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4.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607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4.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节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理解领悟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结合运动学公式,我们可以从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可以从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本课便涉及这两类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一般问题。基础级1 力和运动关系的两类基本问题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两类基本问题,那就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2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指的是在受力情况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求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2、再利用运动学的有关公式求出要求的速度和位移。3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已知物体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指的是在运动情况(如物体的运动性质、速度、加速度或位移)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得出物体所受的力。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然后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力。4 加速度a是联系运动和力的纽带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和运动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v0+at, x=v0t+at2, v2v02=2ax等)中,均包含有一个共同的物理量加速度a。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加速度,再由运动学公式便可确定

3、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反过来,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利用运动学公式可以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便可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可见,无论是哪种情况,加速度始终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求加速度是解决有关运动和力问题的基本思路,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 解决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一般步骤牛顿第二定律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的右边是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应用

4、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和运动关系的一般步骤是: 确定研究对象; 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必要时画受力示意图; 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必要时画运动过程简图;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 利用运动学公式或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求解要求的物理量。6. 教材中两道例题的说明第1道例题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求解时首先对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由合力求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物体的运动规律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末速度和位移)。第2道例题已知物体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求解时首先对研究的物体进行运动分析,从运动规律中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物体受到的

5、合力,再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出了某个力(阻力)。在第2道例题的求解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坐标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运动学中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而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时,通常则是以加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发展级7.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技巧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巧用隔离法 当问题涉及几个物体时,我们常常将这几个物体“隔离”开来,对它们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其运动状态,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平衡条件(参见下一节相关内容)列式求解。特别是问题涉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隔离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

6、解题方法。(参阅本节例5) 巧用整体法 将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去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称为整体法。整体法能减少和避开非待求量,简化解题过程。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相辅相成的。(参阅本节例5“点悟”) 巧建坐标系 通常我们建立坐标系是以加速度的方向作为坐标轴的正方向,有时为减少力的分解,也可巧妙地建立坐标轴,而将加速度分解,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求解。(参阅本章第3节例5) 巧用假设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有些力存在与否很难确定,往往用假设推理法可以迅速解决。使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某力存在(或不存在),然后利用已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

7、分析推理,从而肯定或否定所做的假设,得出正确的判断。(参阅本章“综合链接”例4) 巧用程序法 按时间顺序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的解题方法称为程序法。其基本思路是:先正确划分问题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运动过程,然后对各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参阅本章“亮点题粹”题4) 巧建理想模型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往往要建立一些理想模型。例如:将物体看成质点,光滑接触面摩擦力为0,细线、细杆及一般的物体为刚性模型,轻弹簧、橡皮绳为弹性模型等等。(参阅本章第3节例6) 巧析临界状态 在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往往在达到某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此状态称为临界状态。利用临界状态的

8、分析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是一条有效的思考途径。(参阅本章第7节例3) 巧求极值问题 求解极值问题常可采用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这是物理解法的特征。数学解法则是先找出物理量的函数关系式,然后直接应用数学方法求的极值。(参阅本章“亮点题粹”题8) 应用链接本节课的应用主要涉及两类问题,即: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基础级例1 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刹车线长度是14 m,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

9、为0.7,g取10m/s2,则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 )A. 7 m/s B. 10 m/s C. 14 m/sD. 20 m/s提示 设法求出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解析 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ma,a=g。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v02=2ax,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m/s=14m/s。正确选项为C。点悟 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a,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量。例2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

10、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g取10m/s2)。 提示 将运动员的运动分为下落、触网和蹦回三个阶段研究。解析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m的质点,从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为(向下);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上)。速度的改变量 vv1v2(向上)。以a表示加速度, t表示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则va t。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F和向下的重力m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图437ABvFmgma。 由以上各式解得 ,

11、 代入数值得 F1.5103。 点悟本题为从运动状态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加速度a,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相关的力。本题与小球落至地面再弹起的传统题属于同一物理模型,但将情景放在蹦床运动中,增加了问题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题中将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从而可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运动公式求解。实际情况作用力应是变力,则求得的是接触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平均作用力。 例3 如图437所示,一水平传送带长为20m,以2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已知某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现将该物体由静止轻放到传送带的A端。求物体被送到另一端B点所需的时间。(

12、g 取10m/s2)提示 本题要计算物体由A到B的时间,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从静止开始一直加速到B,知道加速度就可求出运动时间;另一种可能是,物体加速一段时间后速度与传送带相同,接着做匀速运动,有两个过程,要分别计算时间。解析 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FN和向前的摩擦力F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a,又 FNmg=0, F=FN,解得 a=g=0.110m/s2=1 m/s2。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达到传送带的速度v=2m/s时,其位移为m=2m20m,所以物体运动2m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第一段加速运动时间为 s=2s,第二段匀速运动时间为 s=9s。所以,物体在传送带上

