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 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483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 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 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 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 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 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 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 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设计)题 目: 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 院 系: 历史学院 专 业: 历史学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08年5月4日 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 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选题意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我针对前人对“因俗而治”的国策和南、北面官制度都是进行独立研究的情况下,把“因俗而治”的政策和南、北面官制度结合在一起,即阐述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对其官制的影响。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因俗而治”国策的阐明,将进一步论述其对官制的影响。从影响的结果来看辽代的职官制度充分体现了辽朝所制定的“因俗而治”国策的先进性,最后我将阐述辽代的南北

2、面官制度对协调民族关系和稳定统治政权、对农、牧业经济共同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同步繁荣做出的重大贡献。目的要求: 了解“因俗而治”的国策,并明确其对辽朝职官制度的影响,最后阐述辽代“因俗而治”国策下的南、北面官制度对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 计 划 进 度 :2007年12月上旬12月下旬 确定论文题目。2007年12月下旬1月上旬 确定论文大纲。2008年3月中旬4月上旬 确定论文初稿。2008年4月中旬4月下旬 确定论文修改稿。2008年4月下旬5月初 确定论文定稿。指 导 教 师 签 字:主管院长(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辽 宁 大 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论文题目论“因俗而

3、治”国策下的了辽代职官制度学生姓名孟雪学 号240201210年级、专业04级历史学指导教师姓名张国庆指导教师职称教授所在院系历史学院历史系第一次指导(对确定题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指导意见):老师在我对辽代的历史感兴趣的情况下,提供给我两个论文题目,一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对官制的影响;二为:契丹官制的民族性特征。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确定了我的论文题目为:论“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辽代职官制度。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2007年 12 月15日第二次指导(对论文提纲的指导意见):张老师在看完我的论文提纲后,更加细化了我的二级标题。并对我将要写作的论文提

4、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提供给我了几本极有价值的参考书。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2008 年1月10日第三次指导(对初稿的指导意见):文章第三部分的内容要增加,要更加详细,第一、二部分适当的调整。参考文献和注释要规范,文章不要有错别字。 另外序言和摘要需紧紧围绕文章来撰写。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2008年4月3 日第四次指导(对修改稿的指导意见):张老师在看完我的修改稿后指出我文章第三部分需要认真修改,需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引用相关史料,史论结合。文章第一、第二部分也要做相应的相关、调整,紧扣大小题目。在此基础上,文章语言

5、要精炼、通畅,没有废话,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要准确,文章格式要正确。另外对注释的引用也要规范, 参考文献要适当的增加。 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2008年4 月20 日第五次指导(对是否定稿、进入答辩及其它指导意见):要求再全面看一遍论文,不要有错别字。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大致无误,可以进入答辩。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2008年 4月24日主管院长(主任)签名 院系盖章 年 月 日注:指导意见如不够填写可加附页 指导教师评语学 生: 孟雪 专 业:历史学 论文题目: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 论文共 18 页,设计图

6、纸 张。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评分: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辽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单评阅人评语:评阅人评分:评阅人签字: 年 月 日答辩委员会评语:院(系)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于 年 月 日审查了 届 专业学生 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小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阅人评分:指导教师评分:答辩成绩:总成绩: 院长(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注:评阅人评分满分为100分,指导教师评分满分为100分,答辩成绩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为三者的算术平均值。摘 要公元1012世纪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实行了“因俗而治”的国

7、策。这个国策是辽朝统治者顺应时势的变化,根据其统治的需要而制定的。“因俗而治”国策的制定对辽朝的意义是重大的。它对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法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为是它对辽朝官制的影响,颇具典型意义。“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辽朝,官分南、北,南、北面官的不同职责,便使得契丹辽朝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合适而有效的管理,亦使辽朝的统治更加巩固和持久。 本文通过对辽朝“因俗而治”国策的阐述,探讨了其对官制的影响。并从该官制系统的运行结果上,体现了“因俗而治”国策下官分南、北的先进性及其进步意义,暨,这种职官体系的建立及其管理职能的发挥,对协调民族关系和稳固统治政权,推促农、牧业经济共同发展

