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之比较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4652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之比较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之比较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之比较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之比较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之比较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之比较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之比较毕业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标题】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孙权形象之比较 【作者】何 冬 琴 【关键词】孙权历史形象文学形象 【指导老师】陶 春 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前言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历来都受到很多文人,特别是研究者的重视。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研究的都有,尤其是人物形象方面。三国鼎立,是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交织交叉的产物,三国时代是人才辈出与英雄创世的时代。三国人物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创业之主,各有着不同的战略策略与用人风格。三方的谋臣武将,各施抱负,建功立业。在诸多的人物中,历来研究最多的就是:曹操-政治野心家,军事家,三国奸雄;刘备-仁君,明主;诸葛亮-贤相;关羽-忠

2、义的化身。那么作为创业之主之一的孙权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应该对他如何定位呢?作者是怎样来构建的呢?所以所研究的创新之处我认为在于孙权不同于其他人的,他自身的复杂性。而且历史上的孙权和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又是有着怎样的差异呢?一、历史意义上的孙权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

3、式建立吴国。(一)天生具有贵相在三国志的注解江表传曰:“坚为下邳丞时,权生,方头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相”1(216)同样的在三国志中写到:在孙策死后汉派刘琬来任命职位,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远,然皆禄祚不终,唯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职之”。1(216)也就是说,孙氏兄弟各有才能,但是唯独又有中弟孝廉即孙权是不一样的,他不仅有才,而且有大贵之相,所以刘琬就任命他。后来的事实证明孙权确实具有大贵之相,但是他能够应验这些大富大贵之说,建立起吴国并不仅仅是生得好,而与他自己的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二)头脑冷静、深谋远虑的孙权在其兄孙策刚死不久,对于

4、不归顺自己的人,他做了果断的决策。并用计除之。“大讨不从命者”。其中,李术就是被讨人之一。但是孙权并不是以他不归顺于自己的名义去讨伐,而是“乃以告白曹公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又是州举将,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1(217)就这样孙权以莫须有的罪名使得伐李术成了正当之举。当他讨伐李术时,李术闭门自守,并向曹公求救,因为曹公已听信了孙权所说,所以“曹公不救”。最后,皖城内“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其首,徒其部三万余人。”由此可见孙权当时为了自己的权势,可以说是深谋远虑。在赤壁之战的决策和整个作战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孙权的冷静、沉着、深谋远虑的性格特

5、点。孙权是拒操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但是当曹操“旌麾南指”时,是“迎”是“拒”,孙权却“犹豫”而“不断”。这是因为: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严重形势,作为东吴首领孙权,是必须慎重思虑不能掉以轻心的。每遇大事,先慎重考虑,再作出决策,这才是主帅的严谨风度。孙权正是这样。张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虑”,孙权不能不深思熟虑,仔细掂量。孙权察觉到张昭等人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又没有立即吐露出半点声色。这就表明孙权是一个头脑非常冷静,遇事从容、镇定、深思熟虑的“雄才”。拒曹,本是孙权原有的想法。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就是为了“共治曹

6、操”,但由于张昭引出“三虑”,因而思谋未决。他仔细听了诸葛亮、鲁肃、周瑜关于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具体分析,权衡“拒”、“迎”的得失之后,毅然决断“当击”;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他的语言,他的态度,他的感情,何等坚决!孙权,其实早有战备。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就是明证。至于“前发”、“后援”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时的对策等,都作了周密的布署。孙权这种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显得非常细致、完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三)有勇有谋的孙权三国志?江表传曰:“及坚亡,策起事江东,权常

7、随从。性度弘朗,任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1(216)草船借箭就是出自于孙权之手。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出自孙权之手。曹操攻打濡须时,一次,孙权又乘船到曹操军营前来刺探军情,曹操命令放箭阻止。孙权所乘大船的一边因为满是羽箭,船开始倾斜,孙权立即命令将船掉头,这样另一边也很快射满了箭,船又平衡了,孙权这才下令回营。(四)知人善任的孙权孙权,在争霸时期。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还在于,他有一批忠于自己的部下。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如此死心踏地、如此团结的为他拼命,还是在于,他能够知人善任,能够平等待人。对自己衷心的人,他能加倍偿还。对自己不从的人则要全部消灭。

8、例如三国志中吴主传记载了“待张昭以师父之礼”,即对待张昭这样的忠臣,孙权就以师父的礼节来对待他。(五)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灵活应变,也是孙权在三国战乱时期政策上的一大特点。正是因为他的灵活应变使得他能够建立吴,成为三国之一。孙权在三国外交中,手段最为灵活,这也是被后人指为不坚定的来由。其实这也是不得已的孙权难处所在,他不能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又不能像刘备那样号称皇叔,在一个以正统为至高无上的社会,他要独霸江东则不得不忍辱负重,时而在赤壁战中坚决抗曹,时而在刘备兵戈相向时称臣曹丕。外无合适的名号以服众,内有江东土著势力的融合难题,这是孙权面临的两大困境。但是正是因为他的灵活多变,所以这些问题他都

