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9064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学论文】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忧戚悲患话乡愁读沈从文的箱子岩摘要对湘西历史、现实与未来所拥有的乡土悲悯感,是沈从文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及对故土现实人生的观察与思考。关键词沈从文;散文;乡土悲悯感箱子岩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的一篇,写于1934年作者第一次回乡探视母病归来之后。作品生动地记叙了作者15年间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感受,它以湘西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发展为中心,融汇作品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政治、经济和人的精神状态的联系中,从一个侧面去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作品的人、事、景、物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作者浓浓的乡土悲悯感来展开,它沟通湘西的古今,关注边民的现实人生。叙述平淡朴实,色彩宁静冷峻,却汇集

2、着巨大的情感潮流。.作者的悲悯之一来自于故乡人民素朴人性的消失。沈从文在小说长河的“题记”中对湘行散记的写作缘由曾作过概括的说明:有感于故乡在近二十年来“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所以拟将“过去”和“当前”加以对照,目的是通过此“把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扭屈失去了原有的素朴所表现的式样,加以解剖与描绘。”作者在箱子岩中极力描绘和解剖的,正是“原有的素朴”在近代社会变动中的黑暗堕落。为了更好地从一个广阔的时间空间里表现箱子岩历史的演变,作品采用对比手法,把箱子岩15年前后不同的变化加以比照。对15年前的箱子岩概况,作品有一段描写当地居民端阳节龙舟竞渡:“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

3、,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两岸皆有人看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这是一幅风俗画描写,文字朴实,自然晓畅。它真实地描绘了15年前湘西古老朴实、热闹欢乐的娱乐场面,从中焕发着湘西人的旺盛生命力和热爱生活的天性,是湘西古朴神秘的牧歌情调生活和湘西人民淳朴、诚实、和平、正直的品德的写照。在作者看来,人类社会和大自然都应该是美的,“目

4、睹山川美秀如此,爱与不忍会使人不敢堕落,不能堕落”,能看到自然美,就可能诱发生存、奋斗的希望。所以,作者在描摹自然人生时,着力表现的是“生的强大”,“美的永恒”,对赛龙船的气氛渲染,能勾起人们的遐思和向往,也能使人们在痛苦单调贫穷悲哀的命运中投射上一束热烈温暖的阳光,而透发出优美健康、自然和谐的韵律。然而,15年后的箱子岩,那醉人的场面早已变成了:“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里去了。到搁龙船处看了一下,旧船已不知坏了还是早被水冲去了,只见有四只新船搁在石梁上,船头还贴有鸡血同鸡毛,一望

5、就明白是今年方下水的。”凄凉境况尚且不说,就是人们也只是“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撸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这里,文字平淡,但透过平淡的文字背后,蕴藏着作者的无限感慨,正如作者所说的:“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略了。”虽然,作者把“人与自然的契合”视为美的一种生命形式,并醉心于这种美的创造和求得它的永存,故乡一直是他向往的精神家园,他怀恋故乡人民的真实淳朴,也深深体味到故乡人民为求生而作的一切努力。然而,现代社会的变化却使湘西的“农村社会所保存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性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6、”精神家园的失落使得仅有的一线理想毁灭,不能不引起作者沉痛的感慨。因此,全文弥漫着忧伤哀思的氛围,爱与恨交潜其中。地方民族的悲剧命运固然激起沈从文的悲戚哀伤,但在他眼里,最令人悲痛的,恰恰是使湘西社会陷入目前“堕落”的因子。它是作者交织在情感中的悲悯之二。这因子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的表现一是满清政府采取的民族歧视、掠夺与同化,是湘西人民苦难的根源,作品对此作了真实沉痛的叙述。“辛亥革命前夕,在这苗蛮杂处的一个边镇上,向土民最后一次大规模施行杀戮的统治者,就是一个北方清朝的宗室!”这是满朝统治者最后一次对苗民大屠杀的历史见证。自清朝开始,苗民一直被视为“蛮族”,长期以来内地派往

7、这里的统治者为防苗民叛乱,采取的一直是歧视、征服、压迫、屠杀、同化的手段,湘西人民成了历代社会变动的牺牲品。“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的种种限制支配。”民族的耻辱与丧失人性的杀戮把湘西变成了“骸骨盈郊,青遍野,黄昏月冷,白日烟消”的惨象。除历代统治者的残酷统治之外,“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而造成的“穷困和懒惰”也是湘西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鸦片既是社会堕落的表现,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它的泛滥是作者多次谈及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是被沈从文作为国民党政治腐败的例证提出的。因为鸦片生意“也就正是有人可以赚钱,有人可以犯法,政府也设局收税,也制定法律禁止,又可以杀头,又

