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材料:永恒的吕叔湘先生.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8715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培训材料:永恒的吕叔湘先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师培训材料:永恒的吕叔湘先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师培训材料:永恒的吕叔湘先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师培训材料:永恒的吕叔湘先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师培训材料:永恒的吕叔湘先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培训材料:永恒的吕叔湘先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材料:永恒的吕叔湘先生.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仰望大师 -永恒的吕叔湘先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大家好!很荣幸参加这次读书会活动。我是怀着一颗交流与学习的心而来的,所以,我想引用萧伯纳先生的一句话来表明我此时的心情: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仍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种思想。是的,物质上的东西虽然你拥有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消失,而思想却会沉淀,让人变得睿智、变得从容。着也许就是我们读书的最大益处。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近伟大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一起来了解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刚接到这个题目,我一直在想,应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吕老先生呢?后来我想到了“永恒”,“永恒

2、”即永远存在,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吕老先生,应该是毫不为过的,因为他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贡献,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见解将永远影响着我们。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先生的生平。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36年至1937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1938年后,曾在云南大学、中央大学等高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语言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文主编等职。其实,以前我对吕老也是知之甚少,只是通过语文课本对他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为了本次读书会,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先生的一些著作,从网络上查阅了一些关于评论先生思想的文章,总算离

3、先生近了一点,离的先生越近,越能感受到先生的伟大,自己的渺小。也越让我难以对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描述,所以,对吕老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解或认识有偏颇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同仁们批评指正。通过对吕老先生的学习,我的收获是:两点认识一点体会。认识一:对语文性质的界定工具性。认识二:获取语文能力的途径。一点体会: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语文教师的“悟性与个性”。认识一:对语文性质的界定工具性。1、吕老先生的语文观如何去看待语文,语文课应该怎么上?这是语文教育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在座的都是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前辈、名家,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说说语文应该怎么教?教给孩子们些什么?我想大家都能说出很多自己的见解。吕

4、老先生的贡献之一就是就是对语文性质的进行了界定即工具性。从而,让我们明确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主方向。我们来看吕老是怎么分析语文的:早在1963年4月,吕叔湘就曾在文字改革上发文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指出:“第一,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认清语言和文字的性质;其次,我认为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吕叔湘又在文后作了注释:“语文有两个意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但如果只限于中小学而言,就应该只是语言和文字。那么,“语言”和“文字”究竟又该如何理解?吕叔湘是这样说的“语言和文字这两个名词都不止一种意义,这里所说的语言是

5、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两者的关系,“语言是文字的根本”,因为“人类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书面语);人们总是在幼儿时期就学会说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使用文字”,因而“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就是说,文字的教学应该从语言出发,又反过来影响语言,提高语言”。这实际上也就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作了本体上的规定:语言和文字,也即口语和书面语。这种界定,与叶圣陶先生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解释是一致的。既然对语文的界定是语言和文字,那么语文的性质也就确定了,即语言和文字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这就是吕叔湘的语文观。2、吕老

6、对语文性质的界定,对于我们语文教学的意义。一方面,使语文教学和研究摆脱“文道之争”,回归到语言文字的本体上来。由于受传统的文道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许多人在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是“文”还是“道”的问题上争论不休,以至于“文”“道”之争成了建国以来关于语文教育争论时间最长也最为激烈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在论争中迷失了方向,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教育的低效。因此,吕叔湘对语文的界定,指明了语文的实质,使人们跳出文道之争的圈子,从而使语文教学转到语言文字的本体上来。另一方面,吕叔湘对语文性质的认识,纠正了现实语文教学中重文(书面语)轻语(口语)的错误倾向,明确了口语教学

7、应有的地位。吕叔湘将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字,主张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并且批评那种只有“文字”而没有“语言”的教学是“大错特错”的“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这就进一步纠正了大家对语文能力培养的错误认识,恢复了语言(口语)教学应有的地位,至少在思想上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从语文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上看,1992以后的教学大纲(标准)都相应的增加了口语(听说)的内容,我们现在也开设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我们的语文教材也相应出现了口语交际栏目。应该说,对于口语教学现在是自上而下比较重视,以我县为例,县教研室每学期,都

8、要制定口语考查的实施方案,口语考查成绩在语文总成绩里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乡镇教研室依据县里的实施方案,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年级的考查试题,具体深入到各校进行考察,各校语文教师也相应的注重了平时的训练。吕老对语文和语文性质所作的阐述,明确了语文的内涵,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属性。要求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也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首要任务,不能因为用力“纠正”所谓“工具性的偏颇”而排斥工具性,不能因为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训练。虽然,在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新的历史阶段的时候,语文教学所担负的任务可能会有所变化,教学内容会有新的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

