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省汕头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一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 下列词语吕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奖励/船桨 飘动/飙车 识别/博闻强识 B.镶嵌/砍伐 急骤/昼夜 切削/削足适履C.垫付/真挚 钥匙/跳跃 肥胖/心广体胖 D.邻居/伶俐 管辖/惊骇 处方/设身处地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网络信息卷帙浩繁,传播速度快。网媒对信息“囫囵吞枣”,难以说得详尽、明白,可能会使内容流于肤浅。有人讥讽网媒不过是“复制+粘贴”,虽然偏激,但也道出了网媒的“原创性”短板。浏览国内几大门户网站不能发现,重点内容很多类似。在信息量差不多的情况下
2、,报道内容没有附加值,单调、单一的信息产品很能满足受众需要。A.卷帙浩繁 B.囫囵吞枣 C.流于 D.短板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微博快速浏览新闻、发布信息,在冲击传统纸质媒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快更鲜活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讯。B.网络谣言就像存在于社会中的一颗毒瘤,随时可能侵入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从而促成我们的社会不健康、不协调,甚至动荡、衰退。C.美国好莱坞摄制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近日在洛杉矶公映,影片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表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一事实,并敦促日本正视和认真反省历史。D.时代评价称,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
3、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坚韧的普通工人。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散文是批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A. B. C. D. 二
4、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卒载之行。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
5、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
6、意也。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坚持 B.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 怪罪C.先生见而才之 才能 D.咸拟正案第一 打算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 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B.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 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C.问何不归, 汝曹何纷纭乃尔D.至正案发,乃第三 后数
7、年,乃隶诸生之籍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螺舟先生作为清国全都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
8、在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B. 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丢到海里。他坐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把我也丢到海中。”C. 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D. 高螺舟先生任积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名次,他当年也没能考中秀才,而彭雪琴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4分) 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3分)
9、(2)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说明高螺舟是怎样对待人才的。(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1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淮上喜会梁川故友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1) 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3分)(2) 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全诗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4分)11.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 谨庠序之教,_,_。(寡人之于国也)(2) 榆柳荫后檐,_。_,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3) 老当益壮,_?穷且
