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语音的变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语音的变迁.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挑戰題,中古 現代 例字*b(平聲)p 婆排培袍盤盆*b(仄聲)P-罷敗備抱步部 請根據上面的例字及對比,説明从中古到現代漢語,聲母方面發生了什麽變化。,古今語音的變遷,重點:1、陳第的語音歷史演變的觀點(可以結合普通語言學來理解,參看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及徐通鏘、葉蜚聲語言學綱要)2、古今音聲韻調三方面的變化:聲: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全濁聲母清化 韻:韻尾的簡化韻母的分化 調: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入派三聲難點:1、古無舌上音2、全濁聲母清化3、濁上變去,語音是變化的,A、古韻文今天不押韻,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
2、臺;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廣韻都屬“灰韻”。又李白越女詞:“長幹吳兒女,眉目厭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古代都屬入聲韻。,B、諧聲字不諧聲。,從“禺”得聲的有“遇、寓、隅”和“偶、耦、藕”兩種讀音,從“句”得聲的有“拘、駒”和“苟、夠”兩組讀音,從“京”得聲的有“景、鯨”和“諒”、“掠”等三組讀音。,C、反切拼不出該字讀音,韻書的韻部也與今不同。,東德紅切、山所間切、朝直遙切等。廣韻有入聲韻部,“覺、月、角、竹、璞、浞”等字都是入聲字;“談、侵”等字收“m”尾,現代普通話中沒有。,D、通假字,出師表:“欲信大義於天下”,“信”通“伸”;戰國策:“女朝出而晚來,吾倚門而望”,“女
3、”通“汝”;漢書 劉向傳:“民萌何以戒勉”,“萌”通“氓”;詩經.葛蕈:“害浣害否,歸甯父母”,“害”通“曷”,通假字與本字今讀音不同。,E、異文 重文,“蒂”又寫作“從艸,帶聲”,以“帶”為聲符;“溯”又寫作“泝”,以“斥”為聲符;“梅”又寫作“楳”,以“某”為聲符。“伏羲”又寫作“庖犧”,諸如此類,都屬於古今音變的現象。,宋以前“叶韻”說;或臨時改讀。,唐明皇把尚書.洪範“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的“頗”改為“陂”;朱熹詩集傳把關雎“左右采之”,“琴瑟友之”注為:“采,叶此禮反”,“友,叶羽已反”。宋吳才老著韻補、詩補音字學補韻、楚辭釋音,認為古人韻寬,創通轉之說。,詩經邶風燕燕三章燕燕于飛,
4、上下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南,協句,宜乃林反。南,叶尼心反。,“叶音”說和“協句說”都是強改字音以求叶韻,並非真正探明了詩經的本音。,詩必有韻,夫人而知之。至以今韻讀古詩,有不合,輒歸之於叶,習而不察,所從來久遠矣。余少讀詩,每深疑之。迨見卷軸浸多,彼此互證,因知古韻自與今異,而以爲叶者謬耳。明焦竑(毛詩古音考序)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於是悉委之於叶。夫其果出於叶也?患在是今非古,執字泥音。明陳第(毛詩古音考自序),(二)上古聲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材料:1.諧聲字2.通假異文3.音注4.聲訓5.古反切,
5、方法:依據材料歸納聲類,與已知的中古語音廣韻聲母系統作對比研究。,1、諧聲字,如從“甫”得聲的“捕、浦、埔、搏、薄”等字,在古代聲符應該是相同的。說明古代雙唇音與唇齒音不分。再如從“登”得聲的有“橙”、“澄”等字。說明舌頭舌上音不分。,2、通假異文,如詩經穀風四章:“凡民有喪,葡匐救之。”禮記.檀弓下引作“扶服”、孔子家語引作“扶伏”。古書裏還有作“蒲伏”或“蒲服”。又“鸚鵡”,說文作“鸚”。又尚書.禹貢有古澤“孟豬”,左傳僖28年作“孟諸”,周禮職方氏作“望諸”,史記夏本紀作“明都”,漢書地理志作“盟諸”。以上說明唇音分合以及舌音與齒音的關係。,3、音注,即東漢魏晉時給先秦西漢古書所作的注音
