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和西方“人性”思想比较浅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466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荀子》和西方“人性”思想比较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荀子》和西方“人性”思想比较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荀子》和西方“人性”思想比较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荀子》和西方“人性”思想比较浅析.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荀子和西方“人性”思想比较浅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荀子;性恶论;原罪说论文摘要:人性到底如何?是善是恶还是二者兼有?这一直是中外文明进程中不老的话题。在孟子“人性善”论的基础上,的继承者荀子毫不讳言地大胆指出“人性恶”。这种对人性的否定,让人难免想到西方基督教文明中的“原罪”说。本文试图对西方基督教文明和荀子的相关思想做一比较。 一、“性恶论”和“原罪说”简述 要对荀子的“人性恶”论做一分析,我们不妨先把握其对“人性”的界定。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合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在荀子看来,“性”是“生之所以然者”,是一种不经人为改变的原始“抱扑”状态。在“性恶

2、篇”中,荀子用了九个“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来论证人性之恶。他首先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由此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好利”、“好声色”,如果听之任之,就必定扰乱秩序。另外他还驳斥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以“人之学者,其性善”作为论证依据,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人性不善是其本质,性善只不过是后天“师法”、“礼义”的结果。“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如果说荀子是用“

3、恶”否定了人的本性,西方基督教文明则几千年来一直给人性带上了“原罪”的沉重枷锁。 在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中,人是生而有罪的:“没有义人,连一个都没有。”人的罪恶应该追溯于人类始祖的错误: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可见人的罪性在于人类对神的悖逆性。即人类的罪恶来源,不在于吃一个果子,而在于这一行为是忤逆上帝旨意的开始。 二、二者与“欲”的关系 对于人性的否定,一般难免要涉及人的本性欲望。荀子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欲望来说明,人性的本质“情”也是通过欲望来表现的。所以人之性恶,在于人之

4、欲多也。而基督教对此也有类似的看法,虽然其中罪恶的本源来自于唯心的神话传说,但在使徒构建的信仰体系中,“罪”与“情欲”也是密不可分:“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人一旦不做“义的奴仆”,就会顺从自身的情欲而成为“罪的奴仆”。情欲作祟,就“生出罪来”,也就使得“罪”主宰自己的生命。 由此可见,二者都以情欲作为否定人性的根据。但其对待情欲的方式则有很大不同。一言以蔽之,基督教是“节”,荀子则是“导”。在新教的神学体系中,对于情欲整体是持否定态度的:“不要爱这世界和世界上的事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也就是说,肉体的情欲是和上帝相对的,这是罪的根源。作为基督徒,则应该努力克服肉体的情欲,借助于上帝所赐圣灵的力量来掌管自己的生活:“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