注意柳宗元的另一句话,他在报严厚与书里说:“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柳说自己不如韩愈,大约是谦抑之辞。韩愈的*的长处,在于骨力气势,情理交融,不论结构文字,都能苦心经营而不露斧凿痕迹

5、,相比之下,柳宗元最精致的文字(如永州八记),反而显出有点“做”。可以说,韩文有一种厚势,确实为柳宗元所不及。但是细究下来你会感到,这种厚势极非来自学问修养,也非来自玄想哲思,多半是从文字章法里直接体现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韩愈的优势首先是文学技巧要更高明些。但是你得知道,这两位可都不是首先以文学家自居的,那么再比比别的东西,也就不能说是我多事。为人这里先不谈,单说思想。韩愈虽然标榜“文以载道”,但他的五原不过是儒家寻常的见识,和柳氏的贞符、天说一比,高下立判。当然,另一个意义上说,见识寻常不是坏事,因为正好利于普及。说到底,为不为师主要还是跟性格有关。韩愈好为人师,自然在提携后进上颇有功绩,

6、但是他一方面固然因此承担了压力,另一方面,这样做也给他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他是很向往一个宗师的身份的。看韩文我总不免有这种感受,他最好的*里,都多少有些顾影自怜的意思,看似自责,实则炫耀的内容甚多。他的发言率真,无所避忌里,有忠正刚直的成分,却也有不知天高地厚一时冲动的成分,甚至多少还有点好出风头的意思。他的性格过于外露,以上是一端,“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与文字”也是一端。他的怨气常常过盛,但又有幽默感,有自我解嘲的本事,这就是韩愈*的“狡狯”处。尽管并非韩愈的本愿,但是这种作文时的“狡狯”最终还是不免流露到做人上来。犯颜极谏的时候,他确有为了心中的“道”而不惜代价的决心,可是对于这个代价他其

7、实并没有很清醒的认识,因此事后往往后怕。论佛骨表,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但一到贬所,又立刻上表请罪。也正是因此,柳宗元的命运是一贬再贬,而韩愈两次获罪,却都在不久后又回到了长安。表面上看,柳宗元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儒道二元的性格,“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务此”,可进可退,伸缩的余地较大。而韩愈则儒家得很纯粹,甚至只讲兼济天下,连独善其身都恨不得要否定掉。但实际上他积极入世,却不脱文人常见的毛病,对世事人情的认识过于简单。愈了,就不免退之,性格上的不甘退缩,最终往往是以人格上的更大的退缩为代价的。终于,柳宗元写信给担任史官的韩愈说:“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

8、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卒无可托乎?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矣。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曰师曰弟。云者”,本不可笑,但有时却又似乎终于不免可悲,不免可笑。位卑则足羞,官胜则近谀。这句话是韩愈竖的靶。,相当于钱玄同假托出来的王敬轩。但是客观点看来,至少后面一句是颇有些道理的。后世以门生故吏之名,拉帮结派,成群作党,谋私祸国,纵横不法的事,至今仍不见衰减的势头。韩昌黎地下有知,恐怕不能无恨。不耻相师自然是好事,但理论上的善举,落到实处往往变了味道。而在行为的性质只能依靠当事

9、人的个人品质来保障的社会里,这样的事永远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师说读后感2师说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提倡了散文,创造了新的诗歌流派。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最近阅读了

10、古文观止这本书,尤其是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应象颇为深刻。*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的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

11、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我也喜欢文中的这句“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还是老的辣”这两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应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是专长不同罢了,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最后我觉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篇*没有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是“师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这句话换成俗语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老师只能是引导我们,具体领悟和行动还在于我们自己。像土地给我提供承托,而不能个给我们海拔;像跳板给我们帮助,而不是给我们辉煌;像小巢给

12、我们提供归宿,而不能给我们征程;想乳汁给我们提供营养,而不能给我们人生。因此,老师只是我们的依靠并非依赖,我们必须自己去努力奋斗,带着老师的忠告,带着自己的梦想不断进取,去解其惑。从师学习固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我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是我们的起止,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师说读后感3我读了师说这篇*后,我知道了它大致在讲什么:写了关于老师的事情。有一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这句话令我印象很深:不管是谁,比你大的还是比你小的人,只要他的学问比你渊博,你就可以拜他为师,还有会你不会的东西的人,你也可以拜他为师。在现实我们也有很多老师,例如:

