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汇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811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南汇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上海市南汇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上海市南汇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上海市南汇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上海市南汇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南汇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南汇区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doc(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物安全手册(第二版)发 布 人:发布日期:南汇区大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 录(一)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二)生物因子生物危害评估(三)实验室人员和项目准入制度(四)人员培训考核制度(五)人员健康监护制度(六)生物安全检查制度(七)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八)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九)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安全保管和档案管理制度(十)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十一)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十二)实验室生物危险标识使用规定(十三)事件、伤害、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十四)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十五)实验活动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十六)其他必要的管理性和技术性文件(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1

2、紧急事件电话和办公室联系方式救护车/火警/警察 120/119/110生物安全负责人 58082059生物安全办公室 580810962 生物安全管理机构生物安全负责人:王正平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李振华 乔雪梅 孔海华 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张春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员:刘荷芳、 黎勤云生物安全办公室:设在检验科内3 职责3.1 生物安全负责人大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法定代表人为生物安全负责人。生物安全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A.负责建立本单位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落实生物安全管理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B.定期召开生物安全管理会议,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C.批准和发布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3、生物危害评估等重要文件。D.保持与生物安全办公室的联系。3.2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责为:A.负责组织制(修)订和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B.负责组织对涉及的生物因子、使用动物、重组DNA以及基因修饰物质的研究方案进行审查和风险评估;C.负责对本单位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保存和使用,实验室安全操作,实验室废气、废水、废弃物处置和消毒灭菌等规章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评估实施效果;D.负责组织跟踪国际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最新动态;E.负责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健康监护情况;F.组织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4、并评估培训效果。3.3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A.全面负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B.决定并授权进入本实验室的工作人员。C.监督有关法规和标准操作规程的执行,纠正违规行为并有权作出停止实验的决定。D.任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员具体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E.负责制定和实施实验室应急处置预案。F.负责实验室安全事故的现场处置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以及处理意见向生物安全办公室报告。G.负责对涉及感染性物质的研究计划、方案以及操作程序等,实施前的生物安全审查。3.4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A.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以及技术规章方面的咨询工作。B.就技术方法、程序和方案、生物

5、因子、材料和设备进行定期的内部安全检查。 C.纠正违反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D.在出现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或其他事故时,协助事故调查。E.检查和监督实验室废弃物的有效管理与安全处置。F.检查和监督实验室各项消毒灭菌措施的落实情况。3.5 生物安全办公室生物安全办公室设在大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内,其主要职责是:A. 负责组织制(修)订和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标操作规程。B.负责组织对涉及的生物因子检测。对检测方案进行审查和风险评估。B. 负责对本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保存和使用,实验室安全操作,实验室废气、废水、废弃物处置和消毒灭菌

6、等规章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评估实施效果。C. 负责组织跟踪国际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最新动态。提供实验室操作的咨询以确保遵循国家相关的标准。(二)生物因子生物危害评估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行危险度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危险度评估应当由那些对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备和规程、动物模型以及防护设备和设施最为熟悉的人员来进行。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应当负责确保进行充分和及时的危险度评估,同时也有责任与所在机构的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工作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设施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危险度评估一旦进行,还应当考虑

7、收集与危险程度相关的新资料以及来自科学文献的其他相关的新信息,以便必要时对危险度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然而对于一个特定的微生物来讲,在进行危险度评估时仅仅参考其危险度等级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时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包括:1、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2、暴露的潜在后果3、自然感染途径4、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非消化道途径、空气传播、食入)5、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6、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7、适宜宿主(人或动物)的存在8、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9、计划进行的实验室操作(如超声处理、气

8、溶胶化、离心等)10、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术11、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干预。根据危险度评估过程中所明确的上述信息,可以确定所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订标准操作规范,以确保在最安全的水平下来开展工作。信息有限的标本在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后,就能很好地进行上述危险度评估工作。但是,也有在对相关信息了解较少时进行危险度评估的情况(如对于一些现场收集的临床标本或流行病学样品),这些情况下应当谨慎地采取一些较为保守的标本处理方法。1、只要标本取自病人,均应当遵循标准防护方法,并采用隔离

