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论语》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心态.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8948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论语》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心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巧用《论语》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心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巧用《论语》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心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巧用《论语》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心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巧用《论语》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心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用《论语》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心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用《论语》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心态.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巧用论语,引导学生拥有良好心态 摘要:论语记录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在提髙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心理素质,使他们拥有良好心态方面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本文从突发事件的解决、个别谈话的进行和主题班会的开展三个方面,阐述论语在使学生正视缺点,克服浮躁习气;摆正心态,学会理解父母;克服压力,具备坚定信念方面所起的作用。关键词: 论语 良好心态 浮躁 潜移默化 从容淡定 “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古代历代君王治国之本、文人士大夫言行典范的论语,它的价值无可替代。现代学生往往心浮气躁,他们面对别人指出的缺点,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面对家长,怨气多多、态度恶劣;面对学习,或自暴自弃,或患得患失。良好心态

2、的缺失使他们的心理不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可以借助论语的只言片语作为教育的突破口,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作为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方面受到熏陶渐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感、价值观,拥有良好心态,学会做一个从容淡定的人。一:突发事件用论语大多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个性过于张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心里装不下任何委屈,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就难以接受。或怒目而视,或反唇相讥,或怀恨于心,伺机报复。面对学生的急躁和浮躁,借用论语,可以使学生心平气和地认识自身的缺点,并努力改正。性格内向的值日班长A,在班级总结时

3、提到自修课插话的男生B,暴躁的B当众盛怒并争辩,A涕泪涟涟。此情此景令我极想拍案而起,但以暴制暴只能压一时气焰,不能使他从心灵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寻求改正的方法,便强压怒火。沉吟片刻,在黑板上写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孔子认为要多听,有疑问的先放一放,自己说话要小心,就会少了很多怨尤;要多看,有疑问之处也先放一放,自己行动要小心,就会少了很多后悔之事。孔子还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B就是脾气暴躁、沉不住气的人,但事后他都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要想“言寡尤,行寡悔”,就要三思而后说,多想而后行,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的灵丹妙药。见学生若

4、有所思,我让他们背诵学过的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告诉他们,孔子一辈子所推行的道就是忠和恕两个字,忠,就是尽心尽责的做自己的事情;恕,就是以宽容之心宽恕别人。B做到了“忠”,A是否做到了“恕”呢?每一个人都应该摆正心态,做好自己,做不好了,就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A低下了头,B睁大一双泪眼朦胧眼睛认真地倾听,我在黑板上写上“忠”和“恕”,全班同学陷入了沉思之中,教育效果可见一斑。抓住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是教育成功的保证。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不胜枚举,解决突发事件需要教师的智慧,初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渐

5、加强,个性突出,对于不经意间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冷眼旁观,教师如果只会批评指责,学生难以信服,而论语给教师提供良好的德育素材。教师恰到好处的运用经典语言作为理论论据,不仅丰厚了学生的积累,使他们在迷惑时找到解决的出路,困难时找到心灵的力量,犯错时找到改正的方法,而且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得以提升,为教育的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二:个别谈话引论语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生理、心理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从对父母的依赖走向分裂,对家人,家境心生不满,经常怨天尤人。处理学生的家务事,个别谈话作用巨大,谈话过程中引用论语,可以使谈话内容充实,思想深刻。成绩优秀的

6、女生C在学校里开朗乐观,但家庭关系紧张,觉得父母对她不好,弟弟太吵,家庭环境太差,影响了学习,整天闹着要离家独住。我找她谈话,在表扬她积极向上之后,引用了孔子评价颜回的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因为他安贫乐道,在别人无法忍受的环境下生活并乐在其中,所以孔子情不自禁地赞扬他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当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时,孔子就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真正的好学者是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要别人创造环境来适应他,更不会迁怒和抱怨他人,心静自然凉,不管外界如何喧嚣,内心的安宁是真正的宁静。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者

7、并不一定要隐居山野,而是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因为“心远地自偏”!不要抱怨自己的环境不好,而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你认为外界的声音很响,实际上是心灵的声音在响。这次谈话引起了她的沉思,借此机会,我送给她一本论语心得,并跟她就书本内容谈了几次,她慢慢地走出了心灵的阴影。个别学生逆反心理极为严重,与父母之间的鸿沟很难一下子填平,假如一味地采用絮絮叨叨的说教方式,只能徒增他们的反感,而恰到好处地引用论语,使他们产生敬畏感和认同感,就会有良好的成效。班主任每天都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谈话,以讲解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用论语,可以避免谈话内容的空洞肤浅,语言的

8、贫乏重复,师生都能在谈话过程中收获心灵的愉悦。三:主题班会讲论语临近中考,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踯躅前行,有些孩子出现了过重的无法排解的心理负担,成绩优秀的学生夜以继日,但在残酷的竞争面前自信心不足,而中等偏下的孩子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个别学生甚至完全放弃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鼓舞学生的士气,使他们具备努力学习的信念尤为重要,而论语在如何培养信念方面富有真知灼见,可以巧妙地借用。班级里召开主题班会信念引我们前行,我给他们讲了论语中子贡问政的故事。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9、“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强大的军事力量,充足的粮食固然重要,但都不及百姓对国家的信念重要,假如只能保留一个条件,必是坚定的信念。学习也一样,缺乏信念,就会缺乏斗志、激情和行动,只能被别人远远地抛在后面。有一些同学虽然学习认真,成绩优秀,但经常会患得患失,怕自己认真之后没有收获,一旦取得好成绩,又怕下次会意外落马。这种前怕虎,后怕狼的心态,也是信念缺失的体现。任何同学都应该相信自己,不要做孔子所说的“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也。”的鄙夫。通过主题班会,学生明白,学习时不必瞻前顾后,畏畏缩缩,更不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而应该放下心灵的包袱,

10、坚定执着地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军。在这次主题班会中,我赠送给上次成绩优秀者和进步者每人一本论语心得,使他们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历练心灵,培养良好的心态。诸如此类的主题班会还有很多,学生在感悟圣人的言语中,心灵会获得启迪,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陶冶。论语涉及的内容很广,大到军事战争、治国理政,小到修养身心、孝敬父母、与人交往,各项内容不一而足。而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心态的范围也很宽广,事无巨细,一一涉足,上文乃择要述之。若班主任能胸怀论语,并信手拈来地运用论语育人,在完成培养人的任务时,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了。尽管论语产生的时代与我们相距两千多年,然而圣人的言行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射着永恒的光芒。学者于丹的论语心得风靡一时,成为众人的心灵鸡汤,就在于论语本身的魅力。假如班主任能够引领初中学生走近论语,让他们在圣人的言行中熏陶渐然、潜移默化,那么他们就会拥有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良好的心态,从而可以从容淡定地笑对生活。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经典集粹孔子 孟子 北京燕山出版社论语心得 于丹著哭泣的哲人孔子传 何可永著心理教育概论 王希永 瑞博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