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中医.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4909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之道中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庸之道中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庸之道中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庸之道中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中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之道中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庸之道-中医在中华五千年中,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文明古国,为世界,为整个人类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医,无疑是其中绚丽的瑰宝。生于斯,长于斯,中医自然而然与古老的中华文明密切相连。在日常生活及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字贯穿其中,熠熠生辉-“和”。正如奥运会开幕式展现的那样,“和”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核心。为达到“和”,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中庸”。希望做事能不偏不依,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以达到人与人,人与物的统一,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中医,讲究人体内的和谐,以及人与外界的和谐。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和”是其核心。正如人言,中医认为患病就是体内和谐遭到破环,而治病就是为使体内达到和谐,

2、而健康就是体内和谐平衡,各功能器官有序协调。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其实也就是一种中庸之道,适中合宜,以求平衡。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庸之道,看到许多和的身影。在中医整体观念中,人被认为时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一个和谐平衡的整体,人健康与否就在于体内是否平衡,是否达到“和”。 人体的结构是互相联系的,也是不可分割的,这是结构上的和谐;人体的各种功能也互相协调,彼此为用,这则是功能上的和谐。而体内如果自身发生病变,或则体外邪气入侵,都会出现平衡被打破说的情况,这时人也就处于患病状态了,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使体内达到“和”,“和”则病除。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我们不仅要做到体内平衡

3、,同时还要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也就是中医的整体衡动观。中医的阴阳理论也很好体现了中庸之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中医深受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影响。在中国古代,阴阳学说被用来解释世界,是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也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

4、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正是阴阳的运动变化,此消彼长,始终保持“和”,才使人体健康,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而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这就更明显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环环相扣,相生相克,达到一种平衡。在中医中,又有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分

5、类,将自然界分为:五味,五色,五方,五季,五化。而将人体分为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而又以木代肝,火代心,土代脾,金代肺,水代肺,又根据五行的生克,来对人体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而五脏又相互关联,维持平衡。当人体平衡丧失或被破坏时,就根据此理,采取抑强扶弱,极力维持此平衡。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医的中庸之道,不仅存在于理论中,在历代实践中,它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医圣张仲景不仅制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他“论治”的独特疗法。李儒科 医圣张仲景 P85 湖北长江出版社 1998年在他的伤寒论中,就有温良兼解的汗法,因势利导

6、的吐法,缓急皆备的下法,善于调解的和法,清热除烦的清法,温中回阳的温法,渐消缓散的消法,虚损补益的补法。这八大法,皆蕴含有中庸之道的妙用。过盛则汗之,吐之,清之,消之,不足则和之,温之,补之。正所谓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就为一个“和”字。在张仲景的方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庸之道。李儒科 医圣张仲景 P261 湖北长江出版社 1998年 A、泻心汤 泻心汤是仲师方,黄芩黄连及大黄。热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静自安康。其中就是太盛,导致热迫血行,而通过泻心,用黄芩,黄连等降火,以达到火平血静,使人体安康祥和。李儒科 医圣张仲景 P255 湖北长江出版社 1998年B、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汤法良,

7、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效能彰。在这首方歌中,提到的石膏汤是有清热泻火,发汗解表作用的。由于体内失衡,导致肺热气喘,此时,就需要泄之,而就用此方疏泄之,使体内从新达到平衡,使之“和”。在古时一些古方,一些案例中,中庸之道也有很好的体现。徐荣庆 卞德 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P132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朱监薄子,五岁,夜发热,晓即如故。众医有作伤寒者,有作热治之,以凉药解之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他医以铁粉丸下涎,其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饮。钱式曰:不可下之。乃取白术散末一两,汁三升,使任期意取足服。朱生曰:饮多不作泻否?钱曰:无生水不能作泻,纵

8、药不足怪也,但不可下耳。朱生曰:先治何病?钱曰:止渴治痰,退热清里,皆此药也。至晚服尽。钱看之曰:更可服三升。又煎白术散三升,服尽得稍愈。第三日又服白术散三升,其子不渴无涎。又投阿胶散,二服而愈。 在这个案例中,小儿喜欢睡是脾气困乏;多涎,则是土不治水,都是体内平衡被打破。而前面那个医生,先投凉药,已损其脾阳,而又用铁粉丸想要镇坠下涎,这是又一次虚之,本来已经虚了,不补反重虚,当然无法恢复体内平衡了。而钱乙取七味白术散键脾生津,使脾胃得复升降之权,则虚热也就好了。在此处,钱乙同样发挥中庸之道,注意平衡体内,虚则补之。钱乙还确立了五脏辩证纲领,将阴阳五行很好地用到了治病救人上。徐荣庆 卞德 历代

