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管理智慧ppt.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0872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家的管理智慧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法家的管理智慧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法家的管理智慧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法家的管理智慧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法家的管理智慧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家的管理智慧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家的管理智慧ppt.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法 家 的 管 理 智 慧,专 题 三,2,法家的管理智慧,学派简介:代表人物:商鞅 韩非子代表著作:商君书韩非子,法家像,3,法家,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战国初期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如魏国的李悝kui、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主要贡献在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方面。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要贡献在政治学术思想方面。,4,商鞅,(约前390前338)商鞅是卫国国君疏远的宗族,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在秦因功封为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为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年轻时爱好刑名之学,先到魏国,为魏相公叔痤cuo家臣。公叔痤在临死前,推荐他给魏惠王,要惠王用他为相

2、。魏惠王嘿嘿而应。公孙痤当即明白魏惠王不会重用商鞅,就又说如果不用,就把他杀掉,不能让他离开魏国,以免他日后去帮助别国强大。魏惠王又点头同意。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叫来商鞅:“我刚才向大王推荐你为相国,但看上去他不会采纳我的建议,我又建议他说如不用公孙鞅,当杀之。大王答应了我,我这是先君王,后臣下,现在,你赶快逃吧。”商鞅却说:“大王既然不会听你的而用我,又怎会听你的话杀我呢?”他没有马上离开魏国,后来,公叔痤病逝,魏惠王果然既没有用商鞅,也没有杀他。,5,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就到了秦国。他不知道秦孝公心里想的是什么,于是采取先行试探的方法。商鞅托人引见,第一次见孝公,讲远古尧帝、舜帝之事,秦孝公

3、直打瞌睡。商鞅知道秦孝公对五帝的事没有兴趣,就在第二次见孝公时,又对孝公讲述夏禹、商汤、周文等人做王的方法,孝公听时神色很烦。商鞅又知道孝公对前朝诸王之事不感兴趣,志不在此。第三次见孝公,就讲许多在当前形势下强国称霸的方法和真理,孝公怦然心动,在商鞅走后,觉得商鞅的话很有道理,但并未说透。于是,孝公主动召见商鞅,两人面对面交谈,孝公直接 告诉商鞅:“我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显名天下,哪能活活等待数十百年成为帝王!”商鞅就将早已想好的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战略规划对孝公一一道出。,6,韩非,韩非,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

4、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du、内外储、说林 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7,韩非的一篇孤愤,曾让秦始皇为之倾倒:“嗟夫!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有人说:“身为帝王,不能不学韩非学说。”其实“抱法处势任术”不仅在春秋战国时代,而且在以后都被历代王朝的君主所利用,成为帝王之利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秘诀“儒法兼综”,8,

5、一、以法为重的制度管理,经典名言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物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大意 法律制度是天下的规程,万物的准则。,9,(一)人性“自为”的管理前提,慎道:“自为”:靠自己商鞅:自私自利,好利恶害韩非认为,人人都是自私的,追求名利是人的本性。造马车与造棺材的目的?韩非讲了一对卫国夫妻的故事:一天,一对卫国夫妻去作祈祷,妻子虔诚地求愿:“愿我平安无事,得到一百束布。”丈夫不解的问:“为什么只要求这么少?”妻子回答:“多了,你会用它去买小老婆?”,10,结论:自私本性不能改变,管理者要顺应并利用这一状况。法治即是从人性出发而设计的一种管理制度,并以此来制约人的自私之性。,11,儒法之别?人

6、治法治?为何取法?“使中主守法治,拙匠执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法”的三重含义:立法立制度,定规矩变法制度变革任法排除情感,以法为准,(二)以法治国的管理取向,12,(三)一断于法的管理措施 首先是“明法”,就是要将法律条文公布出来,使法令公开化、明确化,让老百姓明明白白,认真遵守。其次是“守法”,就是要求法律制度必须普遍适用,“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后是“严法”,就是严格执行法律制度,为了达到治理的目的,甚至不惜实行严刑峻法。,13,“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是否等同?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家所讲的法是君主利益或意志的体现,君主本人则是超越于法律之上的,而现代法律则是民众利益或意志的体现

