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活动征文大学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活动征文大学生.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活动征文大学生 21世纪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越来越重要。这当中的德、智、体、美是青少年获得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四个基本方面,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今天整理了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活动征文大学生五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活动征文1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所以人类社会的教育就离不开德智体美劳这个根本。现在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只是过去只重在一个“德”字,一个不同社会时代性的一个“德”字。解放以后,国家的性质不同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法。所以党和政府就总结出了这个极具概括性的“德智体美劳”的五
2、字教育方针来。当然,具体的讲:“德智体美劳”是以“德智体”为重点的。因为“美”与“劳”这两个字的内容不能独立的表现出来,它必须要以“德智体”为依托,建立在 “德智体”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性。比如说“美”吧,它只是一种特性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附在物的形态上才行,好象我们说“花”是美的,这个“美”就是花托出来的;说山水美,这个“美”就是山水托出来的。离开了依托,则“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说的是物,如果要说人的话,除了相貌,人的美就还有另一层涵义,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长相,而是要看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就*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因为只有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
3、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而这种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实质。所以说“美”是不能脱离德智体的基础的。同样,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体”三个字来体现。因为一个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则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也必然会做事勤快,工作兢兢业业;反之,一个品质不良的人,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要培养一个热爱劳动的人,首先要培养他的良好的品德。而智和劳也是关联的,一个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富于创造。其学习知识也好、使用知识也好,都
4、很勤奋,都很认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会去做什么,这就形成了劳动。反之如果是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象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们抛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则由于它本领高强,因而就会放眼千里,追求着更远大的目标。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说能者多劳,就是因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经常有事做。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实则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说明“智”与“劳”的关系。再就是“体”与“劳”的关系。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强健的身体主要是锻炼得来的,是“劳”与“动”的结果。一个不管你四肢如何发达,不去锻炼,不去劳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
5、睡得个年把半载,没病也都睡出病来了。这样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虽然其命还活着、其身体还在,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体、残命。综上所述,我国的“德智体美劳”的五个字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是由“德智体”全部包括了的。因此,这里就专门解释一下“德智体”的问题。当然这“德智体”三个字,也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三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字的属向。“德”字是属于社会性,无论你个人的道德,还是社会的公德,都是属于社会性的,于个人的作用只是名誉的问题。人最属于自己的是“智”和“体”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们暂且把“
6、德”字撇下,说说属于自我的“智”和“体”两字。“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统称。应该说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矿藏的,只是矿种不同和有用矿物的程度不同以及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样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人的智慧的开发工具是知识,是人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思维而开发出来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学到的知识的质和量的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为能力不同的状况。比如学医的,所开发的是医学方面的智慧,学电脑的是开发电脑方面的智慧。这样,社会上才有了各行各业的区别。也由于学的力度不同,而导致了各
7、人的工作能力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知识程度越高越聪明的缘故。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藤结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获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着其物质内在的生理规律的行为能力的,这就是智慧。所以说不能认为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质与形式怎样而分”。苍蝇吃屎,蜜蜂采花,张三种田,李四打铁等,都是各自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发挥着自己拥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类社会对人类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长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建设出力,上面说的是德智体的“智”。而对于“体”来讲;其含义这里当然指的是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是自然物。所以法
8、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体各方面是独立存在的,不受“德、智、体”制约。无论这个人有德无德,有智无智,只要这个人还活着,这个人的“体”就必然存在。所以“体”是根本,德和智是装饰其“体”的。一个人的人生之“体”,如果不用德和智来装饰的话,其生命之“体”虽然照样存在,但却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特别是智,对人生个人犹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万万不能少的:一是身体;二是本事。比如说这个人身体很壮,但没有知识。什么都不会干。那么这人便“山大无柴烧”,白生了一个好的身体;但如果这个人有知识而没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也许你的本事就发挥不出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顾此失彼。注重身体的人特别
9、爱惜身体。晒点太阳都怕把皮子晒脱了长不出来,流点汗都生怕自己脱水。所以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到头来变成为一个不劳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则恰恰相反,为了工作,为了学习而置身体于不顾,结果本事是学到了,但身体则垮了。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无法做了。这同样也是很可悲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残疾人不同样也有做大事的吗?当然有,而且还多。但我们应该明白,残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残疾的。面对现实,他(她)们只有奋争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几百倍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把本事和身体这两样东西摆在人的眼前,任其选择一样的话,我则宁愿选择“体”,不要“智”也
10、,因为“体”才是人的根本。所以为了这“体”,不但要生活,而且还要锻炼才能使之强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的“体”,就不单是指人的生命之躯体,而是包含着体育事业、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体育教育的实质。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是靠着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体的力量来生存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准则规范来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来建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文明,这除了国家用法律的力量来制约以外,还需要人们的自我道德和社会公德来维护。为什么在德智体美劳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德”是社会性的;“智”和“体”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属性的
