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胡注表微》——兼谈经世史学的现代形式.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5154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通鉴胡注表微》——兼谈经世史学的现代形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通鉴胡注表微》——兼谈经世史学的现代形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通鉴胡注表微》——兼谈经世史学的现代形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通鉴胡注表微》——兼谈经世史学的现代形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通鉴胡注表微》——兼谈经世史学的现代形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通鉴胡注表微兼谈经世史学的现代形式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宋代“经世史学”的天空群星灿烂,司马光及其所编撰的资治通鉴(下简称通鉴 )则是其中最明亮的一颗。宋末元初的学者胡三省(字身之)以通鉴为文本,撰著 资治通鉴音注(以下简称通鉴注)发扬了司马光“经世史学”的精神,将评注史 书的学问推入新境界。但这颗对宋代“经世史学”具有意义的新星,长期被浮云遮 蔽,直到上世纪40年代,史学家陈垣(字援庵)先生撰通鉴胡注表微(下简称表微 ),通鉴注才显现出光辉。援庵先生遭遇沦陷敌后之痛,深感胡三省的爱国情怀及学术抱负与己相通,遂以通 鉴及通鉴注为文本,作通鉴胡注表微。他在通鉴胡注表微•小引中说:

2、“然身之岂独长于已哉,其忠爱之忱见于鉴注者不一而足也。今特辑其精语七百数 十条,为二十篇,前十篇言史法,后十篇言史事,其有微旨,并表而出之,都二十万言 。庶几身之生平抱负,及治学精神,均可察见,不徒考据而已。”在指出通鉴注是 “经世”之著的同时,说明自己的著述也是为“经世致用”。笔者以为,通鉴胡注表微在继承经世史学传统的同时,还为今人提供了“经世史 学”的现代形式。面对眼前考证独秀的史坛,重读陈垣先生的通鉴胡注表微,对我 们今天如何治史,应有所启迪。一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规模宏大,其目的却不复杂。其一,为皇帝提供经验 。其二,为读书人提供简明的历史读本。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他即表示

3、将“略 依左氏春秋传体,为编年一书,名曰通志,其余沉冗之文,悉删去不载,庶几 听览不劳而闻见甚博”。1在呈进资治通鉴的进书表中则申明:书中“专取 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内容,可使皇帝“监前世之兴衰, 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 ,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慎重说明其书可为现实提供镜鉴。以司马光之勤学,“少时惟得高氏小史读之。自宋讫隋,正史或南北史,或未尝 得见,或读之不熟”。2等而下之者又怎样呢?刘恕在通鉴外纪的序中说:“本朝 去古益远,书益繁杂,学者牵于属文,专尚西汉书,博览者乃及史记、东汉 书,而近代士

4、颇知唐书。自三国至隋,下逮五代,懵然莫识。承平日久,人愈怠 惰。文简而易明,玄言虚诞而近理,功省易习,陋儒莫不尚之。史学浸微矣。”可 见,史书难读,已影响到当时的学风。有感于此,司马光表示:“春秋之后,迄今 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余卷,诸生历年不能竟其篇第,毕世不暇举 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予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迄五代, 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书。”3他将撰著史书视为培 育学人,扭转学风的必要手段,目的当然还在于“经世”。司马光在神宗时期与王安石的政治斗争中,是个失意者。他执着坚持重农、简政的思 路,因而对王安石主张加强官营商业与强化财

5、税政策持否定态度,对王安石改革的负面 影响也看得多些。于是,在通鉴中,他就不仅选取了不少保障民生的史例,还以“ 臣光曰”的史论形式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意见。通鉴以“陈古证今”的形式,蕴含着 更为现实的政治指向。这在涑水记闻一书中,则有更明确的体现。4司马光治史 ,始终是紧扣“经世”这一主题的。通鉴“陈古证今”而有经世的效果,与司马光在编撰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有关:第一,据撰著目的与体例确定陈述内容。司马光确定其读者为皇帝及政治精英, 又以编年为史书体例,故通鉴“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 戒者”,即以涉及政治得失、制度优劣、百姓疾苦、社会风气的史事与言论为主要内容 。对、及社会生活

