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对比文言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9349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对比文言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课外、对比文言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课外、对比文言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课外、对比文言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课外、对比文言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对比文言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对比文言文.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 江西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 -13题。(10分)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注释】越:越国。 睫:眼睫毛。 庄蹻( qi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

2、败于秦晋【解析】选B。根据意义进行划分,词句应在主谓之间划分节奏。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丧( ) 明( )答案:丧失明智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答案: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解析】此题考查对主旨的把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第二段的议论概括文章阐述的道理。答案: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从楚庄王不能正视自己国家的弱点和善于听取庄子的劝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答案:楚庄王

3、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附译文: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

4、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2013兰州中考)阅读师旷撞晋平公一文,回答1315题。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注】 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 援:执持,拿。 衽:衣襟。 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除:清除。戒:鉴戒。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饮酣 酣: (2)释之 释

5、: 答案:(1)酣:尽兴(畅快)地喝酒。 (2) 释:放。14. 师旷撞晋平公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信息的搜集。撞晋平公的原因,可从师旷的回答中寻找。答案: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15. 同为劝谏君王,师旷与邹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邹忌通过设喻说理,委婉讽劝;而师旷则借撞“小人”让平公重视,从而直言劝说。答案: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自身为例,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师旷先借撞“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直言以出,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劝谏的目的。附译文: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喝

6、的正高兴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2013宁波中考)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

7、,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18.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答案: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殊无意味(很,非常)

8、 B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C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 D各已陶然(熏陶)【解析】选D。应为“快乐”的意思。20.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陶醉。21.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与朋友游乐的闲适心情。答案: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附译文】苏城有南园、北园两个处所,菜花黄的时候,苦于没有酒家小饮;要是带

9、酒盒去,对花冷饮,又殊无意味。有说就近找个酒家的,有说看好花回来再饮的,但是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事街头有个姓鲍的,卖馄饨为业,花百文钱雇他的担子,约定明天午后。鲍欣然答应。明天看花的人都来了,我告诉他们这个办法,一致叹服。午饭后出发,还带了席垫。到南园,选择在柳阴下团坐。先煮茶吃,然后暖起酒热起菜。那天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不久酒暖了菜热了,坐地大嚼。挑馄饨担的人也不俗,拉他一同饮酒。游人见了无不羡慕我们想得别致。吃得杯盘狼藉,大家陶陶然的,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尽,我想吃粥,挑担的就去买米煮起,吃得饱饱的回来。 (2013德州中考)祢衡唯善鲁国孔融

10、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黄)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

11、祖恚,遂令杀之。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 节选自后汉书【注】卮:酒器。五百:执杖行刑之人。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数称述于曹操( ) 射徒跣来救( )答案:(1)屡次(2)光脚17.翻译下面的句子。(射)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答案:(黄射)曾经与祢衡一同游玩,一起诵读蔡邕所写的碑文,黄射非常喜欢他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18.祢衡其人,后世毁誉参半,你如何评价他?【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的评价。可从正面或侧面选一个角度来回答,但一定能自圆其说。答案:我欣赏他的为人。因为他才华横溢,潇洒磊落;不媚权贵,痛快淋漓,视死

12、如归,宁死不屈。附译文:祢衡只与鲁国孔融和弘农杨修关系友善。常称赞说:“大才子孔融,小才子杨修才能出众。其余的人才能平庸,不值得教导。孔融也很深爱他的才华。当时祢衡才二十岁,孔融已经四十,但两人还是结交为朋友。孔融很深爱他的才华,多次向曹操称赞他。曹操也想见他,但祢衡一向看不起、痛恨曹操,就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而且对(曹操)还多有狂言。黄祖的长子黄射,和祢衡尤其友善。(黄射)曾经与祢衡一同游玩,一起诵读蔡邕所写的碑文,黄射非常喜欢他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祢衡说:我虽然看了一遍,还能记住它,只是石碑上缺了两个字,是不清楚的。于是书写出来,黄射派人骑马去抄写碑文,回来后给他,同祢衡所写的

13、一样,无人不惊叹佩服。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以此来使嘉宾高兴高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宴请宾客,但祢衡出言不逊,使黄祖很难堪,就斥责祢衡。祢衡更是仔细地盯着黄祖,说:“死老头!”黄祖非常生气,想要打他。祢衡更是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祢衡。黄射(得知消息后)光着脚来救,但没赶上。黄祖也后悔,就厚葬了他。祢衡死时年二十六岁。他写的文章多失散了。(2013温州中考)丞相牛公应举,知于頔相之奇俊也,特诣襄阳求知。住数月两见,以海客遇之,牛公怒而去。去后,忽召客将问曰:

