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二).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5157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二).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研究(二) 【摘要】郭店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上不要有为”。郭店老子乙,在内容上,与郭店老子甲相对独立,各自成篇。郭店老子甲论述以“道”治国,郭店老子乙“言之用”。在文字上,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的章节虽只稍有不同,但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政治主张却大不相同。【关键词】政治理想;反对贪欲;大治天下;郭店老子乙的政治理想;郭店老子乙存简18枚,简长30.6厘米,390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59章,48章上段,20章上段,13章,41章,52章中段,45章,54章。郭店老子乙,在内容上,与郭店老子甲相对独立,各自成篇。郭店

2、老子甲论述以“道”治国,郭店老子乙“言道家之用”。在文字上,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的章节虽只稍有不同,但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政治主张却大不相同。郭店老子乙以为道、守道为中心,“言道家之用”(即言道家如何才能有所作为)。B11-19,21-24,31-7为第1章,以农夫治田务为譬谈如何“治人事天”,指出“道”是使国家永葆青春的法则(长生久视之道)。B38-24,41-7为第2章,B48-25,51-10第3章,B511-23,61-18,71-19,81-23为第4章,2-4章从三个方面谈如何以道修身,认为“为道者日损” 是以“道”修身的重要途径、“绝学”(反对上对下施行教化)以顺其自然是对以“道”修身

3、的外部要求、抛弃私己之心(及吾亡身,或何患)爱身自重是对以“道”修身的内部要求。B91-27,101-19,111-22,121-17为第5章,强调“道亡名”难以认识,引古语以说明如何体道、成德。B131-20为第6章,谈如何守“道”,认为“闭其门,塞其兑”是守“道”之要。B1321-23,141-23,151-2为第7章,揭示事物相反相成、相互为用的辩证法,强调政治上有为。B153-22,161-25,171-17,181-20为第8章,指出道家以“道”修身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清静”(清廉恬淡)这一作人和治人的原则,并以此治天下,克服贪欲使天下安定。1、反对消极、退守、无所作为,主张积极、进

4、取、大治天下春秋(公元前770-476年)以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代表与农民相对立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已充分认识到“人”的作用,而且让平民进入仕途,给奴隶以自由,“人”的地位和社会价值受到重视。这就是形成时期具有人本思想内涵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先民是特别相信天命的,虽然作为人格神的“天”的思想,早已开始动摇,但是对“天”的敬奉却有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作为万物的主宰的“天”,仍然是人们事奉的对象。这便是道家天道哲学的思想基础。郭店老子乙“治人事天,莫若啬” 正是春秋时期重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事奉作为万物主宰的“天”的哲学概括。如何“治人事天”?郭店老子乙以农夫

5、治田务为譬,提出了“积德”和“莫知其极”两个条件。所谓“积德”,就是积累行之所得。农夫多积累行之所得,可以治好田务;为道者多积累行之所得,在治人事天的活动中便可无往而不胜。“莫知其极”,是对为道者而言的。为道者在治人事天的活动中,其所以能无往而不胜,是因为知道“道”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能守“道”并能按“道”的原则去做。“积德”是“知道”的前提,不多积累行之所得(重积德),就不可能知“道”。“道”作为万物的本体,它是一种形而上的超验的存在,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它是对古代先民占人、占天、卜世、卜吉所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的哲学概括,是以古之“圣人”的“行之所得”为依据的。后世对根据古之“圣

6、人”的“行之所得”所概括出的社会生活法则的认识,如果不多积累自己的行之所得那是难以想像的。因此,郭店老子乙特别强调“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多积累行之所得而“治人事天”,充分表现了春秋道家积极应世的态度。面对”礼崩乐坏”、贪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郭店老子乙主张以天道治国,表达了希望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郭店老子乙多积累行之所得而“治人事天”的治世思想,在今本老子中却变为消极、退守、无所作为的思想。郭店老子乙第1章中“夫唯啬,是以早备”是一个因果关系复句,今本老子第59章中却改为“夫唯啬,是谓早服”(由于“啬”,才能遇事从容,早作准备)。“啬”成了战国道家“无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吝啬,应当

7、用的财物舍不得用)。任继愈先生指出:今本老子第59章“提出了统治人、事奉天的一条原则啬。总的精神是积蓄力量,不该做的事尽量不做。这是一种无为、消极、退守的政治倾向。老子(按:指战国老子)认为维持生命的长久,维持国家的统治,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今本老子的这种消极、退守、无所作为的思想,与郭店老子乙“重积德”(多积累行之所得)、大治天下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是没有共同之处的。2、反对患得患失,主张爱身自重“治人事天”是春秋道家对社会有所施为的积极表现,而积“德”、知“道”则是道家对社会有所作为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积“德”、知“道”而对社会有所作为,所以春秋道家特别注意修身。以道修身是“言道家之用”的

8、核心内容。如何以道修身?郭店老子乙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1)损之或损,以至亡为。(2)绝学而顺其自然。(3)抛弃私己之心,爱身自重。“为道者日损”是以“道”修身的重要途径。所谓“日损”,就是一天比一天更严格地自我贬损。“损”,有降损、自克义,也有贬损义。降损,谓谦恭自下。自克,自我克制,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克制私欲。贬损,即贬抑、贬低,不自傲于人。“为道者”通过“日损”而修身,“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使自己合于“道”。“亡为”,即“无为”,是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中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如果道家以“道”修身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

9、便无所不能为(亡为而亡不为)。其所以无所不能为,就是因为能清静自守而合于“道”。“绝学”,犹言弃学(教)。意为反对上对下施行教化,主张顺其自然。这是对以“道” 修身以达到清静自守境界外部的要求,也是自我修身的要求。道家认为只有绝弃上对下的教化而顺其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无忧无虑。有教化便有尊卑,有尊卑便有“唯与呵”,便有教化者所认为的“美与恶”。其实“唯与呵”、“美与恶”并无多大差别。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产生、发展,占有土地的新、老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在私有土地上耕作的逃亡奴隶转化为佃农。不管怎样变化,奴隶主贵族要压迫奴隶,封建地主绝不会放弃对农民的剥削。奴隶主贵族也好,封建地主也好,他们都希望被剥削者伏伏贴贴、唯唯诺诺。如果被剥削者稍有不满,哪怕是大声对他们说话,他们也会认为是大逆不道。被剥削者顺从剥削者,甘愿受其剥削,剥削者就认为是“美”(善),稍有反抗便认为是“恶”(不善)。如果从被剥削者的角度看问题,“美”并非“善”,“恶”并非“不善”。所以说“唯与呵”、“美与恶”并无多大差别。如果没有什么剥削者、被剥削者,大家都顺其自然,人人平等,则无所谓“唯与呵”,也无所谓“美与恶”,人们自然无忧无虑了。顺其自然,人人平等,清静自守,便可天下太平。就自我修身而言,不能把自己放在老百姓的对立面,处处以教化者自居,应绝弃教化他人的念头,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只有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