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恶劣天气.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8948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应对恶劣天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应对恶劣天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应对恶劣天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应对恶劣天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应对恶劣天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应对恶劣天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应对恶劣天气.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近期灾害频发,为提高安全常识,提高灾难来临时的应对本领,我们节选了恶劣天气环境下的应对措施,供大家分享。强对流天气发生强对流天气时,如果在室外,应立即寻找庇护所。专家提醒说,强对流天气发生时,瞬时大风容易造成树木折断和房屋倒塌,进而造成人员伤亡。在龙卷风以及其他大风出现时,公众要远离易折断的树木、广告牌以及危房等。出行时,除携带雨具外,还应注意行路安全。出门行车放慢速度,遇到大风暴雨时最好停下来,等风雨过后再行驶。尽可能绕开户外广告牌等物体。门窗、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设施应及时加固,人员要尽快离开临时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雷雨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切断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

2、,停止户外作业。行车遇到暴风雨应注意的事项:1、打开汽车小灯,握好方向盘,小心驾驶,注意行人,低速行驶,慎用制动。因轮胎附着系数低,制动距离会更长,极易出事。2、遇特大暴雨时,千万不要冒险行驶,应选择较高的安全地带停车。3、不熟悉的路况,不了解积水深度,不要轻易地让汽车涉水。4、千万不能急加速,这样飞溅的雨水容易被进气管吸入,造成损伤。应尽量放慢车速,小油门谨慎前行。5、打雷时,要关好门窗,呆在车内。6、如不小心车子进水熄火后,千万不能再进行启动,否则发动机将“报销”。而应尽快联系保险公司,并通知4S店施救。也可请路人帮忙,将汽车从水中推出来,尽快进行修理。7、如紧急需出车,遇有暴雨必须行驶,

3、则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先将空气滤清器拆下或将进气软管抬高,或将排气管用橡胶软管接高。使汽车的进、排气口尽量远离水面,减少发动机进水的可能性。8、行车时,应尽量躲避对方来车行驶时所拥起的水浪,必要时可停车让对方汽车先通过。9、当水淹没高度达到车轮半径时,应尽量避免让汽车涉水。采用挂低档、少加油、慢而匀速行驶的方法通过。雷电雷电发生时不要待在空旷的环境中,应躲避到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里。装有避雷针、钢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是避雷的好场所,具有完整金属车厢的车辆也可以利用,但注意不要靠近避雷设备的任何部分;如果正巧在室内,应将门窗关闭;尽量不要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不要接打电话。最好不使

4、用电脑、彩电、音响、影碟机等弱电设备。同时,雷雨天气应尽量避免接打手机。尤其是在外旅游,身处空旷地带的游客,雷雨天必须关闭手机。因为手机开通电源后,所发射的电磁波极易引来感应雷,把手机变成避雷针,使游客遭受雷击。洪涝灾害洪灾来临的前兆。强台风的到来;上游或本地连降大雨,山洪暴发;高山融雪及冰凌;河、湖大堤损毁。防止洪水涌入室内。房屋的门槛、窗户是进水部位。用沙袋、土袋在门槛和窗户处筑起防线;用胶带纸密封所有的门窗缝隙,可以多封几层;老鼠洞穴、排水洞等一切可能进水的地方都要堵死。真正被密闭的建筑物就不会进水了。洪水来临的自救。向高处转移。如在基础牢固的房顶搭建临时帐篷;身处危房时,应迅速撤离,寻

5、找安全坚固处所,避免落入水中;除非在洪水可能冲垮建筑物或水面没过屋顶时被迫撤离,否则呆着别动,等水停止上涨再逃离;若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发现高压线铁塔或是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可利用眼镜片、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的光亮发出求救信号;夜晚,利用手电筒及火光发出求救信号;当发现救援人员时,应及时挥动鲜艳的衣物、红领巾等物品,发出救援信号。利用自制漂浮物,用做水灾逃生的物品。选择密封性能良好的油桶、储水桶;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都有一定的漂浮力;足球、篮球、排球的浮力也很好;树木、桌椅板凳、箱柜等木质家具都有漂浮力;泡沫板、竹竿