11、前提下而进入社会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来推动。否则,一个人的身体再好,智慧再高,没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体越好,智慧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德”是主宰“智”与“体”的神,是第一重要的。这里这么说可能有人会不赞同,认为“德”从属于政治、说“德”于人类社会第一重要,那是强调了政治第一的说法,是忽视了社会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白,大凡一个人才之本身,是必须要具备“德”的因素的。何况人才和德对于社会的关系是以“德”而定的。我们说社会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会之“德”却只有一种。就说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吧!不否认某个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类社会的
12、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说没有你这个人,人们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转了。人们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还要转的,社会的建设也照样要发展。只是可能会不是按照你的这个办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个办法去做了而已。这就不能把个人的作用看得太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你不做还有人来做的。死了个康熙,还有乾隆。不见得没有你就不行,这就是关于人才的形势。而德呢,社会之“德”是万万也不能少的,没有一个“德”,就会不成体统,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类社会的新世纪在人类社会的高科技的发展中向着人们走来。我们中国几经磨难,终于找到了“科教兴国”的法宝,重现了人类社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根本。提出了
13、教育改革的方针,把我国的教育制度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转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形式变成实际,以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教育目标为宗旨。培养出适应于国家千秋伟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来,使我们的后代,个个都成为道德好、智能高、身体强的人才,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活动征文2青少年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我国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旨在将青少年铸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同时塑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方面的教育,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中贯穿着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青少年
14、时期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塑造良好品行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决定时期。一、德智体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1、德智体的含义。德即为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即为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体即为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2、德智体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德智体这三方面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是会经常出现矛盾的,需要在正确思
15、想指导下,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前几年存在的矛盾,现在有些已经解决,有些退居次要地位,但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有些还很突出,这是客观存在。我们要面对现实,不是回避这些矛盾,而是研究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正视这些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前进。德、智、体是青少年获得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方面,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使受教育者青少年时期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社会培养人才,必须注重青少年思想素质的提高。当然家庭在教育方面更要注重德智体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必须从德智体多方面全面衡量。学校和社会不能只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忽略思想政治工作和人体素质锻炼。
16、青少年的觉悟提高,学习自觉性必然提高,就能学得更主动、更扎实。身体素质高,精力充沛,学习效率也高。德智体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依靠力量。1、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家庭力量。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的独特作用。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观念源自于父母的言行举止,一部分来自于后天成长环境的潜移默化。家庭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有主助于塑造青少年良好品质,身心健康发展,认知能力提高,思想观念增
17、强。总之,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温室,在温室的保护下青少年应学会汲取健康的营养成分,发扬正能量,全面发展德智体多方面的综合素质。2、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力量。青少年时期处于受教育时期,因此青少年应该接受学校给与的教育。青少年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履行学生的职责,当然学校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弘扬学生个性,并将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以及能在社会中敢于应对挑战且顽强拼搏作为教育的侧重点。素质拓展训练无疑在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道路上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训练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也是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当今素质教育着眼于青少年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让他
18、们在学习中真正掌握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校通过提供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以促进其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其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此外,学校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自主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展开素质拓展训练的精髓,为青少年增强团队意识、创新力、心理承受能力、摆脱依赖提供了塑造自我形象的空间。3、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力量。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起着补充和促进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依靠学校和家庭力量来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还有所欠缺。青少年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和政治思想,已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19、,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各种校外教育机关要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起着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社会各种进步力量对青少年德智体全面你发展起着一定的补充和促进的作用。因此,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补充式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德智体的全面塑造,是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水平的考量和评估。三、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分析。1、德智体全面发展旨在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指对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是政治导向