10、益坚,_。(王勃滕王阁序)(4) _,_。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语言与文字袁行霈我们在广东或香港旅行时,言语不通,遇到困难,以纸笔来作“笔谈”,却是最简单的一种解决的方法。原来,不管语言的如何分歧,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寻找到一种统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统一。在远东大陆上的这个大帝国,所以会有那么长久的统一的历史者,“文字”的统一,当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正同每个野蛮民族之必有其语言一样,最野蛮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文字的萌芽。语言只是诉之于听觉的,其保存,只是靠着人的记忆,其传达
11、,只是靠着人的口说,未必能传得远,传得久,传得广,或未必能够正确无讹。但文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下去,异地的文化,得以输传过来,所取用者益广,益博,于是所成就者也就愈伟大,愈光荣了。语言和文字同为传达思想和情绪的工具。却一则诉之视官,一则诉之听官,其发展并不是同循一辙的。在那时,文字还不过是绘画的或象征的符号,其作用至为简单,只是帮助记忆而已。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们,每遣使人他适传达意志时,则用一种树枝造成的木棒,以种种样式的符号刻划于上,以备遗忘;或对方见了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秘鲁的土人昔尝用结
12、绳的制度;这正与易系传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话相应。但较进步的民族,则应用到更复杂的绘画或和绘画相类似的方法,以传达或记载某意或某事。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中国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鸟、马等等,皆不过是绘画而已。埃及的象形字,像说两匹马,便是实在的绘着两匹马的。但后来,这些绘画的字形,渐渐的简单了,离开图画便一天天的远了。同时,许多抽象的观念,也能以会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来的。但文字如果不能和语言连合的话,便永远只会是一种绘画或象征的符号而已。人类文化愈进步,于是文字不仅是实物的绘画的或象征的记录,而也是语言的代表或符号了。文字
13、和语言的合一,一面语言渐渐的得以统一了,一面文字也更趋于复杂,滋生得更多,而同时,离象形字的状态也益远,更有许多象音、会意的字创造出来。在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之下,千万年来,是那样精致的记录下,或传达出人类的伟大的思想与情绪!所谓文学便是用这种特创的符号记录下或传达出的人类的情思的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丽的成就。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其他各地,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像在春秋的时候,楚地呼“虎”为“於菟”,便是一例);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我们观于秦始皇帝的屡次提到“同书文字”(琅琊台立石),或“书同文字”(始皇本纪),臣下们至以此和“车同轨”,“器
14、械一量”同为歌功颂德之语。或当时各国所用的文字说不定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着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惟就殷虚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观之,又确知很早的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这种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占据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后来才因了他们的势力的渐渐扩大,而流传到各地去。总之,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文字大约便已是统一了的。惟语言,则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统一。又,即在古代,因了语言的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成了一成不变的固体,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也渐渐的和语言不能合一。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仍然继续存在。总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中央政府都在维持着
15、“文字”的统一。(节选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 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字能传播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而且不会有错误。B. 早期的文字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记忆,现在还有一些土著在派人往其它地方传达意志时用树枝造成木棒,将符号刻画在上面,以备遗忘。C. 最初的文字和实物相差不远,如中国古代的象形字日、月、山、川等,原先都不过是绘画而已,后来才逐渐简化远离了绘画。D. 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性的特点,故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E. 就殷墟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
