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单色釉.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0980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6.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单色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明清单色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明清单色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明清单色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明清单色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清单色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单色釉.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明清单色釉,2,青釉,3,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简介,北京故宫博物院,景德镇的颜色釉,潘文锦 潘兆鸿 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第85页,4,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吕成龙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5,发展历史,最早 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原始青瓷西周 发展春秋 早期青瓷东汉末 真正意义 江浙东晋 瓯窑“缥色”(较白 白中带灰 淡青)唐 越窑 秘色瓷,明清官窑瓷器(文物名家大讲堂),吕成龙主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6,商高31.4cm口径20cm底径9.3cm,原始瓷青釉弦纹罐,北京故宫博物院,7,北京故宫博物院,越窑青釉花瓣口腕

2、,唐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8,南宋 龙泉窑 梅子青“元代起彩瓷开始盛行,但青釉的烧制技术仍有一定发展,特别是明清两代。景德镇仿烧宋、元龙泉窑瓷器,并创烧了一些新的青釉釉色,取得了重大成就。”,明清官窑瓷器(文物名家大讲堂),吕成龙 主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第170页,9,仿龙泉釉,仿龙泉釉即是以浙江龙泉窑器的青釉为范而烧制的釉色,仿烧宋元龙泉窑青瓷自明代永乐时期就已开始。明清两代烧制的豆青、粉青、东青等与龙泉窑有关的釉色皆是仿龙泉釉。若与豆青、粉青、东青仔细区分,仿龙泉釉是一种呈色比豆青还要深,釉层肥腴滋润的产品。,明清官窑瓷器(文物名家大讲堂),吕成龙 主讲,中

3、央编译出版社,2008,第173页,10,明颜色釉瓷,周丽丽著,上海人民 美术出版社,1998,仿龙泉青釉有明一朝世从未间断过,根据其釉色的深浅变化,故有“冬青”、“翠青”、“豆青”之分,其中最为成功的是永乐宣德时期的作品,釉面滋润如玉,洁净无暇。,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吕成龙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11,仿龙泉釉葵花式盘 明 宣德,明颜色釉瓷,周丽丽著,上海人民 美术出版社,1998,12,仿龙泉釉划花缠枝莲碗 明 正德,明颜色釉瓷,周丽丽著,上海人民 美术出版社,1998,13,明代新创:东青 翠青,14,东青,讹“冬”“冻”“现在一般认为,冬青釉是明代永乐时景德镇御器厂创新的品种之一。

4、釉色青中闪绿,青翠欲滴,釉质肥厚,釉面玻璃质强。”,明清官窑瓷器(文物名家大讲堂),吕成龙 主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第171页,15,冬青釉暗花大盘 明 正德,明代单色釉,朱梦夏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16,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清康熙高19.2cm口径3.3cm足径3.5cm,北京故宫博物院,17,东青釉杏圆瓶,清宣统高30cm口边长11.5cm足边长13.2cm,北京故宫博物院,18,翠青,翠青釉仅施于罐外,内壁仍为白釉翠青釉层中有大小不等的鱼子状气泡,单色釉收藏鉴赏百科,王健华著,华龄出版社,2010,第68页,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吕成龙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19,

5、翠青釉罐明 永乐高8.5cm 口径8.8cm 足径12.3cm,北京故宫博物院,20,永乐翠青碗明实用器高5.5cm,武汉博物馆,江夏区龙泉山明楚昭王墓出土,21,翠青葵花式碗 明 宣德,明颜色釉瓷,周丽丽著,上海人民 美术出版社,1998,22,景德镇的颜色釉,潘文锦 潘兆鸿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第94-95页,龙泉釉,23,龙泉窑,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今浙江省龙泉县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鼎盛,南宋中期烧成粉青釉元 烧制大件器物明中期后 渐衰落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外销数量大,北京故宫博物院,24,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 明高33cm口径13cm底径16.3cm,北京

