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说课稿.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466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语十则》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语十则》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语十则》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语十则》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语十则说课稿林晓婉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和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因此教师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本单元延续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属于短章文言文,着重叙述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可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它是

2、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标 结合上述的本文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知识前后的相互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 培养

3、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朗读品析,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b合作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将所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反思自我言行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b体会传统文化的蕴味,激发学生对民族经典文化的热爱3、 重点难点 新教材凸现人与社会的道德信念和人与自我的修身养性, 注重整体感知经典作品的丰厚义道, 强化自我心灵深人细微体验。在联系生活经验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形式, 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培养团队合作、协助精神和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我将第二第三个目标视为本课的重点。因为初中生刚接触古代经典文化

4、,学生还难以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中体会精深的文化内涵,因此我将第三个目标视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设想。二说教学设想我计划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本文的教学,一般的文言文教学, 教师喜欢将文本肢解, 拆解成许多知识点, 只重视对字词的解释、归纳、识记, 忽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与情感熏陶, 学生所得的是一地鸡毛式的知识碎片; 或是一味地傻读傻背, 缺乏对文本的有效品读与生动体验, 使本来难懂的文言文愈发变得面目可憎, 加之文本中真正蕴涵的情感与思想缺席, 很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为了让学生走近文言文, 并喜爱文言文,我以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

5、生在趣中学,学中思。在第一课时重在完成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教案前,我设想的效果是让学生觉得孔子是一个可亲近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人,当时脑海中出现了“与君初相识,犹为故人归”的诗句,这正是我追求的感觉。因此产生了灵感,用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与君初相识,清音负雅志,倾身听愫语,余弦窥趣意,再忆故人归,抚琴以惜会。以君子之间从浅水之交到惺惺相惜的友谊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渐渐走进孔子的世界,走进论语的世界,与孔子交朋友。第二课时是教学重点所在,旨在启发学生多维思考,发展个性。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文章,品味字句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我将论语十则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辩证的学

6、习理念融入我的课堂,以“读”字贯穿我的课堂,设计出“建构性品读,读出韵味体验性释读,读出哲思批判性解读,读出质疑共享性研读,读出个性”这条线索。这个课时所设置的问题多为开放性题目,没有唯一的答案,意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了让我的课堂更具丰富多样性,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三说教学方法1、品读法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要通过反复地朗读品析, 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 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 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使体验更加细腻, 使感知更加深刻, 最终促进知、情、义的和谐发展。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运用了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第二课时更是围绕了“

7、读”字展开,在读中品出深层的人文底蕴。2、体验法 即站在今天的角度, 重新审视文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多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让学生熏陶的同时必须与学生一起探讨明确: 即使是古代先哲、优秀诗人,他们所创造的对当时乃至后世极具影响的一些文化意象, 由于时代的进步, 需要加以补充与更新。鼓励、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 提出自己的看法, 寻找新的解读途径,给许多解释赋予新的生活内涵, 复活文本, 完成知识与情感, 甚至是文化意义上的重新建构。主要在第二课时体现。3、 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

8、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4、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主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因此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联系实际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与君初相识(在深入学习课文前,对孔子的第一印象) 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

9、动机,也培养学生对孔子、对古代文化的感情。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通过参观孔庙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2、清音负雅志 (文以载道,从论语中了解孔子的为人)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孔子的影响力、论语的内容和地位(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3、 倾身听愫语 播放论语动画朗读视频,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 (动画朗读视频,以视听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4、 余弦窥趣意 布置自学任务:结

10、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点拨,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我会以一个重点字词作为范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如“ 省”字溯源。 本课有两个“ 省” 字: 第二则“ 吾日三省吾身”和第六则“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都是“ 反省”、“ 省察”之义。但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学生,它们的意思是“ 反省”、“ 省察”,恐怕失之抽象,而且印象也不深,没有吸引力,纯属机械记忆。所以我选择这样解释:“ 省”在甲骨文、金文中都写作一个箭头加上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 省”发展到小篆,在箭头和眼睛之间加了一条眼眉,但本义仍然是“ 看”( 如图) “ 省亲”、“

11、省视”即用此义。 “ 看” 的意思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么意思就是“ 反省”、“ 省察”, 如:“ 发人深省”、“ 三省吾身”、“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样解释, 字词知识就有了理,有了趣,而且直观形象,印象深刻。我会这样说:以上学习内容,只是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任务,只是进行了本课学习的一半,只是一种“ 被动学习”;而另一半是你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自由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注意:这是更重要的一半哦! 这样做,才是“主动学习”,才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5、 再忆故人归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6、