9、防护措施(如手套、防护服、眼睛保护)。2、基础防护处理此类标本时最低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3、标本的运送应当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规章和规定。下列信息可能有助于确定处理这些标本的危险度:1、病人的医学资料2、流行病学资料(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可疑的传播途径、其他有关暴发的调查资料)3、有关标本来源地的信息。在暴发病因不明的疾病时,可能应由国家主管部门和或WHO 制订并在万维网上公布适当的专门指南如2003 年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时的情况,指导标本应如何运输以及在标本分析时应按何种生物安全水平执行。(三)实验室人员和项

10、目准入制度1.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1.1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授权下列人员可进入实验室,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张春华实验室技术人员:刘荷芳、盛萍芳、方解团、苏春燕、黎勤云、孙海明、王艳华样本运输人员:各病区抽血护士、顾新军、李大洪废弃物处置人员:宋文英仪器设备维修人员:刘建国、王诚1.2实验室应建立人员进出登记制度,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特殊情况下,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的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由专人陪同,并做好登记。2.实验室项目准入制度2.1目前本实验室开展下列检验项目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尿常规、尿HCG、尿微量白蛋白、大便常规、隐血、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

11、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型、脱落细胞检查、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总蛋白、白蛋白、尿酸、尿素、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载脂蛋白、低密度载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淀粉酶(血、尿)、钾、钠、氯、钙、磷、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耐量试验、抗“O”、类风湿因子、乙肝二对半、丙肝、甲胎蛋白、血流变、RPR、痰找结核菌、衣原体、支原体等2.2如有新开展涉及BSL2实验室操作的项目,须到区卫监所登记备案。 (四)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1.实验室应建立工作人员上岗考核制度,所有与实验活动相关的人员都应经过培训并取得上岗资质。

12、 2.培训对象应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样本运输人员、废弃物处置人员、仪器设备维修人员等。3.培训内容应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消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化学和放射安全、生物危险和传染预防、应急救护等课程。 4.实验室相关人员应每年接受生物安全培训。培训组织机构应采取有效方法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建立人员培训档案。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因此,熟悉如何识别与控制实验室危害的有安全意识的工作人员,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关键。基于这一原因,不断地进行安全措施方面的在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有效的安全规

13、程首先始于实验室管理者,管理者应确保安全的实验室操作及程序融合到工作人员的基本培训中。安全措施方面的培训是新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向工作人员介绍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和实验室操作规程,包括安全手册或实验的操作手册。应采用诸如签名传阅的方法,来确保工作人员阅读并理解这些规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在对属下工作人员进行规范性实验室操作技术培训时起着关键作用,生物安全委员会可以帮助进行人员培训并研制教具和教案。不断进行岗位安全教育对于维持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很重要的。在生物安全负责人和其他部门人员的协助下,实验室主管在人员的培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安全培训(实际上即

14、所有的安全和卫生培训)的效果取决于管理实施、激励性因素、充分的上岗培训、良好的沟通和最终的组织目标。下列各项是保证生物安全培训规划行之有效的必备要素:(1 )需求评估。这一过程包括确定相关的任务、重要性等级(以发生频率、危害程度以及复杂性来表示)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必要步骤等细节。(2 )确立培训目的。最令人满意的情况是,期望受培训者在进行培训之后,能在工作中加以应用。培训的目的是要了解开展实验的条件以及所需的熟练水平。(3 )规定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培训内容是受培训者为了实现实验操作目标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或技术。通常由那些对工作和相关要求最为了解的人员来确定生物安全培训规划的内容。其他的内容可能集

15、中在练习如何解决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学习纠正那些人们在使用某一技术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还不能确定某种教学方法(专题讲座、广播介绍、计算机辅助教学、交互式影像方式等)是否会比另一种更好,教学方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培训需要、培训对象的构成等。人员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消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化学、生物危险和传染预防、应急救护等课程。还应包括:A. 吸入危险(气溶胶产物),如何使用接种环、划线接种琼脂平板、移液、制作涂片、打开培养物、采血/血清标本、离心等。B. 食入危险,如处理标本、涂片以及培养物。C. 在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刺伤皮肤的危险。D. 处理血液以及其它

16、有潜在病理学危险的材料E. 感染性材料的清除污染和处理。(4 )考虑不同培训对象的差异。有效的培训一定要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不同人员在资质、读写、文化、口语以及培训前所掌握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可能不一致。关于培训规划能否提高受培训者的操作技能和个人安全水平,这可能取决于培训所采用的方法。对某些人应采用更直观的或“手把手”的方式更好;而其他人则以学习文字材料更有效果。工作人员如有特别要求时也应提出,例如对听力缺陷人员的课程调整。除了考虑这些因素外,建议制定安全培训规划的人员要熟悉了解成人教育的基本原则。(5 )针对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学内容(例如培训课程、录像带、文字材料等)不应该同所教授的技术或主