9、解决得非常棒。这也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称赞所在。也正是如此,最后在曹丕继位改年号为延康、刘备称帝于蜀之后,延康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建吴初期,吴主孙权,重用人才,注重德和功,延康二年八月,孙权在武昌城下令诸将时提到:“以德设爵,以功制禄,劳大者禄厚,德盛者礼丰”。由此而看吴主是个贤君,他在用人时,是很看重个人品德和才能。总的来说,早年的孙权,能够知人善任,有勇有谋,同时又能够灵活的运用外交政策,使得父兄的基业得以保住。最后,也建立起吴国。(六)晚年的昏庸到了晚年的孙权,竟然晚节不保,与前期的孙权相比判若两人。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

10、“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晚年的孙权和当时的吴国,完全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1好大喜功晚年的孙权好大喜功。登上吴主之位后,孙权的猜忌怀疑和自以为是的个性逐渐暴露出来,这也以至于他失去了早年的沉着和冷静。公元232年,孙权违背众人意愿加封辽东公孙渊,使得吴国损失惨重。公元232年,公孙渊向吴称臣,孙权大喜,为之大赦天下,并派人携金银珠宝去授公孙渊为燕王,并赐九锡。满朝文武纷纷进谏认为公孙渊乃小人不应轻信,孙权固执不听。后来公孙渊斩杀吴国大臣而倒向魏国。2.宠信奸佞孙权晚年还宠信奸佞。孙权登位后不仅猜疑心加重。还常常听信小人之言,宠信小人。这就使得很多忠臣有感而不敢言,有谏而不敢

11、进。使得君臣不能上下一条心。吕壹为中书校事时,滥相纠举,使“无罪无辜,横受大刑”,而孙权却十分的宠信他。丞相顾雍无辜被举罪,江夏太守刁嘉被诬陷。太子屡次劝谏,孙权都不听。但是等到吕壹因陷害左将军朱据,事情败露被杀,孙权引咎自责时,大臣们却再也不敢畅所欲言了。3.政治处理混乱因为废立太子,使得举国中分。孙权一共七个儿子,长子孙登本来是太子,此人聪明仁孝,深负众望,得到了年轻一代的吴国名士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的合力辅佐,这个众星捧月的格局被时人称为“太子四友”。他们四人分别是重臣诸葛瑾、张昭、顾雍以及过世的良将陈武的后代,如此华丽的阵容担任太子的辅弼,意味着孙权本人以及朝野上下都已毫不怀疑地将

12、孙登视作国家未来的希望。可惜孙登三十一岁那年一病不起,死在孙权前面。论人品,孙登确实是谦谦君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对弟弟孙和十分亲敬,“待之如兄”,甚至屡次想把太子之位让给孙和。等他一死,孙和就真的被立为了太子。孙和也是个不错的储君人选,无论在道德还是能力上都和孙登不相上下,一度得到孙权的宠爱。在被立为太子之初,几乎谁都以为他将在若干年后顺利接手东吴帝国的皇位,但是,仿佛受到了诅咒一般,他后来的遭遇比兄长孙登更为凄惨。孙权在立了太子之后,对另一个儿子、孙和的弟弟、被封为鲁王的孙霸又备加宠爱,程度“与和无殊”。这样的做法在正常人看来确实不可思议了些,于是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果然利用了这一点,于是朝廷大

13、臣逐渐分化为对立的两个派系,互相攻讦不已。心怀叵测的人里面,首当其冲的是“全公主”嫁给了全琮的孙权长女孙鲁班。她无疑是整部三国历史里最富有野心和权术的女人,数百年后的太平公主和她相比都要相形见绌。事情的起因在于孙鲁班跟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不和,也许最初她只是想借机除掉王夫人。一次孙权得了重病,孙和在桓王(孙策)庙中为他祈祷,而孙和妃子的叔父张休从前的“太子四友”之一住处离桓王庙很近,便邀请孙和到他的住处。本来是件好事,孙鲁班却到父亲面前告了一状,说太子在和张休算计呢,就等您一死他好继位,还有他的母亲,您的夫人王氏,听到您病重,高兴得不得了。孙权听了大发雷霆,王夫人知道后忧惧而死,孙和从此也日渐被疏