9、名医医术荟萃 P257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在另一例中,根据儒门事亲火形记载:一臾年六十,值徭役烦扰,而暴发狂,口鼻觉如出行,两手爬搔,数年不已。戴人珍其两手,脉皆洪大如缰绳。断之曰:口者,胃之上源也。鼻者,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頞之中故其病如是。夫徭役烦扰,便属火化,火乘阳明经,故发狂。故经言阳明之病,登高而歌,弃农而走,骂詈不避亲疏,又况肝主谋,胆主决,徭役迫遽,则财不能支,则肝屡谋而胆屡不能决,屈无所伸,怒无所泄,心火磅礴,遂阳明金。然胃本属木,而肝属木,胆属相火,火随木气而入胃,故暴发狂,乃命置燠室中,涌而汗出,如此三次。内经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良谓此也,又以调胃承气汤半斤,

10、用水五升,煎办沸,分作三服,大下二十行,血水与瘀血相杂而下数升,取之乃康。以通圣散调其后矣。张氏根据上诉描述,“便属火化,火乘阳明经”“ 心火磅礴,遂阳明金。然胃本属木,而肝属木,胆属相火,火随木气而入胃”,判定是由于徭役过度,导致老汉气得急火攻心,火太盛。所以本案先用汗吐,后用下之,使火热之邪,随汗吐下而去。这样就使其体内重新达到了平衡,这样就将病治好了。徐荣庆 卞德 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P670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而在另一例中,据幼科铁镜卷五记载:同邑绅徐梅宣公郎,痘后四十天,大便闭有七日,他医以承气汤授之。予舅氏时在徐宅,力荐请予。往视之日,血虚之极,幸未通利,通则不可药矣。梅宣且

11、幸且疑,硬用四物汤一服,便出乃溏粪,带白色。梅宣拍案叫绝曰:一望则知,神何至此,前庸手几败乃事。此望色审窍,知非肺热一险也。在此案中,梅宣痘症愈后,阴血津液受伤,血津稀少,不能使肠道润畅,通便。所以大便结在一起。夏大夫用四物来补血养阴,所以服后使大便通畅。知其阴损,则补阴,滋阴养血,体现了中庸之道。最近一段时间兴起的养生热中,出现了一个叫张悟本的大师,出了一本养生学著作,又大开讲学之风,还办养生咨询所,一时间风光无限。他宣称从中医中找养生之方,号召大家多吃黄瓜绿豆,一时间搞得市场上绿豆等农产品脱销,物价飞涨。后被证明他不过是个欺世盗名之徒。其实从他给人们的建议中,从他开的方子中就可以发现他的漏

12、洞,他让人们最好一天吃三斤绿豆,来泻火养生保健。但我们知道,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多吃,我们根据中医来看,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能过火。众所周知,喝3/4碗绿豆汤就差不多了,吃三斤绿豆别说是火气了,练精气也顺便泄了,这明显与中医中庸相悖,这是伪中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我们补品吃得过多,我们会感到浑身燥热,满脸通红,有时还会流鼻血,这就是我们体内平衡被破坏了,“和”已经被打破了。如果你此时去看中医,中医医师会给你开些泻火的药,帮你降温消火,使你体内重新平衡。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古人为人处事的原则。而在中医中,中庸思想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在整体动衡观,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中,还是在医学医案等治病救人的临床实践中,都可以看到“和”的身影。可以说中医的中,很大程度上有中庸的意思。中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用中庸之道,是人们体内维持或恢复平衡。 引用及参考书目:中医文化对谈录 张大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中医文化谈 吴中云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中医文化常识 李麟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年皇帝内经 张大生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9年中医理论概说 吕维柏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年医圣张仲景 李儒科 湖北长江出版社 1998年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徐荣庆 卞德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