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建立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托育服务供给质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托育服务需求。根据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构建家庭为主、托育补充,政策引导、普惠优先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托育服务体系。结合树立高质量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精准发力,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抓住关键节点推进整体发展,遵循托育行业特点规律,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托育服务需求,努力推动托育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处具有典型示范带动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
2、构。2025年确保千人口托位比达到4.8%。,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管理率不低于95%,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覆盖主要社区,有条件的农村在社区中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满足家庭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二、主要内容(-)健全托育服务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托育机构设置标准、托育机构管理办法、托育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托育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托育机构保育活动指南、托育机构负责人和保育人员培训指南、托育机构安全保障工作指南、托育机构消防安全检查指南。研究制定托育机构综合等级评价标准和托育机构保育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开展托育机构评估,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研究制定幼儿园开展托育服务管理办法、保育师资培训
3、机构论定和保育师培训质量抽查实施办法、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管理办法、普惠性托育机构认定资金补助管理办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等。(二)完善照护支持指导体系。完善支持家庭婴幼儿照护,全面落实产假、护理假和哺乳假政策,鼓励单位为职工照护婴幼儿提供便利。加大产后就业支持,支持脱产照护婴幼儿的父母重返工作岗位,为其从业就业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就业能力。强化婴幼儿健康管理,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新生儿访视、生长发育、预防接种、安全防护、疾病防控等服务。保障免疫规划疫苗供应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家庭科学育儿能力。(三)积极培育婴幼儿照护供
4、给体系。L支持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在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并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对不能满足群众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的老城区和已建成的居住区要在3年内通过购置、置换、租赁、补贴等方式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推进发展工作场所托育设施,支持产业区建设服务员工的托育设施,鼓励有需求有条件的新建产业园区规划预留托育配套用地,推动企事业单位整合资源建设普惠托育机构。支持用人单位以单独举办或联合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2、优先支持普惠性服务机构发展。综合考虑居民收入水平、服务成本、合理利润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市场服务价格。
5、开放托育服务举办主体,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综合托育服务机构。突出综合托育机构的功能性、示范性和辐射作用,按照优先安排、优惠支持、县级主办原则,大力推进具备普惠服务、养育指导、家长课堂、科普教培等服务功能的示范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单独或联合举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依托社区、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托育服务设施,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到2025年,每县市区至少建立一所公办综合托育机构。3、鼓励幼儿园开设托班。充分激发幼儿园投资托育和挖掘幼儿园参与托育服务的潜能,支持幼儿园以新建、改扩建、开设分
6、园、增设托班、联合办园(班)等方式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既扩展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的发展空间,又有效解决当前婴幼儿入托的紧迫困难。从2023年起,新建、扩建的幼儿园,要根据当地托育服务需求和发展趋势配置一定数量(比例由zE班纳入幼儿园设计规划配套建设;现有幼儿园要按照托育服务标准和规范,创造条件增设托班,招收2-3岁的婴幼儿,提高入托率。4、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建设。灵活托育服务机构形式,突出综合托育机构的功能性、示范性和辐射作用,按照优先安排、优惠支持、县级主办原则,大力推进具备普惠服务、养育指导、家长课堂、科普教培等服务功能的示范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单独或联合举
7、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同时,综合托育机构要承担区域内试点示范、信息采汇、诉求代言等职责,充分发挥其区域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到2025年,每县市区至少建立一所公办综合托育机构。(四)构建托育服务人才保障体系。L加强人才教育培养。加快高等院校托育服务学科建设进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高职高专和职业技术院校等开设托育服务相关专业或方向课,加强托育学科研究与提升,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探索工学一体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教育培养水平。2、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利用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平台,按照保育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推进托育机构保育师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评价,
8、鼓励现有开设托育服务类专业职业院校,开展托育服务有关专业证书试点,加大与托育服务关联的岗前、转岗、创业等职业技能培训,将托育有关工种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I、创业培训补贴标准目录。3、强化在岗技能提升。在政策研究、幼儿保育、儿童保健、医疗护理、学前教育等领域遴选50名专家组成师资库,鼓励组建本级托育服务师资团队。每年组织师资队伍培训,并积极参加国家师资培训。依照国家托育机构负责人和保育人员培训大纲,落实托育机构负责人不少于60学时、保育人员不少于120学时的全员培训要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对机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持续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五年为一周期。4、开展
9、保育科研活动。依托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社会组织及相关学科专家等,建设覆盖医学、心理、教育、健康、社会等领域的育儿科研队伍,积极开展育儿理论研究、标准规范制定、保育课程设计、托育师资建设、产品用品研发、支持制度建设等科研调研活动;加强托育服务基础理论、基础课程、基本技能等资源数据库建设,开发数字化课程、课件、教材,推进托育科教数字化发展。鼓励支持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托育知识技能竞赛活动和参加全国托育服务技能大赛。5、加强人才管理服务。加强托育从业人员保障制度、职业发展规范、良好工作环境等基础性建设。研究制定托育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基本社会保障,提高福利待遇;给托育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技
10、能学习教育机会和职级、薪酬晋升机会,创造更多更好发展空间和拴心留人的环境;大力开展托育职业社会认同宣传活动,提高托育从业人员尊崇度,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提高托育服务队伍稳定性和增长性。(五)建立健全托育机构综合监管体系。L实行登记备案制度。按照托育机构登记和备案办法规定,对托育机构办理注册登记和备案。托育机构经相关部门注册登记后,应当及时向区级卫生健康部门备案。2、建立日常监管机制。建立完善街道属地管理和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机制,加强对托育机构的监督管理,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托育机构诚信档案,将托育机构的违法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行违法失信惩戒制度。3、建立违法查处机
11、制。托育机构未注册登记或因不符合设置标准、管理规范和备案条件未能通过备案的,由区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督促整改。整改后达到备案条件的,予以备案。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加大对已登记注册未备案或者已备案但管理混乱、存在安全隐患的托育机构的执法监督力度,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4、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全面推行托育从业人员就业岗前培训I、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创业培训I。要求符合条件的托育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鼓励成立托育服务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自律、协调、规范作用,促进托育服务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三、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
12、导建立完善托育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将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深改事项、重点发展领域,统筹解决编制、经费、场地等关键核心问题;将本规划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心编制本级托育发展专项规划;将托育事业发展纳入上级对下级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托育工作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作,加快形成推进规划实施的合力。(二)加大资金支持落实政府投入责任,积极争取省预算内投资,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事项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目录。发挥公益金、社会捐赠等资金支持作用,激励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形成投入主体多元、渠道多样格
13、局,为规划目标彳壬务高质量完成提供坚强有力保障。(三)强化用地保障将儿童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农用地转用指标、新增用地指标分配适当倾斜。引导支持利用低效或闲置土地建设托育服务设施。优先保障公益普惠类儿童服务项目规划用地指标。(四)完善监测评估强化责任意识、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终期评估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工作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跟踪监测,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动态反映规划目标进展情况,客观反映托育服务发展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规划执行精准度,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五)做好宣传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主要平台和新媒体主导作用,制定科学育儿宣传教育实施方案,组织参与广、手段多、方式活、内容实、易接受的托育宣传教育服务活动,重点开展法规政策解读、育儿知识宣讲、照护技能讲授、群众关注回应、照护服务体验等内容,提高全社会知晓度、增强认同感、激发参与热情,形成促进托育事业发展良好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