6、故宫博物院,25,龙泉窑青釉刻花石榴式尊明高36.4cm口径18.4cm足径1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26,龙泉窑青釉刻花葡萄纹大盘明高7.5cm 口径50.6cm 足径33.2cm,北京故宫博物院,27,豆青 粉青 梅子青,28,豆青,“由宋代龙泉窑所创,属青釉系中的一个著名品种。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煅烧,色泽基本稳定,但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釉色,明代豆青釉近于黄色。”,单色釉收藏鉴赏百科,王健华著,华龄出版社,2010,第68页,29,豆青最早见于宋代龙泉窑青瓷。釉色青中泛黄,釉面光泽较梅子青、粉青弱。明代豆青釉烧制水平趋于稳定。豆青的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较以前淡雅。,中国古代颜色釉

7、瓷器,吕成龙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第172页,30,豆青釉菱口小碟 明 宣德,明代单色釉,朱梦夏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31,豆青釉加彩笔筒,清乾隆高10.8cm口径8.7cm5.9cm岁寒三友,首都博物馆,32,粉青,创烧于南宋龙泉窑,是石灰碱釉的一种,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或钛。釉色呈现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厚 玉质感,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吕成龙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第171页,33,宋代诸窑都烧造粉青釉,但以南宋龙泉窑粉青最为名贵。釉中含较低量的铁,生坯挂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后,釉层较厚,釉呈失透状,青绿之中显粉白,色调淡雅,故名。,单色釉收藏鉴

8、赏百科,王健华著,华龄出版社,2010,第68页,34,清雍正 高13.3cm 口径21.2cm 足径11.6cm釉层纯润厚实,北京故宫博物院,粉青釉尊,35,粉青釉鸡形熏,清乾隆高22cm实用勤政之意,北京故宫博物院,36,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清雍正高22.9cm口径4.2cm足径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37,粉青釉暗兽面纹交泰尊,清乾隆高16cm口径6.9cm足径8cm清宫旧藏,北京故宫博物院,38,粉青釉三孔葫芦瓶清乾隆 高20.2cm口径1.6cm腹径13.1cm,四川博物院,39,梅子青,瓷器釉色的名称。始创于南宋时的龙泉窑,其色泽可与翡翠媲美,又恰似青梅色,故名。烧成温度比

9、粉青釉高,是在还原焰气氛中生成的一种石灰碱釉,以铁为主要呈色剂,釉面光泽亦较强。南宋龙泉窑最为经典、稀有的釉质。,北京故宫博物院,40,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双凤耳盘口瓶南宋高17cm 口径6.5cm 底径6.3cm,广东省博物馆,41,影青 天青 回青,42,青白釉(影青),景德镇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品种。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闪白,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称青白釉。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北京故宫博物院,43,洪武时期又开始大量烧造,胎体较元代略薄,釉色不甚干净,多含有斑点和杂质(第4页)永乐影青瓷釉质肥润,有较大气泡分布在釉中,呈现淡雅的青色玻璃质感

10、(第9页),明代单色釉,朱梦夏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44,明洪武通高37.5cm口径24.4cm 足径21.2cm,青白釉云龙纹盖罐,45,青白釉梅瓶 明洪武 通高29.3cm 口径4cm 底径9.9cm 1971年山东邹县明鲁王朱檀墓出土,46,天青,景德镇的颜色釉,潘文锦 潘兆鸿 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第96页,47,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陈设用品目前所见传世仅两件,北京故宫博物院,48,回青,回青釉是嘉靖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一种蓝釉。,明代单色釉,朱梦夏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第61页,进口青料的一种,内含铜和钴的金属氧化

11、物。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青花多使用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鲜艳明丽,形成此时青花的特有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49,回青釉爵杯明嘉靖高16.1cm口径12.7cm足距7cm,北京故宫博物院,50,仿官、汝、哥窑,明清两代的青釉,除仿龙泉窑的各种釉色,还有仿官、汝、哥三大名窑的青釉瓷器。官、汝、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三个青瓷窑。景德镇御窑厂仿汝、哥釉始自明代宣德朝,仿官釉始自成化朝,但明代仿官、汝、哥釉瓷器的产量较少。,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吕成龙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第173页,51,石灰碱釉,以CaO为主要助熔剂的石灰釉中减少CaO 增氧化钠 增氧化钾高温粘度大 不易流釉 釉层厚 釉色