7、,没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权力;法家的“法治”强调公共权利而忽略私人权利,强调惩罚而忽略保护,而现代法治则建立在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基础上,主张公共权利和私人权利的一致性。法家的“法治”观既有积极的意义,又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14,古代故事,汉武帝一向执法严厉,不徇私情。昭平君是隆虑公主的儿子,又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可以说既是汉武帝的外甥又是汉武帝的女婿,身份十分特殊,并且隆虑公主病危的时候,出钱恳请预先为儿子昭平君赎一次死罪,汉武帝也答应了。后来,昭平君醉酒后杀死公主的一个保姆,犯了死罪,法官请示武帝应该怎样处理,武帝身边的人也都提示武帝,当初对隆虑公主的承诺,汉武帝说:“我妹妹老年得子,

8、临终托付给我,可是国家法令由先祖所创,我若为了妹妹破坏了先祖的法令,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又如何对得起天下的百姓,于是痛哭不已,但还是批准法官的要求,将昭平君处以死刑。”,15,二、以势为尊的集权管理,(一)得势而治的权势作用(二)得助于众的权威基础(三)重在人为的权力运用,16,法家十分注重最高管理者(帝王)的权威问题,一方面他们主张帝王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势”来实行“法治”、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他们又主张用“法”与“术”来稳固、强化帝王的权威,法家所提供的是一种集权管理模式。,17,经典名言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大意 权势是制服众人的凭借。,(一)得势而治的权势作用,18,解说,所

9、谓“势”,即权势、权威、权力。管理的前提和凭借慎到指出,君主要想实行“法治”,必须“权重位尊”,才能“令行禁止”。儒家:以德服人法家:以势服人,19,孔子名满天下,人人都称他为圣人,但他周游列国也只有70来个学生追随他。鲁国当时的国君鲁哀公生来愚笨,但全鲁国没有一个人敢违背他的意志,即使孔子也不得不听鲁哀公的命令,说明:权势高于一切。,20,古代故事 大权不可旁落,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成了东汉历史的主题,发生多次流血事件。东汉外戚专权最厉害的是梁翼,他在汉顺帝刘保年间就已经权力很大了,顺帝死后,冲帝刘炳在位半年就死了,于是立了汉质帝刘缵zuan。别看汉质帝人小,但是很聪明,梁翼怕威胁

10、到自己,就把质帝毒杀了,又拥立了汉桓huan帝刘志,也是因为他才15岁,无法掌握实权。外戚梁翼掌握大权20几年,皇帝身边都是他的眼线,汉桓帝想除掉他,只能依靠身边最亲近的人,就是那些宦官,等到利用这些宦官除掉了梁翼,汉桓帝把五个宦官一天内封候。打这儿起,东汉的大权又转到宦官手里,等汉灵帝刘宏继位后,外戚窦氏家族,力图铲除宦官的实力,发生了窦武与太监两军对垒的情况,最终窦,21,武失败,结果汉灵帝身边形成了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把握了汉末政治,直到被袁绍等人发动兵变,将他们赶尽杀绝,东汉政权也随之在事实上灭亡了。我们回顾东汉后期的历史,这些皇帝继位的时候,年纪都非常的小,汉冲帝只有两岁,汉

11、质帝7岁,汉桓帝15岁已经算大的了,汉灵帝继位的时候,只有12岁,在这种情况下,女王摄政,只能依靠外戚,小皇帝夺取权力依靠宦官,在这个交替过程中,皇帝始终无法扭转乾坤,大权始终旁落,皇帝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屡屡出现被谋害的情况。适当的授权是必需的,但是必须保证控制局势的权力不可旁落。,22,春秋后期,鲁国鲁桓公的后代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人称鲁国三桓,他们作为王族成员,朝中重臣,一面大肆兼并土地,发展势力,一面图谋更大的政治势力,公元前562年,鲁国三桓“三分公室”,即将鲁国的军队分为三军,由三桓各自统领一军。这样鲁国国君的势力大减,20多年后,三桓又“四分公室”,这样鲁君的实际政权已被彻底瓜