17、题相冲突、相抵制或没有关联。例如,如果培训的目的是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育中就应该强调思维推理而并非死记硬背,应该要求培养创造性的行为和或相应的反馈(肯定正确可靠)能力。此外,提供与实际工作条件相似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6 )培训评估。培训评估有助于判断培训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培训评估通常包括下列四种方式: 检查培训对象对所进行培训的反应 考核培训对象对所培训内容的记忆和/或操作执行情况 评估培训对象在工作中的行为变化 按培训机构的目的或目标来考查是否已有明确的效果。对培训效果最完整的评估应包括全部上述四个方面。仅考虑培训对象对所进行培训的反应是一种最不有效的评估方

18、法,因为这种反应与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之间可能没有关系,它也不应作为评估培训效果的唯一指标。(7 )培训调整。由于衡量结果的标准多种多样,因此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很难表明培训规划究竟是完全成功还是彻底失败。通常的结果为,培训对象与其他人相比,对课程内容的某些部分会有更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训所造成的知识或能力上的不同或差异,可能提示是否需要更长的培训时间、采用其他的培训方法或聘请更有能力的教师。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19、。1、制定年度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计划,报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标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菌(毒)株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使用、销毁、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感染性废物的处置、急救等。3、每年组织全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样本运送人员、保洁员等)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4、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专项生物安全培训。5、培训应该由取得北京地区实验室生物安全师资培训合格证的人员

20、进行。 6、培训后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操等。7、对考核合格的工作人员颁发相关岗位的上岗证。8、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档案。9、做好生物安全培训需求和效果的评估工作,为制定年度培训、考核计划提供依据。10、对新上岗、转岗的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生物安全手册等的培训,明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11、进入实验室的外单位人员(包括进修、实习等工作人员)的由所在科室,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所有工作均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期间不得从事危险性较高的工作。12、当有关部门新颁发、修订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21、规范、标准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进行修改后应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13、按照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保存与人员培训、考核相关的记录。 (五)人员健康监护制度1. 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人员开展与其从事实验活动相关的健康体检,建立人员健康档案。主管机构有责任通过实验室主任来确保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接受适当的健康监测。监测的目的是监控职业获得性疾病。为达到这些目的,应进行如下工作:A. 根据需要提供主动或被动免疫B. 促进实验室感染的早期检测C. 应禁止高度易感人群(如孕妇或免疫损伤人员)在高危险实验室中工作D. 提供有效的个体防护装备和方法。2.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入实验区工作,

22、若出现疾病、过劳状态或其他意外状况,则不应进入实验区或立即退出实验区。3.在一级生物安全水平操作微生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监测指南历史证据表明,在一级生物安全水平操作的微生物不太可能引起人类疾病或兽医学意义的动物疾病。但理想的做法是,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进行上岗前的体检,并记录其病史。疾病和实验室意外事故应迅速报告,所有工作人员都应意识到应用规范的实验室操作技术的重要性。4.在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操作微生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监测指南A. 必须有录用前或上岗前的体检。记录个人病史,并进行一次有目的的职业健康评估。B. 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保存工作人员的疾病和缺勤记录。C. 育龄期妇女应知道某些微生物(如风

23、疹病毒)的职业暴露对未出生孩子的危害。保护胎儿的正确措施因妇女可能接触的微生物而异。(六)生物安全检查制度1、科内成立生物安全检查小组,定期检查各专业小组生物安全工作情况。2、检查小组人员:张春华、刘荷芳、黎勤云组成。3.严格按安全清单内容逐一进行检查,并如实填写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查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查表。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制订本制度。1、主任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生物安全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实验室设施、设备和人员的状态、应急装备、报警体系和撤离程序功能及状态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传染性

24、、放射性以及有毒物质的防护、控制情况、废物处置情况等。2、科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检查、督促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每季度进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记录、菌(毒)株、样本的运输、保存、使用、销毁情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消毒和灭菌情况以及感染性废物的处理情况、生物安全设备的运行、维护情况、防护物资的储备情况。3、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个人防护要求执行情况、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规范等,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4、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制定纠正措施或

