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小抄参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89392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小抄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小抄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小抄参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小抄参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小抄参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小抄参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小抄参考.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复习参考题(填空)诗经与楚辞部分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

2、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

3、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周礼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14、“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

4、为颂之始。15、“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集传中提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召南)。16、唐代的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17、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二雅(即(大雅)和(小雅))、三颂(即周颂、鲁颂)和(商颂)。18、宋代的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风、雅、颂三者中(风)是里巷歌谣之作,而(雅)、(颂)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19、

5、“史诗”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20、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1、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历史,诗的每章都以(“笃公刘”)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22、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生民一诗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23、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

6、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绵)中。24、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2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经(豳风七月)一篇中的句子,诗中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季节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农业生活的乡土气息。26、诗经小雅中的(鹿鸣)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27、诗经小雅中(宾之初筵)一诗以燕飨活动的发展为序,写出了与宴者在不同阶段的神态变化。其中的“既曰醉止,载号

7、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几句,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骄奢淫逸、丑态百出的醉鬼形象。28、诗经小雅中的(六月)一首,叙写了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北伐猃狁,最终获胜的事迹,诗中充满了主体民族的自豪感。29、诗经大雅中的(江汉)一首歌颂了召公虎奉宣王命平定淮夷、开拓南疆的功绩。3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采薇)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31、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2、“鸡栖于埘。日之

8、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一诗中的句子,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33、“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是诗经唐风(鸨羽)中的句子,这首诗表现了服役者对繁重徭役的怨恨。34、诗经大雅中的(烝民)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中用“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 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人格之美。35、我们常用的成语“不可救药”出自诗经大雅中的(板)一诗。这首诗相传是老臣凡伯为了劝诫周厉王而作的。成语“耳提面命”则出自诗经大雅(抑)一诗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一语。36、(十月之交)是小雅中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讽刺批判诗,诗曰“日月告凶

9、,不用其行”,认为日食、月食的出现是昏君佞臣的倒行逆施引起的。37、郑风中的(溱洧)一诗描写了上巳节时,男女相约游春的欢快场景,其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写男女互相赠答,情意深长。38、“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诗经王风(采葛)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思之情。3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句子,诗中表达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怅惘忧伤。4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爱情诗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关雎)一篇。41、诗经卫风(硕人)一篇描写一个贵族女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

10、美丽女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42、周南桃夭首章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了新嫁娘容貌美丽,并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幸福。 4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氓)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4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鄘风中保存了她的诗(载驰),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45、周代人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这句话最早见于尚书(舜典)一篇中舜与夔的对话里。46、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本,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

11、底本是刘向的辑本。47、(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二句,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一诗中“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所本。48、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用“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49、屈原的长诗(天问)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咏史诗,诗通过对宇宙万物以及夏、商、周兴亡的历史和楚国现状的探问,表现了诗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50、“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一诗中的名句。51、屈原的短篇抒情诗集九章共(九)篇作品,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52、(惜往日

12、)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53、(橘颂)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54、“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哀郢)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55、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涉江)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56、屈原的抒情组诗九歌共分为(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

13、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57、屈原九歌(国殇)中“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礼赞了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58、“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是屈原(东君)一诗中的句子,包含着英雄主义的精神。59、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描写离别的悲哀,被后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60、古人赞誉九歌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是写景的妙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是写情的妙句,两者互相生发,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6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

14、带女萝”是(山鬼)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唐诗宋词部分1、盛唐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诗派是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其中的“王孟”是诗人(王维)和(孟浩然),“高岑”是诗人(高适)和(岑参)。2、“三吏”、“三别”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代表作,这些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被称为“诗史”。3、中唐诗坛影响最大的两个诗派是祟尚险怪的(韩孟诗派)和崇尚浅俗的(元白诗派)。前者的代表人物韩愈“以文为诗”的倾向对宋诗影响深远,后者以创作讽喻时事的新乐府著称。4、白居易的词作忆江南其一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脍炙人口

15、的佳句。5、晚唐词人(温庭筠)被后人称为“花间鼻祖”,他被列为花间集中十八位词人之首,入选的作品也有六十六首之多。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南唐词人(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的名句。7、建安时期著名诗人(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又称观沧海),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山水诗。8、为山水诗奠定基础的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山水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历代诗人所赞赏。9、南朝齐诗人(谢朓)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他的山水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也历来被人称道。10、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16、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写农村生活的悠然和田间劳动的快乐,都是田园诗中不朽的名句。11、与沈佺期一起开创沈宋体的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山水诗也很有特色,他灵隐寺一诗中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写景名句。 12、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淡著称,但他临洞庭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却气势壮阔。13、盛唐诗人王维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他的名作(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就体现出绘画的构图和色彩之美。14、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几句

