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程卷第41 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8541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课程卷第41 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新课程卷第41 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新课程卷第41 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新课程卷第41 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新课程卷第41 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新课程卷第41 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程卷第41 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J].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41题的立意及对教学的启示任世江(历史教学编辑部,天津 300051)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第41题是一道高难度的历史试题。此题要求论证的观点学生较难理解,但在必修课程内容中有依据。认识这道试题的考查目标,有利于扭转教学重知识的传统,有利于教师宏观认识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目前,很多高考历史复习资料编制了大量的水平低劣的填空题和选择题,使学生仍陷于“题海”而无暇思考。如果过去可以说:“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教”,那么现在可能是:高考这样考,很多教师还不知道怎么教。尽管很多省市已经自主命题,但全国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可忽视。重视高考就应该研究高考试题,从

2、中分析教学的差距,改进教学。即便以应试为目的,能跟上高考全国卷的水平,实际也必然要进行素质教育。第41题的导向性非常明显,研究此题,窥测命题思路,可以使教学变被动为主动。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

3、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该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SOLO式的评分要求,似乎旨在引导教学,并不介意各

4、地用传统采分点的办法掌握赋分尺度。考生怎样解答此题,以及各地如何制定评分方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认清这道题的命题依据是什么?考什么?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内容以中国史和欧美史(缺乏中世纪)为主,外国史没有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非洲、南美洲,因此不是世界史,基本是中西对比的布局。在必修课程的25个专题中概括全球变化的,只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新航轮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3个专题。选修课中除欧美史和中国史的内容外,亚非只有明治维新、阿里改革两个事件,甘地和凯末尔两个人物。玛雅文明、非洲文明被作为探索的历史之奥秘,古埃及文明被纳

5、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课程内容的欧美史基本勾画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至今的轮廓,其中包括资本主义为什么发生在欧洲的线索。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程卷第40题,用恩格斯的话提出了雇佣劳动转化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问题,那道题可以说是这道题的前奏。中国明清时期丝织业出现的雇佣劳动,被视为资本主义萌芽写进课本,已经延续近60年了。但第40题要求论证的恰恰是西欧产生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是中国所不具备的。在必修课程里有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和法律传统,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有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等;这些足以论证历史条件问题。今年的第41题,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的崛起“始于民主与哲学

6、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用必修课程内容论证这个观点,只差中世纪。上述论证历史条件的史实,同样适用于论证这个观点。第二种观点在必修内容中也可以找到依据。四大发明对西欧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势力的影响,欧洲人对香料、茶叶的需求,明清时期白银流向中国,以及中国传统商品瓷器、丝绸、茶叶的大量出口,这些也可以论证西方的崛起“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第41题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并没有要求判断哪种观点对、哪种观点错,只要求你的观点明确,答案要做到

7、用史实论证。从这个角度说,这道题又不难。关键在于学习的时候,教师是否有大历史观,是否将课程内容贯穿起来,是否看到课程内容中西对比的布局。所谓知识教学就是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比如了解罗马法,如果只停留在解释罗马法的发生发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万民法,就是知识教学;反之,从十二铜表法中要看到“主张权利”的意识:那些古老习俗虽然是落后的,但主张了受害者的权利,这是法律社会最基本的特点。如果没有权利意识,最终只能是臣民而不是公民。而这正是中国古代法律及其思想所没有的。因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欧洲能够成为普遍的观念,而在中国至今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怎么可能产生资本主义呢?

8、这道题的立意好就好在对教学的要求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如果理解到位,史论结合便体现出学科能力。考查的不是对观点的判断,而是理解两种观点及其所依据的史实。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西方学者持后一种观点的大有人在,著作也陆续被翻译过来。试题所引材料即出自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译著。我国学者论述西方特殊性的著作也很多,侯建新的专著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钱乘旦的论文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最具代表性。这道试题给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关注学术研究。2010年的第40题和2011年的第41题,在学术领域都曾经

9、是热门话题,成果累累。以学术视野看高中课程内容,设计这两道试题,自然而然。20世纪90年代,刘宗绪先生参加高考命题后,也是以学术眼光看高中教材,再以学术观点命题。当时有几道试题与教材内容背道而驰,很多教师看到差距,如饥似渴地阅读学术著作,无论是什么压力驱使,这样的命题导向是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也是我们缅怀刘宗绪先生的原因。如今的试题与课程内容及其教材基本吻合,但关注学术的风气却没有那时热烈。当然,一些省市自主命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注意力,而实际上地方卷也在向全国卷看齐,2011年的浙江卷就比较突出。近几年,高考新课程全国卷学术引领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高中教师不了解学术,靠自己领悟,或许个别教