12、柔和 器物外表显饱满南宋以后 龙泉窑、官窑的青釉 粉青、梅子青突出,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吕成龙著,紫禁城出版社,1999,52,白釉,53,明代 官窑 德化窑清代 景德镇 徳化窑,54,洪武 卵白永乐 甜白/填白 宣德 光莹如玉成化 平静油光 弘治 肥厚细润 万历 透亮明快,55,划花缠枝莲纹梅瓶,僧帽壶,56,徳化窑白釉象耳弦纹尊,57,徳化窑白釉弦纹双耳三足炉,58,徳化窑白釉瓷箫,59,观音坐像,鹤鹿仙人像,达摩像,60,暗刻牡丹纹盘,葫芦式壶,61,楸叶式洗,62,兽耳炉,兽耳瓶,63,明清单色釉 红釉,64,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在宋朝的窑变釉中也有个别可见,元代虽烧成了红釉

13、瓷器,但数量稀少,器形也并不十分美观,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到现在红釉的种类越来越多,有矾红、胭脂水、珊瑚红、霁红、钧红、豇豆红、抹红等。相比于青瓷白瓷,古代红釉瓷器数量稀少,件件堪称珍品。,红釉的历史,65,红釉何以稀少,单色釉是将着色剂添加于釉料中在一定的温度环境中烧成。红釉瓷器一般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红釉釉料一般不耐高温,过火就会产生脱色、龟裂等情况。温度不够1270度以上的话,坯体又无法真正瓷化,因此红釉瓷器难烧成,有“千窑一宝”、“十窑九不成之说”。美丽的传说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明宣德年间,有一天皇帝穿着一身红袍,偶

14、然从一件白瓷旁边走过,突然发现白瓷被染成红色,格外鲜艳夺目,于是皇帝传下圣旨,命令御窑厂马上烧出这种红色瓷器。然而由于铜红的呈色极不稳定,在烧制中对窑室的气氛又十分敏感,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一窑甚至几窑才能烧出一件通体鲜红的产品,所以要得到比较纯正的红釉十分不易。正当窑工们屡烧不成眼看限期已到,就要大祸临头时,其中一位窑工的女儿得到神仙托梦,要她投身熊熊燃烧的窑炉之中,以血染瓷便可成功。于是她成人不行,投身入窑,只见一团炽烈的白烟腾空而起,满窑瓷器皆成红色。这个传说虽极富传奇色彩,但如此悲壮的故事,充分说明红釉烧之不易,后人遂以“祭红”命名宣德时期的一种特殊红釉器,即以此纪念这位

15、传说中的烈女。,66,矾红,胭脂水,珊瑚红,霁红,钧红,豇豆红,抹红,67,红釉瓷器欣赏,郎窑红釉观音尊,尊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68,珊瑚红釉暗龙纹长颈瓶,乾隆款,直口,长颈,鼓腹,圈足。线条优美,造型幽雅,珊瑚红釉色泽纯正,绚烂夺目。瓶腹饰龙纹,姿态飘逸,巍然有神。,69,豇豆红釉莱菔瓶,高19.8cm,口径3.2cm,足径4cm。瓶撇口,长颈,宽肩,长腹,浅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通体素净,仅于颈部饰数道凸弦纹,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内壁施透明釉,微泛绿色

16、。外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豇豆红釉器外壁的铜红釉是分几次吹釉然后高温烧成的。由于釉中含有微量铜的成份,在烧成过程中会造成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俗称苔点,掺杂在红釉色中相映成趣。,70,胭脂水釉小碗,瓶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体极薄,造型曲线十分优美。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胭脂水釉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再入低温小炉在800的温度下烧成,属于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胭脂水釉主要用于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等,是清代康熙年间新创的品种,雍正时期烧造得最为精致,乾隆朝之后直到晚清都在烧制,只是呈色越来越差。

