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8870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而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重新唤起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高中学生虽已接触化学一段时间了,在课上增添一点演示实验,就能增加上课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上课效率,提高学生听课效率。特别是很多学生都期待能自己动手。例如我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增添了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告诉学生如何操作及原理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如:(1)“茶水-墨水-茶水”;(2)“滴水生紫烟”;(3)巧制“可乐”。随后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关日常生活实例的问题,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还不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产生学习

3、的兴趣。通过上面的学习使学生对进入高中的第一节化学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同学们都纷纷表示化学课非常有趣,要学好化学。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的顺序,仔细观察,同时要认真的结合问题来观察,注意观察的面和点 。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

4、的片面性,例如: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产生的棕黄色的烟而不会去想这烟是怎么来的。同时还要问一下学生,烟溶于水后会产生怎样的现象?若加水稀释又会怎样呢?又如:磷在氯气中燃烧,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色烟雾,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还如我们现在刚刚学完的氧族元素中涉及到的铜和浓硫酸的反应。该实验只有在持续加热时,才能有稳定的SO2气流,反应完毕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倒入另一支盛少量水的试管中,可以观察到溶液的颜色呈现蓝色,还有试管底部会出现黑色沉淀,溶液也显得发黑。还会产生酸雾。这时在做之前就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的情况,并提示除了这些还可能会产生哪些现象,例如试管底部会出现

5、什么呢?溶液在加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变化?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同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例如: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是吸热的,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是放热的,这样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氯气、二氧化硫)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和用多种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诱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关键在于设计“发散点”。例如,“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

6、、Na2CO3四种溶液?”这类讨论题,放手让学生讨论,就能联系到诸多化学知识,也可得到很多的好答案。下面摘录几种学生的答案:NaCl、Na2SO4、NaNO3、Na2CO3HNO3气泡产生Na2CO3NaCl、Na2SO4、NaNO3Ba(NO3)2白色沉淀产生Na2SO4NaCl、NaNO3AgNO3白色沉淀产生NaClNaNO3无现象沉淀不溶解NaCl、Na2SO4、NaNO3、Na2CO3Ba(NO3)2沉淀溶解NaCl、NaNO3白色沉淀产生Na2SO4NaClAgNO3白色沉淀产生NaNO3Na2SO4、Na2CO3Na2CO3Na2CO3先测定PH值,鉴别出Na2CO3,然后下面的

7、与第一种相同;先分别取少量,然后滴加NaHSO4,先鉴别出Na2CO3,然后下面的与第一种相同;加Al先鉴别出Na2CO3,然后下面的与第一种相同。还有很多种,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如“归纳SO42-的检验方法”一题,学生能讨论出十多个方案,教师再引导学生广联知识,深入讨论,优化结果。这样的讨论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因此,合理使用这些“讨论”,不仅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堂上做演示实验,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

8、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1)水的导电性如何?溶液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2)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3)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4)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学生还未能立刻得出答案,老师应该及时点拨:水有什么元素组成的啊?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集中,老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并引导学生分析用“正氧小”这三个字帮助记这个实验现象。这种围绕演示

9、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实验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如:在进行期末实验部分复习,气体与喷泉一节时,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套能够形成喷

10、泉的装置。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给以一定的指导。学生学过在圆底烧瓶中氨气、氯化氢气体与水作用能形成喷泉。那么其它气体行不行?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实验装置可以做那些改进?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很多方案。很多学生的设计图原理正确,设计新颖,并把化学与物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综合。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此设计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例如:学生做乙炔的性质实验。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实验前

11、应做什么准备,首先要了解乙炔的结构,了解中含有碳碳三键,这个与乙烯类似,从而推测出它可能的性质乙炔制取的原理是什么?根据乙炔的制取装置是怎样的?由于碳化钙与水的反应是固液不加热可以用启普发生器来制取,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会导致启普发生器破裂。所以接下来要考虑的是用什么装置合适,经过分析得出类似与制氯气的装置乙炔中含有什么杂质。由于碳化钙中含有硫化物以及其他的杂质,故乙炔气体中含有硫化氢等气体。怎样除杂质。连续两次用硫酸铜溶液来除杂。除去H2S也可以先使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再通过盛有CuSO4溶液的洗气瓶(检验H2S是否被除尽)。尾气怎么处理?把乙炔燃烧掉。能与那些物质

12、发生反应?溴水、高锰酸钾制取顺序如何?先除杂,然后同时让 乙炔与溴水、高锰酸钾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化学课的质量提高是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五、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

13、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使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其实质就是从酸的通性入手,让学生对酸的本质特性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铁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红褐色的氢氧化铁,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

14、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在讲授燃烧概念的时候,由于搞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参考文献:1、探究性实验试题研究,苏州实验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2、中学化学实验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杨明生3、化学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4、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山东寿光市潍坊水产职业中专,吴洪三 马高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