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让诗韵走进课堂.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508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让诗韵走进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文:让诗韵走进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文:让诗韵走进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让诗韵走进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让诗韵走进课堂.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诗韵走进课堂泊船瓜洲教学反思9月16日,根据学校教研组安排,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教研专题,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教学这首诗歌,我除了围绕教研专题,还试图从新课标中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出发,确立了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教学目标,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是:1、抓字眼,明诗意;2、创情境,入诗境;3、巧过渡,悟诗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总结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一、抓诗眼,明诗意

2、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名读,正音:间、重、还.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尽管如此,本环节的教学仍然不能马虎,这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二、创情境,入诗境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

3、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资料的补充、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本环节的教学,我从绿字入手,“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抓文眼“绿”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

4、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接着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或是诗句描述出来。学生积累的诗句还真是不少,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2、指导诵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针对五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的情况,我用现代媒体手段来展现江苏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来了解三地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

5、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3、出示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诗人的家乡这么美,他又如此的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他为什么还要离开呢?”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

6、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导致失败,因此,王安石于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辞去相职。第二年,又被神宗皇帝拜为相职。这首诗正是作于诗人第二次赴任的路上。)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用一段深情的旁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1075年,年逾五旬的作者站在瓜州渡口,他遥望故乡,不忍离去,因为他一旦离开,皓月当空,他再也不能和诗友饮酒吟诗,所以他怎能不感叹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他一旦离开,阳春三月,他再也不能和好友踏青郊游,他怎能

7、不感叹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一旦离开,华灯初上,他再也不能和家人共享天伦,他怎能不感叹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只有这样一咏三叹,才能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鸣。4、诵读全诗,升华感情。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通过听范读和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使学生的情感回归到诗的本体上来。为了渲染课堂氛围,我在悠扬的思乡曲中激情导读:九百年前,诗人王安石站在瓜州渡口,带着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含着对前途无法预知的迷茫,千般愁绪,万般滋味,无法言说,只化作一首诗,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作者的心声吧(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细细品味藏在

8、诗文背后的故事。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他们也有倾诉的欲望,唯有朗读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心情,所以,我必须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还是那支曲子,还是那段话,只是稍作变化:九百年前,诗人王安石站在瓜州渡口,带着对家乡深深的依恋,含着对前途无法预知的迷茫,千般愁绪,万般滋味,无法言说,只化作一首诗,让我们和作者共诉心声学生接读全诗。学生此时配合默契,让我感动不已。三、巧过渡,悟诗情本节课过渡语精妙,为诗韵课堂的成功创设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如开课伊始,我在播放了故乡的云一曲后,这样过渡:“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一首故乡的云将我们的心带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家乡。家乡,对游子而言,更是最温馨、

9、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从今天起,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组课文,一起去感受那浓浓的乡情吧。在学生自读了单元导读之后,这段话又从我口中蹦出:思乡,是一种平凡而伟大的情感,它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读三首思乡的诗词古诗词三首。在总结全课时,为了回应开头,同时加深学生对乡愁乡情的感悟,我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将来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离开家乡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也会觉得家乡是我们心中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一起背一背这首动人的诗篇吧这节课能成功开

10、展,得益于以上几点,但本课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1.课堂教学容量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受到牵制。由于本节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的教学,而古诗是看似简单而内涵丰富的文章,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去补充文本,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课堂上就多次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整个课堂教学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在顺利进行,缺乏精彩生动的课堂生成效应。2.课堂缺乏个性化的朗读展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得没错,可是本节课的“哈姆雷特”却少之又少。我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总是“一呼百应”,众口一词。比如,在介绍完王安石的写作泊船瓜洲的背景之后,我问道:“作者马上要远离家乡,去京城赴任,你能体会他

11、此刻的心情吗?”第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他很依恋家乡,舍不得离开家乡。”在他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之后,其他的同学便人云亦云,根本没人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免是人心生遗憾。3.教师的朗读指导力度不够。在评课时,老师们普遍指出,本节课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力度不够,对此缺点的指出我欣然接受。其实,一直以来我在课堂上对朗读的指导都显得较为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自己不能用活教案不能用活教材,无法走出用教案教的思维定势,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缺乏灵活机智的应变本领。尽管我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亟需我想办法提高效率。总之,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并能得到很多中肯的评价,于我来说,既有付出后回报的感动,也有努力后进步的欣慰。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对古诗教学方法上的理解不透彻,对学生的关注不,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今后探讨,研究,再更好地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