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方丈CO第一夜成本要素会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AP方丈CO第一夜成本要素会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CO第一夜-成本要素会计1.成本要素会计概念1.1初级成本要素每一个初级成本要素都对应一个总帐损益类帐户输入源自于公司外部的直接成本-所有损益类帐户的财务数据都要通过初级成本要素输入到成本中心.1.2次级成本要素是会计科目表中所没有的,只会在管理会计中使用,一般用于费用分摊和作业的结转。每一个次级成本要素都只在CO内部起作用而不影响FI过帐,主要用于成本分配,结转中使用。思考:SAP系统应用了次级成本要素的概念,有人说这是一个创新,但是到到底是不是这样还有待于我们探讨,实际上很难有人解释清楚到底这是什么东西。我到是觉得它更想是一个中转科目,比如说费用-中转,这样讲可能更符合国情。如下例所示,有
2、没有看懂?1、DR:成本 CR:费用-中转2、DR:费用-中转 CR:资金1.3分配与分摊分配与分摊对于成本要素的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并且这功能就类似于固定资产折旧一样,一月只能执行一次。分配的功能是与初级成本要素相关的,分摊的功能是与次级成本要素的功能相关的。这两个功能同样都可用到计划(预算)与实际发生额中。如可创建一个循环,将某成本中心(可超过一个以上)的初级成本要素(可超过一个以上),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其他成本中心(可超过一个以上),当然也将这循环分为几个段,各段间相应的要求可以不一样,这样每月末执行时,就可以很好地反映初级成本要素的流向情况。同样的,也可创建一个分摊循环,将某成本中
3、心(可超过一个以上)的初级成本要素(可超过一个以上)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次级成本要素,然后再将其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其他成本中心(可超过一个以上),当然也将这循环分为几个段,各段间相应的要求可以不一样,这样每月末执行时,就可以很好地反映次级成本要素的流向情况。分配与分摊的区别在于,分配是将某一成本中心的初级成本要素分给另一成本心,被分配的初级成本要素会与被分配的成本中心的相同的初级成本要素一并反映,而分摊则是将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到另一成本中心,与被分摊的成本中心的初级成本要素一同反映,这样有利于区分本成本中心的发生的费用与分摊过来的费用的界限。需要说明的是,同一利润中心下的成本中心的分配或分摊,并不影
4、响该利润中心的利润额,但跨利润中心进行分配或分摊,则影响了不同利润中心的利润额,两种方法产生(分配或分摊的规则相同时)的影响一致。 简单点讲A打包发B是分摊,A不打包到B是分配,举例,如果IT中心的所有费用打包出来就是分摊,如果只是网络费用就是分配,不知道这样讲大家能不能懂? 1.4成本控制范围用于在企业范围内成本核算信息的统一规划和控制。在SAP系统提供的成本控制范围内,可以方便地对其责任中心的成本核算信息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统一计划、记录和任意分组统计。1.5功能范围是针对各个成本对象中的相应费用科目进行属性归类。2.后台配置CEA(成本要素会计)的后台配置比较简单,其作为主数据的范畴在成本
5、会计(CCA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成本要素可以手工创建也可以自动创建。如图图1【1】automatic creation Cost elements:可以通过系统自动建立成本要素,通过建立一个BATCH的方式可以批量的建立成本要素。当然也可以手工建立。这个我们实际可以在T-code:SM35看到建立好的BATCH。 图1【2】建立成本要素:和前台的实际上是一样的T-CODE:KA01,不知道为什么系统把这个也作为后台的一个配置。图1【3】定义成本要素组:成本要素组实际上是成本要素的集合,我们在做配置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成本要素组。例如,在结算配置里面可以应用成本要素组,如果有增减成本要素,只需
