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看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洪银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最能概括市场经济现代特征的是信用经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以信用为基础。企业的融资结构来说,内源融资即自有资本只占其很小的比重,占最大比重的是外源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虚拟资本产生的两种途径:信用形式上产生虚拟资本。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虚拟资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创造虚拟资本,商品信用:汇票是一种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债券。这种汇票直到它们支付之日到来之前,作为支付手段来多次流通。这种商业票据的流通便代替了货币流通,创造出流通手段,产生虚拟资本。银行信用:它使同一些货币充当不知多少次存
2、款的工具,同一货币能够执行多少次借贷资本的职能。其形式有:有息证券、国家证券、各种股票作抵押的贷款,存款的透支,未到期汇票的贴现等。同一笔货币资本反复使用,就产生虚拟资本。,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虚拟资本,马克思:“人们把虚拟资本形成叫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收入按利息率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股票(债券)价格=股息(债息)/利息。债券和股票都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存在,并进入市场流通。所有这些证券实际上代表对于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土地价格=地租/利息。地产也作为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存在。,虚拟经济的概括,以信用方式创造货币资本商业信
3、用(汇票流通)银行信用(贴现)以证券方式创造资本(所有权收入索取权的资本化)债权证券化实现资本化(到期收入索取权资本化)股权资本化(未来收入资本化)交易风险资本化(期货交易,股票指数等,是到期支付收入证券化)土地产权资本化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创造虚拟资本虚拟经济的基本依托是市场投机既是现代经济进步的说明因素,也是现代经济矛盾和危机的说明因素。,信用形式或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不都是虚拟经济,货币和汇票执行流通和支付手段时不是虚拟经济,执行支付手段的汇票流通时便是虚拟经济。用股票筹集的资本进入企业运行时不是虚拟经济,股票作为所有权证书进入市场流通时就是虚拟经济。用债券筹集的资金进入企业运行时不是
4、虚拟经济,债券作为债券证书进入市场流通时就是虚拟经济。居民购买房子自己居住就不是虚拟经济,买房子用于倒卖、投机就是虚拟经济。外汇对实际的外贸活动起媒介作用时不是虚拟经济,为了实现套利或套汇的目的而对外汇进行投机性买卖则形成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积极功能,借助商业信用可使交易的扩张突破现有资本的限制资产证券化,不仅使资产增加流动性,而且通过投机机制,在瞬间依靠市场筹集巨额资本资本的证券化可以提供企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平台。实物性的资本形式很难实现这种调整和重组。资本证券化后,通过股票的交易就能在迅速地较低成本的实现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制度设计上,期货交易之类的虚拟经济一开始就是为锁定风险而存在的。期
5、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交易则把交易中的风险直接作为交易对象,提供风险锁定、转嫁、分解、控制和回避机制。从整体上降低金融、经济体系中的风险。属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虚拟经济市场活跃,预期收益率高,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带动实体经济的市场活跃。虚拟经济提供投机的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风险投资、资本运作和扩张经济的平台;另一方面,难以避免欺诈性。,虚拟经济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虚拟资本的价值额随着利息率的下降而出现上涨的趋势。进入实业的最低资本限额提高,使大量资本进入股票投资等投机领域。市场上出现了单纯为了购买某种
6、有息证券而成立的金融公司。这些金融公司单纯投资于股市,而不是投资于实体经济,由此使虚拟资本进一步膨胀。现阶段,虚拟资本的范围大大扩大,收入可以资本化的不仅包括债券、股票,还有外汇和金融衍生工具,如金融期货、股票指数、期权等。虚拟资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天在各类资本市场上交易的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数十倍。在汇票等虚拟资本中有惊人巨大的数额,代表那种现在已经败露和垮台的纯粹欺诈营业;代表利用别人的资本进行的已告失败的投机;还代表已经跌价或根本卖不出去的商品资本,或者永远不会实现的资本回流。(马克思)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和股票构成的。这意味着,银
7、行资本的虚拟化是建立在虚拟资本存在的基础上的。这说明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什么能迅速向银行蔓延。,在信用形式上创造虚拟资本的界限,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运用。信用产生虚拟资本的量是有边界的。它最终不能脱离现实经济。信用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因而成为投机的基础。只要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从而资本回流确有保证,这种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信用危机(金融危机),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潜伏着危机的可能性:在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中,其中某个环节不能支付就可能造成这个债务链条的危机。在以信用为基础的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就会发生。日本从80年代末产生的泡沫经
