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主体精神的自我观照——王维和他的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论文主体精神的自我观照——王维和他的诗.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体精神的自我观照王维和他的诗 摘要王维诗歌真正实现了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他常常赋己心于山水,在山水中观照自身,从而表达着自我的精神境界,当然,也就是表达人的精神境界。 自此,山水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便空前地显露出来。王维为后人的精神自由提供了一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审美之境,这就为现代人在浮躁激进的功利社会环境中安顿自己的心灵营建了又一处“桃花园”。 关键词王维主体精神精神自由 一 山水诗与画境相融合,这是王维山水诗的重要特点。自从苏东坡称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便已成为对王维诗歌的公论,就是说,王维诗歌真正实现了情趣的意象化或
2、意象的情趣化。王维的山水诗常常不再仅仅为了“畅神”而作,更是在为了观照自我主体精神而作。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在他的这些诗中,无论你看到了禅,还是看到了空;也无论你看到了静,还是寂,总之,那里都有作者的身影,这是读王维诗常带给人的深刻印象。“静”、“空”、“寂”、“幽”,使他置身与自然同化的静穆观照中,并与生命的执著与善待构成和谐的统一体。而且,宗教体验与
3、审美体验,都包涵于生命体验之中。 他常常赋己心于山水,在山水中 观照自身,从而表达着自我的精神境界,当然,也就是表达人的精神境界。 自此,山水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便空前地显露出来。于是,寄身山水,便在山水中寄托个人的体悟,传达个人自由精神,从而获得彻底的精神满足。“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那份悠闲自足,啸声清越而舒畅,令人自然想起魏晋名士,想到了阮籍。王维表现出了一种脱俗的情操。诗人同大自然进行着融洽的交流,他的“弹琴复长啸”有什么意味?“人不知”而为幽篁、明月所知,幽篁及明月有什么奥秘?“人不知”则为诗人所知。这种物我相知的境界超越了喜、怒、哀、乐
4、的日常情绪,是一种恬淡、闲适、安祥、澄静的境界。王维的诗之所以能够达成这样的一种恬淡、闲适、安祥、澄静的境界,原因在于他对禅理具有自己的独特体会。 他往往为了外化他的心境,为了寄托他的禅意,兴会神到,欣然命笔。正如他的许多诗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等所表达的那样,都是禅意盎然的。 禅宗思想的底蕴,原来蕴涵一种向自然挑战的精神,一种自由无碍地在禅境中往还的精神。 他早年大抵也是怀抱积极用世 精神,力图奋发有为,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来因佞臣执政,朝政日趋腐败,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导致政治理想破灭,痛感“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5、”(叹白发)“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口号又示裴迪)于是,便以澄静之心去体悟自然与人生,并表达自己对禅理的独特体会。(偶然作六首云:“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他的诗便常以理趣(或“禅趣”)胜。这自然也要归之于他的笃信佛教,精禅理的信念与修养。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含禅意,主要表现为空寂幽静、闲适自在的境界。禅意融入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使诗情与哲理融为一体,从而使他的诗歌尤其山水田园诗归于天然、空灵、含蓄、幽静。他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有一种冲淡空灵的缥缈神韵,遂形成王维山水诗的明秀空静之美。 二 王维所创作的
6、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如终南别业、山居秋暝、辋川集二十首、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等,均于山水田园风物的描写中寓含着禅理、禅趣。 终南别业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此诗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行到”“坐看”一联,极为人所赞赏。率意之心,随心所欲,无拘无束,行坐随意,这实际上即禅宗所称道的“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不仅如此,诗人还能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表现出宏阔的心胸:“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 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苦热)他曾购得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山庄,精心加以修复营造,构筑了如竹里馆、辛夷坞、鹿柴、木兰柴等二十个景
7、区,此即著名的辋川别业。 别业恬淡宁静,同诗人恬静、闲散的心境相一致,自适自足,尤如安宁平和的“桃花源”。他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傲终日。辋川的自然山水,净化着诗人的心灵,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便自觉地于自然观照中,将宗教感情转化为审美体验,从而写出既有意境且富禅意的山水诗来,这便是他的有名的辋川集二十首。鹿柴、辛夷坞、竹里馆就是其中的名篇。再如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惆怅之情常萦绕于心,与他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中的“空悲”意识绾结在一起,始终伴随着王维的生命过程,使他总是怀抱着一种“悲心”,于自然田园之中更
