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疏》版本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477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经注疏》版本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水经注疏》版本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水经注疏》版本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经注疏》版本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经注疏》版本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经注疏版本考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内容提要:有关水经注疏版本问题,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多有探讨。本文认为:从1877年杨守敬开始撰著水经注疏至今,该书形成的版本包括批注本、稿本、钞本、刻本、铅印本五种,其中批注本、稿本、钞本为最重要。批注本以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为主要底本;稿本包括部分成稿本、初稿本、“宋体净本”和全稿本四种。现藏省中央的全稿本是水经注疏的最后稿本,而所谓“誊清正本”或“正本”,只是汪辟疆、李子魁对初稿本的一种夸张说法;钞本有全稿钞本(即北京本)和北京本再录本二种。北京本再录本抄成时间是在19431944年间,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抄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键词:水经注疏&

2、nbsp;  版本   杨守敬   熊会贞清末及民国间,杨守敬、熊会贞师生历经六十载,撰成水经注疏四十卷,是公认的一部研究郦道元水经注的集大成之作。但这部著作在撰写过程中,由于稿经数易,人经数手,情况变得颇为复杂。单就版本而言,学术界就有数种不同观点。1现就个人知见的情况,依成稿或出版时间试作考证如下。1、18771879年间完成的部分成稿本此部分成稿本原夹杂在湖北省图书馆藏杨守敬撰荆州府志稿残本中,是在整理杨守敬集过程中找到的。原稿题名“校正水经注江水篇以今荆州所隶为起止”。稿子用府志专用的方格稿纸抄成,版框高21.5厘米,宽15.5厘米,半

3、页十行,行二十五格。经过核对,在荆州府志三册残本中,分别收录内容相同的四种部分成稿本,其中有三种系杨守敬笔迹。每种稿本上又都有若干不同之处的删补、批校,在其中最完整的一稿上还有几处“已写过”的眉批,估计可能还有誊清定稿,但荆州府志残本中未见。2据杨守敬自撰邻苏老人年谱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记载:该年荆州知府倪文蔚组织续修府志,杨守敬被聘为“编纂员”3,但未明言具体负责的工作。查杨撰荆州府志稿,按其题目、内容可分为五部分:即荆州府治沿革考、荆州水道考、荆州古地名考、春秋时期荆州人物传略、荆州有关山水、人物、风情杂钞。4以之核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版荆州府志,这五部分内容的部分文字分见于府

4、志志沿革、杂记志记人之中,可见杨守敬当时主要参与的是府志地理志、杂记志的编纂工作。而校正水经注江水篇既然夹杂在杨氏所撰荆州府志稿中,且标明“以今荆州所隶为起止”,加之所用稿纸与府志用纸相同,故认定它是当年杨守敬为编纂府志之需而作,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校正水经注江水篇包括“序”及“经、注、疏文”两部分内容。杨序原文曰:言水道者,禹贡、汉志尚矣。其次桑经、郦注,多能依据,但转经传写,经、注混淆,错简讹字,不可卒读,古今异名,莫知其乡。今为 疏之如左。文字虽不多,但有关中国沿革地的起源,水经注的价值以及版本的缺陷,却都说得很明白。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序文最后杨守敬明确提出要对水经注“疏之如左”。尽管

5、原稿只是疏证了荆州部分,但由此更可以看出其与荆州府志编纂之渊源关系,为判定水经注疏开始撰写的时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另外,从原稿经、注、疏文的书写体例及内容上考查,也可以看出其与后来面世的水经注疏稿本有明显的前后承继关系。试举三例证之:其一,原稿经、注、疏文的书写格式是,经文顶格,注文另起一行低一格,疏文双行小字,这与后来北京、台湾影印的水经注疏稿本之格式是完全一样的。其二,原稿通篇以戴震“殿本”为底本,经、注混淆之文及脱、衍、错、讹之字一般均依“殿本”改订,并一一引据戴氏原校语作证。唯一例外的一处,原稿首句“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殿本作注文,杨守敬作经文处理,但在此句疏文中明确指出:“戴

6、本以此十一字作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估计与开篇有关,因为既然是疏证水经及注,起首一句当然以经文为好,故此处未按殿本作注,而依朱谋玮水经注笺本作经文。从原稿疏文内容来看,杨守敬当时是很相信殿本的,一般是以殿本之是非为是非,有时还在疏文中做进一步阐述,如“江水又迳南平郡孱陵县之乐乡城北”,戴校云:“此十五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杨按:“南平郡,晋置。乐乡城,吴筑。水经不应有之,戴说是。”后来,尽管杨守敬在赵、戴水经注相袭公案中拥赵贬戴,但对殿本的价值正像他自己所说是“无雌黄之议”5的。而且光绪中叶以后,当他开始全面疏证水经注时,仍然选用以殿本为主体的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作为主要的工作底本,将疏文“

7、批于书眉行间”6。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杨守敬刊成水经注疏要删,这是水经注疏最早面世的一个简本,而全书“卷叶悉依长沙王氏刊本”7。这种情况直到杨氏殁后,熊会贞在续撰中认识到“不能如合校本之尽以戴作正文”,遂决定以朱笺本为主,“通体朱是者作正文,非者依赵、戴等改作正文”。8可见,在杨守敬撰著水经注疏过程中,自始至终是以殿本为底本的。其三,据,原稿中杨氏撰写的疏文共有119条。9用这119条与北京影印本水经注疏相核校,虽然其中有69条北京本未收,但对收录的那50条,或由杨守敬,或由熊会贞都进行了重新加工,有的增改,有的删并,有的移动,其中以增加新内容者占绝大多数,如原稿“江水自此两分而为

8、南、北江也”句下,杨疏云:按:郦氏所称南江者,洲南之江也;所称北江者,洲北之江也。后儒以“虎渡口” 为  禹贡南江经流,籍口郦氏有南江之目,不知非郦意。北京影印本在此句下,杨守敬先引赵一清水经注释文,随后疏道:守敬按:郦氏言分为南、北江者,以下有故乡、龙、宠、邴里、燕尾诸洲在江之中,故分为南、北江。观下“江水断江通会”之文,是明明谓南、北江合会也。袁小修以今“虎渡口”,江水盛涨之时,溢入洞庭,遂附会为江水会澧故道。胡氏(指胡渭禹贡锥指引者按)更附会以洞庭为九江之说。不知自晋以前,江之南、北岸无堤障,江南之水,皆东北流,洈水、油水是也。江北之水,亦夏时泛涨,溢而北出为夏水。后世江身愈高

9、,北岸之水为堤所障,不复分出为夏水;南岸之水亦不复北出,此正古今水道变迁。将上引的这两段疏文对照,可以明显地看出前后继承关系,且后一条更有深度,也更具说服力,针对性更强。综上所述,校正水经注江水篇虽然是杨守敬为编纂荆州府志的需要而撰写的,但从杨氏“序”文中已明确显现出他要疏证水经注的想法,尤其是稿子在体例与内容上与后来的水经注疏有着清晰的脉络渊源,因此,认定其为水经注疏的早期部分成稿应该说是符合事实的。杨守敬参编荆州府志始于光绪三年,说明他开始疏证水经注荆州段即校正水经注江水篇也应始撰于光绪三年。根据目前已见资料,杨守敬参编荆州府志的工作至多到光绪五年就结束了,因为光绪六年的前三个月,他一直在京师忙于考进士,三月会试不中,四月即携眷东渡日本,充清朝驻日公使随员,直到光绪十年五月才回国。因此,校正水经注江水篇成稿时间当在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至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间。此部分成稿本的发现意义重大,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