17、创造出一种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1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和画的评价。16、李白笔下的华夏山水气势磅礴,神奇秀丽,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7、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句子来渲染蜀道的雄伟、奇险和神秘。18、杜甫早年创作的山水名作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透露出一股少年的英气;他的(登岳阳楼)则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其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19、中唐山水诗的风格比较清雅闲淡,如

18、韦应物广为传诵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充满了宁静闲逸的野趣。20、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塑造了一个“独钩寒江雪”的孤傲高洁的渔翁形象,而他的渔翁一诗则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渔翁形象,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更是造语新奇,意境悠远。21、唐初诗人王绩可以算是唐代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代表作(野望)写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22、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完全脱胎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明丽,又颇含哲理,历来为人称道。23、唐代诗人(王维)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意

19、境清远,他的代表作渭川田家和新晴野望即是如此。24、中唐田园诗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如(皮日休)的橡媪叹就反映了老百姓在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只得以橡实充饥的惨剧。25、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一首描写杭州风光的词,词中的名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脍炙人口。26、宋代词人欧阳修曾经写过十首(采桑子)(填词牌),以联章体的形式歌颂西湖之美,而且每首首句最后都是“西湖好”三字,别具一格。27、宋代苏轼的(浣溪沙)(填词牌)五首是宋词中描写田园生活的佳作,其四“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写农村人物风情,更是为人称道。2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南宋词人(

20、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里的句子。29、魏诗人(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是一首著名的赠别诗,其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语正是初唐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本。3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名句。31、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别诗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被谱成名曲阳关三叠,广为传唱。3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是千古咏雪名句,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句子。3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历来被认为是写景的佳句,是宋代词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句子。34、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中,(张

21、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借送别抒发了对外敌入侵、朝廷苟安求和的忠愤悲慨之情。35、“南浦”一词成为水路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约与诗人(屈原)的作品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关。36、“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南朝作家江淹著名的(别赋)中的句子,其中还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送别诗中的南浦意象明显多了起来。37、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这首诗所咏赞的是缇萦救父的故事。38、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八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的代表,其中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了在门阀世族社会里出身低微

22、的士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39、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初唐咏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40、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古风)其十赞美了战国名士鲁仲连,诗的结尾“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达了诗人意欲追步古人的豪迈情怀。41、夷门歌是诗人(王维)早期的一首咏史诗,诗中赞颂了侯嬴慷慨任侠之举,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有人赏识的心理和对建功立业的热望。4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名作蜀相中的句子。他的绝句(八阵图)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竟的无限惋惜。43、“旧时王

23、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怀古诗乌衣巷中的句子,他的西塞山怀古也是传世的佳作。44、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常带有史论的特点,(题乌江亭)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即是如此。45、署名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填词牌)(箫声咽)被推崇为“百代词曲之祖”,后者描写了“秦楼月”、“咸阳古道”、“汉家陵阙”等历史遗迹,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凝重感。4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宋代作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这首词也是咏史怀古词中的名作。47、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

24、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浑化无迹,没有斧凿之痕。48、“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临”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著名的怀古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句子。49、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刘桢)的赠从弟三首,其二“亭亭山上松”更具代表性。50、“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是唐代咏物诗的重要特点之一,如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51、咏物诗多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借咏蝉来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表明自己的操守。52、北宋词人(苏轼)的咏物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咏物佳作,其首句“似花还似非花”摹写杨花,更是绝妙,王国维曾经赞誉其是

25、“最工”的咏物词。53、北宋词人(周邦彦)咏物词成就极高,他的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历来为人称道,其中“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一句更是造语新奇。54、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柳”意象往往暗含了离别的意思,如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名作兰陵王柳(柳荫直)一词就借咏柳来抒发离愁别恨。55、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咏物词很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他的两首咏梅词: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词中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花抒发自己的身世飘零之苦和国家兴亡之痛。复习参考题(名词解释) 诗经与楚辞部分1、风骚传统:“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

26、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风骚”传统。2、献诗说:献诗说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刺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诗经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3、采诗说:采诗说也是关于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主要说法。采诗制度先秦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种制度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