17、,71,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高10cm,口径18cm,足径12cm。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内施白釉,外通体矾红彩为地留白蝴蝶纹及缠枝花纹装饰。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此盒造型秀巧,装饰新颖,堪称雍正官窑瓷器中的珍品。,72,鲜红釉描金云龙纹碗高8.8cm,口径20.9cm,足径9cm。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施红釉,口沿一周呈白色,称“灯草边”。内外壁均以金彩描绘二龙戏珠纹,外壁近底处以金彩绘变形莲瓣纹一周,金彩虽已脱落,但图案依稀可见,可以想见原初金彩与鲜红釉相辉映的富丽气度。足内施白釉,无款。清乾隆帝曾于丁酉年作诗赞此宣德红釉碗:“雨过脚云婪

18、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沼澄铁旋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73,明清时期的蓝釉瓷器,明宣德时期弘治时期嘉靖时期,清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4,一.何为蓝釉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釉中掺入适量钴料作着色剂,生坯施釉,高温一次烧成。元代景镇窑始烧,但传世不多。器型有梅瓶、碗、盘、爵杯等。明代蓝釉又称为“霁蓝”、“霁青”、“祭蓝”等。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多种新品种。,75,二.明朝的蓝釉瓷器1.宣德时期 明宣德时期蓝釉烧造工艺技术娴熟,釉面光润,釉质肥腴,色泽纯正如蓝宝石鲜丽,又称为“宝石蓝”。,明宣德.蓝釉龙凤纹蟋蟀罐,76,2.弘治时期,高30厘米。收口、溜肩、鼓腹

19、、圈足。肩饰对称双耳。外壁饰高温钴蓝釉,器内施白釉,外底露胎。此罐为弘治时期的典型器物,器古朴端庄,釉质匀净光洁,色泽明亮鲜丽,为弘治蓝釉瓷中的代表作。,明弘治 蓝釉双耳罐,77,3.嘉靖时期 嘉靖蓝釉与以往不同的是釉色蓝中泛灰。,明嘉靖 霁蓝釉梅瓶 高27.4cm,口径3.8cm,足径8.6cm。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内敛,圈足。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足内无釉露胎。此瓶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是明嘉靖蓝釉瓷器的精品。,78,三.清朝的蓝釉瓷器,1.康熙时期 天蓝釉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

20、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其呈色之稳定可与豇豆红媲美。淡雅幽闲,十分珍贵,传世数量极少。天蓝釉的器型与豇豆红器型差不多,线条优美,没有大件器。天蓝釉瓷器的款识多青花楷书六字三行小字,非常规整、秀气。洒蓝釉创烧于宣德时期,康熙洒蓝是以钴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为仿宣德时的品种,但比宣德洒蓝的制作更趋完善。由于采用喷吹法施釉,在通体的浅蓝色地上,呈现水迹般的深色点子,犹如洒落的水点,因此成为“洒蓝”,又称“鱼子蓝”。又因其水点成雪花片状,又有“雪花蓝”之称。洒蓝多施于厚胎器物上,将蓝料吹于白釉器物上,形成白蓝相间的效果。也有的在洒蓝釉上用金彩描绘纹

21、饰。另外还有在器物上洒蓝开光的,开光中或用五彩或青花或釉里红绘画纹饰。常见器型有盘、碗、笔筒、花觚、棒槌瓶、观音尊等。,79,清康熙天蓝釉菊瓣纹尊,高17.8厘米。尊造型新颖别致,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腹壁菊瓣式条纹凸起。通体施天蓝釉,釉面匀净,色调淡雅柔美,颇为难得。,80,天蓝釉花觚,清康熙,高18.1cm,口径10.6cm,足径5.9cm。花觚口外撇,形如喇叭状,细颈,鼓形腰,胫部外撇,浅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腰部饰凸乳钉,上下各饰三道凸起的弦纹。外底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瓷制花觚始见于元代,明清时多有烧制。除景德镇烧制外,尚有龙泉窑、德化窑等地制品。主