16、来看,中国古代的确很早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了。13. 关于“语言和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感觉到语言不通时候,有时可以凭借文字来解决思想交流上的障碍。B. 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使得语言逐渐趋于统一,而文字则趋于复杂。C. 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而其它各地则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D. 文字或许可以通过官方进行规范统一,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未必能消除。14. 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4分)15. 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逐步迁徙来的。在潮汕方言中,“食饭(吃饭)、姿娘(姑娘)、书册(书本)、厝(房、屋
17、)、伊(他、她)”这些口语词汇在秦汉以及唐宋的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而在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表达中,上述词汇已不再使用。请据文章第段的相关观点简要解释上述现象。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车站的老人和小狗前苏联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在迈奥尔的车站食堂的一角里,坐着一个清瘦的老人,生着满脸硬胡子。里加湾的上空,冬天的暴风一
18、阵阵呼啸而过。海岸上覆着很厚的坚冰。透过烟雪可以听见波涛冲击岸边坚冰的声音。 显然这位老人是到食堂里来取暖的。他什么也没有点,无精打采地坐在长椅上,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子里。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小白狗。它蹲在老人的脚边哆嗦着。 在老人的邻座上,有一群年轻人,后脑勺绷得很紧,而且通红的,大吵大嚷地喝着啤酒。帽子上的雪融化了。雪水滴到啤酒杯里,漏到熏肠面包上。不过,那些年轻人正在争论一场足球赛,所以没注意到这个。 当一个年轻人拿起面包一口咬下一半时,这条狗忍不住了。它到小桌边,举起前脚,阿谀地望着年轻人的嘴。 “彼契!”老人轻轻地叫它道。“你多不害臊!彼契,你干吗去打扰人
19、家?” 可是彼契仍然站在那里,只是它的前腿不住地哆嗦,因为举乏了,搭拉了下来。等到两脚碰到潮湿的肚子上时,便忽然醒悟过来,又重新举了起来。 但是那些年轻人没注意它。他们正谈得津津有味,且时时把冷啤酒倒到杯子里。 雪粘满了窗户,当你看见人们在这样的严寒里喝着冰冰冷的啤酒时,背脊上不禁会起一阵寒战。 “彼契!”老人又叫。“喂,彼契!过来!” 小狗很快地摆了几下尾巴,好象告诉老人它听见了,请他原谅,不过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它不看老人,甚至完全背过身子去。它好象在说:“我自己知道这不好。不过你又不能给我买这样一块面包。” “唉,彼契,彼契!”老人低声说,因为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发颤。 彼契又重新摇了一下尾
20、巴,顺便哀求地看了老人一眼。它好象请求他别再叫它,别再责备它,因为它自己心里也不好受,若不是万不得已,它当然绝不会向陌生人讨的。 一个颧骨高大、戴着绿色帽子的年轻入终于看见了这条狗。 “要吃的吗,狗崽子?”他问道。“你的主人在哪儿呐?” 彼契欢喜地摇摇尾巴,看了老人一眼,甚至轻轻叫了一声。 “您是怎么回事,先生!”年轻人说。“您既然养狗就得给食吃。不然就不文明。您的狗跟人家讨食吃。我们这儿有法津规定不许讨饭。” 那些年轻人哄堂大笑起来。 “净是胡说八道,瓦尔卡!”其中一个人喊道,掷给狗一片香肠。 “彼契,不许吃!”老人喊道。他那风吹雨打的睑和干瘪的、青筋嶙嶙的脖子都涨得通红了。 小狗蜷缩起身子
21、,搭拉下尾巴,回到老人身边来,甚至连香肠看都没看一眼。 “一点渣儿都不许动他们的!”老人说。 他开始痉挛地翻他的衣袋,掏出几个银角子和铜子来,放在掌心上,一面数着,一面吹掉钱上粘着的脏东西。他的手指不住地颤抖着。 “还生气呢!”那个高颧骨的年轻人说。“瞧啊,多大的自尊心!” “唉,你别去理睬他吧!你耍他干什么?”一个青年人用调解的语气说,一面给大家倒了啤酒。 老人什么也没说。他走到柜台边,把几文零钱放到潮湿的台子上。 “来一块香肠面包!”老人哑着嗓子说。 小狗夹着尾巴站在他身边。 女售货员在碟子里放了两块面包,递给了老人。 “只要一块!”老人说。“您拿去吧!”女售货员低声说。“我不会因为您受穷
22、的” “谢谢!”老人说。“谢谢啦!” 他拿起面包到月台上去了。月台上一个人也没有。一阵暴风已经吹过,第二阵暴风正在刮来,不过离得还很远、甚至可以在利耶卢皮河对岸的白色树木上,看见微弱的阳光。 老人坐到长凳上,给了彼契一块面包,把另一块用灰色手帕包起来,藏在袋里。 小狗痉挛地吃着,老人看着它说道: “哎,彼契呀,彼契呀!真胡涂啊!” 小狗没听他说话。它在吃东西。老人看着它,用袖子揩着眼睛风吹下了眼泪。16.结合全文,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多次写到那群年轻人在大冷天喝着冰冷的啤酒?(4分)17.请简要分析老人的形象。(5分)18.“痉挛”的现代汉语意义是“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作者在文中两次使用“
23、痉挛”,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遣词的用意。(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灵魂的丰碑林彬 一阕石头的音乐升腾着。金子一样的天空,通往所有星座的道路全部被它照亮。石头的音乐向天空生长,天空好像越来越低的俯伏到海面上来,浪花跳跃着,奔跑着,加入这雄浑磅礴的旋律。那阕石头的音乐是一座宏伟的丰碑,它通过漫长的黑夜,伸向天空,新生的太阳给了它所有的颜色,它的身上披满了花环。林徽因从梦中醒来,猛地拉亮电灯,梁思成也被惊醒了,慌慌张张来找药瓶。林徽因说:“我不是吃药,给我拿张纸来。刚才在梦里有一个设想,我得立刻把它画下来。”自从接受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任务,林徽因不知多少次这样