12、 抚琴以惜会布置作业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第二课时一、背诵课文(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二、布置讨论任务:我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孔子的思想在今天的学生看来有些玄奥, 如果不作深入的品析, 学生最多只能获得一些肤浅的认识, 难以达到情感上的认同, 更不会阅读他的作品, 了解他的为人, 探究他的思想,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就在这一念之差中丧失。在论语十则中, 如何找到接近孔子的路径成了教学的关键,因此设置了以下的几个方面:1、建构性品读,读出韵味: 提出探究问题:一、“学而时习之,不亦

13、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学中不仅要吸引学生探究,还要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 交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即所谓“ 启发”。我的“启发”是:“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人不知”的“人”是谁?“知”的意思是“了解”吗?】 从表面看,三句话各自独立,没什么联系。其实这三句话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治学的“ 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 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学记说:“ 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一境界就是这种“ 独学而无友”,“ 孤陋而寡闻”

14、 的浅境界;提升的方法, 就是同“友”、“ 朋”讲谈、研讨和论辩,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第二境界, 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第三境界,是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然而,也不生气,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那才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 君子”的境界。【看似没有联系的三句话,通过建构性品读,便能剖析出三种循序渐进的学习境界,这就是读出韵味。】 二、探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关系?【启发问题:“学”是囫囵吞枣式,是理解式还是反思式?“思”是接受式还是处理式?“罔”与“殆”哪个更为严重?学而不思有何后果?思而不学有何后果?】

15、2、体验性释读,读出哲思: 问题一:教师通过举生活例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符合语境的句子。示例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解说文中另外几则。(学与思的过程的结合)例一: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例二: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除了是知也,你认为这还可以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用一个字概括。 问题三:“吾日三省吾身”

16、,学习完这篇课文,谈谈你今天会反省的是什么? (新课程实施更强调的是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 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 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总之, 要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联想和创意。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将文本理解与自己的生活感悟结合起来,通过实例体验,小组讨论,学生从文中找出符合语境的句子也就不难了,而且对这句话理解也更加深刻,这正是体验性释读的学习方法。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反观自身,思考自己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举动,离这些目标的距离有多远,往后应该怎么做,达到自省并指导的效果,这是思的过程。这也要求学生建立在对文本的充

17、分解读的基础上, 不拘泥于文本, 实现文本理解向自我生活体验的拓展,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是思所要达到的目标。) 3、批判性解读,读出质疑: (设计理念:在论语十则中“老师”、“君子”的文化意象经过我们后人不断解读已经根深蒂固了。中国人习惯于听取师者的教诲, 习惯于在旧知中获取新知, 这容易被传统的习惯束缚。这种思维习惯使中国人更多指向过去, 崇拜先人, 崇拜老人, 使我们丧失了太多创新的机会。中国千年的主流文化, 就是在对孔子思想的不断“ 温故而知新”中被慢慢禁锢, 丧失了活力。一种思想被顶礼膜拜是可怕的, 这也是孔子的悲哀。其实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应该被怀疑的,

18、笛卡尔正是在“ 我思故我在”的怀疑中开创了近代哲学。没有怀疑的精神, 也就没有不断更新的活力。知新还可以来自大胆的假设与不同寻常的探究, 这种指向未来的意识, 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大胆鼓励学生质疑, 批判是创造性解读的开始,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的说法有局限性, 对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思维特点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人习惯于在旧知中获取新知识, 这容易被传统的习惯束缚。请同学们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假设学生解读情况如下,可适当引导启发:其一: 中国人习惯于在故纸堆里淘金, 缺少大胆创新的意识与勇气。其

19、二: 通过大胆假设与科学实践获取新知的习惯、方法, 往往被人们忽视。其三: 中国人习惯着眼于过去, 而没有展望未来的思维习惯。比如中国的穿越剧,中西方历史考试问题的设置比较。 带着批判的眼光学习书本的内容,大胆作出假设质疑,对其进行探究,思考其合理性的存在。4、共享性研读,读出个性: 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实现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的转移,在研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小结:今天老师已经在课堂演示了

20、如何学与思,教会了你们四种学习方法,左边的板书正是体现了“学”,要如何学(指着板书让学生齐读)建构性品读、体验性释读、批判性解读、共享性研读,通过思,我们可以读出什么读出韵味、读出哲思、读出质疑、读出个性。如果只是学,而不思,会怎样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是思而不学又会怎样思而不学则殆。(板书画出循环模式)附注:由于课堂时间限制,以上四种教学方法中举出的例子在课堂上可择取一部分教学即可,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课后学会运用这几种方法来学习论语。五说板书设计与君初相识, 浅水之交 建构性品读 读出韵味清音负雅志。 体验性释读 学 读出哲思倾身听愫语, 批判性解读 读出质疑余弦窥趣意。 共享性研读 思 读出个性再忆故人归,抚琴以惜会。 惺惺相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