12、分。三桓日盛,鲁君日衰,鲁君不满现状,企图反扑,鲁君联合贵族组织兵马,突袭季孙氏,但三桓的势力已很强大,执掌政权也很久了,不是轻易可以击败的,果然,三桓联合起来打败了鲁君,并且一不做二不休,将鲁君赶出国都,鲁昭公最终客死他乡。昭公之后,三桓势力更加壮大,鲁哀公稍有企图,便遭到被放逐出国都的命运,到了“三分公室”近百年之时,“鲁(君)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23,(二)得助于众的权威基础经典名言得助则成,释助则废。(慎子威德)大意只有凭借众人的帮助,才能够把事情办成功;如果摈弃众人的帮助,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24,解说,法家强调君主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但又明确指出,这种权威的基础来自于民众

13、,即所谓“得助于众”。慎到论述说:一把软弱无力的弓,凭什么能够把箭射上天?这靠的是风力。同样,一个没有多大本事的人,居然能够发号施令,那也是因为得到众人的帮助。管理者要想得到众人的帮助,就要善于集思广益,兼容并包。慎到指出,人们聚居杂处,各干一行,其专长各有不同,这显然是由各人的兴趣、爱好所决定的。作为一个高明的管理者,就应当充分爱护并热情培养这些各有专长的人,当作自己的依托。对这些人,不但要竭力加以包容,还应当精心进行培养,也不要定下什么框框,去作种种限制。这样,管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就不会匮乏。,25,古代故事 李斯上书批驳“逐客令”,秦王嬴政开始执掌秦国大权后,下了一道“逐客令”,规定凡是

14、别国来秦的人不准居住在首都咸阳;在秦国做官任职的别国人,一律就地免职,三天之内离境。李斯是当时朝中的客卿,来自楚国,也在被逐之列。他认为秦王此举实在是亡国的做法。因此,上书进言,详陈利弊。他说:从前秦穆公实行开明政策,广纳天下贤才,从西边戎族请来了由余,从东边宛地请来了百里奚,让他们为秦之大业出谋划策。而当时秦国的重臣蹇叔来自宋国,配豹和公孙枝则来自晋国,这些人都来自于异地,但却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收复了二十多个小国,而秦穆公并未因他们是异地人而拒之门外。,26,古代故事 李斯上书批驳“逐客令”,李斯又举出大量历代有作为的秦王广招贤才、多方纳谏的事例,并直言指出,“逐客令”实在是荒唐之

15、极,把各方贤能的人都赶出秦国,只能是为自己的敌国推荐人才,帮助他们扩张实力,而自己却被销弱,这样不仅统一中国无望,就连保住秦国不亡也是一件难事。这一系列的肺腑之言虽然尖锐刻薄,但都是逆耳之忠言,使得嬴政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他立刻传令四方,告知士人,收回“逐客令”,挽留各方人才。同时派人请回李斯,为其复职,当面谢罪,并同他共同商讨统一六国的大业,决定此后要广招各方志士,争取他们为秦国的强大做出贡献。由此,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最终扫平六国,统一了天下。,27,古代故事,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

16、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28,张良善于筹谋划策,所以刘邦留在身边,充当高级参谋,随时献计献策、咨询顾问;萧何是搞行政出身,所以让他镇守后方,安顿根据地,抚慰老百姓,随时供应粮草物资,支援前线;韩信善于统兵打仗,所以让他征战沙场。这样使他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29,现代回响 伊利员工“弃明投暗”奔蒙牛,蒙牛的横空出世本身就是一个奇迹。1999年初,蒙牛的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传说伊利老总郑俊怀听到这个消息,不由拍案大笑:“100万元能干什么!”但老郑大概没有想到,他的手下大将,包括液体奶的老总、冰淇淋的老总、总工程师,纷纷弃大就小,都跑