6、。其術語為“讀若”、“讀如”、“讀為”、“讀曰”便是。尚書大傳:“播國卒相行事”,鄭玄注:“播,讀為藩”。說文:“娓,順也,讀若媚。”,4、聲訓,聲訓 用聲同聲近的字解釋詞義。如:詩.采薇“靡室靡家。”鄭玄箋“靡,無也。”詩.皇矣:“陟我高岡。”箋:“陟,登也。”禮記.檀弓下:“洿其宮而豬焉。”注:“豬,都也。”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後的類隔切多屬此類。經典釋文、廣韻中都有。如:“廡”,莫杜反。“悲”,府眉反。“長”,丁丈反。,(BACK),二、上古韻部研究,明末古音學家陳第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觀點,徹底推翻延續已久的“叶音說”,使古韻研究走上正確的道路。(1)顧
7、炎武利用韻文研究古韻:著有音學五書,分古韻為十部。,(2)、段玉裁利用諧聲偏旁研究古韻:著有六書音韻表,分古韻十七部段玉裁首創古韻諧聲表(提出“同諧聲必同部”的理論):諸、著、煮、渚、箸、褚、堵、睹、賭、都、者,(3)其他學者的古韻研究:江 永:古韻標準,十三部。戴 震:聲類表,二十五部。孔廣森:詩聲類,分十八部。王念孫:古韻譜,二十一部。江有誥:音學十書,二十一部。章炳麟:成均圖,二十三部。黃 侃:音略,二十八部。,研究上古漢語韻母的方法:一般是從中古音出發,把詩經、楚辭、周易以及群經、諸子裏的韻語的韻腳確定之後,加以分析、歸納,同時參照諧聲、異文等其他材料來確定。,對於沒有用於押韻的字,可
8、以根據諧聲偏旁歸入相應的韻部。,下面介紹幾個有關上古韻部的概念:,陰聲韻:也簡稱陰聲,指無韻尾或以母音-u-i收尾的韻,如廣韻中的戈果過韻和脂旨至韻。,陽聲韻:也簡稱陽聲,指以鼻音-n-m收尾的韻,如廣韻中的真 軫震韻、東董送韻和侵寢沁韻。,入聲韻:也簡稱入聲,指以塞音-p-t-k收尾的 韻,如廣韻中的緝韻、質韻和屋韻。,舒聲韻:也簡稱舒聲、舒調,與促聲相對,指讀音舒緩的音節,即沒有韻尾或母音、鼻音韻尾的字,陰聲韻和陽聲韻都是舒聲韻。舒聲韻讀音可以自延長。,促聲韻:也簡稱促聲、促調,與舒聲韻相對,指讀音短促的音節,即有塞音韻尾的字,以-p-t-k 收尾的音節都是促聲韻。促聲韻的音節在主母音之後
9、緊接塞音,讀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長。,三、上古聲母系統(古今聲母的差異)上古聲母,指兩漢以前的聲母系統。其代表是詩經音。清錢大昕提出“古無輕唇”“古無舌上”,揭開了古聲母研究的序幕。,1.上古時期無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古無輕唇音:“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錢氏認為,輕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別讀幫、滂、並、明。“旁”從“方”聲,“匍”從“甫”聲,“枹”又作“桴”,“父”古讀如“爸”。詩: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檀弓引作扶服,家語引作扶伏。詩:誕實匍匐。釋文:本亦作扶服。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左傳昭二十一年:扶伏而擊之。釋文:
10、本或作匍匐。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服。范睢傳:膝行蒲服。淮陰侯傳:俯出褲下蒲伏。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皆匍匐之異文也。”(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只有重唇音(雙唇音),沒有輕唇音(唇齒音)這種狀況在切韻音系中依然如此。諧聲字例如:“甫捕補鋪浦”,“奉捧棒”。古書異文如:詩經邶風穀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禮記檀弓下引作:“凡民有喪,扶服救之”。匍,中古並母字,扶,奉母。左傳襄公十二年:“晉士魴來聘”,公羊傳作“晉侯使士彭來聘”。魴,中古奉母字,彭,並母。論語季氏:“而謀動干戈於邦內”,經典釋文:“鄭本作封內”。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史記夏本紀作:“汶山導江,東別為沱”。岷,中