25、实施整改,并进行跟踪验证。5、按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检查记录,及时归档。6、将自查发现的问题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解决。(七)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进入规定1、在处理危险度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

26、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咖啡厅、办公室、图书馆、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9、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操作规范1、严禁用口吸移液管。2、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

27、内。严禁舔标签。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4、应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用作其他用途。5、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主管报告。实验室应保存这些事件或事故的书面报告。6、必须制订关于如何处理溢出物的书面操作程序,并予以遵守执行。7、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可能需要准备污水处理系统。8、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必须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实验室工作区1、

28、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2、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以及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都必须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3、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必须清除污染。4、在进行包装和运输时必须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相关规定。5、如果窗户可以打开,则应安装防止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生物安全管理1、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直接负责的人员)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2、实验室主管(向实验室主任汇报)应当保证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3、要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同时要求他们阅读生物安全或操作手册,并遵循标准的操作和规程。实验室主管

29、应当确保所有实验室人员都了解这些要求。实验室内应备供取阅的安全或操作手册。4、应当制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的控制方案。5、如有必要,应为所有实验室人员提供适宜的医学评估、监测和治疗,并应妥善保存相应的医学记录。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在设计实验室和安排某些类型的实验工作时,对于那些可能造成安全问题的情况要加以特别关注,这些情况包括:1、气溶胶的形成2、处理大容量和或高浓度微生物3、仪器设备过度拥挤和过多4、啮齿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侵扰5、未经允许人员进入实验室6、工作流程:一些特殊标本和试剂的使用。设计特征1、必须为实验室安全运行、清洁和维护提供足够的空间。2、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当光滑、易清洁、防

30、渗漏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板应当防滑。3、实验台面应是防水的,并可耐消毒剂、酸、碱、有机溶剂和中等热度的作用。4、应保证实验室内所有活动的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闪光。5、实验室器具应当坚固耐用,在实验台、生物安全柜和其他设备之间及其下面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进行清洁。6、应当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内混乱。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还应当提供另外的可长期使用的储存间。7、应当为安全操作及储存溶剂、放射性物质、压缩气体和液化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8、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存放外衣和私人物品的设施。9、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进食、饮水和休息的场所。10、每个实验

31、室都应有洗手池,并最好安装在出口处,尽可能用自来水。11、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达到适当的防火等级,最好能自动关闭。12、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时,应在靠近实验室的位置配备高压灭菌器或其他清除污染的工具。13、安全系统应当包括消防、应急供电、应急淋浴以及洗眼设施。14、应当配备具有适当装备并易于进入的急救区或急救室(见附录1)。15、在设计新的设施时,应当考虑设置机械通风系统,以使空气向内单向流动。如果没有机械通风系统,那么实验室窗户应当能够打开,同时应安装防虫纱窗。16、必须为实验室提供可靠和高质量的水。要保证实验室水源和饮用水源的供应管道之间没有交叉连接。应当安装防止逆流装置来保护公共饮水系统

32、。17、要有可靠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以保证人员安全离开实验室。备用发电机对于保证重要设备的正常运转(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柜等)以及动物笼具的通风都是必要的。18、要有可靠和充足的燃气供应。供气设施必须得到良好维护。19、实验室和动物房偶尔会成为某些人恶意破坏的目标。必须考虑物理和防火安全措施。必须使用坚固的门、纱窗以及门禁系统。适当时还应使用其他措施来加强安全保障。实验室设备处理生物安全危害时,使用安全设施并结合规范的操作将有助于降低危险。于所有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应咨询安全委员会(如果有),确保配备足量的设备,并能正确使用。选择设备时应符合一些基本原则,即:1、在设计上应能阻止或限

33、制操作人员与感染性物质间的接触2、建筑材料应防水、耐腐蚀并符合结构要求3、设备装配后应无毛刺、锐角以及易松动的部件4、设备的设计、建造与安装应便于操作、易于维护、清洁、清除污染和进行质量检验。应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及其他易碎的物品。需要详细咨询设备的性能和结构规格,以确保设施具备必要的安全特性。基本生物安全设备1、移液辅助器避免用口吸的方式移液。2、生物安全柜,在以下情况使用: 处理感染性物质;如果使用密封的安全离心杯,并在生物安全柜内装样、取样,则这类材料可在开放实验室离心 空气传播感染的危险增大时 进行极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包括离心、研磨、混匀、剧烈摇动、超声破碎、打开内部压力和周围环境