14、“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曰:“已去。”“何以赠之?”曰:“与之五百。”“受之乎?”曰:“掷之于庭而去。”于公大恨,谓宾佐曰:“某盖事繁有阙违者。”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曰:“未出界即领来,如已出界即送书信。”小将于界外追及牛公,不启封,揖回。(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注释】牛公:即牛增孺,唐朝丞相,当时还是秀才。于頔:人名,唐朝大臣。海客:居无定所的江湖人。客将:客籍将领。赍:携带。19.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1)以海客遇之( ) (2)于公大恨( )恨:A.遗憾,后悔B.不满C.通“很”。违逆,不听从遇:A.相逢,不期而会B.碰到

15、,遭受C.相待,接待答案:(1) C (2)A20.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内容。( )去后,( )忽召客将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 ( )曰:“已去。”答案:牛公 于頔 客将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译文: 答案:(于頔)立即命令小将,带上赠五百匹绢绸、一封书信,追赶他。 22.结合文中语句,说说牛公是个怎样的人。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结合牛僧孺“怒而去”“掷之于庭”“不启封,揖回”的行为,分析他的个性、清高、直率等。附【译文】丞相牛僧孺当年应举时,知道于頔看人非常准,就专门去襄阳想让他指点一下。他在襄阳住了数月,见

16、了于頔两次,但于只是像对一般人那样招待他,牛公很恼火,就走了。牛公走后,于忽然把待客的人找来问道:“几天前有个牛秀才的,走了没?”待客人说:“已经走了。”于又问:“送了他什么东西呀?”待客人答道:“给了五百个钱。”于问:“他接受了吗?”待客人答:“那人把钱扔在庭院里就走了。”于公非常不安,对身边的宾客说:“我因为事务繁杂,招待不周啊。”他立即命令小将,带上赠五百匹绢绸、一封书信,追赶他。并吩咐说:“如果牛秀才还没出襄阳地界,就把他带回来。如果他已经离开襄阳地界,就把书信给他。”手下在襄阳地界之外追上了牛公,把信给了他,牛公却信都不开封,就作揖回绝了。(2013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17、1-14题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释】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佛迹院:寺庙名汤池:温泉悬水:瀑布折:弯转縋(zhu)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倒行:顺来路回去山烧:一说夕照

18、景象,一说山火度:越过击汰:击水,汰:水波。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二鼓:二更。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答案:吃 回头看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解析】选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答案:(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

19、(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1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如,作者对山水的描写,蕴含着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而“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又表达了其身世之悲。答案: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附【乙】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

20、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2013雅安中考)阅读文言语段,完成2932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

21、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颍上:地名。游:交游,交往。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纠:小白的异母哥哥。见逐:被赶走。

22、2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任政于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解析】选C。“于”在C项中是介词,从;在A、B、D三项中都是介词,在。30.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点词。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 尝与鲍叔贾。(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子孙世禄于齐。( ) 答案:31.翻译下列句子。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翻译: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翻译: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句要落实关键词“穷困”;句要落实关键词“进”“下”。另外,翻译句子要做到忠于原句,且文从字

23、顺。答案:32.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的主要特点。(1分) 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鲍叔牙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题,可抓住最后一段进行归纳;题,文中写鲍叔牙言行的部分属于正面描写,写他人对鲍叔牙的评价和看法的部分属于侧面描写。答案:附【译文】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干。那时管仲家境贫寒,(分财利时)他时常欺负鲍叔牙,而鲍叔却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并不因此而说他的坏话。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车送到齐国。鲍叔牙就向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重用之

24、后,在齐国执政,桓公以此成就霸业,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往往自己多分,鲍叔却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果却弄得更加困窘,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有个老母。公子纠败亡,召忽为他而死,我却宁愿被囚禁,甘心受屈辱,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可羞而以不能在天下显扬功绩和名声为耻辱。生养

25、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了解人。(2013绍兴中考)乌蜂杞离谓熊蛰父曰:“子亦知有乌蜂乎?黄蜂殚其力以为蜜,乌蜂不能为蜜而惟食蜜。故必尽逐其乌蜂,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而子独邀以食,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是无益于楚国者也。吾忧子之为乌蜂也。” 熊蛰父曰:“子不观夫人之面乎?目与鼻、口皆日用之急,独眉无所事,若可去也,然人皆有眉而子独无眉,其可观乎?以楚国之大,而不

26、能容一遨以食之士,吾恐其为无眉之人,以贻观者笑也。” 注解:哜(ji)齐鸣声。胝(zh)老茧瘃(zh)冻疮。(o)游玩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黄蜂殚其力以为蜜(竭尽)B.其不去者众哜而杀之(离开) C.先星而卧(先前)D.以贻观者笑也 (留给) 【解析】选C。C项“先”应解释为“在之前”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句子:今居于朝者,无小大无不胝手瘃足以任王事,皆有益于楚国者也。 翻译:_答案:如今身居朝廷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手上磨起老茧,脚上生了冻疮,尽力来担任王事的,(他们)都是对楚国有益的人。20.文章一、二小节体现了熊蛰父的两个形象

