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将苑.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386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传记】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将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物传记】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将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物传记】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将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物传记】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将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物传记】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将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物传记】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将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传记】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将苑.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名著评点 将苑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专门论述为将之道的兵书,内容涉及为将者应该具有的品格、修养、能力、素质,应该克服的弊病,以及用兵布阵的具体部署等多个方面。其论述为将之道的全面、充分和精辟,深受历代军事家和研究者们的推崇,有的学者称它为中国历史上“专论为将之道的第一部书”,“是一本古代的将才学”,有的学者则说它是“统军带兵的将领的必读之书”。 纵观将苑全书,值得我们注意和重视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将苑博采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六韬、三略等兵书中关于为将之道的种种论述,加以概括提炼,形成自成体系的关于为将之道的理论。如孙膑兵法的将义篇中,概括了将帅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

2、质,将苑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帅有九种类型: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如孙子兵法的地形篇中提出了将帅应爱兵如子的观点:“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将苑的哀死篇也有类似论述:“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此外,将苑中提出的关于“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等等,都与古代军事名著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古代兵书中的一些核心思想经过将苑的发挥,就显得更通俗、具体而便于实用。 二是将苑中蕴含着许多即使在现在看来仍具有生命力和实用价值的思想,如将志中关于为将者必须一心一意、以身报国,而不要受个人荣辱、权势影

3、响的思想;关于将帅必须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思想;将骄吝中关于为将者切忌骄傲、吝啬的思想;等等。 将苑中另外还有许多非常精辟而且富有哲理的论述,它们来源于对治军为将经验的正确认识和总结,揭示了军队建设的一般规律,具有广泛的运用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如审因篇说:“若能审因而加之以威胜,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着重说明了顺应时势潮流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应机篇说:“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阐发了出其不意在战争中的神奇效果;习练篇说:“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强调了部队训练对于战争取胜的重要性。 从上述论述可知,将苑确实是一部系统论述为将之道并且极具价值的兵书,它对

4、于我们当前的军队建设特别是官兵素质的全面训练和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传世名著百部之六韬 名著通览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以后唐宋诸志都承袭了这一说法。 姜望,又名吕望、吕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是商周之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西周的开国功臣,齐国的始祖。他曾先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在兴周灭商的事业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六韬全书都是以太公答文王、武王之问的形式写成的。然而从宋代开始,直到近代,许多学者经过考证,都认为这部书并非殷周时期的作品,而是后人托姜太公之名写成的。 六韬之名,最早见于庄子,该书的杂

5、篇徐无鬼中记载战国初魏武侯的宰臣女商自称:“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版六弢。”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晋司马彪、崔撰注说:“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庄子杂篇一般认为是庄子门人或后学所作,时间不晚于战国后期。这说明,六韬一书在当时已经存世。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周史六弢六篇”,唐颜师古注云:“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弢字与韬字同也。”汉书艺文志把古兵书归入其他类别并非仅此一处,而且六韬中有不少内容涉及政治问题,其观点与儒家思想相近,因此把六韬列入儒家类也属正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墓

6、葬出土的汉简中就有六韬等书,其中的文韬、武韬、龙韬等内容与今传本六韬基本相同。 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六韬的内容。这说明,此书在西汉前期即已广泛流行。 从书的内容看,六韬中对骑兵有详细的论述,而骑兵作为一个新的兵种,到战国时才兴起。书中提到多种铁制兵器,而我国历史上铁器的应用也始于战国时期。再如,书中所提到的“将军”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而国君因为灾凶而避正殿以及将相分职等等也都是战国以后的事情,这也说明六韬不可能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另外,六韬全书文辞浅近,所述军事训练等问题也与战国晚期的尉缭子等兵书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因而可以判定它们的成书时代也是大致接近的。 由此可见,六韬的成书年代约

7、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作者之所以假托“姜太公”之名,不过是想借重“名人效应”以广流传。事实上,当时冒充姜太公的作品并不在少数,后世所传太公金匮、太公兵法、太公阴谋等书全系伪托,而且内容与六韬多有混杂。 六韬一书,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共计 篇。所谓“韬”,与“弢”字相通,原指“弓套”,含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为谋略。“六韬”就是指论述战争问题的六种韬略。全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战略、策略、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与国防动员、参谋与保密工作、军事地理以及各种战术问题,体系完整,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先秦时期兵学发展的集大成之作。下面我们择其要点分别加以介绍: 一、

8、战略问题 本书的第一卷文韬和第二卷武韬重点讨论了战略问题。书中特别重视要在政治上战胜敌人,对政治与军事的相互关系有精湛的论述。 该书继承孙子的观点,认为“兵者,国之大事”,强调战争和军事是关系到国家盛衰兴亡的大事,必须服从于夺取天下、安定天下的战略目标。同时,军事目的的实现又必须以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的解决为前提和必要条件。 书中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争夺天下的战略目标。作者指出,战略的最高境界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