13、家教老师、补习老师、辅导老师、学校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像我的补习老师,我有些时候喜欢他,又有些时候觉得他很讨厌。在他不发火的时候,和我们班的小朋友笑着讲话时,这时我很喜欢他。在他打扰我们写作业的时候,老是在给我们讲笑话,但是我们都听着他说话,都不能做作业了,这时我很讨厌。他还有是在他对我们发火时,骂我们时,我又讨厌他,又对他有一些喃喃怨语。这就是我的老师,你们的老师是怎样的?在读这篇*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一句话,这几句话很有名: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就是:有三个人并肩走在大道上,有一个人知识渊博,有一个人是武术高手,还有一个是音乐家,三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就可以互相拜师学艺,这样三个人可以学

14、到,自己不会的本领,自己学会了别人的长处,也就可以当自己的长处,教会每个人。所有人都可以当学生,还可以当老师。在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所有的人都可以当师傅和徒弟。不是三个人才有师傅,哪怕是全世界的人都有师傅。现在的老师我觉得都没有古代的老师尽心尽力的教我们上课,上课才说一两样东西就打下课铃了,东西呢没有听懂许多,老师讲课只是简简单单的讲一些表面难的题,我们真正的难题都没讲到,我们的缺点老师一律没有见到,而且还不是圣贤,令我感到很失望。师说读后感4这是*开篇的话。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好象这话就是*的文眼。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好

15、象文眼又不是这句了。从后文来看,似乎还是该以总案里的看法为是。对于为什么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还有老师是怎样来传道受业解惑的,韩昌黎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分析,*的重心放在要勇于拜师学习上。师说不是驳论文,但驳论的意味相当明显。我读韩文时有两个地方感受最强烈。一是写到感士不遇的题材的时候,作者激动于中,不平则鸣,或愤激,或解嘲,都有特别动人之处,从这点上说,师说不算是韩愈最能感人的文字。二就是韩愈特别善写驳论,进学解、送穷文都是辩难,张中丞传后叙挥斥“自比于逆乱”者,讳辩反驳挖苦流俗的繁琐忌讳,至于论佛骨表这样的辟佛文字更不消说,力拔千钧,气势迫人。而即使不是明摆的以驳论的形式出现,作者也喜欢

16、树个对立的靶。因此读韩文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韩愈的话不是平空说的,每一句话话锋所向,都是冲着某个对手要害去的,师说就是这一类。大约写论文要精彩就不能自己单练,要找个对手跟自己对掐才能写出味来,用韩愈自己的话说,这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师道也”是*的主旨。话当然不错,到今天也很难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来。不过前面说了,韩愈写这篇*是有和人对掐的意思的,因此对于“师道”的含义,这篇*主要只谈了一面,那就是只要对你学习“道”有好处,任何人你都是可以以他为师的。至于从这句话里还可以引出的另外一个意思:你要信奉的是“道”本身,而对于那个作为老师的人,实际上没有必要

17、过分迷信和盲从,*就只是隐约提及了,当然,这个见识在中国其实也是“古已有之”的,那就是论语里讲的:“当仁不让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韩愈说这句话,是从切身感受而发的。他自己就是“曰师曰弟。云者”的典型,当时“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新唐书?韩愈传)。谈到师说的写作背景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都会引用柳宗元的这段话:“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书)则当时写这样的*,表达这样的见解,需要相当的勇气,自不待言。不过我倒更注意柳宗元的.另一句话,他在报严厚与书里说:“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柳说

18、自己不如韩愈,大约是谦抑之辞。韩愈的*的长处,在于骨力气势,情理交融,不论结构文字,都能苦心经营而不露斧凿痕迹,相比之下,柳宗元最精致的文字(如永州八记),反而显出有点“做”。可以说,韩文有一种厚势,确实为柳宗元所不及。但是细究下来你会感到,这种厚势极非来自学问修养,也非来自玄想哲思,多半是从文字章法里直接体现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韩愈的优势首先是文学技巧要更高明些。但是你得知道,这两位可都不是首先以文学家自居的,那么再比比别的东西,也就不能说是我多事。为人这里先不谈,单说思想。韩愈虽然标榜“文以载道”,但他的五原不过是儒家寻常的见识,和柳氏的贞符、天说一比,高下立判。当然,另一个意义上说,见