27、集到王廷中来。进行采诗的应该是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靠乐官采集而来。4、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5、四家诗:所谓的四家诗指的是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毛诗晚出,创始人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是四家诗中唯一的古文经学。6、今文三家(三家诗):汉代传习诗经的

28、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鲁诗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韩诗的创始人为燕人韩婴。今文三家已失传。7、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即风、赋、比、兴、雅、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8、四始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四始”指风、小雅、大雅、颂为首的四篇诗,即“风”的首篇关睢,“小雅”的首篇鹿鸣,“大雅”的首篇文王,“颂”的首篇清庙。旧时认为将此四篇诗置于各部分之首含有微言大义,实不过是曲为解说而已。9

29、、二南独立说(四诗说):“二南独立”说也称“四诗”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北宋苏辙于其诗集传中首倡“二南独立说”,认为诗经应分风、雅、颂、南四类,即把周南、召南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 教材认为“二南独立说”难以成立。10、风雅颂:诗经的分类。风,又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所管辖地域的民歌土乐,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地方小调。诗经共有15国“风”,160篇。雅是周天子直接统辖的王畿附近的音乐歌曲,其中有一些民歌,但大多数是贵族文人的创作。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朝廷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歌舞,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11、七月:七月是诗经“国风”中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当是西周初期

30、豳地未沦陷时的作品。该诗基本上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农奴们的劳动和生活,反映了当时农奴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农奴社会的阶级压迫的画面。但同时也描写了领主们喜气洋洋的宴饮场面。该诗可能是周乐官在豳地农奴所作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一首代言体诗。12、燕飨诗:指诗经中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礼仪诗或宴饮诗。根据内容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小雅鹿鸣是著名的燕飨诗。13、讽喻诗人:“讽喻诗人”即诗经中箴诫规谏诗和讽刺批判诗的作者。这些作者是周代贵族中的

31、优秀分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14、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15、叠咏体:“叠咏体”亦称重章复唱,指篇章结构上章节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民歌体。该体式在诗经中非常显著。一首诗往往由若干章构成,而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 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

32、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16、风雅:“风雅”是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后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在这里,“风雅”并不是指的“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17、比兴:“比兴”是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后人对由诗经以来形成的中国诗歌创作传统的理论升华。在这里,“比兴”并不仅仅指一般的“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它同时还要达到“托物以讽”、“比类切至”的目的。18、

33、楚辞章句楚辞章句是东汉王逸以刘向本为底本编著的,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楚辞章句选取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以及西汉和东汉文人模拟楚辞的作品为一集, 又加入了王逸自己作的九思,于是全本就成了今传的十七卷本。每篇有小序,并逐句作注。楚辞章句是今传楚辞的重要底本。19、楚辞:是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楚辞体作家主要有屈原、宋玉等。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体的代表。20、天问:是战国时屈原创作的一首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别开生面的咏史之作。 全诗三百五十余句,千五百多字,全采用问句体写成。其内容,从邃古

34、之初,宇宙洪荒写起,其中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微。古来就被推许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以古为鉴,讽谏楚王,是本诗的主旨。21、九章: 九章是诗人屈原的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它包括九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中的各篇作品,实表现了诗人一生中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是诗人平生遭际之印证。22、九歌:九歌是诗人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抒情诗。九歌共有十一篇,其篇目和次第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 殇、礼魂。唐诗宋词

35、部分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朝和武后时期。在诗歌创作上,四杰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这些在古体和歌行里表现得尤其充分。与此同时,他们还具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和非常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倡导一种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2、沈宋体:律诗的一种称呼。初唐时期,沈佺期和宋之问等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将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

36、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诗体律诗。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是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3、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是中唐影响最大的诗歌流之一。韩孟诗派尚险怪。这一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对宋诗影响深远。4、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是中唐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之一。 这一诗派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元稹、白居易除了在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外,还通过诗歌酬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

37、纯熟。创立了比一般唱和难度更大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使格律诗因难见巧,在艺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除元、白之外,有李绅、张籍、王建等人。5、新乐府运动: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元、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6、燕乐:是随着隋的统一而兴起的一种汉族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以及外来音乐交融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形式。其曲调的结构和风格一改旧的面貌,使人耳目一新,喜闻

38、乐唱。后来的“曲子词”,就是在燕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7、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是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石室被发现的,或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辞”。这是词初期阶段民间创作的产物。其创作年代多无定论,大体以晚唐五代居多;但可以确定其中已有初盛唐时期的词作品。敦煌曲子词作者阶层众多,作品题材广泛,词体尚未定型,词风朴素率直,艺术上还比较粗糙稚拙,情调也相当健康爽朗。8、花间集:花间集由后蜀赵崇祚所编,书中选录了温庭筠等十八位词家的五百首词作。其中温庭筠被列在所收十八位词家之首,入选的词作也在总数五百首中占六十六首之多。花间集中词人大多是出生于蜀地或仕宦于前