11、古明母字,汶,微母。,(BACK),2.上古時期無舌上音(漢以前沒有舌面前塞音),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牀無别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錢氏認為上古沒有舌上音知徹澄三母,中古讀知徹澄三母的字,在上古分別讀作舌頭音端透定三母。說文沖讀若動。書:惟予沖人。釋文直忠反。古讀直如特,衝子猶童子也。字母家不識古音,讀沖為蟲,不知古讀蟲亦如同也。詩:蘊隆蟲蟲。釋文直忠反,徐徒冬反,爾雅作爞,郭都冬反,韓詩作蟲冬,音徒冬反。是蟲與同音不異。春秋成五年:同盟於蟲牢。杜注:陳留封邱縣北有桐牢。是蟲桐同音之證。”(同上),沒有舌上音“知徹澄”
12、這套聲母的字原歸舌頭音“端透定”,到切韻時期才分化出來。但仍有痕跡,反切例如廣韻:“侄,徒結切,又直一切”。“貯,丁呂切”,“著”丁呂、張慮、直略三切。諧聲字例如“重董懂動”“竹篤”。說文:“沖讀若動”。沖,中古澄母字,動,定母。詩經大雅雲漢:“蘊隆蟲蟲”,經典釋文:“蟲,徐徒冬反”(徐邈為晉人)。古書異文如書禹貢:“大野既豬”,史記作“既都”。,3.上古時期無“娘、日”二纽(两漢以前没有舌尖後鼻音和擦音。)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後別之,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于古皆泥紐也。”。1“娘”、“日”归“泥”谐声字:奴(泥)呶拏(娘)尼(娘)泥(泥)2“日”归“泥”释名
13、:“入(日),内(泥)也。”釋名和白虎通義云:“男,任也”,“男之為言任也”谐声字:而(日)耐(泥)若(日)诺(泥)弱(日)溺(泥)人(日)年(泥)仁(日)佞(泥),4.上古時期無“喻”母(中古喻母在两漢前分别屬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後擦音。),曾運乾喻母古讀考認為:喻三歸匣母,喻四歸定母。曾氏說:“于母古隸牙聲匣母,喻母古隸舌聲定線,部仵秩然,不相陵犯。”爰(喻三)緩(匣母);雲(喻三)魂(匣母);或(匣母)域(喻三);自營為私,說文作“環”;詩皇矣“無然畔援(跋扈)漢書敘傳作“換”。兌(定母)悅銳(喻四);台(定母)怡(喻四);“易牙”論衡作狄牙;多移、炎淡均屬此類。,沒有獨立的于母(喻三)切
14、韻的於母跟匣母在上古是同一個聲母,有“喻三歸匣”之說。諧聲字例:“韋圍諱”、“有賄”、“或惑域蜮”等。聲訓例如釋名:“淮,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讀若的例子如禮記少儀:“祭祀之美,齊齊皇皇”,鄭玄注:“皇讀如歸往之往。”直到切韻時代,於母和匣母的音值依然相近,它們的出現環境是互補的,于母出現於三等,匣母出現在一、二、四等。現代不少南方方言中,於母也並沒有演變為零聲母,而是與匣母字同讀h。,以母(喻四)的讀音與定母相近,有“喻四歸定”之說異文例:尚書舜典:“命汝典樂,教胄子”,周禮春官大司樂鄭玄引作“教育子”,說文“育”下雲:“虞書曰:教育子。”胄,澄母,上古歸定母,幽部字;育,以母,覺
15、部字,幽覺有對轉關係。左傳僖西元年:“邢遷於夷儀”,公羊傳作“陳儀”。夷,以母,上古脂部字;陳,澄母,上古歸定母,真部字。上古脂部真部具有陰陽對轉關係,二字可通。聲訓例:釋名:“妻之姐妹曰姨,姨,弟也,言與己妻相長弟也。”“台”字廣韻有土來切、與之切兩讀,“土”是透母字,與定母相近,“與”是以母字(喻四)。,5.上古时期无正齿音(两汉以前舌叶塞擦音与舌尖前塞擦音同类,舌面前塞擦音与舌尖中塞音同类。)“照二归精说”,黃侃:正齒音“照穿床審禪”,一部分歸齒頭音“精清從心邪”,一部分歸舌頭音“端透定”。諧聲字:(1)莊、崇古讀為精 斬(莊)漸(精)足(精)捉(莊)宗(精)崇(崇)(2)初、崇古讀為清
16、 芻(初)趨(清)倉(清)創(初)此(清)柴(崇)(3)莊、崇古讀為從 斬(莊)慚(從)齊(從)齋(莊)在(從)茬(莊)秦(從)臻(莊)乍(崇)祚(從)才(從)豺(崇)(4)生古讀為心 山(生)仙(心)生星(心)辛(心)莘(生)聯綿字:蕭(心)瑟(生)蕭(心)森(生)蕭(心)疏(生)蕭(心)灑(生),章組聲母的讀音也接近舌頭音端組諧聲字裏有兩組聲母字使用同一聲符的:“者堵賭”“詹膽擔”“周雕雕凋琱鯛鵰”。異文例:周禮考工記:“玉櫛雕矢磬”,鄭玄注“故書雕或為舟”。章組字讀同端組,讀t-類聲母,這種現象在南方的方言中存在,如江西南部的一些客家方言。,清人王引之在其經義述聞中說:“訓詁之旨,存乎聲