9、与战”。 为了实现全胜的战略目的,必须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为后盾,必须实现国富兵强,同时争取人心,以道义号召天下。 作者认为,国家的安危祸福,关键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作为国君,应当“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治理国家,必须以爱民为本,必须克制私欲,以义为先,顺乎民心,清静无为。要努力做到赏功罚罪,轻徭薄赋,奖励农桑,抚恤孤苦。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使老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同时,必须严守君臣之间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君主要体察下情、施惠于民,臣子要恭敬服从,尽心王事。为了确保君主的权威,君主必须去除

10、奸佞,举用贤才,严格考察群臣和各级官吏。此外, 工、 (即 还必须牢牢把握住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农、 商三大产业 “三宝” 。 )只有这样,才能“以全胜争于天下”。 作者特别强调仁人圣君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认为:“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当天下安定时,仁人圣君就隐而不露,努力积蓄力量,收买人心。而一旦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时,仁人圣君就会奋起拨乱反正,建立功业,即所谓 “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为了确保胜利,要求仁人圣君必须对整个战略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详观天道、人道、细察人心、人意和人情,等到时机确已成熟方可举事。这就是书中所说的“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

11、之”。 除了不断壮大自身力量之外,还必须采用各种手段打击和削弱敌人。书中列举了“文伐” 法,都是从外交、政治等方面采用权谋诡诈的手段,扩大敌人内部矛盾,分化、瓦解和削弱敌人,为从军事上消灭敌人创造条件。作者指出:“十二节备,乃成武事。” 二、战争谋略 与先秦时期的其它兵书一样, 六韬极端强调谋略和策略的重要作用。书中说:“不知攻战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战争谋略是指导战争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战场的态势和战争的胜负。 书中认为,作战的态势要依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战术的变化产生于敌我双方临阵对垒的具体情况,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谋虑。 在作战指导上,

12、作者首先强调:“凡兵之道,莫过乎一”。即必须做到集中兵力,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统一指挥。同时又强调必须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灵活机动地用兵:“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将统一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要求将领全面准确地判断敌情、我情,适时把握战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书中说:“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一旦战机到来,指挥官的决心必须坚定、果敢,不可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正如书中所云:“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同时还必须保证作战行动的突然性,要做到“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兵贵神速,速战速决。 作者强调,将领在运用谋

13、略时要力求做到神秘莫测。为此,首先必须确保作战意图和作战行动的隐密性,重视保密工作。书中的阴符、阴书二篇都体现了这一观点。其次,必须实施巧妙的战略伪装,欺骗和迷惑敌人。要先示弱于敌,以助长敌人的恃强心理和骄狂气焰,使其走向反面。书中说:“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在作战形式上,作者力主引兵深入敌境的进攻战。在全书 篇中,明确提到这一观点的就有 篇。 此外,书中还详细列举了通过示形用奇等手段制造神势的 种方法,认为战争的成败, “皆由神势”。这也充分反映了该书对军事谋略的极端重视。 三、军队建设 在军队建设方面,书中首先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将帅问题:强调将帅的重要作用,认

14、为在选择将帅时必须极为慎重。“将者,国之辅”、“人之司命”。“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故置将不可不察也。”对将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认为将帅必须具备勇、智、仁、信、忠五种品德,同时必须尽量避免十种个性品德上的缺陷。 集中介绍了八种选拔和考察将帅的方法(即“八征”),指出:“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要求君主给予将帅以充分的自主权,强调“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强调将帅治军统兵必须恩威并重、令行禁止,同时要“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军上下同心一德,众志成城,为国效命。 其

15、次论述了军队的编组和训练问题:主张根据士兵的不同状况分成不同的类别,组编成不同的分队。这样,平时有利于管理训练,战时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军队训练方面,强调遵守军纪、步调一致。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从单兵训练开始,然后由一而十、由十而百、由百而千、由千而万,直至全军操练演习。只有这样,才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 再次,强调执行战场纪律:“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这样才能使“天下和服”。 此外,作者在王翼篇中还集中论述了军队指挥机构的构成情况。作者认为:“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作为统领全军的将帅,最重要的是通晓和了解各方面情况,而不必专精

16、某项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此,必须建立一个体系完备、职能齐全的参谋辅助机构,以网罗各方面人才,为将帅指挥战争服务。文中对这一机构的成员、名称、职责和人数作了详尽?慕樯芎退得鳎庠谖夜糯橹惺呛芎奔摹?四、国防建设和国防动员 国防建设事关国家的安危存亡,是军队进行战争的物质前提。在这方面,本书也有精彩的论述。 书中强调,在“天下安宁,国家无事”的时候,必须居安思危,和不忘战,常修“攻战之具”、“守御之备”以防患于未然。作者认为:“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应当实行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政策。平时生产和生活的器具,战时可转化为武器装备,平时的生产技术,战时可转化为武斗技术;平时的地方行政组织,战时可转化为