24、从梦中醒来。1949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就为纪念碑的奠基填了第一抔土。1952年由梁思成和雕塑家刘开渠主持纪念碑设计;参加设计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此时她病得已不能起床了。在起居室兼书房里,她安放了两张绘图桌,与她的病室只有一门之隔。林徽因主要承担的是纪念碑须弥座装饰浮雕的设计,从总平面规划到装饰图案纹样,她一张一张认真推敲,反复研究。每绘一个图样,都要逐级放大,从小比例尺全图直到大样,并在每个图上绘出人形,保证正确的尺度。在设计风格上,林徽因主张以唐代风格作蓝本,选出许多资料,跟助手逐一分析,详细讲解,掌握基本特点。经过比较,他们最后选定了一种以唐风为主的风格。两
25、个月的时间,林徽因和关肇邺画了数百张图案,最后选定了以橄榄枝为主体的花环设计。在选用装饰花环的花卉品种上,他们很伤了一段时间脑筋。最初选用了英雄花,经咨询花卉专家,得知木棉并非中国原产,随后放弃这一构想。在上千种花卉中,他们最后选定了牡丹、荷花和菊花三种,象征高贵、纯洁和坚韧。须弥座正面设计为一主两从三个花环,侧面为一只花环。同基座的浮雕相互照应,运用中国传统的纪念性符号,如同一组上行的音阶,把英雄的乐章推向高潮。1953年完成了景泰蓝抢救工作以后,林徽因的身体又一次垮了下来,她生命的热能仿佛彻底耗尽了。每到寒冬,她的病情就愈加严重,药物已不能奏效,只能保持居室的温度。即使是一场感冒,对林徽因
26、也是致命的。每到秋天,梁思成就要用牛皮纸把林徽因居室的墙壁和天花板全都糊起来,几个火炉也早早地点上。不久,林徽因因病情恶化,住进了同仁医院。林徽因感觉到,她的生命如下午的日晷,疲惫的影子已经渐渐淡远模糊。而逝去的一切却随之清晰起来。已经很久不敢再照镜子了,她怕在那块明亮的玻璃上,看到她瘦骨嶙峋的面容和一生跌跌撞撞的路程。那无疑是生命中最残酷的一幕。同仁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都知道,他们这里住着一位特殊的病人。她是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又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和诗人。她的肺病已到晚期,将在这里度过她人生最后的日子。然而她又是个很坚强的人,对医生的每一次治疗,无论多痛苦,都配合得很好。她是拜伦的崇拜者,床头
27、上总是放着一本拜伦诗选,寂寞的时候,医生和护士们常能听到她吟哦那些诗句.在她没有力气翻动书页的时候,她就把手放在书本上,仿佛要从书本里汲取一切力量。4月1日晨6时20分,林徽因终于告别了这个世界,走完了她51岁生命的里程。林徽因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由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负责修建,同时还将林徽因生前为纪念碑设计的饰雕刻样移在她的墓碑上,碑的上方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八宝山革命公墓西北隅,绿荫和萋萋青草掩映着矮矮的墓碑。如今碑上没有铭文,没有姓名,只有一只浮雕花环,橄榄枝环抱着圣洁的牡丹、荷花、雏菊。那是林徽因生前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设计的碑样,朴实无华地镶嵌在这里。太阳把
28、它的光芒大笔大笔地写在广场上。这里在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典礼。国歌高奏,红领巾高举起手臂,三军将士高举起手臂,向历史庄严布礼!一阕石头的音乐,向金子样的天空升腾。通往所有星座的道路,全部被它照亮!纪念碑上,那一只只永恒的花环,招展着一个季节的新绿!(选自林徽因传)19.文章为什么要从梦开始写起?(4分)20.如何理解“她怕在那块明亮的玻璃上,看到她瘦骨嶙峋的面容和一生跌跌撞撞的路程”这句话的作用?(5分)21.结合文意,探究标题“灵魂的丰碑”的含义,请简要阐述。(6分)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2.下面是某中学为勉励学生珍惜时间,在教学楼显眼位置贴出如下的数学公式,请你谈谈对公
29、式的理解。(先指出每个数字分别代表会,然后再把这两个公式所包含的意义阐述出来。)1.01365=37.80.99365=0.0323. 下面是一则关于潮籍广州武警郑益龙的材料,请根据材料内容为郑益龙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90字以内。 2013年3月1日下午,在广州珠江边沿江西路的亲水平台发生了感人一幕。游客陈永标在后退取景时不慎被铁链绊腿掉进珠江。就在此时,途经此处的武警警官郑益龙疾速跑到事发地,发现一名男青年在水中挣扎,他边喊:“你别动,我来救!”边脱掉鞋子和上衣,便一头扎进江中,奋力托起陈永标往岸边游。郑益龙让落水者趴在救生圈上,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水流
30、冲走。广州武警郑益龙仅用14秒冲刺般奔跑21步前去救人的场景,在网络广为流传,也深深地感动着人们。六. 本大题1小题,共60分。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高考结束后,几位要好的高三同学一起闲聊,在谈到曾经就读的学校时,他们各自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同学甲:我时时记起,会常回学校看看。同学乙:我不可能常回学校,但不会忘记。同学丙: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会忘记学校,但希望学校把我忘记。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选择题答案1.C【Cdin/zh,yo/yu,png/pn。Ajing,pio/bio,sh/zh
31、;Bqin/kn,zhu,xio/xu;Dln/lng,xi/hi,ch】2.A【A.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这里用错对象,应改为“浩繁”。B.囫囵吞枣:比喻理解事物时,不加以分析,模糊理解。C.流于:趋向于不好的方面。D.短板:短处。】3.C【A句偷换主语,冲击纸质媒体的是微博。应在“在”前加上“它”。B.搭配不当,“促成”有“推动使之成功”之意,应将“促成”改为“造成”或“导致”。D.“功劳归功”成分赘余,应改为“这些成就取得首先要归功于”。】4.B【总说散文的概念,说散文概念的来源,紧接说散文概念的变化,讲现代散文的概念。全段句子按时间顺序排列。