8、和多元文化同步繁荣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辽朝“因俗而治”国策的制定;第二部分主要是“因俗而治”国策对辽朝官制的影响及其不同的面官所担负的不同职责;第三部分简要分析了体现“因俗而治”特色的辽代职官制度之先进性。 关键词:辽朝 ;“因俗而治” ;职官制度 Abstract Qidan 10-12 century AD to establis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ao Dynasty by custom and rule policy. The policy is the Liao Dynasty rulers for the sa

9、ke of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its rule enacted. As custom and rule policy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ao Dynasty is significant. It Liao Dynasty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daily life practices, as well as legal aspects had an impact, but the most far-reaching i

10、mpact of the Liao Dynasty should be the central bureaucracy and local bureaucracy. As custom and rule policy after the enactment of the Liao Dynasty official at the South, North, then south and north of the official duties of the Liao Dynasty different in all aspects of being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11、, it is even more consolidation of the rule of the Liao Dynasty.Based on the rule by custom of the stated national policy, and further discusses its impact on the bureaucracy. From the impact of the outcome of the Liao Dynasty Officials of the system developed by the Liao Dynasty, by custom and rule

12、 policy of the advanced nature of the coordination of national relations and stability rule regime,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comm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iversity Synchronous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prosperity.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clarify

13、 that Liao Dynasty, by custom and rule policy: 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due to customs and rule policy of the Liao Dynasty Bureaucracy and the impact of the different roles of different government Duties: Part III is Summary: Analysis of rule by custom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vanced nature

14、of the Liao Dynasty Official System.Key words: Liao Dynasty;by custom and rule;official system 目录序言1一、“因俗而治”国策的制定2 1“因俗而治”的形成过程2 2“因俗而治”的主要内容3二、“因俗而治”影响下的辽代职官体系41中央的北、南面官及其职责42地方的部族、州县官及其职责7三、体现“因俗而治”特色的辽代官制之先进性分析9 1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和稳定统治政权 10 2有利于农、牧业经济共同发展10 3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同步繁荣11结语 12参考文献14致 谢151序 言公元1012世纪,由契丹

15、人建立的辽朝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国策。“因俗而治”的国策在阿保机建国初形成雏形,即“胡汉分治”的政策,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正式形成。而“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贯穿辽朝始终,对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俗而治”的国策同时也对辽朝的官制影响深远。“因俗而治”的制度是 “国制”与“汉制”同时实行、同时存在的政治制度。“国制”是指与当时契丹等游牧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所谓“汉制”,是指与由中原地区北上的汉族等农耕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治制度。这个政策的制定直接导致了辽朝的职官制度是与众不同的,即实行的是南、北两面官制度。南面官制度

16、是依据“汉制”而制定的,北面官制度即是根据“国制”制定的。南、北面官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的潮流,是辽朝统治者根据其国内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是一个正确的了历史决策。前辈学者论及辽朝“因俗而治”国策者有之,但涉及“因俗而治”对辽朝职官制度的影响,以及受影响的这套职官系统的先进性、进步意义等,却鲜有论及。笔者不揣浅陋,拟将“因俗而治”之国策和南、北面官制度糅合在一起,探讨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对官制的影响以及南北面官制的运行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作用。 1论辽朝“因俗而治”国策下的职官制度一、“因俗而治”国策的制定所谓“因俗而治”,是指中国古代某些王朝的统治者对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对有着不同生产、生活习

17、俗的民族,采取的依据其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各种措施。因为世界上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形成了与自己的生存条件及谋生手段等客观因素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公元1012世纪由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即实行过“因俗而治”的国策。 契丹辽朝“因俗而治”国策的形成,是辽朝统治者对当时不同的民族经济、社会生活、政治状况等客观形势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制定出的适宜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能够促进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1“因俗而治”的形成过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晚年,征服了以农耕为主的渤海国,使辽朝的疆域“东至海,西至流沙,北绝大漠”。 脱脱:辽史卷2,太祖纪下赞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8、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又接手了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是封建时代传统的农耕地区,并拥有众多的农业人口和管理农耕人口的职官体系,因而,辽东渤海国和燕云地区的被占领,对契丹辽朝统治机构的调整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形,辽朝境内管理形式变得更加复杂,汉化比以前有所加深,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辽朝的统治者即采取了“因俗而治”的国策。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是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太宗耶律德光逐步制定、完善和推行的。这种随不同习俗而变通,繁简相辅,一朝两制的统治策略,不仅便于将原来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和部族稳定于统一的政权之下,也有利于整个辽朝统治区域内实施封建化和政令的统一。这一国策的推行,对