20、、道德观念、人生意义、思想追求等方面。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社会和家庭在德智体教育方面努力配合,传授积极健康的思想,帮助青少年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只有付出实际行动,才会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更重要一点就是:社会要积极营造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范围,让青少年切实在社会大家庭中感受到对他们德智体多方面的综合教育,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地也就做到了德智体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德智体全面发展重在将青少年塑造成创新型人才。德智体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青少年在德智体教育过程中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1、,掌握专业技能或本领;增强社会责任,认清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立志成才;将自己融入到不断进步、充满活力的社会,使自己成为适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青少年应该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投入到研究领域,争取成为适合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解决前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创新保持社会的活力,通过创新实现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知道德智体教育的目的就是提升青少年的自身素质,使其拥有更高的思想认知能力,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3、德智体全面发展是赋予青少年的民族使命。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旨在培养青少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坚持走群众路线,树立
22、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自强自立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现代化建设中的“四有”新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青少年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将成为衡量我们的社会和谐的标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来国家的和平掌握在青少年的手上。在经济、信息、交通与沟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成功指导我国朝着光明、正确的道路前进,以实现人类社会共荣共存,齐心协力建设一个富足美好的明天的关键在于:明确当代青年的使命,使其从总体上看清楚时代发展方向,以确立自己的奋斗标杆,积极投身时代潮流,不断激励自我取得成功,并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弱至强,逐渐地推动人
23、类社会取得健康、文明、和谐、科学、系统的进步。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活动征文3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只有确立课堂改革的目标和思路,选用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目标培育核心素养的课堂活动,应是整合学科或跨学科教学资源,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时空限制,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与学习效益的学习活动。要在课堂上有效推进这样的学习活动,需要在四个方面确立课堂改革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一)从聚焦学科到聚焦素养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统领,聚焦学科学习目标,创设学科学习情境,设计和解决学科学习问题,积累和丰富学科学习策略
24、,以学生发展引领学科教学,让学科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服务。(二)从表面自主到深度自主在原有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中。加大学生和学习的分量,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任务,选择和创设有利于自我学习的情境与问题,选用和创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学习策略与手段,形成较为系统的学得自主的课堂目标、情境、问题与策略,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三)从核心环节到全程优效从重点关注课中优效,逐步拓展至课前和课后的一体化优效,促进课前助学课中优学课后辅学的一体化发展。提高课前助学的精准度,帮助学生在课前学得有序、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成功感,强化学生在课堂
25、上的自我突破与成功体验;提高学生课后巩固与活用知识的能力,为新的学习做好素养上的准备。(四)从单一媒介到技术整合运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益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更大范围内避免单一媒介的课堂学习状况,积极更新信息技术设备。探索先进设备的有效运用方法,促进课堂上的技术整合.提高自主课堂和优效课堂的数字含量,在具有鲜明现代感的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上述四条目标中,聚焦素养是宗旨,深度自主是目标,全程优效是途径,技术整合是手段,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互动发展,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培育水平。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思路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自主课堂和优效课堂。需要促进素养课堂自主课堂优效
26、课堂和数字课堂的优化升级,要有效促进现有课堂的优化升级,需要遵循三条基本思路。(一)从学科到学生,遵循素养至上的课堂优化思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需要实现从学科到学生的转变。把聚焦学科的课堂升级为聚焦素养的课堂。聚焦素养的课堂,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的。根据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预设学习问题、指导学习策略。要建构聚焦素养的课堂,需要遵循从学科到学生的思路。从关注学科导向转向关注学生发展导向,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思考和选择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设计、实施和反思课堂教学时,要追问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学科,这节课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在哪里?二是要体现这一发展价
27、值,需要选择哪些学习内容,创设怎样的学习情境?三是选用哪些学习策略,才能有效落实这些内容,彰显学科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从教会到学会,遵循以学优教的课堂优化思路要实现从学科到学生的转变,需要把学生推上学习前线,从重点关注怎么教转向重点关注怎么学,遵循以学优教的思路,从学生视角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实现从教会到学会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在学生差异、学习活动和分层辅导三个方面着力突破。一是关注学生差异。以学优教,首先是以学情优化教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是正视学生差异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遵循以学优教的思路,需要着力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班级教学中发
28、现和关注不同学生的兴趣、潜能、发展速度与不同的学习需求;二是在课前学习、课中活动、学生指导、课后作业与跟踪辅导等方面。如何落实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与进度,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效率。二是优化学习活动。以学为主线设计课前学习方式与内容,优化课中活动、指导方式与学习成果,强化课后学习与跟踪辅导。在学法指导、学习主线、学习阶梯、活动指导、活动评价等方面精心设计,灵活生成,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积极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强化分层辅导。根据学情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不同发展情况,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分类分层,提高课后辅导的针对性。创新课后辅导方式,利用云计算
29、和网络等平台,丰富分层分类的辅导策略,进一步提高课后辅导效率。(三)从核心到全程,遵循三环一体的课堂优化思路三环一体,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统筹考虑,一体发展。要促进优效课堂的优化升级,实现从核心环节到全程优效的目标,必须确立和落实三环一体的课堂优化思路。这一思路主要包括统筹规划各有侧重协调推进三个要素。统筹规划,是把课前、课中、课后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安排每一次学习活动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方式与手段,有序推进不同阶段的学习活动。各有侧重,是指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有不同的功能。统筹安排不同阶段的学习活动时,课前学习要重点强化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的功能,突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中