9、学生掌握和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如中学语文教学主持人余彤辉所指出的:“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语文课,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而这恰恰是学校教育要设立语文这一科的初衷。承认这一点,就应该认同掌握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第一位的任务,换句话说,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 认识二:获取语文能力的途径。吕老先生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教给了我们获取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早在1978年3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先生就发表了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样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

10、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言,都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大师的这篇文章,被语文教学界誉为“一声惊雷”,这一声惊雷带来了语文教学界的春雨,滋润了语文教学这块田园。(一)少、慢、差、费的原因。1、没有明确好语文课“教的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当前语文课的一些现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或者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的有些像思想教化课;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等等,上的好像是科学

11、课、生物课、物理课”;“而且一味地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给予归纳,不提示其中的语言问题,不点拨语文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样的语文课上,语文能力目标得不到扎扎实实的落实,历史与社会赋予语文课的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使命正在被悄然消解。这都说明没有认清语文课“教的是什么”的问题。2、没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提到“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吕老反对“保姆式”的以教师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反对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主张让学生“做中学”,主张让学生积极动脑。文中还引用了这样一句诗“鸳鸯乡取

12、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反其意而用之,指出学生毕竟是主体,教师起的仅仅是主导作用。关键不是教师讲得如何有趣、细致,把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在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法”一样,把“教授法”又发展为“授做学合一”这才从根本上起到了作用。3、听、说、读、写能力的失衡。首先,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他说:“学校语文教学由于重视书面语(这是完全应该的),几乎完全忽视口语的教学(这是不应该的)有的学生只说几分钟,就杂乱无章。语文课上可以用一部分时间练习说话,叙述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个道理,加以指导。”因为忽视口语的教学,今日学校里的学生,在小

13、学时还能说会道,讲一件事情有条有理,到了初中就不大愿意讲话,到了高中就更不用说了,回答问题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动辄出现脸红这种倒退现象。其次,缺少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很多人看来,阅读就是为了写作,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先生认为阅读可以为写作服务,但也不是全为写作服务;阅读还有它自己更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也是一种能力,甚至需要花不少时间去培养的能力,不能只为写作服务;同时先生还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忽视课外阅读以及对学生的指导。他说:“现在是自流状态,小孩看不看课外的书,看什么书,怎么看,都是不闻不问的。”他主张:“既然这个对于语文的提高有帮助,就应该抓它一下,给他一定的指导,告诉

14、他哪些书看了容易得益,哪些书看了不容易得益,哪些书不值得看,哪些书要好好地看。对他有点指导,他的阅读可以更加提高效率。”我们的图书室藏书量不少,而真正指导学生去借阅的是少之又少,不是语文教师怕麻烦就是图书管理员怕麻烦,资源白白浪费; 再次,作文教学方法单一,对作文的期望值太高。作文教学方法单一。“作文课的情况也差不多。例行公事三部曲:一、教师命题,二,学生写,三、教师批改。学生是无可奈何地写,教师是无可奈何地改,都是为了完成任务”。在作文教学中,期望和实际情况产生冲突。“家长和校长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教师也努力精批细改,可作文的本子多,时间不够,尽管天天开夜车,仍然是不够精,不够

15、细。在学生方面,作文本发下来之后,认真琢磨批改的道理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看。” (二)获取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1、让学生在反复模仿实践中学语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他一再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吕叔湘通过分析儿童说话的过程,来证明这一观点。儿童学说话,从模仿开始,先是模仿得很不好,语音不很准,用字

16、、造句子有时候对,有时候不对;经过多次实践,语音越来越准确,用字、造句越来越有把握;最后,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由此而言,“归结一句话,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有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模仿变化创造”。也正如此,“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之为工具课”。“学生的语文课学好没有,要看他阅读的能力如何,写作的能力如何,而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得多练习才能提高。”因此,多练习、多实践,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的基本途径。他特别强调“教师的语文实践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他认为,“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书

17、上念的,也模仿四周一切人说的和写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他要求教师、学校、社会,都要做学生学习语文的表率。先生的这些语文教学理论,一直在指导着小学语文教学,他为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处理好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的关系。改变教师“灌输式”教学的观念,提出教师是导师,重在“启发”、“引导”的观念。吕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内因作用,一向把学生看作是活的教学对象。他在一次讲话中,把给学生提供条件的教学方法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作比较,打了个精彩的恰当的比方:“这两种教学法的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跟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分别相比,工业生产是用人为的手段把原料改变为成品,原料是听凭处理的对象。

18、农业生产则是依靠作物自己发育生长的能力,仅仅为它顺利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因此,他说:“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师“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他提出,“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要老等人家教,要学会自己去拿”,自己去应用。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精神。他积极提倡、大力宣传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语文教育思想,并对其做了解释和发挥:“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