6、、木杆可采用编席的方法串联起来,制成排筏。洪水来临时被困“孤岛”的应对。被困高地、山坡、围堰、坝坎或楼顶时,要观察洪水是否仍在上涨,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否有被冲垮、浸泡坍毁的危险,若有应向安全地带转移;在转移时,应准备绳索,也可寻找床单、衣物等做成绳索,并固定在坚固处,以利用绳索成功转移被困时,应由水性好的青壮年返回住所取回食物;当发现舟、船、飞机等救助人员时,应挥手鲜艳的衣物、红领巾;晚间点燃火堆或打亮手电筒、打火机等,发出求救信号。救助被溺者。设法在固定处救助,向被溺者抛救生圈、绳索、泡沫塑料、木板,或将树干、树枝抛过去;当拖被溺者时,应蹲或趴在岸上或船上,避免被拽进水里;用船、艇救助溺水者时

7、,要提防撞伤溺水者。注意:必须从船、艇的头部或尾部把溺水者拖上来,以免翻沉;溺水者被救出水后,应迅速进行现场急救:一是畅通呼吸道;二是倒水;三是心肺复苏。中暑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对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气温32、湿度60%的环境中,由于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极易发生中暑。此外,在室温较高、通气不良的环境中,年老体弱、肥胖、儿童及孕产妇由于耐热能力差,也易发生中暑。中暑者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乏力、眩晕、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脉搏和呼吸加快,面红不出汗、皮肤干燥,重者出现

8、高热、神志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猝死。为了避免中暑,在高温天气,应做到:1、对年老体弱等重点人群应重点保护,营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室内要通风,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28,室内外温差在8以内。2、要保持情绪稳定,注意膳食的调配,饮食宜清淡,多饮水。3、提高对先兆中暑的认识,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出汗、全身疲乏、心慌等症状,应立即脱离中暑环境,及时采取纳凉措施。4、提高防范猝死的意识。6-11时是心梗、中风、猝死的高峰时间,被称为魔鬼时间。因此,这段时间若室外温度较高,就应尽量避免外出。第一目击者急救: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2、使病人仰卧,解开衣领,脱去或松

9、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尽快散热。3、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或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解暑。5、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应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包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固液混合流体。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爆发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浓烟腾空、巨石翻滚,浑浊的泥石流沿着料峭的山涧

10、峡谷冲出山外,堆积在山口。由于突发性、凶猛性、迅时性以及冲击范围大,破坏力度强等特点,泥石流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泥石流前兆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着较多杂草、树枝;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忽然变得昏暗,并伴随着轻微的震动感。紧急防护措施(1)前期预防泥石流多发区居民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环境,熟悉逃生路线。注意政府部门的预警和泥石流的发生前兆,在灾害发生前互相通知、及时准备。去山地游玩要注意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在暴雨之后或持续阴雨天气进入山区。宿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低的凸岸。不要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

11、平处搭建宿营棚。在沟谷遭遇暴雨、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避雨。(2)危机救助发现有泥石流迹象,要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千万不要沿着沟向上或向下奔跑。逃生时抛弃重物。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停留在低洼处,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火车逃生自救另外,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大家在关心伤者的同时,也在担心要是自己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逃生自救?车上的应急设备该如何使用?火车逃生自救原则火车失事前通常没有什么迹象,但是乘客会感觉到急刹车,首先应利用这短短的几秒钟改变成比较安全的坐姿:1、远离车门,甚至可以趴下。抓住牢固的物体,以防被抛出车厢;2、低下头,下巴

12、紧贴胸前,以防颈部受伤;3、如果座位不靠近门窗,可保持不动,若接近门窗,则应尽快离开;4、火车出轨向前冲时,不要尝试跳车;5、火车停下来后,观察周围的环境如何,不要在火车周围徘徊,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6、列车在运行时遇到停电,乘客千万不可扒门离开车厢进入隧道,即使全部停电后,列车上还可维持45分钟到1小时的应急通风;7、火车突然发生碰撞时可以借鉴航空中的做法,上身尽量向前倾,胸部紧靠膝盖,头靠在前排座位椅背上,双手置于头顶,手掌重叠在一起,前臂贴在脸颊上,这样的姿势在碰撞时能尽可能让自己减少伤害。利用车厢过道逃生旅客列车每节车厢内都有一条长约20米、宽约80厘米的人行通道,车厢两头有通往相邻车厢的手动门或自动门,若火车发生意外引发火灾时,这些通道是被困人员利用的主要逃生通道。被困人员应尽快利用车厢两头的通道,有秩序地逃离火灾现场。逃生时如遇到拥挤人群时选择到人群边缘,若不慎被推倒时应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不慎倒地时,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侧躺在地(见图)。在拥挤人群中,左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胸前,以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