22、要品种有青花、五彩、颜色釉等,多为陈设用品。这件花觚釉色匀净,十分雅致。,81,洒蓝釉描金山水草虫棒槌瓶,清康熙朝,高46厘米,直径12厘米。瓶盘口,长颈,平肩,直腹,圈足。通体以洒蓝釉为地色,上饰描金彩装饰,瓶腹部长方形开光内绘山水虫草纹,开光外满饰缠枝花卉纹。(开光:在瓷器的某些部分画出边框,并在边框中画以山水、人物、花卉等。在边框外饰以满地锦纹的称“锦地开光”,明代称“锦地盒子心”)。,82,洒蓝地五彩人物纹笔筒 清康熙,高14.3cm,口径18.3cm,底径18.3cm。笔筒呈圆筒形,圆口,直壁,玉璧形底。内施白釉。外壁洒蓝地五彩装饰。主题图案绘魁星右手执神笔,左手于胸前握一银锭,立在

23、梅花树桩之上,作向前奔跑状。外底心施白釉。无款识。此笔筒所绘图案具有吉祥含义,“笔”与“必”谐音、“锭”与“定”谐音,魁星手执笔与银锭,当寓意“必定夺魁”。这种画面非常适合作为笔筒的装饰。,83,2.雍正时期 雍正朝的蓝釉瓷产量相对较少,品种有天蓝、霁蓝和年窑蓝等,其中以年窑蓝釉最好也最少见,其釉的特征一是有粉质感,二是釉下有隐约可见晕散状的云絮纹。3.乾隆时期 乾隆朝时蓝釉瓷器继续烧造,虽不为大宗,但凡雍正朝有的品种乾隆朝都有,其中以霁蓝釉和天蓝釉瓷器为佳。,84,清乾隆,高32.8cm,口径10.27.9cm,足径11.69.3cm。瓶呈四方委角形,口微撇,长颈,直腹,四方委角外撇圈足。瓶

24、内施松石绿釉。瓶外通体霁蓝釉描金缠枝莲纹地装饰,颈、足部各饰描金树叶纹一周。瓶腹四面均有长方形留白开光,其内以粉彩分别描绘鸳鸯莲花图、桃花雀鸟图、文竹螳螂图和牡丹菊花图。瓶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矾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此器造型为方形委角,成型工艺复杂,烧造难度颇大。开光内图案设色淡雅,与霁蓝釉描金地形成鲜明的对照,相得益彰。,霁蓝釉描金地开光粉彩花鸟纹方瓶,85,霁蓝地描金粉彩诗句花卉纹大瓶 清乾隆,高64.7cm,口径22.2cm,足径20.4cm。瓶撇口,长颈,六瓣瓜棱形腹,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口部、颈部及近足处为霁蓝釉描金彩缠枝万福地与如意云头纹、卷草纹、回纹。腹部三组折枝

25、花卉与乾隆御制诗句相间排列,诗句以墨彩书写,末尾钤“乾隆”、“宸翰”、“惟精”、“唯一”、“比德”、“朗润”六枚矾红彩篆体闲章。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此瓶形体高大,制作难度之大体现了当时御窑制瓷工艺技巧之高。瓶体装饰诗画间错有序,设色华丽,颇具情趣。,86,4.嘉庆道光咸丰时期蓝釉瓷器 乾隆以前瓷器上的金彩是用纯金绘画纹饰,故呈色赤黄,而乾隆以后的金彩改用金粉,粉薄色淡,呈黄色。总的来说,嘉庆蓝釉瓷器与前朝大致相同,器型较前朝呆滞。道光蓝釉器釉面肥厚,但不鲜艳。咸丰蓝釉器色泽沉闷而欠鲜亮。,5.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蓝釉瓷器 同治时期的蓝釉呈黑蓝色调。到光绪以后,蓝釉的色调有深有浅,黑蓝、艳蓝两种色