30、学习要重点强化解决问题生成经验自我突破发现新问题等功能,突出合作学习能力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后学习要重点强化巩固成果活用知识探究问题等功能,突出自主监控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协调推进,是不同阶段的不同功能前后呼应、不断强化。形成三环一体的发展合力,达到全程优化的目的。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策略为落实上述三条思路,实现上述四项改革目标,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重点突破全程优化多元整合有效转化和技术升级四个方面的瓶颈。(一)全程优化,推进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体改革以目标精准情境鲜活问题驱动策略指导为基本要求,统筹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学习活动,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一体化发展。即以明确的学习
31、目标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并在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强化重点,形成三环一体的目标达成策略。创设的学习情境既可统摄课前、课中、课后,提高情境的循环利用率,也可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需要,创设彼此关联的连续性情境,形成三环一体的情境创设氛围与策略。预设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要综合考虑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要求与发展阶梯,学习的主问题与主任务既要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也要形成较为清晰的学习序列,形成三环一体的问题预设与生成策略。学习策略与方法指导的选择要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合力,既要考虑不同阶段使用学习策略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也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与学生的不同情况选用主策略,将主策略有机融人课前、
32、课中、课后,通过不同方式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策略运用能力。通过目标情境问题策略四要素的一体化突破。促进优效课堂的优化升级。(二)多元整合,推进课程改革、考试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互动发展一是教与学的有效整合,推进教得自主和学得自主的无缝衔接,实现自主课堂的优化升级。既突出学生在目标情境问题策略四要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与任务、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和解决问题、选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与能力;也充分发挥教师精要点拨与智慧施教的作用。形成以学优教,以教优学的互动发展格局。二是素养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推进聚焦学科和聚焦素养的无缝衔接,实现学科课堂的优化升级。这一整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学科内各知识点
33、与不同模块整合施教,发挥学科教学的最大效益;二是在主题教学、专项活动或选修课的教学中促进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的整合,既提高学科教学的生活味,也增加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知识含量。三是课程与课堂的有效整合,推进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的无缝衔接,促进教学质量与素养培育的融合发展。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门类,以核心素养的培育统领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以自主课堂和优效课堂的建设要求,规范和提高选修课程质量,促进课程改革与课堂改革的互动发展,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三)有效转化,促进学用创省
34、的有机结合促进有效转化需要抓好学用创省四个关键。学,是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增加知识总量,更新知识结构,这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用,是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创,即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包括新的素材、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与新的成果等,这些新不一定是前所未有,而是和自己以前相比有了新的发展,这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性环节;省即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调整,以进一步提高自我监控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效率。(四)技术升级,利用信息技术助推教学改革
35、课堂上的信息技术建设要满足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必须着力做好四件事:一是硬件设备的提档升级,使课堂上的硬件能跟上课堂改革的脚步:二是优化数据资源库,大幅度增加微课数量和师生共享资源,为深入开展翻转课堂创造良好的资源条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助学功能;四是逐步引入现代化的评价系统,利用大数据评价和引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活动征文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为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做好树人的工作,树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树人?这是教育,也是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教育和树人必须要谈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了理想、信念和道德思想之外,儿童的发展
36、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儿童在成长过程当中,在不同的年龄段,需要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这个过程逐步形成了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是我们讲的儿童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在某个领域或跨领域的学习,通过学生在教育过程当中的社会实践、动手实践、技术实践等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当中,形成了与学科特性相关的核心素养,我们现在也把它称之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在修订高中教育课程当中,提到了一些核心素养,比如在高中课程当中应该培养学生具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这样的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当中,就提出了语文的素养,包括语言
37、的建构和应用、思维的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样的核心素养。在体育课程当中,提出的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一种素养。学生的发展素养强调经过学生后天的学习,可以教、可以学、也可以进行评价,评价也是可以对一个人的核心素养进行分级的,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活动征文5要想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就必须从小做起,素质教育就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38、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按班人。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明确地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方面,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第二个方面,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基于这两方面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关注那些弱视群体。如:不爱发言的、接受能力较差的、不勇于尝试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的、挑皮捣蛋的学生。我任教的学科是小学高年级的计算机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所任学科的特殊性,更是让我认识到关注这些特殊群体的必要性。如:品德与生活课,低年级学生如果不从小培养他们勇于表现自己的精神,那么他们的聪明才智很有可能在这样小的年龄就被扼杀
39、了。计算机课更是这样,本身是一门操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不勇于尝试,不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参与、去解决问题,只等别人帮助、指导或干脆就看着别人玩,那可能这辈子都不能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在如此的理解中,我在品德与生活课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勇于自我表现的精神。比如:在一年级刚开学时,有一节这就是我的课,要求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爱好、善长的本领等情况。有的学生参与的非常积极,又唱歌、又跳舞、又讲笑话,讲话声音宏亮,性格非常开朗。有许多学生就不爱到前面来介绍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明确地告诉他们,人人都要来介绍,如果不介绍自己,别人怎么会了解你呢,不了解你怎样与你交朋友呢,难道你喜欢自己没有朋友吗?然后,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小活动随机地产生学生到前面来介绍自己,这样学生的参与就踊跃起来了,实现了人人参与。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支持,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欣赏。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活动征文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