6、要改成本要素组即可,而不用更改结算参数配置。切记,后台配置尽量使用成本要素组。图1【4】成本要素类别:如表所示1初级成本/成本降低产生的利润对应所有费用成本类科目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11收入11对应销售收入类科目,12则对应销售退回类科目,用意何在?用一个不就行了。12销售扣除22外部结算21/22用来做结算用,比如在内部订单或PS结算以及生产订单结算时候需要用到,具体参见21内部结算31订单/项目结果分析31为在制品结算必需使用,41为成本核算单使用,你不会连COSTING SHEET都没有用过吧?我们后面会讲到。41间接费用率42分摊42分摊使用,43作业类型使用,大家都会很熟悉,后面的
7、CO-PC会详细的讲到。43内部作业分配90资产负债表科目对应的成本要素特别提示,资产负债表科目只能是统计性成本要素,当然通过后台也可以建立属性为“1”的成本要素。思考:资产类科目为什么不能建立成本要素? T-code:OBMSG/OBA5通过修改消息可以把资产负债类科目建立为成本要素,消息号码为KI098.靠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说,真是累死老方了。哎谁让现在咱要给大家做普及教程呢。3.成本要素应用3.1初级成本要素(1)对从CO之外过来的费用进行分类(2)前提:首先必须是FI中的损益费用,如图2.感觉初级成本要素除了对应损益科目外也没见过再怎么搞的了,注意,损益包括(收入、成本、费用等),到
8、底有的科目要不要建立成本要素,那就要看企业的需要了。(3)利用功能范围的成本要素:功能范围是针对各个成本对象中的相应费用科目进行属性归类。当费用很多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成本要素+功能范围的方式,这个以后我们也会详细解释。3.2次级成本要素SAP的 科目由此分为资产负债类科目,损益类科目,需要成本要素的一定是损益类科目,但是损益类科目不一定需要成本要素,为了区分不同成本对象(如订单、成本中心、销售订单、物料等)的成本就需要成本要素,这样过帐的时候会指向对应的成本对象,一般可以OKB9预设成本对象.如果不设成本要素,对应损益科目接收的费用直接过帐到利润中心,所谓损就是成本费用,益就是收入,当然如
9、果按单生产需要收入区分不同订单的收入,那么收入科目同样需要成本要素。这些所说的跟科目直接关联的都是初级成本要素(通过科目号码创建成本要素)。次级成本要素也就是为了方便归集相应的初级成本要素,通过分割跟初级成本要素相连只在CO层面过帐的成本要素,所以次级成本要素的借贷只能是成本对象之间进行,而初级成本要素不一样,可以通过资产类科目过帐到损益类科目时产生并指派到成本对象,也可以从成本对象转到另外的成本对象(KB11N要求初级成本要素)。这些都是成本流的体现,如订单确认通过作业类型和次级成本要素的关联从成本中心过帐到订单(订单任务清单工序工作中心对应成本中心),同时次级成本要素是方便记帐,例如机器、
10、厂房等的折旧费你不可能每张订单进行相应的折旧,而是每个月折旧到成本中心,再按占用工作中心工时比率分摊这些费用,由于每个月的订单数量都是很难固定的,当然折旧费只是实际过帐到成本中心的一部分费用,所以实际发生的费用也是不会固定的,所以通过预先KP26的作业单价从成本中心过帐到订单跟成本中心实际接收的费用要相等比登天还难,所以需要用到作业价格重估MFN1/CON2,而我们不可能按每种初级成本要素建立对应的作业类型(当然SAP已经想到了防止有人可能真的那么做,所以已经写代码不允许作业类型和初级成本要素直接关联一起),否则报工不知道要费多少头牛,所以这样就需要用到次级成本要素,这样从成本中心过帐到订单的
11、是次级成本要素,而成本中心实际接收的费用是初级成本要素,要将这些费用成本做为订单成本,实际上成本中心只是成本转移的作用(这和美国老想通过战争转嫁中国中心是两回事,大家别混为一谈啊),吃进去的是初级成本要素,拉出来的是次级成本要素,而吃什么样的初级成本要素拉出对应的哪些次级成本要素,接收的成本要素将少量几个次级成本要素替代N多的初级成本要素(如果不用管那么多就像不管吃什么东西拉出来的都是屎,那样就搞一个作业类型得了,对PP报工来说就方便多了,但是这就不叫ERP了),这就需要用到作业分割OKES将初级成本要素对应到作业类型,而作业类型主文件上就对应由次级成本要素(当然需要将分割结构指派到成本中心O
12、KEW),这就将次级成本要素和初级成本要素范围(成本要素组)对应起来。订单确认的时候工时是实际作业数量,当时的取价是KP26维护的计划价格,其实这就是预先支付一样,最后多还少补(实际作业价格重估算)这就取KBK6的单价,KSS2执行分割得到作业类型对应初级成本要素范围在成本中心当期发生的实际累计金额,KSII根据分割金额处以该成本中心对应作业类型的当期实际发生的小时数得到单价并更新KBK6里的单价。这样成本中心实际发生的初级成本要素费用跟过帐到订单的次级成本要素费用对应起关系,实际作业价格重新估算的时候差异(分正差异和负差异,负的方向相反)将过帐到订单。哎没想到讲这个简单的东西搞了这么多了。老方也累了,念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