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898465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1基本概念理解,2形而上下的意义,3道与器的关系,1 基本概念理解,1、基本概念理解,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是天象地形的总体概括省称。形而上,指在天象地形上存在的抽象原理,其名曰道;形而下,指天地变化、阴阳交感所生的具体事物,其名曰器。,2 形而上下的意义,2、形而上下的意义,先秦所谓上下,有时间先后的意思,另外也有高卑之义。“形而上”就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也作“自上而下”,常用来指从抽象到

2、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形而上学”一词与传统用法中的玄学、理学大体相通,现在则通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或人文学科;近代中国学人将西文metaphysics翻译为“形而上学”,在学术上精细的理解和分析一直纷争无定论。,“形而下”则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也作“自下而上”,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形而下学”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2、形而上下的意义,“上”是意识形态法律,法规,“下”就是实体,高楼大厦。,2、形而上下的意义,关于“形而上下”的意义,先儒解释甚繁,兹选以下五家,以资参考:孔氏正义: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

3、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2、形而上下的意义,朱子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来氏易注: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就有太极之理在里面,如有人身,此躯体就有五性之理藏于此躯体之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阴阳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无声无臭,则理也,故谓之道。形而下者,则囿于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于形而已,故谓之器。何氏

4、订诂:是故阴阳形见于卦画,而在形见于卦画之前者,则为形而上,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故曰道。在形见于卦画之后者,则为形而下,奇偶之陈,有方有体,故曰器。道器不相离,如有天地,即有太极在其中,有人身,即有吾性藏其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离形字也。,3“道”与“器”的关系,3、“道”与“器”的关系,在易传中“道”的意义是多样的,把它统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传中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国古典哲学谈“天人合一”是先讲统一,后讲对立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易传系辞)。,中国古典哲学儒道释三家,他们所说的“道”归根到底是一样的,都是天地人等万物如何生成,在运行规律上

5、有分歧,这也是为什么成为不同派别的主要原因。儒家认为这个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在于天。,道,3、“道”与“器”的关系,器,易传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系辞)有一定的形状才叫器。在这个问题上,易传认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系辞)象与形是相互对待的。“器”是“象”在人可见的物质的具体形态。两仪既分,阴阳相待,乃有四象八卦,此即形而下者,亦即是器。器是形而下者,生灭无常者。而“在天成象”,这个象和器一样都是“道”的具体形态而已。,3、“道”与“器”的关系,张岱年先生说“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肯定道是高于器的”。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道与器的先后,我认为不

6、存在时间先后,而存在逻辑上的先后,有道无物和无道有物都是不存在的。谈到“道器问题”就不能不说到“道”与“器”的转化。张载在谈易变思想时,说到三个方面,即动静、变化、神理。这个“道器”的转化,可以从动静、变化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二。因为动静引起变化,变化与道器有很直接的关系。一定数量的“器”的变化可以引起“道”的质变,动静变化可以使事物随之变化。,3、“道”与“器”的关系,器,总的来说,“道”与“器”不是独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道”的动静变化必然引起“器”的变化,而人们通过“器”来认识“道”也是通过变化来得到的。,道,总结,了解形上形下的意义,以及道与器的关系,然后通过学习实践、行为实践来做到从道向器,从器向道的转化。儒家在体用关系上讲隐微的本质与显露的现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和表示不变的统一的大道与变动的多样的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