19、于辽朝的职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因俗而治”国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辽太祖阿保机时期和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阿保机在南侵的过程中俘虏了很多汉人,而中原地区也有许多汉人为逃避五代各政权的战乱和压迫逃入契丹国境内,这样,契丹国内出现了大批汉人。但是中原汉人比较习惯原来自由的农耕生活,不习惯契丹人的管理制度,更不甘为奴隶,所以又出现了大批汉人从契丹逃离的情况。对此,阿保机听取汉官的建议,采取了“胡汉分治”的政策,并注意吸收汉族官僚参与统治管理,于是在政权中设置了“汉八司”,同时,“分迭剌夷离堇为南、北二大王,谓之南、北院”。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五) ,北京:中

20、华书局1986年3月版,第158页。这是实施“因俗而治”的初期阶段。 当辽太宗据有燕云十六州后,地域的增加和民族成份的更加复杂,迫使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选择一种适合局势的统治制度,于是辽太宗把辽太祖“胡、汉分治”的政策更加完善,即在“胡、汉分治”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国策,即“因俗而治”的国策。2“因俗而治”的主要内容在辽朝的统治区内,存在着许多生产状况不同的民族,大致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情况:一是“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 脱脱:辽史卷32,营卫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的汉人和渤海国人;另一种是“畜牧畋鱼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

21、马为家” 脱脱:辽史卷32,营卫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的契丹人和其他的游牧民族。游牧的各族人民生活在辽朝统治区的北部,汉人和渤海人则生活在南部。畜牧业在北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则在南部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为了适应这种南北地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辽太宗制定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来分别对南北地区进行管理,正如辽史所说的“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脱脱:辽史卷45,百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 974年版。所谓“国制”,是指与当时契丹等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所谓“汉制”,是指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辽朝实行“因俗而治”国策的具体内容有很多,

22、同时,该国策的实施,涉及并影响到了辽朝的政治中心、统治机构、官僚执掌、社会习俗、法律等各方面。3一是使辽朝的政治中心发生了变化。在阿保机建立契丹之初,是以临潢府为皇都。而在辽太宗当政时,“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升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 脱脱:辽史卷37,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辽朝五京的设置使辽朝统治者从不同的方位上控制了辽朝的整个统治区域。五京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方面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但这种调整主要还是方便了辽朝对各个地区的不同民族进行有效的统治与管理。二是使辽朝的统治机构产生了重大的变化。辽太宗时期,辽朝正式开设南北面官制度,北面管理契

23、丹,南面管理汉人。对此,笔者将在下面作重点阐述。三是任官制度的变化。辽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政策必然也会引起任官制度的变化。从契丹传统的习惯来看,政府官僚主要是契丹皇族、后族等亲贵来担任。但随着辽太宗占领燕云地区,大批汉人进入到契丹的统治区域内,这就必将使汉人先进的封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逐渐渗入到其中。因此,辽朝官僚体制中开始大量任用汉人,即北面官主要由契丹担任,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担任(但不是绝对的)。南北面官的职责也是大不相同的。这点也将在下面对其具体阐述。四是在辽朝“因俗而治”的政策影响下,也使辽朝统治者对社会风俗和刑律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其更有利于王朝的统治。因此,“因俗而治”的国

24、策不仅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强了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联系和融合。总之,辽朝二百余年的历史,对开发我国边疆地区,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因俗而治”影响下的辽代职官体系1中央的北、南面官及其职责阿保机建国后,在中央官制方面,把阻午可汗时所更立的二府,改称为南、北宰相府,分别管理契丹及诸夷的政务。阿保机还仿照唐和五代的制度,在朝中设置了政事令、左尚书等职官,并设“汉儿司”,以管理汉族、渤海等事宜。史称:“太祖初有汉儿司,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掌汉人兵马之政”。 脱脱:辽史卷45,百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但这时,辽、汉两套官制的区分还不明确。辽太宗时期,辽朝在取