14、远,而他的厄运远未到头。孙霸觊觎太子之位,扁拉帮接派,发展势力。裴松之的注释引用晋时殷基的通语,记载了当时朝臣分属的派系,支持太子的一派有陆逊、诸葛恪、顾谭、朱据、滕胤、丁密等人,支持鲁王的一派有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孙弘等。不难发现,太子党包括了昔日孙登身边“太子四友”中在世的三人(诸葛恪、顾谭、张休虽然名单里没提到张,但他是太子妃的叔父),以及以正直闻名的陆逊、朱据。而鲁王党则大多是奸佞小人,其中孙弘是出名的阴险之徒,全琮虽是良将,却素来德行有亏,名列鲁党应是妻子孙鲁班唆使,吕据更不足论,唯有步骘、吕岱参与其中让人殊不可解。派系斗争的后果是致命的,最后孙权亲自操刀定谳,两派玉石俱焚:孙和

15、被废,陆逊气死,张休、朱据被杀,顾谭远放;鲁王赐死,全琮之子全寄等也遭诛杀。4.姻亲关系复杂不仅在政治上后期的孙权与前期截然不同,就连在姻亲关系上孙权的处理也是很混乱的。因为孙权的趣味爱好而导致了的当时吴国贵族之间混乱的姻亲关系。如:张承和诸葛瑾本是年岁相仿的好朋友。张承妻子死后,孙权出面做了媒,把诸葛瑾的女儿嫁给张承。张承和诸葛瑾的女儿生了两个女孩,一个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和,另一个嫁给陆逊的儿子陆抗。但陆抗的外公其实是孙权的哥哥孙策。也就是说,本来孙和是陆抗的堂舅,现在两人却成了连襟。并且孙和跟大张氏生的女儿后来又嫁给了陆抗跟小张氏生的儿子陆景。孙权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孙鲁班,小的叫孙鲁育。孙鲁

16、班嫁给周瑜的儿子周循,周循病死后改嫁给全琮。全琮的堂孙女全氏才貌双全,于是在孙鲁班的唆使下,孙权把全氏许配给了最小的儿子孙亮,尽管都未成年。也就是说,本来孙亮是全氏的爷爷的嫂子的弟弟,现在两人却成了夫妻。孙鲁育嫁给了朱据,生了两男一女。孙权再次做媒,把孙鲁育和朱据的女儿朱氏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休。也就是说,本来孙休是朱氏的亲舅舅,结果两人却奉孙权之命结成了夫妻。正是这种政治与姻亲关系的混乱,使得在江东初兴之时,可称英杰荟萃的吴国,待到孙亮继位之时,已是良臣凋零,孙鲁班联合奸夫孙峻诛杀首辅诸葛恪,操持权柄,百官人人自危。后来孙亮和孙鲁班都被孙峻的堂弟孙綝废黜,继位的孙休又诛杀孙綝。孙休只活了三十岁

17、,此后孙和的儿子孙皓继位,杀人如麻,残暴无度,直到国家覆灭,这一切追源溯始,都要拜孙权一手造成的两宫之争所赐。当离死亡已经不远的孙权环顾膝下,不得已而立了幼子孙亮为太子时,他是否产生过一丝后悔,一丝悲凉?纵观孙权一生的表现,有人认为他是“七分功绩,三分过失”,这显然是太过宽容的观点,因为晚年的恶迹足以毁掉他之前所有美好的声名。两宫之争并非因昏庸所致,也并非仅仅是一小撮奸佞之人挑唆的后果它实际上是吴国最高领袖孙权有预谋地、恶意发动的一场意在排斥异己、巩固权力的政治大清洗,这一事件不但从肉体上消灭了陆逊、朱据、张休、顾谭、吾粲等一大批忠诚、正直、善良的大臣,也在精神上使这片国土上的人们迷失了善良的

18、本性,令他们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人与人之间变得无法信任,互有敌意,这种人际争斗在孙权死后依然传续不断,仿佛他不散的阴魂仍旧笼罩着这个国度。二、作为文学形象的孙权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结合史实塑造了一个既有历史真实,又有艺术虚构的孙权形象。三国演义中刘备体现的是仁慈与大爱,曹操表现的是就是奸雄的形象。可是同样作为三国之一的吴主却在三国演义中显得是那样的胸无大志。在三国演义中孙权并没有什么大志,他与刘备合作,向曹操称臣都只是为了保全父兄的功业。与刘备相比他没有远略,与曹操相比他也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雄心。他只是稳坐父辈打下的江山。在历史上,孙权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可是在三国演义中孙权并不是一个很有