17、到牛根生那边去了这样陆陆续续“哗变”的,前后大概有三四百人。当然,到底是“跑”过去的,还是“赶”过去的,尚可探讨。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是在被免职、被降职的情况下出走的。牛根生曾告诫他们:“你们不要弃明投暗。”但大家坚定地认为他不是“暗”而是“明”。王富属于“跑”过来的一族。王富当时担任伊利冰淇淋公司销售部副部长,在1998年的牛根生风波中,属于“纯而又纯”的第三阵营。1999年4月14日,他决定加盟蒙牛。牛根生说:伊利工资高,企业大,待你也不薄,蒙牛现在啥也没有你为什么要过来?王富答:我相信跟着牛总肯定差不了,肯定能做好万一做不好,讨吃要饭也认了。牛:你这是弃明投暗嘛。王:今天看上去是弃明投暗,明

18、天也许就成了弃暗投明。牛:我们过去没怎么打交道,你为什么这么相信我?王:虽然没有直接打交道的机会,但你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我都知道。牛叹:无心插柳柳成荫啊,30,现代回响 伊利员工“弃明投暗”奔蒙牛,在“蒙牛品牌为零”的时候,这些忠诚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胜”的悲壮剧:他们或者变卖自己的股份,或者借贷,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养老的钱也倾囊掏出“连买棺材的钱都拿出来了”,一位中层干部这样评论。在1000多万元“同心钱”面前,牛根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这是后话。孙先红有句名言:蒙牛是郑俊怀一手“办”起来的。如果郑俊怀不赶走牛根生如果郑俊怀只赶走牛根生,而对其他人采取怀柔政策如果伊利这头狮子没有对

19、蒙牛这只羚羊穷追不舍然而,历史从来没有“如果”,历史只有弯弯曲曲的现实于是,郑俊怀成为内蒙古乳业事实上的、史无前例的大功臣。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他逼走了牛根生,清洗了一批人,追逼了这个叫做“蒙牛”的企业才使内蒙古乳业在几年之中,风靡全国,液态奶市场分额蹿升至47%!如果老郑是无心这样做的,可谓是弄巧成拙。如果老郑是有心这样做的,那他是我们说他是神仙吧!(资料来源:孙先红、张治国著:蒙牛内幕,第55-5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1,(三)重在人为的权力运用韩非把势分为“自然之势”与“所得而设之势”(即人为之势)。“自然之势”是指客观的既定条件下的或治或乱的管理情势;

20、“人为之势”则指管理者通过创造条件而人为地对自己权威的强化,使被管理者不得不顺从君主的意志和的权威。,32,法家获得“人为之势”的手段:重赏严罚(韩非),以刑去刑(商鞅)控制言论(商鞅),不贵学问(商鞅、韩非)李斯建议:“焚书坑儒”,33,经典名言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韩非子难三)大意:所谓“术”是藏在君主胸中,用以综合检验各种情况,而暗中驾驭群臣的。,三、以术为用的控制技巧,34,解说,韩非将申不害的“术”纳入其“法治”体系,并力图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在韩非看来,“法”是君主要求臣下遵守的东西,而“术“则是君主自己掌握在手里的东西,“君主不用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

21、下不守法,就会在下面胡作非为。”因此,“术”和“法”缺一不可,都是帝王行使权力所必须具备的东西。术:小动作,不能公开。,35,韩非子驾驭臣下的“七术”从不信任的角度,1、参观:从多方参考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罚:罚必威严,要有权力3、赏誉:赏赐要讲究信用。4、一听:逐一听取臣下言论。5、诡使:故布疑阵迷惑臣下,以观察是否忠诚6、挟智:明知故问7、倒言:故意说反话,做反事,以检验臣下的正邪。,36,术:是否有好坏之分?,37,古代故事 齐泯王一听吹竽退南郭,韩非主张君主要“一听”,就是逐一听取臣下的言论,然后责求他们的功效。在韩非看来,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那么愚蠢、智慧就不会混乱;责求臣下,那么

22、有能的臣下与无能的臣下就不参杂在一起。例如,齐宣王喜欢听竽,每次都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进了乐队。宣王很高兴,给予他象其他人一样吃官粮的待遇。宣王死后,齐泯王即位,齐泯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人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只好逃走了。,38,古代故事 唐玄宗轻信丧权而误国,唐玄宗过分相信李林甫而丧权误国,就是一个反面的教训。当时唐玄宗年纪大了,听政决断就有些懈怠,厌倦各种约束和处理繁芜政事。李林甫每有奏请,必然给皇帝周围的人送东西,探知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曲意奉承,稳固自己的宠信。众宦官、宫女都能得到李林甫的厚待,所以唐玄宗的一举一动他都知道。就这样,唐玄宗愈加对他信任不疑。当时,