25、得渤海和燕云十六州后,被注入了大量的封建经济成分和封建文化,致使辽朝迅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于是在辽国境内,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类是以汉人、渤海人为主,耕稼以食,桑麻以衣,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另一类是以契丹人为主,过着转徙无常的游牧生活。面临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辽太宗进一步发展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其统治机构,由简到繁,逐渐形成了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南、北两面官制度。4南面官及其职责。南面官是辽朝“置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的中央机构,是为了统治汉人而仿唐朝制度而设立的。辽史百官志说:“辽有北面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

26、、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以招徕中国之人也!” 脱脱:辽史卷47,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由此可见,辽朝之所以采用唐朝的封建制度,是想招徕中原汉族地主阶级去为它效力。于是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便大量涌入辽朝南面官的统治机构中。南面官的任命主要是汉人,但也夹杂契丹贵族,凡是担任南面官的契丹人,也被称为汉官,穿汉服。由于南面官的办事牙帐设在皇帝宫帐的南面(右面),因称“南面官”。不过南面官中的一些官职是在契丹封建化的进程中而逐渐设立的,不只是在辽太宗时期,因此官职的设立融合了几朝的制度,故而,也导致了南面官的官号比较紊乱。辽朝南面官大致又分为南面朝官和南面宫官。南面朝官主要机构

27、有:(1)汉人枢密院。即南枢密院。在太祖时被称为“汉儿司”,辽太宗继位后,因后晋设有枢密院,故改“汉儿司”为枢密院,掌管汉人的兵马事务。设有枢密使、知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等主管官。另有枢密院直学士、直枢密院、枢密院都承旨、副承旨,吏房、兵房、刑房承旨,户房、厅房主事等中下层官吏。(2)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后改为中书省。即所谓“中书门下共一省”,职官主要有:中书令、大丞相,左、右丞相,知中枢省事、参知政事等,另有主事、守当官、令史等中下层官员。是有名无实的机构。(3)尚书省。太祖时置左右尚书。在尚书令下,设有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侍郎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赋税

28、及其他一般财政。(4)御史台。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置,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名义上是纠察百官,但实际上担任此职责的是北面官中的中丞司,因而御史台也是一个形同虚设的机构。5(5)翰林院。掌皇帝的文翰之事。设有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侍读学士、应奉阁下文字等官。又有国史院,掌修撰史籍,设监修国史、修国史、史馆修撰、直史馆等官。(6)大理寺。是辽朝在诸寺监中予以保留的刑法职能机构。南面宫官:南面宫官是辽圣宗时期特为汉人而设的。为加强对汉族上层人士的利用,辽圣宗时,特为汉人设南面宫官,如汉人行宫都部署院、十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以其作为汉人参加契丹本部行政组织的机构。这说明汉人地主越来越多的为

29、契丹统治者所重视。 北面官及其职责。北面官是辽代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职官,其官吏任用主要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由于北面官的办事衙署设在皇帝宫帐的北面,故称北面官。 辽朝北面官中,分为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等,而这些机构下面又分为诸多官职。(1)北面朝官是辽朝官制中的主要机构。辽史百官志序说:“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司视礼部,北南宰相总之”。 脱脱:辽史卷45,百官志一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显然,北面朝官也有六部之实。而北面朝官的机构主要包

30、括:契丹北、南枢密院。这是契丹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契丹的军政和民政。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纠察百官。实则也有纠察南面官僚的职责。北、南宰相府。辅佐军国大政。各设左右宰相、总之军国事、知军国事等官。北、南大王院。最初为迭剌部夷离堇,即酋长,辽太祖为了削弱迭剌部实力,于天赞元年(922年)乃分迭剌部为北院和南院。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升北、南二院及乙室部夷离堇为王,由此设北、南大王院,分别掌管本部族的军民大政。北、南宣徽院。太宗会同元年(938年)置。相当于六部中的工部,各设宣徽使、知宣徽事等官。大惕隐司。太祖时设置,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惕隐总管其事。夷离毕院。执掌刑狱。设夷离毕总其事,