26、调都有,有的描金彩纹饰,多皮球花、博古、龙凤纹等纹饰。器型主要有天球瓶、赏瓶、玉壶春瓶、象耳方瓶、盘、碗、炉等。光绪时期的蓝釉瓷瓶底部因敷蓝釉,青花写款不易看出;也写有金字款或龙凤纹彩款的;其他均写白釉青花款识。,87,绿色釉瓷器以明清器皿为例,88,什么是绿釉?,高温绿釉:铜元素为呈色剂,施于坯器上,在窑中高温氧化气氛中烧成。低温绿釉:采用二次上釉工艺,在红炉中烧成。,89,高温绿釉,最早出现于唐代长沙窑的铜绿釉壶,90,比较著名的高温绿釉郎窑绿(苹果绿)釉瓷,制作豇豆红釉时发生窑变,偶得之釉色。因:没有控制好窑内的还原气氛。果:釉中的铜元素被氧化而呈绿色苔点。器形:瓶、缸、杯、盘、碗等。,

27、此种瓷器清代较多,康熙窑最为优秀。,91,清.康熙绿郎窑莲瓣口碗高4.8cm,口径6.5cm莲瓣口,腹渐下收,壁浅,器内为红釉,器外壁为蘋果,绿者称为“反郎窑”。,92,低温绿釉,目前发现最早的低温绿釉汉代绿釉陶壶,东汉 盛酒或盛粮器 山东省潍县出土 高47cm国家博物馆藏,93,绿釉陶壶 汉代高39.8cm 口径20.7cm 底径23.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皇帝“题字”,94,绿釉凤首瓷瓶宋 辽盛水器,95,绿釉划花单柄壶辽(9071125年)高14.2cm,口径5cm,足径7.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壶造型、纹饰独特,是辽代早期瓷器中的珍品。,96,狮子戏香球绿釉狮子出香熏炉 北宋(

28、960 1127 年)尺寸:通高 32cm、口径 12.2 cm、腹径 10.8 cm,低径 12.3 cm安徽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墓出土安徽省博物馆藏,97,比较著名的低温绿釉孔雀绿釉,它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中温颜色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器。元代景德镇窑烧成了单一的孔雀绿釉。(图)器形:尊、炉、瓶、鼎、罐等。“若论成色之佳,则首推正德时产品。”,98,孔雀绿釉碗明正德 高6.6cm,口径16.2cm,足径6.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碗撇口,弧壁,瘦底,圈足。无款。碗内壁及圈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壁施孔雀绿釉,近足处暗划仰莲瓣纹。此碗虽未署款识,但其典型的正德宫碗式造型和器足内施淡青白釉的特征

29、表明其为正德官窑器。,99,孔雀绿釉碗,明正德,高6.6cm,口径15.9cm,足径6.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腹外施孔雀绿釉,近足处釉下刻划变形莲瓣纹。碗内和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此碗造型俊秀,是典型的正德宫碗式样。,100,康熙窑的孔雀绿釉最为著名,孔雀绿釉荷叶式洗 清 康熙(公元1662-1722年)高6cm 口径23.5cm首都博物馆藏此洗是一件十分精巧雅致的文房用具。,101,比较重要的低温绿釉瓷器瓜皮绿釉,铜为呈色剂,明代已出现康熙官窑盛行。嫩绿色釉色。近似汉代的铅绿釉,景德镇在涩胎上施釉,二次烧成的铅绿釉。器形:笔筒、撇口碗、笠式碗、盘、印盒、洗、花插等。,

30、102,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明嘉靖 高11.2cm,口径14.1cm,足径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尊广口外撇,阔颈,腹部上丰下敛,高圈足外撇。内外满施瓜皮绿釉,釉下暗划纹饰。颈部和腹部各划两飞凤,间以朵云纹,腹下部划变形莲瓣纹,足墙外划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103,明清单色釉,黄釉,104,黄釉是以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也称铁黄。可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黄色是皇家的代表,黄釉瓷器的烧制都出自官窑。明代洪武时开始烧制黄釉。永乐时开始以铁为着色剂,烧制稳定。成化时烧制技术纯熟,色调纯正。弘治时烧制的黄釉,采用烧釉的办法施釉,色泽恬淡娇