8、济,就是在无限制贷款而资本无法回流的情况下,导致信用无法持续,最终因泡沫经济被打破而经济出现衰退。在现代经济中,信用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用(金融)危机。这已为从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所证明。,虚拟资本运动与现实资本运动的分离,资本有两种价值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虽然虚拟资本以现实资本为基础,但投入股票的资本价值不能有双重存在,只能作为所有权证书存在,是现实资本的复本。虚拟资本的运动不是现实的资本价值的流通,是收入索取权的转让。,虚拟资本独立的价值运动,虚拟资本价值的涨落有
9、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它们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它们有权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发生变化。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虚拟资本价值,更要受市场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利息率变化、进入市场的证券数量、投机心理、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等等都会导致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远远脱离其现实资本的价值虚拟资本价值变动取决于证券交易所中的行情。股市上的过度投机导致流通的资产过度膨胀。泡沫经济由此便可能产生。在现代经济中,依靠虚拟资本的形成机制,一切资本具有了倍数增加的能力。,虚拟资本运动的最终后果是货币和信用危机,虚拟资本不是虚无资本,它在现实资本基础
10、上产生,其运动有独立性,但最终受现实资本运动制约。这种制约性在危机时显示出来。在现代经济中,扩张是由信用推动的,收缩也是由信用推动的。它能把再生产过程强化到极限。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里倍数增加。信用制度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信用的扩张和收缩直接反映并影响经济波动。一旦由于市场商品过剩、价格下降而出现再生产停滞时,信用就会停滞。经济的繁荣阶段,信用会大大扩张。信用会使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而无限扩张。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就会发生。危机就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虚拟资本并不都是泡沫经济。如果汇票代表现实的交易,外
11、汇代表现实的货币交易,债券代表使用权转让后现实资本,股票代表现实投入企业的资本,它们有实体经济的支持,就不能称为泡沫经济。泡沫产生于投机,虚拟资本提供市场投机的机会,因而产生经济泡沫。但不能说一有投机就有泡沫经济。经济泡沫是资本市场上的虚拟资本及相应的投机活动。没有超过实体经济可以支持的度。泡沫经济是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投机经济。大量投资于投机领域就可能产生泡沫经济。,世纪之交在世界范围先后出现的几次金融危机都同虚拟经济相关,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泡沫经济,在利息率一定并偏低的刺激下,企业有高负债投资的冲动。高负债投资没有回报,不能回流,便产生危机从1997年起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12、是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过度投机。2000年初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高科技股价格猛跌所表明的IT产业的泡沫经济。正在蔓延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风险的分类,风险即不确定性。保险市场不完全风险的分类:不能伴有收益的风险。这种风险必须规避;可能伴有收益的风险,这种风险就要敢冒。可以管理的风险即企业的外部风险,如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转移风险。不可以管理的风险,如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不能转移的必须有企业程度承担系统性风险:经济系统遭到破坏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市场可以自动调整的风险,厌恶风险和敢冒风险,与利益对应的风险不应该规避,否则社会丧失许多创造力。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
13、工具实际上是风险配置。风险投资也是这类风险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的企业家敢冒风险。企业投资和经营的风险由投资者和经营者自己承担,本身能够优化投资行为和经营行为。市场参与者承担风险,不可避免产生风险厌恶者:投资者不愿进行风险性投资,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不敢冒风险。所有这些规避风险的行为产生的结果是错过发展的机会,形成缺乏创新精神,没有活力、没有创造力的社会,敢冒风险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的目标:要使承担风险的市场参与者具有敢于冒风险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鼓励创造者和发明者抛开风险顾虑来实现自己的梦想:鼓励人们为了更好的收益而去冒大的风险:给刚开始一项崭新事业的企业家投资等等来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制度安排:通过利用多数人来分散发生在个别人身上的风险,减少个别人所承受的损失市场为敢冒风险的市场参与者提供的安全保障主要是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保险、对冲,期货市场和分散风险等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