31、下设左右夷离毕、知左右夷离毕等官职。6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设有敌烈麻都、总知朝廷礼仪等官。(2)北面御帐官。据辽史百官志载:“辽之先世,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毡车为营,硬塞为宫,御帐之官不得不谨。出于贵戚为侍卫,著帐为近侍,北南部族为护卫,武臣为宿卫,亲军为禁卫,百官番宿为宿直。” 脱脱:辽史卷45,百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可见其机构和执掌主要为御帐的守卫,亲卫等。(3)北面皇族帐官。辽朝皇族分四房,即横帐、孟父房、仲父房和季父房。所谓横帐即是皇室,地位最尊,由于皇帝的宫帐面向东而设,故叫“横帐”。孟父房、仲父房和季父房分别是阿保机的伯父、叔父和诸弟迭剌等的后裔。而北面皇族

32、帐官的主要执掌和官职有:大内惕隐司。掌管皇族四帐的政教事务。设大内惕隐、知大内惕隐、大内惕隐都监等职。大横帐常衮司。掌管太祖皇帝后九帐的皇族之事。设横帐掌衮、横帐太师等职。孟父、仲父、季父族帐常衮司。掌管三房族内之事。舍利司。总掌皇族的军政。 除此,北面官还有北面诸帐官、北面宫官等。2地方的部族、州县官及其职责辽代官分南北,也同样体现在地方统治机构中。辽代的地方官制,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的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被纳入州县制,即“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杨树森:辽史简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辽代的部族制,是从辽太祖建国前后开始的

33、。7辽太祖把包括契丹人在内的游牧民族重新改编后,便实行了部族制。所谓部族制,就是把辽朝建立前后俘虏并降服于契丹的各部落,通过改编,使其成为与契丹部落相近的部落,给予和契丹人同等的待遇,把他们编入部族制内,用契丹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这种部族制,打破了先前部落的狭隘性,加强了契丹内部的联系。把契丹和其他民族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民族界限,为契丹社会发展提供了条件。有学者即认为, 部族制在辽朝官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致形成了这样一个统治圈:最里层是辽内四部族,包括遥辇九帐族,横帐三父房族,国舅拔里、乙室己部和国舅别部。遥辇九帐族是遥辇氏部落联盟九个联盟长的后裔,由遥辇九帐大常衮司管理;横帐三父房

34、族是从迭剌部分出的阿保机的亲族,由大内剔隐司管理;国舅拔里、乙室己部和国舅别部是外戚萧氏的亲族,由大国舅司管理。辽内四部族构成了辽朝统治核心。第二层是四大部族,包括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和奚六部。这四大部族是辽朝的统治支柱,其首领皆称大王。第三层是四十八小部,即辽史所称的“四十九节度”,包括品部、楮特部、乌隗部、突吕不部、突举部、涅剌部等六个契丹部落和遥里部等四十二个非契丹部落。这四十八部是辽朝的统治基础。第四层是统治较为松散的非契丹部落,与辽政权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凡大部族,即设有某部大王、左右宰相、某部太师、太保、太尉、司徒等官,下设节度使司,置节度使、副使、判官等;设详稳司,置详稳、都监

35、、将军等。如为小部族,则只设某部司徒、司空,也设有节度使司和详稳司。部族之下有石烈(视同县),设令稳;石烈之下有弥里(视同乡),设辛衮等。 王滔韬:试论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及其发展演变 ,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第1卷第2期。可见部族制的组织严密性。州县、头下州县制。辽朝在灭渤海国和占领幽云十六州后,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封建制度。在燕云地区,仍沿袭旧有的州县制,州设刺史、同知州事;县设县令、县丞等官。在其他地区,也大抵采取唐制实行州县制。在辽代地方州县中,实行的则是“头下军州”制度。这种“头下军州”制度是对俘掠来的汉人和渤海人所用的统治方法,是辽代特有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契丹仿照唐制而

36、建立的私人州县,作为贵族和官僚的领地和私有奴隶。除了皇帝之外,皇后也有自己的头下州县。这些俘户州县,实际上就是奴役外族奴隶的据点。8皇帝、皇后以下的各级契丹贵族,从阿保机时起,也都允许他们各自占有奴隶,建立这样的据点。辽史记载:“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牲口(奴隶),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 脱脱:辽史卷 37,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也就是说头下军州的设置,只限于横帐诸王、国舅、公主,他们可将分得的或所掠来的汉人和渤海人等聚居起来,安排在适于农耕的地区,各自建立州县,作为自己的私城,而这些私城在经过皇帝给予州县

