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人物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540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记》人物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琵琶记》人物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琵琶记》人物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琵琶记》人物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琵琶记》人物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琵琶记》人物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记》人物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琵琶记人物分析汉语言文学(师范) 0801401005 张芳梅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其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而琵琶记在此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把“负心汉蔡二郎”改为“全忠全孝蔡伯喈”,这样的改变符合了元末的时代潮流。元代科举一度中断达七十馀年,终元之世,考试制度时兴时辍

2、。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与此相联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作者在开篇的时候写道:“古往今来,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才子佳人,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要体现“风化”,表现社会状态,彰表“孝子”和“贤妻”,

3、同时赞扬了友邻互助的侠义风范。一“全忠全孝”蔡伯喈。蔡伯喈原是看淡功名利禄的,本想着“甘享清平,力行孝道”,但是在老父“人生须要忠孝两全,方是个丈夫”的逼迫下,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他不得违抗父命,只得离乡背井去赶考,盼着有一天可以“脱白挂绿”、“济世安民”、“光耀门楣”,却没想到这样的离开是之后所有悲剧的开始。中了状元的他被牛丞相招赘,又得皇帝的赐婚,不得违抗君命,只得想着“待三年期满”,便可“双双两个归昼锦”。在牛府中,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整天闷闷不乐,思念家中的双亲和新婚离别之妻。他的这些表现,都体现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下软弱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他既放不下现在如花似玉的娇妻,

4、也放不下在家行孝道的糟糠之妻;既想回乡照顾年迈的双亲,又惧怕牛丞相的势力;既不愿意做官,又不敢违抗君命。他就这样处在矛盾之中,无法自拔,无法解脱,这使得他整天抑郁不快,而又不敢对人倾诉,不敢发泄他的情绪。只能“诉请荷池”,只能在中秋之夜对月空叹,只能这样优柔寡断、委曲求全。他努力按照封建伦理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从君从父的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他的软弱性格与封建纲常伦理一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不敢直面人生,不敢坚持意愿,不敢与不合理的现实作斗争,他们总是在压力面前回避退让,或是采取

5、驼鸟式的方法自我安慰,或是在统治势力与封建伦理所允许的范围内寻找调和的办法,结果往往陷于悲剧的境地而难以自解。因此,蔡伯喈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二“有贞有烈”赵贞女。赵贞女是封建社会女性的典型形象。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竭尽全力奉养公婆,后又“祝发买丧”,麻裙包土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爱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优秀品德:孝顺、贤良。琵琶记的难得之处,不仅在于塑造了这样一个贞洁孝妇的形象,还在于它将这个孝妇的形象塑造得极为丰满,有血有肉。她不仅仅是如菩萨般那么高尚纯洁、遥不可攀,她还是一个有真情实感的普通妇人。赵五娘的初愿,是“偕老夫妻,长侍奉暮年

6、姑舅”,甘守清贫的生活,只求夫妻和美,家庭和睦。但她是一个封建妇女,她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她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像丈夫赴试这样的大事,她根本不得插手,她只能遵从他们的决定;她虽然曾经埋怨公公的逼试,要拉伯喈去向公公劝说,但欲行又止,深怕被责“不贤”,被说迷惑丈夫。蔡伯喈被迫赴试后,照看公婆的责任全部落在她的身上,使她落到了不得不做孝贤媳妇的境地:“也不索气苦,也不索气苦,既受托了蘋蘩,有甚推辞?索性做个孝妇贤妻,也得名书青史,省了些闲凄楚!”礼教的熏陶,家庭的责任,使她不得不咬紧牙关,只能干脆以做个“孝妇”自解,“索性”两字,充分说明了她的无可奈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她对婆婆的猜疑有过怨恨,所以才

7、有了“糟糠自餍”,将自己比作那“吃尽控持”的糠,得出了“这糠啊,尚兀自有人吃,奴家的骨头,知他埋在何处”的感慨,将她的苦楚描绘的淋漓尽致,实在是令人心生怜悯。说到造成赵五娘人生悲剧的源头,无疑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作者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隐痛,是一种难言的痛,“便埋冤杀了,也不敢分说”的苦楚。三“施仁施义”张广才。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成功的配角就是张广才了。,作者给他的定位是“施仁施义”,是作为一个侠客的形象出现的,他的形象里隐藏着作者对人世温情的呼唤,有着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本质目标。他与蔡伯喈家只是邻居,但却在受了蔡伯喈之托后,几次相助,即使是在饥荒之年也没有只顾自保,时常接济赵

8、五娘,宽慰蔡伯喈双亲,在蔡伯喈双亲去世之后,帮助赵五娘办理后事。特别是赵五娘要上京寻找蔡伯喈的时候他的那番嘱咐,那番关切,更让人感到了温暖,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人难自保的时候,他还是竭尽所能的帮助一个弱女子。施恩不望报,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始终将“侠义”作为自己的人生道德标准。可以说,张广才的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的美好的、完美的市民形象,作者借张广才的行为来教化民众,服务封建统治,使封建统治能够平稳地发展。除了这三个重点描写的人物形象之外,作者还塑造了其他的一些生动的形象,比如“几言劝父”的牛小姐,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形象,也是封建社会善良贤德的女性的代表。琵琶记作为元末南戏的代表,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没有仅仅通过言语行为等外在的表现来体现人物性格,还充分地进行了心理描写,这也是一个成功之处。所以说,高明的琵琶记在继承先代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实际,将元代的南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值得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