17、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鞫為病矣。”,毛亨注“方,有之也。”鄭玄、孔穎達都沒有提出異議,直到清代許多學者都認為應該像毛傳那樣解釋為“佔有它”。戴震覺得不妥,把“方”解釋為“房”,他看出了“方”是個通假字,但沒有講對。王引之解釋為“旁”的通假字,“旁”是“傍”的古字,有“依”的意思。他說:“維鵲有巢,維鳩方之者,維鵲有巢,維鳩依之也。古字多通假,後人多失其讀也耳。”這就糾正了兩千多年的誤讀,正確的疏通了原文的語義。,例如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中古聲母到現代聲母的演變規律,濁聲母清化。廣韻“
18、並定澄從邪崇神禪群匣”,普通話都變成了清聲母。變化條件:全濁聲母平聲字今讀送氣清聲母字,全濁聲母仄聲字今讀不送氣清聲母字。“知、莊、章”合流為捲舌音“zh、ch、sh”。精、見二組分化出“j、q、x”。零聲母的字大量增加。如:“喻”母餘移鹽羊盈”,“匣”母 于為袁雲王,“明”母 無微晚文亡,“疑”母魚吾宜我顏,都成了零聲母字。,(三)關於聲調方面的術語,1、四聲:平、上、去、入四種聲調。據南史.陸厥傳載:齊永明(齊武帝年號,西元483-493年)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眺,琅邪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為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梁書.沈約傳說:“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
19、詞人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聖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中古四聲與普通話四聲的對應規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韻母演變 由繁到簡、合流歸併,A、韻尾合併:1、入聲韻尾失落。廣韻51個入聲韻,現代沒有。古入聲韻併入陰聲韻。如:“屋”(uk)今與“u”同韻(由此減少50個韻母)。2、陽聲韻尾“-m”消失。並為“-n”尾,如“談侵鹽敢豔陷嚴凡範”等,這項減少九個韻尾。,B、韻頭由繁到簡:廣韻兩呼八等,普通話只四呼,演變的情況是:古開口變“開、齊”,合口變“合、撮”。C、主要母音合流。如山攝今簡
20、化為“an”,廣韻中有“寒韻n、桓韻n、刪韻n、山韻 an、仙韻n、先韻n”。,古今四聲的變化規律,第一、平分陰陽。古清聲母平聲字今讀陰平,古濁聲母的平聲字今讀陽平。讀陰平:當(端)、張(知)、莊(莊)、央(影)、湯(透)、倉(清)、昌(昌)。讀陽平:房(奉)、藏(從)、常(禪)、強(群)、航(匣)、忙(明)、昂(疑)。,第二、全濁上聲變去聲。如:“九舅有”古代都是上聲字,現代只有“舅”變去聲。因為“舅”是群母字,而“九”是見母,“有”是喻母。部罷倍被抱辨棒(並)父婦負范犯憤忿(奉)舵杜怠弟道斷蕩(定),第三、入派四聲。即全濁聲母變陽平,次濁聲母變去聲,清聲母變上聲。,廣韻的聲調(四聲),唐代
21、處忠和尚在元和韻譜中說: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聲調:指某些語言中每一音節所固有的能區别意義的聲音的高低和升降。调值:有在聲調的語言中,音節的相對音高及其升降變化的實際情况。如五度標音法就是用來標调調值的。調類:語言中聲調的類别。我國傳統語言學把單念時調值相同的字加以歸類,同類的字就屬于同一個調類。由於普通話和各方言的調類都是聯繫中古的調類來定名的,所以調類名穪相同的,調值不一定相同。,掌握古入聲字的方法。,第一、所有陽聲韻的字不是入聲字。第二、聲母是“d、b、g、z、j、zh”的陽平字是古入聲字。第三、“ue”韻母的字大都來自古入聲。第四、“uo”與“zh、ch、sh”相拼是古入聲。第五、“e”與端、精組相拼是古入聲字。第六、“ie”和幫、端組相拼是古入聲。第七、“f、z、c、s”和“a”相拼是古入聲字。,拓展閲讀書目,顧炎武音學五書;江永古音標準、四聲切韻表;戴震聲韻考;孔廣森詩聲類;段玉裁六書音韻表;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王念孫古韻譜、音學十書;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章太炎小學問答;黃侃音略等,古音輪廓大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