10、师能够做到;而了解学术是深刻把握课程内容的捷径。怎样了解学术成果?除阅读外别无选择。读专著、读杂志都应该养成习惯。历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课程内容随着时代而变化。过去中学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农民起义,现在大部分被删除了。不是历史上没有这些农民起义,也不是我们对那些起义的性质有颠覆性的共识,而是时代变了,那些农民起义在这个时代没有更多的教育价值,因此不宜作为课程内容的主体。而现在的历史课程内容有很多是过去不曾有的、让很多中学老教师感到陌生的知识。历史课程的这种特点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从学术层面理解课程内容的选择,这样才能摆脱知识教学的窠臼。2.追求教学立意。很多有见识的教师都明白并提倡“

11、教学立意”。评价一节高中课,首先看的就是教学立意。没有立意的课堂教学,只在方法上讲求花样,最终学生仍漂浮在知识的表面上。什么叫教学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你让学生理解什么?有人将“立意”比作“魂”,一节课没有立意就只能在知识层面打转。教学立意比“重点、难点”这样的习惯备课模式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比如西周制度,如果教师只在宗法分封制上下工夫,学生也只能明白了什么叫宗法分封;如果教学立意定位在“通过了解宗法分封制,认识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和贵族政治”,那么,学生的理解就深入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无疑也就记住了宗法分封的内容。一节课要求追求教学立意,一个专题也要追求教学立意。比如必修2的专题“罗斯福新政与

12、当代资本主义”,一个专题至少用三节课,贯穿的主线是什么?只说政府干预经济,就没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看透、说透,从凯恩斯主义,到供给学派、货币学派以及赤字财政,金融已成为调控经济最重要的手段,这是当今资本主义的特点。几个相关的专题连在一起复习也要追求立意,例如,“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几个专题贯穿了一个线索: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专题的史实都沿着一个理论发生发展,没有抓住理论线索,学生记住了一大堆事,其实并不明白原委。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也是这样,资本主义的概念不仅是经济形

13、态,包括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如果只看到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世界市场等经济现象,那么,必修三个板块中的有关专题就无法串联起来,学生的知识就是零散的,欠缺对西方崛起的理解。教科书并没有交代教学立意,编写者自有他的叙事角度。教学立意不是凭空想象、苦苦思考的结果,只能吸取学术成果。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立意,这是教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另外,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理解的程度是有限的,这也是历史课程的特点,因此教学方法也很重要。3.讲究教学方法。有了比较准确的教学立意还要讲求教学方法,这应是教师职业的专长。没有教学立意,方法再好也无济于事,文科班教学尤其如此。没有好的教学方法,

14、教学立意则很难被学生领悟。历史课程的成人化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阴霾。所谓成人化就是将后世学者研究的成果缩编成课程内容,让学生按照这个思路学习。例如鸦片战争,背景、原因、经过、影响,教科书多年来都是这样的叙述程序。其实这大都是后人所看到的,当时人并不知道。后人因为站在历史的高点上,所以看得清清楚楚,把这个事件变得非常条理化,然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条理去了解历史,记住结论。如果我们让学生体验学者是怎样发现问题、得出结论的,就应该着重鸦片战争的细节,浓缩学者研究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是去成人化。摩擦生电这个原理已经是定律,但是学习物理还必须用教学仪器让学生观察这个现象。燃烧和氧气助燃这个现象在化

15、学课也是必须要做实验的。物理、化学这样重复前人的发现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学习入门必须体验的过程。但同样道理,在历史课似乎行不通。历史思维的特征是用史实论证观点,即史论结合。史论结合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过程。如果是知识教学,不必讲求方法,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背书。素质教学重在培养思维品质,教学方法要为理解历史、培养思维品质服务。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历史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考虑教学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当将教学立意寓于史实的铺垫之中,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认知。相声艺术讲究“抖包袱”,包袱“抖“得响(获得满堂笑声)在于铺垫,铺垫越充

16、分,包袱越响。有笑料不会铺垫,就没有效果。教学方法也是这样。讲史实是为理解和认识,怎样使学生理解、认识,铺垫的方法就是教学艺术。是不是这个道理?【作者简介】任世江,男,1950年生,天津人,编审,历史教学杂志主编。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

17、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

18、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

19、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 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二) 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

20、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

21、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四) 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五) 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六) 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

22、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