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七次周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89587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七次周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七次周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七次周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七次周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七次周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七次周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十七次周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2014. 3.28组题、校对:董英华 宋君华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相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

2、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成为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它们或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

3、出,也预示了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宣和书谱便说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

4、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之音。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灵魂,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观舞姿而进书法,也是一再流传的著名故事。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节选

5、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面对“音乐性的美”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集中体现着唐代艺术精神的盛唐书法和诗歌,都具有一种音乐性的美。B在音乐性的美的表现上,书法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C盛唐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D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进了盛唐各种艺术部类,成为其美的灵魂所在。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诗歌和书法都在唐代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顶峰,其中,只有草书中的狂草最能体现出盛唐风貌。B初唐的书法,摆脱了齐梁宫体的束缚,以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C“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

6、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为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吹响了理论的号角。D正是因为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实质是音乐性的美,所以才出现了艺术繁兴、“诗仙”与“草圣”齐名的伟大局面。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

7、,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

8、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于是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同类的人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A.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欲

9、以禄遨,遨不顾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A. B. C. D.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7.翻译下列句子。(10分)(1)后振

10、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2)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89题。(11分)【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刘庭信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逐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注: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8. 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5分)9. 曲中如何表现别春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1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3)浊酒一杯家万里, 。渔家傲秋思(4)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劝学(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蜀道难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道大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西伯利亚的温暖冯有才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把

12、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猜测:那名可怜的正在生病的工人,一定是被可恶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遗弃了或者处决了。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还有一次,卡尔把木材抬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下来,木材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他拿起了皮鞭,使劲地抽打着卡尔,还随手拿了一根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卡尔能清楚地听到骨头碎裂的声音。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没有医生,又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走路。他每走一步,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不知从哪里

13、传来了。大家都在心底高兴着,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托可可夫斯基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对大家的态度也开始收敛起来。但是,大家对他的仇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传来的。卡尔赶忙跑过去,只见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托可可夫斯基努力睁开眼,看见卡尔后,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对卡尔说,你会懂得的。卡尔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卡尔迅速把日记本放进了衣服里,闻声而来的工友也走进了木屋。托可可夫斯基的妻子哭诉:凌晨,托可可夫斯基出门小便。天快亮的时候,她发现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马上去找,结果刚出

14、门,就看见了躺在门口的血迹斑斑的丈夫。她知道,丈夫是因为仇恨被人打伤的,凶手一定是这一千多名工人中的某一个。卡尔和工友们埋葬了托可可夫斯基,小心地翻开日记本,卡尔的心一阵阵刺痛。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会死了,因为是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患了肺炎后,让装运木材的火车把他送到了城里医治。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的士兵。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冬宫在几天前就下了命令要处决他们。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

15、。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伐木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他知道,从他得到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后来,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冬天的西伯利亚,仍有一个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那是托可可夫斯基的

16、日记本。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的时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小说叙述了西伯利亚林场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为了挽救一千多名工人的生命,不怕别人误解,不惜牺牲生命的传奇故事,讴歌了可可夫斯基人性的光辉。B主人公托可可夫斯基在得知战争结束后,害怕不明真相的工人报复自己,所以对待工人们的态度也有所收敛。C卡尔开始对托可可夫斯基充满仇恨,当了解真相后,不但留下来照顾其遗孀和孩子,而且找回逃走的工人,建立以“托可可夫斯基”为名的村庄来纪念他。D本文语言妙趣横生,情节跌宕,前半部分写

17、托可可夫斯基虐待工人遭仇恨,后半部分用日记本揭开真相,构思巧妙,欲扬先抑。E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国,它告诉我们:爱是人世间温暖的源泉,她能够抵御所有的寒冷与伤害。(2)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4)这篇小说设计了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情节,对这一情节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宣金学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00多年里,第1