23、唐玄宗颁诏让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到朝中受选,李林甫害怕士人面见皇上时说出对他不利的言谈,当即向唐玄宗建议说:“皇上日理万机,政务繁忙,而且士人一向恃才傲物,不知禁忌规矩,只会以狂言扰乱圣德,不如把这小事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好了。”唐玄宗乐得落个逍遥自在,就放手让李林甫去办。李林甫遂让亲信统一监督试问,结果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李林甫因此上书向唐玄宗庆贺,说皇恩浩荡,天下士人皆已归心为朝廷效力,认为朝野没有遗留任何人才。一席奉承话,说的唐玄宗龙颜大悦,更加觉得李林甫办事得力了。李林甫凭借着唐玄宗对他的宠信,欺上瞒下,纳谏官们都被他所贿赂,没有人敢讲真话。一些正直大臣上书言事,痛斥李林甫的奸佞谄媚,如张

24、九龄、赵奉璋等人,最后都被李林甫借故罢免官职或处死了。李林甫权倾朝野,唐玄宗的言路被彻底禁绝,唐皇朝从此走向下坡路。,39,古代故事 韩昭侯失职越职皆处罚,有一次,韩昭侯喝醉酒而睡觉,典冠官(掌管君主帽子的近侍官)怕昭侯受寒,便替他加了一件衣物,昭侯醒后很高兴,便问左右近卫:“谁给我加了一件衣物?”左右告诉他,是典冠官。韩昭侯因此而处罚了典衣官(掌管君主衣服的近侍官)和典冠官。韩非对此评论道,处罚典衣官,是因为他失职;处罚典冠官,是因为他越职行事。并不是韩昭侯不怕冷,而是因为官员职责被侵犯的行为比寒冷更厉害。,40,现代回响 王石观言查行看下属,王石对于下属的考核方式有比较独特的见解,他有一次

25、这样袒露自己的思路:“有的人习惯表现自己,有的人不动声色,但后者并不意味着就是踏实肯干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本身并不说明什么问题。观察一个部属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要观其言,查其行。我的观察方法比较简单:判断你的行政管理能力,去看办公室的卫生间就可以了。设想一下:卫生间都打理不好,其他免谈。一般来说,万科办公间的卫生间还有吸烟室的功能,不讲究怎么行呢?”有一次在一个论坛上,王石这套理论刚说到这里,北大的张维迎教授在旁边听了就打趣说:“那你的部下很容易揣摩你,专门打扫卫生间。”听众们忍俊不禁。王石也哈哈一笑说:“这只是一个例子,说明观察要从细微之处着眼。到工地,不是看样板房,而是看施工队的宿

26、舍,宿舍乱七八糟,施工能保证质量才是怪事呢”(资料来源:陆新之著:王石是怎样炼成的,第217-21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1,韩非的监督技巧防奸术首先是辨别“成奸”之术1、同床(“吹枕边风”)人臣贿赂君主的夫人和宫妾2、“在旁”人臣贿赂身边的太监、侍从3、“父兄”4、“养殃”投君主所好5、“民盟”人臣发放公家财物或私行小惠取悦民众6、“流行”豢养巧言之人,为自己私利向君主进言7、“威强”人臣招揽侠客以恐吓群臣百姓成其私8、“四方”借用别国的势力来挟制恐吓自己的君主,42,管理者潜御下属、确保权力的方法,1、密不可测术。8、善用二柄(刑、德)术。2、装聋作哑术。9、因任授官术。

