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三课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699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三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三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三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三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三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三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三课时.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三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 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 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

2、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提问 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 蓝色的。学生2 美丽的。学生3 圆形的。学生4 球形的。教师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3、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 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 臆想 证实教师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

4、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释)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 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教师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学生 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学生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教师 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教师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 阅读“麦

5、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 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教师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教师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学生 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

6、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提醒学生指图说明)教师 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教师 (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课堂活动3 看模型研究地球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学生 观察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人一个地球仪,也可

7、学生自备充气地球仪)教师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4.地球

8、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课堂活动4 动动手制作地球仪教师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可自己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参照课本要求进行制作。学生 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合作能力)教师 巡回指导,强调要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师生 评议评出制作地球仪的优胜组,进行表扬。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统一认识,保护地球提出口号:我们拥有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保护地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怎样描述地

9、球的大小?3什么是地球仪?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板书:一、纬线和经线教师活动

10、:(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评价活动结果)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1纬线(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特点: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

11、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板书:2经线(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特点: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

12、说的纬度和经度。板书:二、纬度和经度我们先来了解纬度。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承转:细心的同学会

13、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

14、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板书:1纬度(l)0纬线赤道(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3)南北半球的划分。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教师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象)学生活动:在自制地球仪上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

15、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学生活动:l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2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

16、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

17、球,是否正确?(学生回答)教师巩固总结此课。板书:2经度(1)0经线本初子午线;(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纬度和经度的范围与变化规律怎样?(学生回答)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学生回

18、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学生回答:可以。活动: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活动:

19、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教师评价。学生活动: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123。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教学基本流程:点评:该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授课方法,培养初中生学习地理

20、兴趣,通过学生参与从远古到现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自制地球仪,“找朋友”等活动讲清了地球的形状,经纬线和经纬度,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等重、难点知识,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因课设问、因情景创设悬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寻找问题,讨论问题,探究结论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教师能有的放矢,抓住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可以利用的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是求是的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为实践的品质。该教案书写规范,教学过程祥实,教学节奏、条理一目了然,教学手段切实可行,既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又可“土”法上马,具有平时教学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得当,重点、难点突出,把一节课的三个难点分散在三个课时解决,易于学生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