18、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门罗觉得,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在过去的大半生里,“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她生活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只有3000居民的小镇,这是她第二任丈夫出生的地方。家境贫寒的门罗只完成了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随后就嫁给詹姆斯门罗,来到温哥华的郊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随后几年里,她连生4个女儿。怀孕期间,门罗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她觉得,“以后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能写作了”。写作对主妇门罗来讲变成一件奢侈的事。孩子们还没到上学年龄之前,门罗在她们睡午觉的时候写作。等孩子上学了,她就

19、在她们上学之后写。她和第一任丈夫开了一家小书店,去打理书店之前,在家做完家务后的空余时间也用来写作。她对自己每天的写作页数有一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是一种强迫症,非常糟糕”。有一段时间,她要照顾4个孩子,她试过一直写到凌晨1点,然后第二天一早6点起床。在她有些绝望的时候,1968年,门罗37岁,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终于问世这部集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和她大女儿年龄相仿。而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一炮而红,为她第一次赢下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随着声名鹊起,她反而成了加拿大文学圈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离者”。她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安大略省,在克林顿小镇定居下来。 有记者称她在避开与文学界的接触方面是个

20、“高手”。“我想我是个友善的人,但不好交际。”门罗淡淡地回答道,“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已经丧失了自信。我会听到太多我不理解的谈话。”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众意义上的作家,她说:“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门罗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我从不为寻找素材发愁。我只要等,素材就会冒出来,唯一让我犯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资料。”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小镇。“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同时,她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这些地方人们的普遍共通的人

21、性。”纽约客小说编辑黛博拉特瑞斯曼评价道。但是很久以来,加拿大作家都不太敢触碰与加拿大相关的题材和小城镇的故事。“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加拿大作家联盟的执行主任约翰德根表示,“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写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这是她成功的秘诀。”门罗每天坚持走很远的路。门罗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公里,如果哪一天不能走这么多,以后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像每天坚持散步一样,门罗也从没停止写作。其实,门罗所害怕的“不是放弃写作,而是放弃那种兴奋,或者失去想要写作的冲动”。

22、她一直疑惑:一旦不需要一直工作了,大多数人会干什么?“我唯一用来填补生活的就是写作,我没有学会如何多姿多彩地生活。”面对法新社的记者,她谦虚地讲道,“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在出版最后一本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之后,门罗宣布封笔。该书获得了安大略省的延龄草图书奖。“在欢呼中离去,感觉很美。”门罗自我安慰道。获得诺奖,似乎又让她燃起了写作的冲动。门罗笑着说:“我实在工作太久了,我想也许自己该放松放松了。但是,获得诺奖或许会让我改变封笔的主意。”宣布门罗获奖的彼得英格伦评价道:“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美国犹太作

23、家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很多人想知道,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16日)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专家指出当今时代寻求网络隐私的刚性边界很困难,只有通过立法和制定标准去解决隐私问题,才能纲举目张。B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对现任日本政府的缺点了如指掌,特别是对其引领经济复苏方面的政策失误振振有词。C清明小长假期间,许多市民走出家门,纷纷到山清水秀、环境幽雅的乡村去亲近自然,享受闻鸡起舞、戴月而归的美好

24、。D早春天气,说变就变,暖空气还没待够就被一股新进来的冷空气推出去了,一曝十寒的天气让人难以摆脱严冬的纠缠。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对于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一些人借口拉动内需为名,认为适度的浪费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增长。B某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盗版光盘被查获后销毁。C在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电影艺术家尽管与预期相比只是囊括了其中五项大奖,但人们还是对其报以极大的赞誉。D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实现“中国梦”,华西村无疑是一个典型。在吴仁宝带领下,华西村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欧美近百年才实现的富裕福利社会的理想。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

