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5896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解读与教学作者:徐 江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使大家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把毛泽东的话作为根据,便可以提出议论文写作和议论文解读的一条要诀,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又可以通俗且具体地将这一要诀演绎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一个论证思维公式:提出“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是这样,最后落实“怎么办”即“解决”问题。无疑,这是议论性文本构建的一种模式,也是议论性文本解读的

2、一种模式。“是什么”,是论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思想,是主张。“为什么”,是论者持论的理由、根据。用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的话来说,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指明问题的性质”。“怎么办”,是论者在对事物有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之后,就事物的发展提出解决的办法。在一这意义上说,它又是高一层次的“是什么”,也就是对事物进行构建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是认识世界,“怎么办”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这里所谈的“论证思维框架”,其实就是第2期所谈徐江论证系谱图单纯从论证思维轨迹角度所作的通俗化概括,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下面我们就以实际问题的分析为例来理

3、解这个论证思维框架。 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作文: 请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口渴的乌鸦找到了一只大铁桶,里面盛着小半桶水,它很高兴。于是,它又“照老方子抓药”:曾有一次它口渴的时候,找到一个小罐罐,有半罐水。它衔来许多小石块,一个一个丢到小罐罐里去,不到半个时辰,小罐罐里的水便升高到罐口,乌鸦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大顿,真解渴呀!这个情景又浮现在它的眼前。它忙活起来,衔小石块往桶里丢,一个一个,足足过了两个时辰水才升到半桶,站在桶沿上它还是够不着水喝。又渴又累的乌鸦无奈地飞走了。 让我们来分析乌鸦喝水这个故事。 在乌鸦前边喝水的故事中,整个事情的内部关系是这样的:乌鸦的目的喝水;事件的构成元素口喝的乌鸦,

4、一个小罐罐,半罐罐水,小石块;事件的动力乌鸦口渴,它有一定的智慧;事件的运动方式乌鸦衔着小石块,丢进小罐罐里,促使水升高到罐口,乌鸦喝到了水。这段情节的矛盾是罐罐里有半罐水,口渴的乌鸦无法喝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用小石块填充罐罐的空间。由于罐小,“小石块”需要的“量”不大,与乌鸦的“力”没有矛盾,所以乌鸦比较容易使水升到罐口的位置。 而后来这次喝水的故事,矛盾是一只大铁桶,只有小半桶水。由于大铁桶的直径与小罐罐相去甚远,大铁桶的水面每升高一点点,就要放不少小石块。乌鸦忽视了小罐罐与大铁桶直径和高度的巨大差异,事件的构成元素变了,还运用老办法、老经验、老方式,一成不变,所以,它白费了半天气力,

5、目的还是没有达到。乌鸦的“力”无法解决“目的”与“方式”之间的矛盾,即无法解决“水”上升所需“小石块”的“量”与自己“力”的平衡问题。正确的选择是一开始就应放弃大铁桶,另寻水源,或动员更多的伙伴来衔石块,大家共享水源。 从乌鸦两次喝水事件构成元素各种情况的分析中,人们可以明白寓言的内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适合的办法,不要凭经验盲目行动。 综上所析,根据这个材料提出的论点是“是什么”,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适合的办法,不要凭经验盲目行动”。 这个“是什么”之所以“是”的理由,即“为什么”,就是分析乌鸦前后找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比较分析法,去认识前后情况的同和不同,及其自身的力量缺

6、陷等等。情况变了,方法不变,必然失败。讲清这一切,文章就写成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这里的“怎么办”,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与“是什么”相合的,即包含在论点之中了,这是一个特例。下面要解读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证思维框架就与此不同,那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的论证思维框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解读 一、探究文章的论点“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一般来说,解读一篇议论性文章要关注两个问题:作者的主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主张的。认识前者是让我们积学以贮宝,认识后者是让我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很明显,对一篇议论文的解读必须先搞清论点是什么,然后才能搞清作者是

7、怎样论证的。 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在解读这篇文章时说:“作者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这个分析显然是不对的。 虽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对事物运作特点的一个概括,但它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是客观现象的概括。这种概括不是“主张”。同人们常说的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一样不是某个人的主张、看法,而是人们关于生存的基本条件、基本要求的共识。同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前提: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的答案都是正确的答案。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孤立地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是文章要论述的本质问题,而是

8、指导人们面对这一事实、这一现象时应该怎样办。这个“怎样办”就有了明显的“主张性”,即论者对公众的希望、要求、期盼等心理意愿。 其实论者的主张是:面对“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的现实生活,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是这篇文章的本质内涵,是应该实现的人生境界。 那么,明确了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之后,人们自然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怎么办”。 二、论证思维轨迹探究分析“是什么”的“为什么”与“怎么办”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现实生活要求人们须有创造性,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先谈第一大部分:(1)(4)段。 这一部分的论证并非有人说的那样仅仅是“引出本文的论述中心”。

9、这是一种类比,使人自然而然推断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正如文章所说:“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是现实生活提出来的要求。这是论证之“符合说”的要求。要这样看待从四个图形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证在整体论证中的作用,它回答了为什么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问题。 2.“创造性的思维”有创造性的人的基本素质。 文本第二大部分:第(5)段“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这是一个过渡段。 从思维链条上讲,当提出“事物的

10、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现象之后,文本已经潜在提出了人们应该有“创造性的思维”。这自然引出后面的内容,即一个人“怎样做”才能养成“创造性的思维”。 客观地说,这个过渡段落有些毛病,不应该在“创造性的思维”之“要素”上做文章,提出“要素”这个概念使文本出现了脱节现象。因为下文借他人之口说的是“富有创造性的人”如何如何,并没有回答“创造性的思维”之“要素”如何如何。 这段文字应该修改如下: 然而,寻找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人有多向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思维有创造性。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跻此境界呢? 大家看,以上述文字取代原文不是更好吗?因为这样能自然地把论述引向“怎样做才能成

11、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并与下文“有人是这样回答”的话题顺接。 3.“汲取”、“活用”、“持恒”、“留意”、“自信”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文章第三大部分:(6)(13)段。这部分回答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文章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 第一点,“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第二点,“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第三点,“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即坚持不懈地用。 第四点,“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五点,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就是自信心。 这五点内容,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从“汲取”知识到有“活用”

12、的意识,然后就是“持之以恒”地实践,“留意”自己的各种想法,“坚信”自己会成功,这就具体地写出了人们应该怎样生存的“方式”。 “汲取”、“活用”、“持恒”、“留意”、“自信”这又可以看作“怎样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这个话题的五个小论点,但这一切就不需要再论证了,人们知道“怎么办”行了。 4.小结。 最后,第四大部分:(14)段。这是全文的小结。或者也可不把它看成独立的部分,而将其并入第三大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主要就是重述了前边的内容,即“自信”、“好奇”、“积累”、“运用”“锲而不舍”。 客观地说,这一部分的话语除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之外,其他都是多余的话,重复性太强,完全可以删掉。而最后这句话,则是从“实用说”的角度对“汲取”、“活用”、“持恒”、“留意”、“自信”的后果作预测性的展望。这是论证之“实用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