13、运动的总时间为t=t1+t2=2s+9s=11s。点悟 物体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运动情况也将发生变化。此题隐含了两个运动过程,如不仔细审题,分析运动过程,将出现把物体的运动当作匀速运动(没有注意到物体从静止开始放到传送带上),或把物体的运动始终当作匀加速运动。请将本题与练习巩固(41)第7题作一比较。风370图438例4 如图438所示,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水平方向的、大小可调解的风力。现将一套有小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等大于直径。 (1)当杆在水平方向固定时,调解风力的大小,使小球在杆上做匀速运动,这时小球所受的风力为小球所受重力的0.5倍,求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2)保持小球

14、所受的风力不变,使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0并固定,则小球从静止出发在细杆上滑下距离s所需时间为多少?(sin370=0.6, cos370=0.8)提示 注意(1)中小球做匀速运动,(2)中小球做匀加速运动,两种情况风力及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不变,不要错误地认为滑动摩擦力相同。解析 (1)设小球所受风力为F,则 F=0.5mg。当杆水平固定时,小球做匀速运动,则所受摩擦力Ff与风力F等大反向,即Ff=F。又因 Ff=FN=mg,以上三式联立解得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0.5。(2)当杆与水平方向成=370角时,小球从静止开始沿杆加速下滑。设下滑距离s所用时间为t,小球受重力mg、风力F、

15、杆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沿杆的方向 Fcos+mgsinFf=ma,垂直杆的方向 FN+F sinmgcos=0,又 Ff= FN, F=0.5mg,解得小球的加速度 。因 ,故小球的下滑时间为 。 点悟 本题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科学实验中应用的一个实例,求解时先由水平面上小球做匀速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求出动摩擦因数,再分析小球在杆与水平面成370角时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求得加速度,再由运动学方程求解。这是一道由运动求力,再由力求运动的典型例题。发展级图439例5 如图439所示,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杆上套着一个圆环。箱子的质量为M,

16、环的质量为m,圆环沿杆滑动时与杆间有摩擦。(1) 若环沿杆加速下滑,环与杆间摩擦力的大小为F,则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2) 若环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a,则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3) 若给环一定的初速度,使环沿杆上滑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大小仍为F,则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4) 若给环一个初速度v0,环沿杆上滑h高后速度恰好为0,则在环沿杆上滑的过程中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提示 由于环沿杆下滑和上滑时的加速度与箱子不同,因此应分别以环和箱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解析 (1)环沿杆下滑时,环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箱子(即杆)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故箱

17、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 FN=Mg+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箱子对地面的压力FN= FN=Mg+F。(2)环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F=ma,故环受到的摩擦力 F=m(ga)。直接应用(1)的结果,可得箱子对地面的压力FN =Mg+F=Mg+ m(ga)=(M+m)gma。(3)环沿杆上滑时,环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箱子(即杆)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故箱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 FN=MgF。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箱子对地面的压力FN= FN=MgF。 (4)由运动学公式 v02=2ah,可得环沿杆上滑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F=ma,故环受到的摩擦力 F=

18、m(ag)。直接应用(3)的结果,可得箱子对地面的压力FN =MgF=Mgm(ag)=(M+m)gma=(M+m)g。点悟 上述将圆环和箱子分隔开来,分别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方法,称为隔离法。在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常常运用隔离法分析求解。本题第(2)小题也可采用整体法分析:圆环和箱子组成的系统受重力(M+m)g和地面的支持力FN的作用。因为圆环向下的加速度a应由系统的合外力提供,故有(M+m)gFN=ma,解得 FN=(M+m)gma。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 FN=(M+m)gma。图440 本题第(4)小题在求得环沿杆上滑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后

19、,也可采用整体法分析,请自行解答。例6 一个行星探测器从所探测的行星表面竖直升空,探测器的质量为1500 kg,发动机推力恒定.发射升空后9 s末,发动机突然间发生故障而关闭。图440是从探测器发射到落回地面全过程的速度图象。已知该行星表面没有大气,不考虑探测器总质量的变化,求:(1)探测器在行星表面上升达到的最大高度 H; (2)该行星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3)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推力F。 提示 题给速度图象中,B点时刻是速度正负的转折点,故B点时刻探测器升至最大高度;A点时刻是加速度正负的转折点,故A点时刻是发动机刚关闭的时刻。解析 (1)025s内探测器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上升的最大高度