34、压力不同的盛放有感染性物质的容器、动物鼻腔接种以及从动物或卵胚采集感染性组织)。3、一次性塑料接种环,也可在生物安全柜内使用电加热接种环,以减少生成气溶胶。4、螺口盖试管及瓶子。5、用于清除感染性材料污染的高压灭菌器或其他适当工具。6、一次性巴斯德塑料移液管,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制品。7、在投入使用前,像高压灭菌器和生物安全柜等设备必须用正确方法进行验收。应参照生产商的说明书定期检测。(八)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1.设计周全的内务管理程序和表格可降低从事与致病因子有关工作的风险度,并确保研究项目的完成。在进行操作的实验室内,内务管理的作用更加明确的体现出来。在有危害性操作的关键时刻,2.设计合理并能很

35、好实施的内务管理程序可以限制注意力不集中这种身体上的影响因素,限制影响操作人员操作的因素;提供一个没有身体危害源及污染物的工作环境;提供一个对于突发事件中释放出来的致病因子可提高净化效率的工作环境。3.实验室内务管理的目的: 提供有序的工作环境利于科研项目的完成。使工作区域无自然危害物。为维持生物学系统的完整性,提供一个背景污染完全达到零水平的清洁工作环境,但实际上通过特殊措施的消毒方法达到这种水平是不必要的。 4.内务管理程序的改进应以人员和实验完整性可能遭受的最大水平危害为基础。通过人员的综合实践和再培训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日常内务管理程序可以预防组织废墟的聚集物:成为潜在微生物的窝藏处,

36、对研究生物学系统的完整性有威胁。提高实验过程中不经意释放出的微生物的存活率。 阻碍净化污物的渗透力。通过衣服和鞋子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 通过人员和空气的移动充分聚集后形成如同气溶胶物质一样的生物危害。 引起人员的过敏反应(例如:对动物的皮屑)5.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间隔后,为达到全部污物清除或主要的生物物质清除的效果,实验室实施内务管理。日常的内务管理是建立在提供一个无潜在污染源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提供这样一个工作环境,用简洁的方法指示出应做的事情,谁去做以及进行的频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监督员必须从有关的潜在生物危害方面严格检查每一项任务,制定出详细的程序,并对实验人员进行指导以减少

37、误解的机会。下面略述了需实验室监督人严格监督的一部分条文。无需刻意按照这些条文去完成,这只是举一个例子,作为实验室内复杂的内务管理必须观察的详细方式。6.实验室进行内务管理是安全完成研究项目的一种途径。将内务管理的任务分任务分配给检查组。(九)实验室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安全保管和档案管理制度1. 生物样本采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样本采集人员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危害等级相适应的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和防止扩散污染的措施。样本采集人员应对样本的来源、采集时间、采集人员等做好记录。2. 高致病性(或疑似)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送应按可感染人

38、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生物样本运输管理规定执行。非高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送应由专人负责,专车运送,运送人员应经过培训取得相关资质,不得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运送,运送过程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状况,运送单位、运送人、接受机构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3. 中心内部运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应满足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应密封,防水、防破损、防外泄。外送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容器或包装材料应满足国际民航组织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Doc9284 包装说明 PI650)规定的 B 类包装要求。最外层的容器或

39、包装材料上应按规定做好生物安全警示标识。4. 实验室保藏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或样本保藏部位为内部治安保卫的重点,有关实验室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务院第 421 号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执行。5. 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保藏,双人双锁,并建立所保藏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名录清单。保藏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设立专册(卡),详细记录名称、编号、来源、鉴定的日期和结果、鉴定者、所用的的培养基、保藏的方法、传代次数等。6. 实验室应建立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销毁制度,销毁保存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并在

40、专册(卡)上注销并注明原因、时间、方法、数量、经办人等。7.所有档案应分类放置,有专人保管,保存至规定年限。(十)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废弃物是指将要丢弃的所有物品。在实验室内,废弃物最终的处理方式与其污染被清除的情况是紧密相关的。对于日常用品而言,很少有污染材料需要真正清除出实验室或销毁。大多数的玻璃器皿、仪器以及实验服都可以重复或再使用。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所有感染性材料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高压灭菌或焚烧。用以处理潜在感染性微生物或动物组织的所有的实验室物品,在被丢弃前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1、是否已采取规定程序对这些物品进行了有效的清除污染或消毒?2、如果没有,他们是否以规定的方式包裹