17、军事组织;平时的各种农业设施,战时可转化为军事工程。总之,只有使人民“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纴有尺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在武装力量的动员上也必须有“分合之变”:部队平时分驻各地,战时则迅速集结起来。由将帅确定集结的地点和时间,再通知所属各部将领,同时严格军纪,先期到达者给予奖励,逾期到达者予以严惩,这样就能使“远近并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 五、战术问题 六韬用了三卷的篇幅,广泛论述了各种作战形式的战术问题,其篇幅之大、内容之广泛、论述之详尽,在先秦兵书中是绝无仅有的。 书中特别重视对战机的把握,认为:“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所

18、谓“十四变”,是指战场上最有利于打击敌人的 种战机,包括“敌人新集”、“人马未食”、“天时不顺”、“地形未得”、“疲劳”、“不戒”、“将离士卒”、“奔走”、“不暇”、“乱行”、“心怖”、“涉长路”、“济水”和“阻难狭路”。 书中对阵法有详细的介绍:“凡用兵为天陈、地陈、人陈、”。天陈,指根据各种天象布列阵势;地陈,即根据各种地形布列阵势;人陈,是指根据武器装备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布列阵势,如书中经常提到的用战车进行四面警戒的“四武冲陈”等等。 书中广泛列举了各种类型的作战形式,如突围战、伏击战、运动战、防御战、遭遇战、攻坚战、突击战、夜战以及防止火攻的战法等等。对每种作战形式的战术都有详细精辟的论

19、述。例如:进行防御战时,强调“以戒为固,以怠为败”的原则,设置严密的警戒,事先规定好口令暗号,随时作好战斗准备,这样才能使敌人无隙可乘;进行伏击战时,“必于死地”设伏,充分运用佯动、示形、诱敌等手段,使敌人就我范围,然后予以歼灭;在攻打敌方城邑时,一要加强警戒,扼守交通要道,切断敌军外援。二要“为之置遗缺之道”,也就是采用“围师必阙”的方法,诱敌出城突围,乘机予以全歼。三要围城打援,孤立城中守军,并在运动中阻击和消灭敌方援兵。等等。 书中强调对地形的利用:“凡深入敌人之地,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不但要占据有利的地形,而且要善于利用各种地形。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战场主动,取得作战的胜利。文中对

20、各种不同的地形,如江河湖沼、深草丛地、深谷险阻、隘塞山林、清明无隐之地等等,以及在这些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战术,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书中论述了车兵、骑兵、步兵的不同特点、作用以及三者之间作战能力的对比,强调在战斗中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优势,这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领域中新的变化。作者指出:“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侯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诸兵种协同作战,互相配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才能确保战斗的胜利。 此外,书中对战场上侦知敌情、观敌料阵的方法也作了介绍。作者认为,“胜负之征,精神先见。”通过对敌

21、军士气、阵势、军纪的侦察和了解,可以判断敌人的强弱胜败。这些方法包括:用宫、商、角、徵、羽五音配合土、金、木、火、水五行来观察和判断敌情;通过观望敌城上方的云气来判断敌城是否可屠、克、降、拔以及可攻、不可攻;通过“登高下望”、 “望其垒”、“望其士卒”来判断敌情的变化、敌营的虚实和敌军的动向,等等。 六韬一书在流传过程中,编次曾被改订,内容也多所增损。晋司马彪注庄子,谓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说明当时的六韬正是六篇或六卷,只是各卷次序与今本不尽相同。隋书经籍志载六韬为五卷,下注“梁六卷”。新旧唐书都记为六卷。唐初群书治要节抄六韬,以文师为全书之序,不属文韬;论将、选将二篇属武韬,不在

22、龙韬之中,都与今本有别。唐初类书艺文类聚引六韬 条,只有 条见于今本。宋初类书太平御览引六韬 条,只有 条见于今本。北宋元丰年间刊定武经七书,六韬也在其中。经过这次改编,六韬始有定本。由于宋朝政府郑重?洳肌?螅髑逡岳捶獭嘁源宋妆荆纬啥谰咛厣摹段渚呤椤废低潮尽纸瘛读骸返耐斜荆际且源宋谰莸摹募按笠?卷一文韬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丽,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阜陶,兆比于此。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23、今吾渔,甚有似也。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渔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绸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

24、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焉。 文王曰:立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趋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大意】 本篇是六韬的首篇,记述了周文王田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拜他为师的故事。文中,姜太公以钩鱼为喻,向周文王讲述了夺取天下的道理。太公认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25、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主张从仁、德、义、道四个方面努力,就可以“使天下归之”。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西周灭商的战略依据和政治纲领。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器之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宇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梁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

26、,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文王曰:大哉,贤德之君也。 【大意】 盈虚,意指盛衰。本篇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不是由天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文中,姜太公举上古帝尧的事迹向文王讲明了这一道理,认为统治者应该做到清静无为、生活俭朴、爱惜民力、存恤孤寡、鼓励农桑

27、、持法守正,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故。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务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则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诸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大意】 国务,是指治国的大政方针。文中认为,治国之本,在于爱民。国君治理百姓,应该“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爱民的具体体现就是“利而无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保硎谭後姹常焕兔裆瞬疲豢寥虐傩眨顾遣晃笊疲皇保饩褪恰鞍裰馈薄?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无定。善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