8、可以发财,那种从各方面说来都似乎极有出息的生意。”这种“有出息的生意”必然产生一群政治上的投机者和“腐蚀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品中的跛脚什长就是一个实例。他堕落为卖鸦片玩女人,寄生于社会腐朽机体,“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作点特别生意”,靠贩卖鸦片在社会上“吃喝玩乐走好运”。跛脚什长是现代文明改造的结晶,人性的素朴与正直在他身上荡然无存。社会巨大压力的挤压,促成了农村社会精神上的溃烂,乡村灵魂的腐蚀和变异。作者对此不免感慨万千,哀伤之情难以言表。压迫、掠夺、同化和鸦片,仅仅是造成湘西苦难与堕落的外在社会根源,而标志着湘西地方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结晶的道德形态与生命活力的,乃是“百年前或

9、百年后皆仿佛同目前一样”即带着几乎千年不易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与现代社会的演变脱节,是造成湘西在现代竞争中导致地方民族衰亡的根本原因。沈从文在极力表现“人与自然的契合”,把龙舟竞渡焕发出来的生命活力作为一种美的生命形式的象征,但现实并不使人乐观:“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负担,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千百年来,湘西下层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挣扎求生,因精神蒙昧而安于现状的人生悲凉,都使沈从文“引起无言的哀戚”。虽然沈从文对故乡的山山水水,对故乡人民有着深情的爱,但他并不希望故乡人民在与“自然融合”中“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自生自灭,更不希望历史重

10、新返回湘西的过去。相反,他希望“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办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昼寒交替,看日月升降”,却能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即而“行将消灭旧的一切”。他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保持那种千年不变的“常”,恰恰是一种巨大的危险。因此,他希望湘西人民“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生活下去,将自己的生命活力,转移到社会“新的竞争”中去,“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但是,如何去改造、转移这种局面?于沈从文,“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这也是他的忧患悲悯所在。因为现实黑暗使他“一面想起这个眼前身边无剪裁

11、的人生,一面想起另外一些人所抱的崇高理想,以及理想在事实中遭遇的限制,挫折,毁灭,不免痛苦起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作者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痛苦:“我于是渐渐失去了原来与自然对面时应得的谧静。”于是,一方面,他认为“转觉隐遁之可羞,振作之必要。”而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历史是多么古怪的事情”,对许多的历史现象无法解释。作品最后以跛脚什长治生硬性痈疽的事例作类比,认为改造历史只得像“旧式治疗”生硬性痈疽一样,用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沈从文把改造社会的期望寄托在社会的政治改良上,他不同意中国的进步非得采取法国大革命或历史上大流血的方式,认为人类的光明可以从另一

12、方式得到,关键在于“治愚”或“开发头脑”,采取“人性”疗法,“理性”教育人民,“用爱与合作代替夺权,来解释政治二字的含义,真正的进步与幸福,在这种憧憬中,才会重新来到人间。”10所谓“爱与合作”就是沈从文一直怀恋的已经失去的民族性的长处素朴的人性美。他希望通过“开明的贤人政治,正人君子政治,专家政治”11的社会理想把素朴的人性美召唤回来,他认为这种“人性”疗法是克服民族性弱点、救求国家民族危机的一幅良药。有了它,就可以治疗像跛脚什长这样一些“溃烂”的“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只是一种天真浪漫不切实际的幻想。人类的希望究竟在哪里?于沈从文,仍然是一种谜,一种思索,一种刻

13、骨铭心的痛苦。全文应用对比手法重在突出箱子岩15年间人、事、景、物前后不同的变化,紧扣湘西社会人生的特点及作者对湘西社会人生独具敏感的准确把握,写出湘西的真实来,使读者能通过平实的文字和作者一道去认识、去思索湘西的历史、现实和将来,并从中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情和思想。同时,作者浓重的乡土悲悯感与社会古今的历史感交相融汇,又使作品产生着强烈独特的审美情趣。注释: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沈从文散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五卷,成都: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小说选第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小说选第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沈从文: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沈从文:白魇,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沈从文:黑魇,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沈从文:定和是个音乐迷,大公报文艺,1964年8月20日。11沈从文:苗民问题,沈从文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