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谚语典故及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谚语典故及练习.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谚语典故及练习经典谚语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二、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说人们的生活总是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在确定一件事是否要去做的时候,人们认为有利的才去做,这就是价值选择。题干上述观点需要具体分析,以什么人的利益为标准来确定是否有利以及利益的大小呢?如果以人民利益为标准,则是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以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为标准,就是错误的价值观。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己”与“人”的关系上,也存在价值选择的问题。自己不希望做的事,自己就首先不要去做,即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因此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但是“己所不欲”的“欲”是谁的“欲
2、”呢?该不该做什么事情,希望做什么事情,不应以“己”作为判断的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不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事,自己不去做,也要反对其他人去做。四、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意思说人活着为了什么?以什么为快乐?是为了追求吃喝玩乐,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七情六欲,这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典型的求生、纵欲的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都是反对享乐主义的千古绝句。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七、富润屋,德润身:“德润身”就是指正确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典型试题(最
3、佳选择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3、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4、“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
4、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A.(1)(2)(3)(4) B.(1)(2)(3) C.(1)(3)(4) D.(2)(3)(4)5、“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 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6、“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7、“拔
5、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A.(1)(2)(4) B.(2)(3)(4) C.(1)(2)(3) D .(1)(2)(3)(4)8、“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9、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B.
6、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决定认识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0、“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1、“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12、“杞人忧天”错在(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13、“人定胜天”思想(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
7、无穷的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14、“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1)不正确的,因为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客观的(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A.(1)(4) B.(1)(3) C.(2) D
8、.(1)(3)(4)1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17、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A.(4)(5) B.(3)(4)(5) C.(1)(6) D.(2)(3)(4)18、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 (1)(2)(3) B. (1)(2)(3)(4) C. (1)(3)(4) D. (
9、2)(3)(4)19、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 (3)(4)(5)(6)(8) C. (1)(3)(4)(5)(6) D .(3)(4)(5)(6)(7)20、“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21、“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22
10、、“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23、“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哲理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动的绝对性24、“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2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1)(3) B.(2
11、)(4) C.(1)(2)(3) D.(1)(2)(3)(4)26、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A.(1)(2) B.(1)(2)(3) C.(3)(4) D.(2)(3)(4)27、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A.(2)(3)(7
12、) B.(4)(5)(6)(8) C.(1)(9)(10) D.(3)(6)(9)28、“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29、“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A.(1)(3) B.(2)(3) C.(1)(2) D.(3)(4)30、“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13、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A.(1)(2)(3)(4) B.(1)(2)(3) C.(1)(3)(4) D.(2)(3)(4)31、“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 )的辩证关系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3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33、“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
14、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A. (1)(2)(3) (4)B. (1)(2)(3)C . (1)(3)(4)D. (2)(3) (4) 34、“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而引起质变答案1B 2D 3A 4C 5C 6C 7D 8A 9D 10D 11D 12C 13C 14C 15B 16C 17D 18C 19B 20C 21A 22B 23B 24A 25D 26B 27A 28B29C 30B 31B 32C 33D 3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