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级上册教材介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七级上册教材介绍.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教材介绍及疑难解析,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第一章 有理数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全书共需约62课时,具体如下:第一章有理数 约19课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约8课时单项式 多项式 合并同类项 去括号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约19课时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约16课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六章 实数 第七章 平面直
2、角坐标系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全书共需约62课时,具体如下: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4课时,相交线:对顶角 垂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平行线:概念 判定 性质命题 定理 证明 平移:概念 基本性质,第六章 实数 8课时,平方根:概念 运算(开平方)立方根:概念 运算(开立方)实数:概念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用运算律进行运算,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7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用坐标表示平移,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2课时,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 解法 应用
3、三元一次方程组:概念 解法,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1课时,不等式:概念 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解法 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概念 解法,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课时,统计调查: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 数据的描述:直方图 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一、教科书内容的主要变化二、编写和修订时考虑的几个问题三、对教学的几个建议,一、教科书内容的主要变化,“有理数”的主要变化,例:有理数的引言小结,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原来的处理:利用数轴通过蜗牛运动的例子得出,原来的处理 本质上是一个用有理数知识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涉及时、空两个因素,而且“时”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空”包括左、
4、右(东、西)两个方向,因此这个情境较复杂,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反而对学习造成干扰。现在的处理 为了突出体现在具体实例的基础上,归纳给出相关概念、法则的编写思路,从引入负数后的乘法算式分类开始,由两个正数的乘法逐步过渡到“负负得正”。注意在此过程中体现数域扩充过程中,运算法则的一致性。,在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材设计中,渗透了数系扩充的基本思想原有数系的运算和运算律保持不变,规定 归纳 利用数轴上物体的运动 满足运算律例如,为什么规定(3)(5)=15?希望保持分配律a(b+c)=ab+ac的结果。(3)(5)(3)(05)(3)0(3)5 0(15)15 让(1)(1)1行不行?会出现矛盾:令
5、a1,b1,c1,就会有 1(11)112 而另一方面又有 1(11)100,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整式的加减”的主要变化,例:“整式的加减”小结,“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变化,3.1 从算式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更换为简单的行程问题算术方法 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的解 3.1.2 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ax=b x+b=c ax+b=c,“几何图形初步”的主要变化,七下主要变化,第五章的主要变化,1.在5.3.2节出现“证明”,并用例、习题明 确对学生的要求会填关键步骤和理由。,2.正文及小结中渗透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六章的主要变化
6、,1.只要求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2.只要求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3.小结中阐述数的扩充与运算的发展。,第七章的主要变化,1.用方位角和距离刻画两个物体相对位置,2.将一个多边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第八章的主要变化,加强消元方法的引导,进一步明确消元的 依据和目标2.增加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的内容,第九章的主要变化,1.将原9.1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与解法移入9.2节 2.将原9.2节选择购物方案的引例后移至本节最后作为例题 3.删去阅读与思考“利用不等关系分析体育比赛”和实验与探究“水位升高还是降低”4.删去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第十章的主要变化,“10.1 统计调查”删去分层抽样2.增加趋势图的内容,二、编写和修订时考虑的几个问题,承上启下、重视基础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模型思想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体现科学进步,关注数学文化,三、对教学的几个建议,把握好教学要求 采取“归纳式”进行教学,重视研究方法的引导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利用好选学内容与数学活动 适当加强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