20、在数值上等于OAB的面积,即 H=2564 m=800 m。(2)9 s末发动机关闭,此后探测器只受重力作用,故在这一阶段的加速度即为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由图象得 g=m/s2=4 m/s2,(3)由图象知探测器加速上升阶段探测器的加速度为a=m/s2,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 Fmg=ma,所以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推力 F=m(g+a)=1.67104 N。点悟 本题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的图象类问题,仍属于已知运动求力的问题,只是将物体的运动情况由图象反映出来。此类问题求解的关键是,要根据图象的特点,挖掘图象中的隐含条件,把图象与物体的实际运动对应起来进行研究。课本习题解读p.91问题与练习

21、1.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物体所受的合力N=50N86.6N,由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可得物体的加速度为m/s2=43.3 m/s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可得3s末物体的速度v=at=43.33m/s130m/s,3s末物体发生的位移 m195m。2. 电车的加速度为 m/s2=1.5 m/s2,电车所受阻力为 F=ma=4.0103(1.5)N=6.0103 N,负号表示阻力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3. 对人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F=ma,故人在气囊上下滑的加速度m/s2=4.0 m/s2。从而,人滑至气囊底端时的速度为m/s5.7 m/s。4. 卡车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m/s

22、2=7 m/s2,根据运动学公式有m/s10.3 m/s37.1km/h30 km/h,所以该车超速。练习巩固(46)基础级(a)(b)(c)(d)图4411. 雨滴从空中由静止落下,若雨滴下落时空气对其的阻力随雨滴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图441的图象可能正确反映雨滴下落运动情况的是( )A. (a)图 B. (b)图 C. (c)图 D. (d)图(a)(b)(c)(d)图4422. 一间新房即将建成时要封顶,考虑到下雨时落至房顶的雨滴能尽快地淌离房顶,要设计好房顶的坡度。设雨滴沿房顶下淌时做无初速度无摩擦的运动,那么图442中所示的四种情况中符合要求的是( )图443 A. (a)图 B.

23、 (b)图 C. (c)图 D. (d)图3. 叠放在一起的A、B两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以某一速度匀速运动,现突然将作用在B上的力F改为作用在A上,并保持大小和方向不变,如图443所示,则关于A、B的运动状态可能为( )hm图444A. 一起匀速运动 B. 一起加速运动 C. A加速,B减速 D. A加速, B匀速4. 如图444所示,一固定不动的光滑斜面,倾角为,高为h。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求物体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及滑到底端时速度的大小。5. 起跳摸高是学生常进行的一项活动,小亮同学身高1.72 m,体重60 kg,站立时举手达到2.14 m。他弯曲

24、两腿,再用力蹬地,经0.4 s竖直跳起,设他蹬地的力大小恒为1050 N,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求小亮同学起跳摸高的最大高度是多少?6. 质量为100t的机车从停车场匀加速出发,经225m后速度达到54km/h。此时司机关闭发动机让机车进站,机车又行驶125m才停在站上。假设运动阻力不变,求机车关闭发动机前所受到的牵引力。F图4457. 如图445所示,质量m=4kg的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在与水平成=370角的恒力F作用下,从静止起向右前进t1=2.0s后撤去F,又经过t2=4.0s物体刚好停下。求:F的大小、最大速度vm、总位移x。图446OABC发展级8. 如图

25、446所示,AC、BC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两根光滑细杆,A、B、C三点恰好位于同一圆周上,C为该圆周的最低点,a、b为套在细杆上的两个小环。两小环同时分别从A、B点由静止下滑,则( )A. a环先到达C点B. b环先到达C点C. a、b环同时到达C点D. 由于两杆的倾角未知,无法判断两环到达C点的先后hABCDTEPL图4479. 如图447所示,小木箱ABCD的质量M=180g,高L=0.2m,其顶部挡板E的竖直距离h=0.8m,在木箱内放有一个质量为m=20g的小物块P (可视为质点)。通过细轻绳对静止木箱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恒力T,为使木箱能向上运动,并且当AD与挡板E相碰木箱停止运动后,P物体不会和木箱顶AD相碰,求拉力T的取值范围.。(g取10m/s2)10. 表演“顶杆”杂技时,一人站在地上(称为“底人”),肩上扛一长6m、质量为5kg的竹竿。一质量为40kg的演员在竿顶从静止开始先匀加速再匀减速下滑,滑到竿底时速度正好为零。假设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减速时的2倍,下滑总时间为3s,问这两个阶段竹竿对“底人”的压力分别为多大?(g取10m/s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