19、识寻常不是坏事,因为正好利于普及。说到底,为不为师主要还是跟性格有关。韩愈好为人师,自然在提携后进上颇有功绩,但是他一方面固然因此承担了压力,另一方面,这样做也给他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他是很向往一个宗师的身份的。看韩文我总不免有这种感受,他最好的*里,都多少有些顾影自怜的意思,看似自责,实则炫耀的内容甚多。他的发言率真,无所避忌里,有忠正刚直的成分,却也有不知天高地厚一时冲动的成分,甚至多少还有点好出风头的意思。他的性格过于外露,以上是一端,“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与文字”也是一端。他的怨气常常过盛,但又有幽默感,有自我解嘲的本事,这就是韩愈*的“狡狯”处。尽管并非韩愈的本愿,但是这种作文时的“

20、狡狯”最终还是不免流露到做人上来。犯颜极谏的时候,他确有为了心中的“道”而不惜代价的决心,可是对于这个代价他其实并没有很清醒的认识,因此事后往往后怕。论佛骨表,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但一到贬所,又立刻上表请罪。也正是因此,柳宗元的命运是一贬再贬,而韩愈两次获罪,却都在不久后又回到了长安。表面上看,柳宗元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儒道二元的性格,“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务此”,可进可退,伸缩的余地较大。而韩愈则儒家得很纯粹,甚至只讲兼济天下,连独善其身都恨不得要否定掉。但实际上他积极入世,却不脱文人常见的毛病,对世事人情的认识过于简单。愈了,就不免退之,性格上的不甘退缩

21、,最终往往是以人格上的更大的退缩为代价的。终于,柳宗元写信给担任史官的韩愈说:“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卒无可托乎?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矣。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曰师曰弟。云者”,本不可笑,但有时却又似乎终于不免可悲,不免可笑。位卑则足羞,官胜则近谀。这句话是韩愈竖的靶。,相当于钱玄同假托出来的王敬轩。但是客观点看来,至少后面一句是颇有些道理的。后世以门生故吏之名,拉帮结派,成群作党,谋私祸国,纵横不法的事,至今仍不见衰减的势头。韩昌

22、黎地下有知,恐怕不能无恨。不耻相师自然是好事,但理论上的善举,落到实处往往变了味道。而在行为的性质只能依靠当事人的个人品质来保障的社会里,这样的事永远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师说读后感5今年假期我有幸拜读了师说教育智慧品读。师说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本书是于拾编著。韩愈师说的原意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由于受“九品中正制”和“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了当时社会耻于从师的风气。韩愈不入世俗,在师说中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而本书除了阐明此观点外,还从其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

23、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第一,师说谈“师”与“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就不成其为师。这里的“道”如果在今天理解,那就是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即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胜任教育教学其它方面的素质。古时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说明教师的地位,天、地其实是虚的,教师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名列第三位,可见教师地位的重要。古人对教师的要求和地位有如此之高,何况是今天。所以,作为我们今天的教师,首先应该看得起自己的职业;其次,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呢?就得从“修道”做起,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懂的多,问的也多,我们担任的是新世纪

24、的教育重担,可不比过去的教书先生了,要想能够在教育领域游刃有余,就得把自己的道行修深修专,同时才能把自己的“道”传好。第二,师说谈“道”与“业”。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授业”是“传道”的途径,这应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影响,用当今的教育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可能有些狭隘,但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而我们这些从教者在教学中更重视的是“授业”,而忽视了“传道”,或者是把“传道”和“授业”

25、彼此孤立起来施教,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或是“本末倒置”。第三,师说谈“师“与”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充分说明了现形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正说明这个道理。也就是我们经常告戒自己的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要学会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课上多给学生发问、质疑的机会,教师要学会聆听,在解惑的同时,要常怀学习之心。第四,师说谈“教“与”学“。韩愈在师说中也谈到了“教”与“学”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生角色问题,强调了讲授的作用。在新理念倡导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似乎成了教师讲授的对立面,其实则不然,新课程不否认教师的讲授作用,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内容,掌握好讲授的“度”。韩愈距现在已有1200多年,古之圣人何止韩愈一人,他们能够对“师者”,对“师道”有如此高的见识,对现在的从教者来说仍有无限的启迪,而且有很多理念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实是让人佩服。在佩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感到十分的惭愧,一千多年前,这些圣人们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到如今仍没有参透,还在苦苦地思索着,践行着师说读后感大全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生作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