27、3、明知故问术。10、防止篡位术。4、监视群臣术。11、防范近亲术。5、严防重臣术。12、韬晦之术。6、功君罪臣术。7、除阴奸术。,43,1、密不可测术,管理者要在下属面前深藏不露,让下属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不知道你的观点和决策,这样下属就会更加敬畏管理者。,44,2、装聋作哑术,管理者不仅要装出高深不可测的样子,还得学会装聋作哑,使自己处在暗处观察大臣,引导下属暴露思想,然后制裁他们的过错。,45,3、明知故问术(挟智),明明是心知肚明的事,偏要装作不知道,询问下属,这样可以检验下属是否正直,忠心。,46,古代故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性多疑,他豢养锦衣卫(特务人员)暗中监视朝臣,严察不忠心

28、不诚实的大臣。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设宴,请客饮酒。次日早朝,朱元璋就问宋濂昨天干了什么?宋答:请人饮酒。朱元璋又问请了谁?吃了什么菜,饮了什么酒。宋又一一回答了。朱元璋听完后笑道:“你说的全对,没有骗朕。”说完,取出一张锦衣卫绘制的宴席座次图给宋濂看,宋一看便觉得后背冷风阵阵。,47,4、监视群臣术,暗中派出爪牙去监视下属,然后让下属明白君主是无所不知的,使下属畏惧,不敢向管理者隐瞒一丁点实情。,48,古代故事,朱元璋对辞官还乡的老臣也不放心。原任吏部尚书的吴琳告老还乡后,朱元璋担心他在家乡从事秘反朝廷的活动,就派锦衣校尉暗中前往监视。这个锦衣校尉到了吴琳所住的乡下。见一农夫打扮的老人坐在

29、小杌wu上准备下田插秧,就上前打听:“吴尚书住在这里吗?”谁知那农夫起身敛手答道:“我就是吴琳。”锦衣校尉暗吃一惊,马上寒暄一番就作别了。听了锦衣校尉的报告,朱元璋才完全放心了。,49,5、严防重臣术,重臣乱国甚至篡国的实例太多,管理者不得不防。具体方法有:经常变换下属的职位、职权,不许大臣与豪门过近,不许大臣与外国势力勾结,不许大臣拉帮结派等等。韩非形象地将国家机构比喻为树,指出:要经常砍削、修剪树枝,不要使某一树枝过于茂盛而影响了树干。,50,6、功君罪臣术,管理者只作决策,而操作由属下,管理者不具体办一件事,但件件事都由他决定。这样,管理者即可保证永远不犯错误,永远英明正确。罪过是下属犯

30、的,功劳是管理者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女皇当政,反对者众多,武则天就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运用残酷的手段诛杀政敌,除去对立势力。但当政局稳定之后,她又以兴冤狱、滥用刑罚等罪名将酷吏杀掉,既消灭了政敌,又杀酷吏,防止用刑太盛而生乱,还“为苍生雪恨”,杀酷吏以谢天下,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地位。,51,7、除阴奸术,当对势力较大的属下已有控制不住的苗头时,要坚决果断地将其除去。,52,8、善用二柄术,杀戮之刑庆赏之德 让被管理者知道:他一家的生死荣辱都系于君主一人。如此,被管理者就不敢不尽忠为管理者所用了。,53,9、因任授官术,管理者不要去理会大家的议论,不去管某人是某人的亲属,而只是

31、按照实绩来决定他的晋升或降职。并且,有才者必须逐级提升。,54,古代故事,有一位弘文馆学士叫罗复仁,不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朱元璋不太了解他。他秉性刚直,经常直言谏上,朱元璋表面装出喜欢他耿直的样子,叫他“罗老实”,其实心中怀疑他另有目的。一天,朱元璋采取微服私访的形式,突然走进罗复仁的家中,罗复仁当时正在粉刷墙壁,满身灰土。他一见到皇上驾到,简直不知所措,慌乱无比。朱元璋亲眼看见罗复仁家里十分简陋,没一样值钱的家当,房屋又小又差,马上就明白了罗复仁是一位真正的忠臣。他夸奖罗复仁是一个清廉的好官,还赐给罗复仁一所大宅第。,55,古代故事,唐太宗李世民辨奸惩奸的手法别出心裁。唐太宗曾暗中派人给官吏行