19、谋略的人。关键时刻也是靠身边的人出谋划策。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到:“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绍,遣使往江东,命孙权遣子入朝随驾。权犹豫未决。吴太夫人命周瑜、张昭等面议。”2(334)经过商议,孙权听从了周瑜的建议,“谢使者,不遣子。”从此可以看出,孙权遇事并不是很果断。在很多的关键时刻,孙权做出决策时都是犹豫的。同样的在第三十八回中写到:“至来年春,孙权商议欲伐黄祖。张昭曰:居丧未及期年,不可动兵。周瑜曰:报仇雪恨,何待期年。权犹豫未决。”2(336)历史上的孙权是有勇有谋的、胸有大志的英雄人物,可是到了文学中的孙权的形象却被改写了,被写为是胸无大志、才能平平。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

20、主征吴赏六军”中:先主(刘备)置魏不问,反欲伐吴时,孙权听从了大夫赵咨之的策略。文中写到“咨曰:主公可作一表,某愿为使,往见魏帝曹丕。陈说利害,使袭汉中,则蜀兵自危矣。权曰:此计最善。但卿此去,休失了东吴气象。咨曰:若有些小差失,即使投江而死,安有面目见江南人物呼!”于是“权大喜,即写表称臣,令赵咨为使。”2(699)由此可见孙权身边的能人确实不少,但是孙权本人却没多少的谋略。其次,三国演义中还把在历史上出自于孙权的计谋写到了他人身上,这也减弱了孙权本人的能力。历史上的草船借箭与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不仅人物不同,就连叙述的过程也是不一样的。在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为何会被改写,这与作者的主观性因素

21、、世界观及追求道德思想是有很大关系的。三国演义中作者主要表现的是刘备的仁慈,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神仙气质。而孙权在三国演义中并不被重视,也不是作者所想要主要表现的人物,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写他的事迹并不多。相反,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所以作者就把出自于孙权的计谋借用到了诸葛亮之手。在历史上,曹操对孙权发表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的感慨。也就是他感慨孙权的英武,希望自己的孩子应该向孙权一样,从不服输的曹操,感到遇上了对手,把孙权堪为是一个英雄。同样,历史上的人物对孙权的评价很高,但是从文学上来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孙权的态度并不是很好,首先,在作品中他减弱了孙权的才能,他

22、主观的把草船借箭用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虽然是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智慧,但是同时也说明他对三国人物中的孙权并不是很重视。这也就主观的表现出了作者罗贯中先生对孙权这个有才有谋的吴主的态度是比不上对诸葛亮的态度那么好的。三、总结三国霸主中,孙权的经历是最单薄的,他的国事家业也多是一帆风顺。他甚至没有他老子孙坚乱世中的枭雄本色,更没有他大哥孙策逐鹿中原的壮志雄心。纵观孙权的一生,最大的优点莫过于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孝顺是孙权的另一个优点。就因为他的孝顺,致使嫁妹弄假成真,并将荆州借予刘备,使其有了根据之地,间接帮助刘备成就了一番大业。除此之外,这个优点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坏后果。在乱世中,孝顺是

23、一种美德,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必备条件。由此可见,孙权的才能虽不足以逐鹿中原,但也足以使他成为一个守成有余的领导者。所以作为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代领袖,孙权无论是历史上的他还是文学上的他都是值得我们感慨的。在战乱时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占得三分之一的江山已经是位英雄了。也许他不如曹操的才能与雄心,比不上刘备的心计,但是历史告诉了我们,他凭借自己早年的知人善任、冷静沉着,以及有勇有谋,最终为他的父兄保住了基业。但是人无完人,成也逍遥,败也逍遥。最终,也是因为他自己晚年的猜疑和喜好而使得吴国变得十分的混乱。参考文献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216.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4、,1979:370.3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99.4张大可,许盘清.话说三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47.致谢短短的几个月就这样从眼前消失了,作为毕业前的最后一项工作论文写作,也结束了。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离开这个生活了四年的校园,在这四年中,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去回忆,但是印象最为深刻和独特的,莫过于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有“有付出,就有收获”。每次,我的论文完成一部分我都是很欣慰,虽然,在这之中自己迷茫过,苦恼过。可是,在最后,老师微笑的点头之中,这些不快与烦恼都消失了。其实任何事情在做的时候很难,可是等你做好了,在回头的时候,值得回味的,并不是结果,而在于整个过程。整个论文的写作完成了,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在这里,有很多我需要感谢的人。首先,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陶春林副教授。在整个论文的写作中,陶老师不仅指导我论文写作,还帮我借了资治通鉴一书。每次交的的稿子,陶老师都认真的帮我修改。在此,我想对他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其次,很感谢我的朋友和同学,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正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的论文才能这么顺利的完成。在此,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何冬琴 2010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