37、之名之后,才正式成为“头下军州”。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由朝廷任命外,其他都由建军州的贵族自己任命;州境内的税收,除酒税需交纳政府外,其他税全归本州的贵族。而一般身份较低的奴隶主,虽然不能私建州城,但他们仍有自己的奴隶和“头下”,按俘户的多少,可区分其等次,依次为州、军、县、城、堡。因此,在辽朝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头下”城堡,聚居着俘获的奴隶,供大小奴隶主们奴役和剥削。辽代的州县和头下州县制,在设官职方面也较为混乱,有节度使统辖的州,有由刺史统辖的州,也有府和节度史分别管辖的刺史州和县,特殊的州还设有防御使、观察使、团练使的。这种局面是由于辽朝的官制兼采杂用唐、五代及宋制度而设置造成的。三、体

38、现“因俗而治”特色的辽代官制之先进性分析公元1012世纪,崛兴大漠的契丹族建立起一个“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信威万里,历年二百” 脱脱:辽史卷2,太祖纪下赞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的强大国家。究其原因,固有很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这个民族能与时俱进,博采众长,进而创立起符合自己国情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统治制度。面对极其严峻的国内和周边形势,契丹统治者在保留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主动吸取中原文化优秀成果。史载:“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之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39、。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9辽朝制订的“因俗而治”国策不失为一种创造,适应了辽朝境内多民族、多种生产关系和多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历史条件,辽朝统治者采取了承认和保留的态度,既未将落后的政治制度强加于先进的地区,也未将先进的政治制度强施行于落后的地区,而是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在诸多领域中推行“因俗而治”的国策,有效的解决了同一政权统治多民族的问题,尤其是对汉人的统治,仍实行他们已经习惯了的中原制度,从而较好的协调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特别是这种制度使辽朝官分南、北,南、北面官制度又对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现出了其某种程度上的先进性。1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和稳定统治政权。辽朝实行

40、的南北面官制度使官分南、北,标志着辽朝统治机构的正式确立。南面官是为了统治汉人而仿唐朝制度设立的;北面官制是辽代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制度。分布在辽朝境内的许多民族,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社会形态各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致说来,辽初,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是以契丹族为主体,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尚处在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末期,是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其他如奚、阻卜、敌烈、室韦等族亦如此;辽东和长城以南则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已处在发达的封建社会,从事农耕经济,过着定居生活的渤海人和汉人,很显然,实行奴隶制的契丹人,要对实行封建制的汉人和渤海人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统

41、治,是殊为不易的。采取单一的以辽朝奴隶制为主体的统治方式抑或单一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统治方式,都是行不通的。这就使辽朝统治者以极其理智和务实的态度,从实现辽朝统治的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采取南、北面官制的统治策略,建立了两套统治机构、两套办公衙署,即南、北面官,分别统治管理长城南北的汉人、渤海人和契丹人等。这对辽朝政权的稳定和民族关系的缓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在两套官僚系统的统治管理下,各民族都能够各按其俗,各守其业。南面官主要是由汉人担任,所以他们必然会依照中原的统治方式,管理从事农耕的汉民,所以从辽太宗时起辽朝不断出现了保护农田的诏令。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契丹民族也注重畜牧业的发展

42、,最为著名的便是辽朝的群牧制度了,所以,辽朝专设有管理国家群牧的机构和官职。所谓群牧,就是选择最好的草原所建立的国有牧场,由政府设官统一管理。辽朝在北面官中专门设有管理皇家牧群的机构,叫某路群牧使司,其官有群牧使、副使等官员。这样,契丹社会的汉人和渤海人在两套官制管理下,各自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上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这样就保证了契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并且很好的协调了民族关系,使辽朝能够快速发展起来。2有利于农、牧业经济共同发展。10阿保机通过对中原的战争,俘获了大量的汉人。他对先后俘虏和迁入的汉人基本上采取了汉人的州县统治方法。在新建立的州县地区,汉族人民虽然还受着契丹贵族的统治和奴役,处于农奴地位,但契丹统治者不能也不可能改变汉族农民的农业经济生活,所以他们依然保留着汉族的习俗,从事农业生产。辽朝在灭渤海国和占据幽云十六州后,拥有了大量的农耕人口和大片的农耕土地,使辽朝的经济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