27、特征,请各用一成语概括。(4分) 答:_【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一节实际上以“乌蜂”喻指熊蛰父,可见其不劳而获,又从“先星而卧,见日而未起”可见其懒做。再从第二节熊蛰父的话语中可见其强词夺理的特点。答案: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劳而获);强词夺理(厚颜无耻、恬不知耻、巧舌如簧) 附【译文】 杞离对熊蛰父说:“先生可知道有一种乌蜂么?黄色的蜂竭尽其力来酿蜜,乌蜂不能酿蜜,而只是吃蜜,因此要封闭蜂巢的时候,蜂王派遣亲信根据黄蜂酿蜜的多少征收赋税,一定彻底驱除那些乌蜂,那些不离开的,大家叫着去杀死它。如今身居朝廷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手上磨起老茧,脚上生了冻疮,尽力来担任王事的,(他们)都是对

28、楚国有益的人。可唯有先生游荡着吃饭,在星星出现之前睡觉,看见太阳升起却还没起床,这是无益于楚国的人啊。早晚就要考核了,我担忧先生会像乌蜂的遭遇一样啊。” 熊蛰父说:“先生没看到人的脸么?眼睛与鼻子、嘴巴都是每天必须用的,唯独眉毛没事干,好像可以去掉啊。可是人都有眉毛而唯独你没眉毛。这还能看么?以楚国之大,却不能容纳一个悠游吃闲饭的人,我怕这个国家成了没有眉毛的人,让看到的人嘲笑啊。”楚王听到了,更加善待熊蛰父了。 (2013台州中考)答案:答案: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条梳理。大部分人的表现为一类:“朝臣莫不称力而去”; 章武王融和陈留侯李崇的表现为一类:

29、“绢过任,蹶倒伤踝。”;崔光的表现为一类:“止取两匹”。每一条均可按照“在赏赐面前怎么样”的模式思考。答案:附译文:北魏自从在太和年间迁移了国都以后,国家丰足。国库里的物品多得快要装不下了,走廊和房屋之间的露天场地,也堆满了钱币和布匹,东西多得无法清点。太后决定将多余的布匹赏给百官,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能力,拿上布匹回去了。只有章武王融和陈留侯李崇,因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决定不给他俩布匹了,让他们两个人空着手回去了,遭到了人们的耻笑,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布,太后问他:“侍中为什么拿得这样少?”崔光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这已经够多的了。”朝

30、中的人们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洁。(2013南充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2-25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吴均)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

31、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吴均)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限日:遮挡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重:向往。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2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互相轩邈( ) 窥谷忘反( ) 蝉吟鹤唳( ) 岂徒语哉( )答案:(1)向高处伸展(2)同“返”返回(3)叫(4)难道2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译: 答案:(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

32、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2)山谷中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2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所谓的“化静为动”就是描写的景物是静态的,如文中的山、树,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负”“竞”“轩”“争”“含”等词,就赋予了这些景物以某种动感,把景物写活了,很好地表现出景物的某种特点。答案: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寒、山之高。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作用:生动形象地山之高、水之深。25.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33、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往往带有作者清冽的主观情感,作者笔下的景物是如此美丽,让人喜爱,很明显这是因为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才写出这的传世佳作。“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还觅薜萝”“幸富菊花,偏饶竹实。”等句表达出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答案: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附【乙】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

34、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2013盐城中考)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5分)【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35、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挈:撑(船)。毳衣:毛皮的衣服。淞: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天上的白气。芥:比喻细微,微小。白:酒杯。 (节选自陶庵梦忆)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3)上下一白 (4)及下船 答案:(1)比高(2)看到(3)全,都(4)

36、到,等到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解析】选A。介词,比;B项中依次为“动词,停止/副词,极”;C项中依次为“痛快/同僵,僵硬”;D项中依次为“代词,他的/代词,难道”。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译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 答案:(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湖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13填空和简答。(5分)(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解析】此题考查段落中所表达

37、的作者情感。由“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不难看出。答案: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乙文中“雾淞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了一幅水墨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答案(示例):湖山夜雪(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甲文中通过写泉水之声和鸟鸣声来突出静;乙文中则直接描写静。答案: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附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

38、,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2013济宁中考)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9、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无从致书以观 闭户益读书答案:得到。 更加(发奋)。8.翻译下列句子。(4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答案:因此人家大多

40、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9.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6分)【解析】本题考查甲乙两文的内容比较和所受的启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宋濂和苏洵勤奋刻苦,宋濂家境贫寒,借书来读,而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思考。回答第二问要联系两文主旨,从宋濂和苏洵刻苦勤奋,苏洵读书虽晚皆能成才等方面回答。答案:第一问: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第二问: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附【乙】译文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2013山西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