32、】5.A【B咎:过失,罪过。名词。C才:认为有才能。名词意动用法。D拟:猜测,揣度。】6.C【何:副词,为什么。A以:介词,由于,因为/把,用。B之: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D乃:副词,却/才】7.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8.B【“登木而坐”的“木”指棺木,这里指参将的灵柩】12.BE【A原文说“但文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并不表示文字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会有错误。C.原文说“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以偏概全。D.文字早期具有象形的特征并不表示阅读起来就很容
33、易。】13.C【C.原文是说其他地方“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语文(古诗文阅读)参考答案9.(1)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应该让他回归故国。(关键词“归”1分,判断句1分,句意2分)你们可以替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做的意思(缘由)告诉他。【评分细则】(汝曹1分,省略句1分,句意1分)(2)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认为童生彭雪琴有才华,招他到知府官署中,并传授读书作文的方法。(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着意爱护人才,特地交代县令,将彭雪琴县试成绩从第一名改为第三名,不希望因为自己与他的关系而给外人造成误
34、会,从而影响彭学琴的名声和前途。(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评分细则】3分,一点2分,两点3分。道光间,高螺舟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曰:此吾舟也,吾为政!卒载之行。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崩角于先生之前者数
35、十人,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其势汹汹,殆不可止。先生叹曰:彼在外国,固幸无恙;吾载之归,反弃之海。吾何以对死者乎?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闻之踊跃从事。数人舁柩至船头,又数人为陈设祭品,又数人告具于先生。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众人环顾,罔措手足。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姑徐之,风作,再议可也。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
36、。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而忠信之可以涉波涛,益信矣。先生曾视学广东,时海警初起,先生屡上封事,且劾粤督甚切,俄授先生衡州府知府。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入学颇不易,侍郎是岁县试,正场及初二复,不出前三名,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及终复之日黎明,麋集县前,忽府吏持柬来请县令,令乘轿去,未久即反,点名给卷如常,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召而语之曰:“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终复之日来召我,即为此。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
37、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参考译文】清道光年间,高螺舟先生奉命去册封琉球国王。礼仪完成之后,在宾馆外面散步,见到一间屋子中有棺材,前面有题识,是天朝参将某公之柩,感到惊奇,就向人询问,原来是乾隆年间护送封琉球国王的使者,到了这琉球国因为生病死亡的。高先生问为什么不回国,回答是:航海的船禁忌运载灵柩(装着死人的棺材)。高先生说: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应该让他回归故国。他跟副使商议,副使不同意,高先生说:我们两人就像他,万一不幸死在海外,也是这样不能回国吗?请用我乘的封舟运载灵柩,即使
38、船沉没了也不后悔。可是全船的人都坚持不同意。高先生很生气,最终将灵柩载在船上航行。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他死在外国,我运载他的灵柩回国,现在反而要丢进海里。我将来用什么去面对死者呢?你们可以给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的意思告诉他。众人把灵柩抬上船头,替高先生陈设祭品。高先生穿衣带帽走出来,登上灵柩,坐在上面,对众人说:快把灵柩丢到海里。众人都很吃惊,请高先生下来,高先生曰:我不下去了,将我跟灵柩一起投进海里吧。众人大惊,争着上前拉高先生下来,高先生大声呵斥:你们怎么敢这样
39、!我打定主意了。我因为一副灵柩的缘故,连累你们众人,不把灵柩投进海里对不起活着的人,不过我不与灵柩一起投在海里,又用什么去面对死者?我打定主意了。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海上的风浪也平息了,高先生笑着说:船航行平稳如常,你们为什么竟然这样啰嗦?于是依然把灵柩抬下船舱。而大海从此风平浪静,封舟安全抵达粤东。去世的参将原是广东人,高先生寻访到他的家,派人把灵柩送回去。仁爱的人一定有胆识,说的就是高先生这样的人吧?高先生曾担任衡州知府,彭雪琴侍郎是他属下的人,当时正要参加童子试,高先生见了,认为他有才华,招他到知府官署中,教给他读书作文的方法。衡阳全县参加童子试的有千余人,彭雪琴这一年参加县试,大家都猜