25、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超文本的时代,我们只不过是超文本中的一个节点而已超文本是没有地平线的,有的只是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无穷链接也没有谁能一眼望到超文本的边缘这些节点是由作者自己创造和维护的,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改变节点的内容这些节点没有等级,没有高下,没有谁拥有特权的地位一个个节点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一篇篇文章或一本本书A BC D16阅读下面的文字,筛选、整合信息,给网络新词 “人肉搜索”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人肉搜索是猫扑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与“百度”不同,它更接近于“爱问”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人肉”一词虽然掺杂着黑色幽默的味道,但也准确地表明了其特点搜索

26、行为的原动力,不再像传统的搜索方式那样,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冰冷的互联网资料库,而是针对某个问题,一人提问,八方回应,更多地靠无数有着真实血肉之躯的网民亲自参与,由他们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向提问者送上部分答案,再由其他网友补充、完善,直到最后得出确切的答案。人肉搜索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肉,而与刺青、美白、护肤、减肥等直接在人肉上施行的种种行为无关。 答:人肉搜索是 17仿照示例的句式和修辞,就下列词语分别写出一句话。(6分)示例:吹捧:吹捧是绚丽的肥皂泡,无限地膨胀,总会化成飞沫。批评:_挫折:_逆境:_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生活如同一朵玫

27、瑰,每瓣花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法国作家阿尔弗莱德缪塞请根据阅读后的感受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附: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

28、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卖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

29、,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

30、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8. (1)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1分)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情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2分)叠词有音韵和谐的效果。为下面的抒情做好了铺垫。(2分)12.(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选A、B不得分。 (2)素材取自她所在的小镇的平民爱情及

31、家庭生活。作品地域性强,并且写的是这些地方人们普遍共同的人性。 选用短篇小说艺术形式,接近完美。(每点2分,共6分) (3)善于聆听,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不受利益的诱惑,看轻作品的销量。发挥自己的天赋,不把写作当作一种职业,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乐趣(使命)。 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写作,且坚持不懈。独立创作,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任选3点,每点2分,共6分)(4)第一问:门罗之所以把“写作比作一场绝望的竞赛”,是因为在门罗看来,写作是没有终止的,且写作的最高境界是难以达到的。(2分)第二问:观点一:门罗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2分)在她过去的大半生中,她绝望过,逃离过,但她从未停止过。她抽出一切时间

32、写作,并且每天规定一定的页数,强迫自己完成。诺贝尔文学奖是全世界文学界最高的奖项,她获此殊荣,就是赢得了写作这场绝望的竞赛。约翰德根评价说:“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这是她成功的秘诀。”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或:彼得英格伦认为她的作品“接近完美”,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或:辛西娅奥兹克称门罗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观点二:没有赢得这场绝望的竞赛。(2分)门罗处女作一炮而红之后,她继续写作;在最后一本小说集出版后,她宣布封笔,但获得诺奖后或许再继续写作。彼得英格伦评价她的作品“接近

33、完美”,但追求无止尽, “接近”并不等于完美。辛西娅奥兹克称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这表明她的作品还需要时间的考验。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代表写作的最高境界,获此殊荣不等于赢得了这场竞赛。(四点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13A(A: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B: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这里褒贬失当。C: 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这里望文生义。D: 原意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

34、散,没有恒心。这里望文生义。)14D(A“借口是”与“以为名”杂糅。B“取缔” 的应当是音像制品店,搭配不当。C“囊括”与”只”其中”矛盾。)15C(限定时间范围,引入话题,应在段首;与“节点”呼应;“也没有”接在三个“没有”后;与句意衔接,中代词指代“节点之间的无穷链接”)16针对某个问题,网民亲自参与,共同寻找出确切答案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肉的一种搜索方式。17批评是优质的药品,诚恳地吞下,就能医治病痛。挫折是警诫的鞭子,勇敢地承受,就会跃马飞腾。逆境是暂时的黑夜,不断地追求,总能迎来光明。18.作文构思提示:这是一个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题,而且从整体上来理解,蕴含着一个关系性话题:梦想与现实。有的同学可能抓住“生活如同一朵玫瑰”这句来立意,那就应该想想,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