32、贿,考验这些官员,但发现一名司门令受贿时,唐太宗十分气愤,要将他处以死罪,户部尚书裴矩建议不要杀死他。唐太宗采纳了裴矩的意见。后来,唐太宗采取羞辱受贿者,促使受贿者改正错误的方法。一次,大臣长孙顺德受贿若干匹绢,事发后,唐太宗当众赐给他几十匹绢,羞辱他。右卫大将军陈万福违法索取驿站数石麦麸,唐太宗就当众赐麦麸给他,还让他自己背回去,使他蒙受耻辱。,56,成大事者要不要拘小节?,57,法家思想在管理上的误区:1、重制度,轻文化 二者的关系?2、人性都是“恶”的以刑去刑 管理中的大棒政策好吗?3、过度的集权 诸葛亮是如何去世的?启示:正确授权,58,法家管理智慧总结法、势、术精英中的精英的管理之道

33、。管理的起点:“不法先王”,勇于创新管理的基础:集权管理的原则:以法治国管理的目标:治国平天下 管理的手段:霸道,59,案例 李氏进出口公司 李氏进出口公司的李先生是一家服装生产公司的创立人和执行总裁。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五年的时间里,使之由一家一个人经营的小企业发展成一家拥有50名员工、年生产额为300万美元的公司。尽管企业的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发生了变化,但李先生的管理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他埋头于企业的日常事务中,总是犹豫不决是否要由其下属人员完成某些重要任务。当他到国外进行采购而不在公司的时候,公司就会停步不前,他坚持认为自己是最了解本公司的人,自己有知识和技能制定有关企业利益的所有决

34、策。他制定企业的所有计划,组织各种活动,招募员工、指挥员工的活动,解决员工遇到的问题,解决与人事有关的问题。他知道他的全部雇员的名字,他的办公室是随时向员工开放的。企业成长期间,李先生已不能抽出时间去制定新的策略以应付所发生的变化。员工发现当他们碰到非常重要的难题时,很难找到李先生,企业中员工的士气达到了最低点。随着问题增多,压力增大,李先生正在考虑卖掉他的公司。他觉得公司给自己带来了很大麻烦,公司使他丧失了健康和平静。,60,问题 1.你如何评价李先生的处境?2.评价一下他的领导风格。3.在李先生解散他的公司之前,你会给他提供什么样的建议?4.他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吗?,61,第一个问题:现在李

35、先生的处在一个决策的十字路口,是改变自己的管理风格,改变公司的管理结构,还是卖掉自己的公司,从头再来。第二个问题:李先生的领导风格主要是一种集权式的管理,对公司的一切都要求掌握,追求事必躬亲。这种工作方式要求的是全能性的管理者,且工作的规模范围要相对小。第三个问题:李先生如果要解散自己的公司,首先要让他认识到为什么会造成公司的经营不善,是谁的原因。不妨利用解散公司以后空闲的一段时间来学习、改善自己的管理思想与风格,采取一种分权的管理思想,否则他将一直处在创业的艰难期中。李先生的创业能力从案例中看出是勿庸置疑的。最主要的还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充电。,62,第四个问题:评价一个管理者的好坏,

36、是要看他周围的各种因素的。当李先生面对一个刚诞生的企业的时候,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组织的建立和制度的完善,这就需要他全面统筹,领导员工从头做起,建立起公司的组织框架和基本的运营模式及企业文化。这时他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公司的各个管理层的能力已经在跟李先生创业时得到了锻炼,这是李先生没有对自己的管理风格进行更改,没有放开手让自己的“开国元勋们”开始发挥自己的锻炼出来的能力,自己作为一个统筹的管理。面对公司的规模,李先生的企业家才能已经发挥到了极至。所以在公司发展的后期,李先生并不是个合格的领导者。,63,阅读参考书目,陈龙海:法家智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姚会元、叶青著:韩非子与商战霸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陈玮编著:管理真经:儒、法、道家的管理哲学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周建波著: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冯俊科著:帝王治国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64,讨论思考题,你认为法家管理智慧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启示?你如何理解“以法为重”的管理价值?法家管理智慧与儒、道的区别何在?法家“以法治国”的管理缺陷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