40、测他在名单中是第一,他自己也认为是这样。等到正式审定的名单公布,却是第三名。过了几天,县令叫他来,告诉他说:按照文章衡量,你应该第一名,也知道不能够这样的原因吗?彭雪琴表示抱歉,说不知道。县令说:这是知府大人的意思。知府大人说:彭某人将来的名誉地位未可限量。一个秀才的得失,迟早都可以不考虑。他今年在我官署中读书,如果县试得第一名,人们一定会说是知府大人爱屋及乌了,这就会成为他一生的污辱了。这一年彭雪琴结果没有考上秀才。后来过几年,才取得秀才的资格。彭雪琴侍郎因此更为感谢高先生的知遇之恩。10.(1)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
41、返,(1分)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1分)昔日相逢醉饮的追忆,别后多年漂泊的感慨,今朝又得相会的欣喜,刚见面又别离的悲哀,岁月流逝人易老的喟叹。【评分细则】任答出4点得4分1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评分细则】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语文(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14.(1)因为文字具有语言所未必有的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1分)(2)它的产生和发展,使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继承,(1分)异地的文化得以输传交流,(1分)人类文化能够在更广
42、博的范围内被吸收运用,取得更伟大的成就。(1分)【评分细则】本小题共4分,答出文字的特点,给1分,答出文字在人类文化传承上三点作用,每点1分。划线内容为关键得分点。若考生答出文字能精致地记录或传达出人类的思想与情绪也可得1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15.(1)因为潮汕人是从中原逐步迁徙来的,而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所以潮汕方言中“食饭”“姿娘”等口语词汇在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2)因为语言有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和语言渐渐不能合一了,所以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中不再使用“食饭”“姿娘”等潮汕方言词语。【评分细则】本小题共4分,每个要点2分
43、,文本观点与对应结论各1分。依据文意,所举潮汕方言词汇之所以见诸唐宋以前的古籍,是因为其时文字与语言是合一对应的;之所以普通话中不再使用,是因为文字固定不变,而语言则随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异,两者不再合一对应。考生只要能理解文意把此两层意思说清楚即可得分。16.为了渲染当时天气的寒冷(1分),暗示着这群年轻人内心的冷酷,没有同情心和人情味(2分)。为塑造老人形象作铺垫(或“与老人行为作对比”)。(1分)17.小说塑造了一个贫苦孤独、自尊心强、富有爱心的老人形象。(2分)老人去车站只是为了取暖,没有钱,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子里,只有一只狗陪伴他,说明他很贫苦孤独。面对那群冷酷的年轻人的
44、奚落,他不允许自己的小狗吃别人的东西,说明他自尊心很强。老人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点钱给小狗买面包吃,说明他富有爱心。(每点1分)18.第一处反映了老人当时给自己的小狗买东西吃时的矛盾心理(1分)第二处反映了小狗可能因长期挨饿而得到食物的过度激动(1分)。这个词语同时用在老人与小狗身上,暗示了人与狗之间为了尊严而努力的默契,同病相怜。(1分)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现实,激发读者的恻隐之心,使读者产生对老人维护自己尊严的敬佩之情。(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19.引出下文林徽因带病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事迹介绍。表现了林徽因为了完成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任务而日思夜想神思专注的工作状态。【评
45、分细则】每点2分。引出下文和带病各1分;日思夜想神思专注1分。20.真实地揭示了林徽因病重时不敢面对自己憔悴面容以及不忍回顾自己曲折一生的痛苦心理。从侧面揭示了林徽因为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而加重病情的事实和生活经历的坎坷曲折。【评分细则】第点3分,第点2分。第中真实地1分,病重时不敢面对自己憔悴面容、不忍回顾自己曲折一生的痛苦心理2分;第中加重病情的事实坎坷经历各1分。21指人民英雄纪念碑。经过林徽因和其它的设计师的努力,先烈们的高贵、纯洁和坚韧的灵魂通过以橄榄枝为主体的装饰牡丹、荷花和菊花的花环设计等完美表现出来。指林徽因的精神。林徽因在病重之时仍坚持工作,这种对待事业的忘我精神也是高贵的灵魂
46、。她的精神成为了一座有灵魂的丰碑,鼓舞着后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不懈努力。【评分细则】每点3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林徽因的精神各1分。理由各2分。语文(语用与作文)参考答案22.1.01和0.99代表每天的努力(1分);365代表一年的时间(1分);37.8和0.03代表一年来努力的成果(1分)。含意:每天多一点努力,积少成多,一年后的收获会很大(1分);尽管每天的努力只少一点,但一年后不仅收获寥寥(1分),和多努力一点之间的差距也是巨大的(1分)。【评分细则】答出公式中每类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各得1分。每条公式的阐述各得1分,两条公式进行对比得1分。23.示例1:珠江有潮,丰碑无言!广州武警郑益龙冲刺般奔跑21步前去救人的场景,虽然仅有短短的14秒,但在网络上却被转发十几万次。这21步,挽救了一个濒危的生命,也唤醒了人们深藏内心的爱和责任!(84字)示例2:2013年最动人的镜头是什么?是广州武警郑益龙冲刺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