41、,以便就地焚烧或运送到其他有焚烧设施的地方进行处理?3、丢弃已清除污染的物品时,是否会对直接参与丢弃的人员,或在设施外可能接触到丢弃物的人员造成任何潜在的生物学或其他方面的危害?清除污染高压蒸汽灭菌是清除污染时的首选方法。需要清除污染并丢弃的物品应装在容器中(如根据内容物是否需要进行高压灭菌和或焚烧而采用不同颜色标记的可以高压灭菌的塑料袋)。也可采用其他可以除去和或杀灭微生物的替代方法。污染性材料和废弃物的处理和丢弃程序要对感染性物质及其包装物进行鉴别并分别进行处理,相关工作要遵守国家和国际规定。废弃物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可重复或再使用,或按普通“家庭”废弃物丢弃的非污染(非感染性)废弃物2

42、、污染(感染性)锐器皮下注射用针头、手术刀、刀子及破碎玻璃;这些废弃物应收集在带盖的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并按感染性物质处理3、通过高压灭菌和清洗来清除污染后重复或再使用的污染材料4、高压灭菌后丢弃的污染材料5、直接焚烧的污染材料。锐器皮下注射针头用过后不应再重复使用,包括不能从注射器上取下、回套针头护套、截断等,应将其完整地置于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中。单独使用或带针头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应放在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内焚烧,如需要可先高压灭菌。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必须是不易刺破的,而且不能将容器装得过满。当达到容量的四分之三时,应将其放入“感染性废弃物”的容器中进行焚烧,如果实验室规程需要,可以先进行

43、高压灭菌处理。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绝对不能丢弃于垃圾场。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任何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不应事先清洗,任何必要的清洗、修复必须在高压灭菌或消毒后进行。废弃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除了锐器按上面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外,所有其他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在丢弃前应放置在防渗漏的容器(如有颜色标记的可高压灭菌塑料袋)中高压灭菌。高压灭菌后,物品可以放在运输容器中运送至焚烧炉。如果可能,即使在清除污染后,卫生保健单位的废弃物也不应丢弃到垃圾场。如果实验室中配有焚烧炉,则可以免去高压灭菌:污染材料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如有颜色标记的袋子)内直接运送到焚

44、烧炉中。可重复使用的运输容器应是防渗漏的,有密闭的盖子。这些容器在送回实验室再次使用前,应进行消毒清洁。应在每个工作台上放置盛放废弃物的容器、盘子或广口瓶,最好是不易破碎的容器(如塑料制品)。当使用消毒剂时,应使废弃物充分接触消毒剂(即不能有气泡阻隔),并根据所使用消毒剂的不同(见第14 章)保持适当接触时间。盛放废弃物的容器在重新使用前应高压灭菌并清洗。污染材料的焚烧必须得到公共卫生、环保部门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官员的批准。(十一)实验室消毒隔离制度消毒和灭菌的基本常识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严重污染的物品不能迅速地消毒或灭菌,因此了解预清洁的基本原理也同样重要。关于消毒和灭菌,以

45、下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已知不同级别的微生物病原体。关于清除污染的特殊要求,要根据实验工作的类型以及所操作的感染性物质的特性来决定。这里所提供的一般性资料,可用于建立标准的和更专门的程序,以处理特定实验室中所涉及的生物危害。消毒剂的作用时间因具体的品种和生产商而不同。因此,所有消毒剂使用的推荐意见均必须遵守生产商的说明。定义关于消毒和灭菌有许多不同的术语,下面是生物安全中较常用的:抗菌剂(antimicrobial) 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的制剂。防腐剂(antiseptic) 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但不足将其杀灭的物质。防腐剂经常应用于体表。生物杀灭剂(biocide) 所有能够杀

46、死生物体的制剂的统称。化学杀菌剂(chemicalgermcide)用于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清除污染(decontamination)去除和或杀死微生物的任何过程。该词也用于去除或中和有危害的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消毒剂(disinfectant) 用于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但不一定杀死其孢子。消毒剂常用于非生命物体或其表面。消毒(disinfection) 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孢子。灭菌剂(microbicide) 能够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品或化学混合物。该词常常可以代替“生物杀灭剂”、“化学杀菌剂”或“抗菌剂”。杀孢子剂(sporocide) 用于杀死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