39、后蜀。花间词以歌咏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以红楼翠阁、闺房帐帏为主要背景,以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为主要风格特征,对词体文学的特质、特征和特色影响极大。9、南唐词:南唐词主要指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的词作。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李后主,南唐灭亡由位极人臣的君主沦为阶下囚的沧桑巨变,使他的词的内容和风格都为之一变,冲破了花间藩篱,在词坛上独开出一片新的题材领域。他的词以白描手法,抒真挚之情,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南唐词的价值和地位,远远高出西蜀词。10、豪放词:是宋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词派。豪放词在取材方面比较广泛,填词并不拘泥于音律,表现方法以铺叙、直叙为主,风格恢宏而沉郁,艺术成

40、就很高,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11、婉约词:婉约词指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12、辛派词人:辛派词人指以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词人,如陈亮、刘过,其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是南宋最大的爱国词派。他们都有愤世的热情,壮烈的怀抱,其词风明显受辛词的影响,风格恣肆粗犷,气势豪纵。这派词人多胸襟宽宏,放荡不羁,志趣远大,

41、具有共同的爱国情怀。复习参考题(简答) 诗经与楚辞部分:1、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曰“可怜诗道日已替,风骚委地何人收”,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们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风骚”指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所谓的“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骚”诗传统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2)国风民歌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乐府民歌、建安风骨、北朝民歌、杜甫的“诗史”、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宋代王禹偁、金代元好问的诗歌、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红楼梦。(3

42、)“骚”诗的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于后世的曹植、阮籍、鲍照、李白、李贺以至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吴承恩的西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和表现艺术上各有什么特征?(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例如豳风七月,它详尽描述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褐”、“采荼薪樗”的苦难遭遇。魏风伐檀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反抗压迫的态度和心声。(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现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例如小雅采薇就是一首抒情写

43、实的佳作。其最后一章抒情、状景、叙事融为一体,把一个征战将归的士兵哀伤时光流驰、路途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长真切,使人味之无极,闻之动心,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3、试以离骚为代表,说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如下:第一,表现进步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理想。离骚立足于诗人理想破灭、身遭流放的现实生活,以丰富的幻想、炽烈的情感,描写了诗人对进步理想的追求、坚持和献身,以及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抗。第二,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境界。离骚这首诗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以后,尽情刻画了诗人上天下地,神游天国的活动,字里行间出现了一系列众多

44、的神话人物和神域,还出现了众多的灵异事物,所有这些又都一齐围绕着诗人的行止旋转,以诗人为中心组织出了一幅“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阔画面。第三,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自己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这一特征在离骚的前一部分尤其突出。4、关于诗经作品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说法?诗经采编的目的是什么?(1)诗经编集的几种说法:献诗说、采诗说、孔子删诗说。(2)诗经编集的多重目的:其政治功利目的包括劝谏君王、补察时政、作为贵族子弟的伦理教科书;其娱乐目的包括参照民间音乐、制礼作乐、满足耳目之娱、作为音乐教程。5、毛诗序是如何解释风雅颂的?谈谈你对这种解释

45、的看法。毛诗序把风作为教化、讽谏的政治工具,并以此出发,断章取义,强作解释,以为风诗句句关涉美刺政治。如本是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周南关雎,竟被曲解为:“关雎,后妃之德也。”毛诗序认为雅是专门陈述政治的利弊得失,并以政事的大小来区分大小雅,这与雅诗的内容也不尽吻合。其一,雅中有许多诗并非是“言王政之所以兴废也”,而抒发的却是不直接关涉政治的一己之情。如白驹写女子怀念所爱之人,隰桑写女子对爱人倾诉款曲。其二,小雅中有天子之大政,大雅中有诸侯之小政。这一点,毛诗序早有察觉,其本身就前后矛盾。毛诗序认为颂是歌颂赞美的意思,颂诗是歌颂赞美统治者盛德功绩,并把这些盛德报告给神明,以祈求上天先祖的赐福。这个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颂诗内容的特征。但并没有概括出颂诗音乐上的特征;颂诗也并非全是美盛德之诗,如毛诗序说:“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6、诗经中是否有史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诗经中有史诗,即大雅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