19、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他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3、语言、文字并举,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到实处。首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要教育学生,把话说得清楚,说得条理,有头有尾,有条有理,让人毫不费力气就听得明白。为此,吕老明确提出,“语言训练和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语文教学主张。面对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重书面轻口语”的现实,吕先生曾痛陈疾呼:“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如果能在学校的语文课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一般

20、人的说话效率都能大大提高,岂不是更好吗?”今天重温先生的这些教诲,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重“文”轻“语”倾向,真正做到“语”“文”并重,努力使学生既能“出口成章”又能“下笔成文”,无疑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这一点确实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其次,把阅读延伸到课外。语文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渗透着语文,反过来讲生活又是最大、最实的语文课堂。在母语的社会环境里,学生耳濡目染,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着语文。因此,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必须由课堂扩大到社会。吕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

21、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特别是看小说,那是更普遍了。”他又说:“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解决不了问题。”“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一学期读它80到100万字不为多。”“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应该是三七开”只有这样把课外的书籍和文章也看作是语文教材,才能有意识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拓展到社会,为学生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习惯提供广阔的天地。对此,他从孤立地、封闭式地搞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训和学生得益于课外阅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大语文观念指导下,通过开放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再次,改进作文训练与批改方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率。面对作文作文教学的弊端,先生提出了改

22、革的途径与办法,“现在的教法既然吃力而不讨好,就该打破框框,另外想想办法包括改进命题作文的办法。”一是适当加大作文练习量,他认为:“作文训练,需要增加篇数,坚持多写多练。”当然,任何事情,也都有一个度,“多写多练”也是这样。针对有人所主张的“一日一文”,吕老也明确表示了不同意见:“那么这个多多到什么程度?这也是值得研究的。有人主张一日一文,就是每天写一篇,这值得考虑。每天在作文上花这么多时间,他还有别的功课呢,别的老师是不是会有意见?”二是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先生提倡“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说:“批改当然是教师的任务,但是有时候也可以选一篇印发给全班,试试集体评改。”另外,吕老建议:“最好是

23、挑选几篇作典型,能够在班上当面讲讲。好在学生作文的毛病很多是共同的,讲一两篇也就能使全班得益。这样做,当然得在那几篇上多花点工夫,不过其余各篇就可以比较从简,总算起来还可能少用些时间。”三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以作文教学为例,多做口头作文的练习就很有好处。”有哪些好处呢?吕老娓娓而谈:“口头作文,口头评改,费时间少而收效广,不光是本人得益,全班都得益。能够把一件事情说得有头有尾,次序分明,写下来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能够把一个道理说得有条不紊,透彻有力,写下来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所差的只是有些字该怎么写也许不知道,这是可以在书面作业里练习的。”一点体会: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语文教师的“

24、悟性与个性”。首先,求新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语文教育观念的更新。从语文的性质而言,它虽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在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语文教学要发挥全面育人的重要功能,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纳入教学的目标,并加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质量观。其次,求实摒弃虚幻浮燥的风气,深入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急功近利、装饰华丽但实质空洞无物的所谓改革经验也像蓐草与荆棘一样搀杂其中,甚至出现了教改经验、教改课题“各领风骚三

25、五天”的奇怪现象。许多公开课是靠“花拳绣腿”装点门面,初看热热闹闹,细想却是“空中楼阁”。这种虚假的繁荣危害是极大的。无疑,教学必须讲求实效,去掉浮华,实实在在的教,老老实实的学,才是我们课堂归宿。再次,求博开阔自身的眼界,努力汲取相关知识。“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句话强调了“博学”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自我,做一个博学多才之人。语文老师是一部大辞典,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内含丰富的知识,你想了解什么,他都会准确的给你找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师学生怎会不佩服,怎会不喜欢。最后,求活打破僵死的教学模式,还语文教学以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活”是教学成功的最高境界。吕老在关键是一个“活”字 一文

26、中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指出,“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最高境界。教的活学的活,首先体现为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体验,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启蒙,都是一次美的欣赏。教的活学的活,还体现为教学和应用的切实联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是社会生活所迫切需要的,都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都能改善学生的生存价值。教的活学的活,最后还体现为不但能教学生学会,会学,还能教学生做人。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通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品

27、质,一种人格,一种灵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教学内容作为礼物来接受,才会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来参与。吕叔湘活到老,工作到老。他在遗言中说:“我的骨灰可在允许买一席之地种一棵树的地方,撒入穴中,种树一棵,不加封识。多年以来我没有尽植树的义务,这是最后一个机会,千万不要到什么地方买地立碑安葬。”先生这座丰碑,将永远立在今天人们的心里。先生虽然已逝去,但他那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以理论和实践并重、严谨和朴实结合的治学态度,必将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先生将会永恒!最后,我想借鉴一首诗来结束我的汇报,也与我们每一个热爱读书的同行们共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书香为源活水来。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