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教育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的教育思想.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课 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学大师。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并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荀子对当时诸子各家的观点都予以批评,包括儒家的各派。同时他又批判地吸取了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思想,因此被誉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学生中,李斯、韩非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而浮邱伯、张苍均是当世名儒。荀子学派与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后学撰写的内容。,一、人性论性恶论,提出了著名的“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
2、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道德先验论)。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即人的主观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使“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认为人的道德是“积伪”的结果。由此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二、教学思想,在教学思想上,与孟子“内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积”,更侧重于“学”。(一)注重积渐“荀子认为,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
3、,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即渐。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二)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 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段话表达了学习阶段与教学过程的思想。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即通过耳、目、鼻、口、形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形成不同的感觉,使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成为可能,故云:“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但是,闻、见
4、只能分别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荀子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然而,仅有理性认识,仍然不是终结,还存在更高水平的“知道”,即“行”。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在他看来,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份,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教与学不可违背的法则。,(三)解蔽救偏,兼陈中衡,荀子看到人们的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
5、。因此他提出了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解蔽之法,这便是兼陈中衡,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四)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所谓“虚”,即“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即即专一,就是不一心二用。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
6、智和思维活动。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荀子特别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而要想做到“专”,就要持之以恒。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就如同雕刻一样,只要坚持不舍,金石也可以镂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进学修德的有效途径。所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三、论教师(师道观),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首先认为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指出:“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
7、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更进一步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将天、地、君、亲、师并列,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当然何人可为师,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即当教师有四个条件,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年纪五六十岁,有崇高的威信;三是讲授解说准确适当,不违背师道;四是能体会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按照这样的教师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做到“师云而云”,不能有任何违背师说的言论。即使毕
8、业后,自己也当了教师,也不能把老师的教导抛在脑后,否则就是背叛:“言不称师谓之畔,教不称师谓之倍。”师道尊严由此得以确立。,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积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课、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一篇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全文1229字。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涉及教育作用、政策、制度、方法等各个领域,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具有极高的价值。,(一)关于
9、教育的作用,首先关于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通过教育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广义的教育。其次关于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这是后来狭义的教育,也就是开展学校教育和选士的指导思想。,(二)关于教学制度,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影响很大。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10、“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三)关于教师,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
11、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四)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1.教学相长。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2.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
1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3.豫时孙摩“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4.启发诱导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5.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论述相当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