8、深入地感悟自然之真性、真理,并在与大自然之真性、真理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获得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清寂、静谧的感受,从而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同时也得到了解脱。正如赠裴十迪诗所道:“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桃李虽未开,荑萼满其枝。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意,欣欣然自娱自得之情溢于言外。 再譬如辋川闲居和辋川闲 居赠裴秀才迪这两首诗被前人视为“韵淡神孤”之作,这两首诗歌中的“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吟咏,表达了“无事人”的“无心”之举,不仅是为隐士写照
9、,为闲居传神,而且把那种闲适散朗的风神写得情韵十足,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一意格。无心无求而又无事,就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生活。 三 王维的诗歌创作以天宝为界分前后期,前期写了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雄奇壮阔、气势磅礴,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后期则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表现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和禅意体悟。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10、”。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如:“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
11、有所悟的。往往在这种心清境静的氛围中 ,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他在诗中所表现的“空”、“寂”、“净”、“闲”的境界,正反映了这种“自性静净”的追求。如王维的田园诗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诗中描绘薄暮时农村的景色,牛羊归于夕阳,野老倚村荆扉,田夫荷锄语依依,是一曲恬然的农家乐,浓浓地渗透着诗人的审美情趣,表现了追求“净心”的渴望。王维虽然在后期奉行“无可无不可”、“亦官亦隐”的处世哲学,但他思想上的矛盾并未消除,不过,他能将够
12、将内心的痛苦和矛盾隐藏得较深而又善于转移。“净心”,在他看来便是寻求这种转移的根本途径。他于“净”也是一往情深,如“秋山一何净,苍翠临寒城”(赠房卢氏琯)、“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戏赠张五弟諲)、“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王维并非以告别尘世的方式来体悟禅理,追求“净心”,他是“身入世而心出世”,绚丽至极,终归平淡。 盛唐时期,佛教已渗透到了社会 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文士骚客事佛交僧,蔚然成风。诗人王维也被后世尊之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共同代表着盛唐诗歌的恢宏气度与
13、辉煌成就。可以说,王维为后人的精神自由提供了一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审美之境,这就为现代人在浮躁激进的功利社会环境中安顿自己的心灵营建了又一处“桃花园”。 四 王维与孟浩然因诗歌风格相近,素以王孟并称。他们两人的山水田园诗备受人们的推崇和珍爱。然而,如果略作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乃至表现手法等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孟浩然一生隐居不仕,而他早年企求“由隐而仕”的终南捷径,他的山水诗也便有寄情于山水而欲青云得路意思。他那“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仕进之心常在,一直处于欲隐不甘、欲仕不能的矛盾中,因而有“不才名主弃”的牢骚,心情总是寂寞不平的。我们今天读孟浩然集,“寂寞”二字显得是
14、那么鲜明。这样的生活经历就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以恬淡孤高为主,这与他隐士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譬如他的名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P.1638与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P.1654都表现了他汲汲求仕之情,或因求仕不得的不平之气。他在留别王维诗中流露了世无知音而寂寞惆怅之情,“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P.1643因此,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尽管写得很美
15、,但他因不得志而归隐,既归隐又感到无奈,因此,他的诗于旷达淡远中时有抑郁不平之气,于静景中寄寓躁动不安的情绪。 他也有确实写得很洒脱的诗歌, 譬如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闭关久沉冥,杖策一登眺。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两心喜相得,毕景共谈笑。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P.1629再有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P.1654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P.1636还有他最脍炙人口的过故人庄以及那首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P.1629这大抵不过是暂时的摒弃尘忧,他最后也没有彻底了悟。与之相反,王维则彻底地寄情山水,并于闲静孤寂中流露了对自然的真诚向往,身未真隐而心已真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