6、的具体内容等,则多略去。第二,力求论必有据。司马光注意通过对史实的具体描述与评论,将自己领会的“仁 学”本质表现出来。如在记述荀之死后,复加评论,评论举称管仲之仁“ 大济生民”,而论证荀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6言必有据,使其 论说具有说服力。第三,书“考异”以见存真求是。通鉴成书后,他再作通鉴考异,以证明他 没有盲从前人,更没有篡改史实,在通鉴中勾勒的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去伪存真的 细致筛选。这便是通鉴能发挥其功能的支撑点。陈先生指出:“古人通经以致用。温公论唐事,而身之以为为熙、丰发,陈古证 今也。”5陈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陈古证今”四字,即是他对“经世史学”一种基本 形式的概括。二胡

7、三省继承司马光“通史致用”的精神,用一生精力完成了通鉴注。他在通鉴 注中不仅训音义,考地理,释制度,正谬误,补遗阙,还发议论,抒感慨,在考据与 注释的形式中,蕴含着“经世”的理想与抱负,有着“陈古证今”的功能,为注史之作 开创了新局面。援庵先生身陷敌后时,“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时的心情,感叹彼 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因此决心对胡三省的生平、处境,以及他为什么注 通鉴和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他自己的意志等,作了全面研究,用三年时间写成通鉴 胡注表微二十篇”。7陈先生用这段文字说明自己不仅叹赏通鉴注的创新之举 ,更赞赏通鉴注有“陈古证今”的效用,而身世相近,心情相通的感慨,使自己不 能不继通鉴

8、注而作表微,以“陈古证今”也。陈先生重视通鉴注“陈古证今”的功能,与他的人生选择相关。他由早年的反清 志士转而学医救人,再由从政到研究史学,救国拯民的行为从重实际而向“立言”转化 。自1917年发表元也里可温教考而蜚声海内外后,他治史始终未离“事功”的目的 。刘乃和先生说,“他(援庵)原治乾嘉之学,以考据为主;后治经世之学,注意事功; 北平沦陷时,著重排斥降人,激发故国思想,以尽报国之道,表微就是这时所写的 代表作”。8可见陈先生因治经世史学,而有在国难中读通鉴注,作表微的 激情。刘乃和先生描述援庵先生表微时的心情说“写胡三省唏嘘、长叹之情,正是 我援师的痛心悲戚之处;写其亲闻、亲睹、亲值之事

9、,也正是我援师所亲身的经历;写 其自况、自寓、鉴借之言,也正是我援师自勉自励的话语。”8援庵先生在写作中, 已将自己与胡三省融为一体。然而,胡三省抱忠忱关爱之心,以考订史实“经世”的苦 心,被湮没、误解了600余年。陈先生既与胡氏有异代同悲之感,对此焉能不生叹惋之 情?他在表微•解释篇中感叹:“鉴注成书至今六百六十年,前三百六十年沉 埋于若无若有之中;后三百年掩蔽于擅长地理之名之下,身之可谓真隐矣。”这是以胡 氏被人误解为例,提醒后学应务必注意经世史学家在“陈古证今”的形式下,发挥的是 经世作用,不能单论其考据的成就。这自然也是夫子自道。表微既以“陈古证今”的形式求经世目的,在考证的形式下便闪耀着经世史学的 特点:一是“未尝忘情政治”。陈先生说:“身之生平不喜滕口说,不喜上书言时事, 国变以后,尤与政治绝缘,然其注通鉴,不能舍政治不谈,且有时陈古证今,谈言 微中,颇得风人之旨,知其未尝忘情政治也。”9二是反对读死书。胡三省在鉴注 中一再引庄子语,讥讽读死书是只知“古人之糟粕已矣”,对此,陈先生揭示其含义 说,“为读书徒考古而不能验诸今者戒也”。10三是为劝戒之用。陈先生说:“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