31、嫩,达到娇黄的效果,所以用“娇黄”称之,可以说达到历史上官窑烧制黄釉的最高水平。,黄釉 简介,105,明代 黄釉永乐黄釉器物较少,但在施釉工艺上较前朝有明显的进步,即以肥润的白釉为底,上罩以淡淡的黄釉,呈色浅淡,釉层较薄,传世品仅见有撇口盘。,106,成化黄釉器物的釉面匀净,呈色娇嫩,烧造水平明显好于宣德,传世品见有盘、碗类器物。外底施以白釉,均署有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圈款。,107,弘治黄釉器的色泽恬淡娇嫩,釉质清澈晶莹,呈色较成化略深,釉层也略厚。达到了历史上烧造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成为后世黄釉之楷模。,黄釉金彩牺耳罐明弘治,高32cm,口径19cm,足径17.5cm。罐广口,短颈,

32、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两侧置对称牛头形耳。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9道。底素胎无釉。无款识。,黄釉描金双耳罐,明弘治,高31.6cm,口径18.8cm,底径17cm。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110,111,清代 黄釉黄釉在清代有明确的使用制度。国朝宫史卷十七规定:外施黄釉属于皇太后、皇后的用具。皇贵妃用白里黄釉瓷,皇妃用黄地绿龙器,妃嫔用蓝地黄龙器。中国瓷器分类图典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4,1

33、12,雍正时,在明浇黄釉的基础上烧制成淡黄釉。彩釉,釉层较薄,呈色淡雅 具有粉质感,似蛋黄,又似柠檬,故有“蛋黄釉”、“柠檬釉”之称。因用作其呈色剂的氧化锑由西洋引进,又称“西洋釉”。,113,淡黄釉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径3.3cm,足径1.7cm。瓶撇口,细颈,溜肩,肩下渐敛,圈足。通体及足内施淡黄釉。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雍正款黄釉盅,清雍正,口径6.7cm,足径2.9cm,高5cm。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内施白釉,外施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光亮莹润。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清宫的黄釉瓷器多在重大仪式中,如祭祖时使用。,115,鳝鱼黄釉钵

34、清雍正,高32.7cm,口径30.6cm,足径27.3cm。钵敛口,圆腹,腹下渐收,瘦底,圈足。钵内外通体施鳝鱼黄釉,底阴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116,淡黄釉盖盒 清乾隆,通高12cm,口径18cm,足径10.6cm。盒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盖面呈浅阶梯状,顶有宝珠形纽。盒内分成七格,呈花瓣状。圈足。内壁与圈足内施白釉。外通体施淡黄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盒胎体略厚,釉面略显不匀,黄釉淡雅宜人。,117,鳝鱼黄 又称鳝鱼皮,为黄、绿相间而偏黄的结晶釉。其形成机理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结晶,经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氧化焰烧成。以其色如鳝鱼皮而得名,俗称

35、“鳝鱼黄”。,118,茶叶末釉牺耳尊清乾隆,高51cm,口径2419cm,足径26.721cm。尊仿古代青铜器造型,椭圆口微撇,阔颈,鼓腹,圈足外撇。颈部置对称牺耳。尊内外及足内均施茶叶末釉。通体装饰条带纹。外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119,茶叶末 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江苏省扬州市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器,宋、明的产品亦屡有发现。,120,黄釉刻花仿竹雕笔筒清道光,高10.5cm,口径16.3cm,足径16cm。笔筒呈竹节状,通体及圈足内均施淡黄釉。外壁刻划兰、菊、梅花纹。底署阴刻篆书“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款。这款笔筒的形状与颜色与竹制品逼肖,雕刻纹饰清新流畅,釉色光润,赏心悦目。,121,谢谢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