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叶与根——谷建芬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旋律分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547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 叶与根——谷建芬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旋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word】 叶与根——谷建芬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旋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word】 叶与根——谷建芬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旋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word】 叶与根——谷建芬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旋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word】 叶与根——谷建芬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旋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 叶与根——谷建芬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旋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叶与根——谷建芬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旋律分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叶与根谷建芬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旋律分析2007年第O8期(总第142期)世纪桥SkiJiQiaoNo.08,2007(GeneralNo.142)叶与根谷建芬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旋律分析徐静蒋(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湖北武汉430060)摘要:在音乐诸多的构成要素中,旋律无疑是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人们欣赏音乐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旋律在创作过程中也较多地受到人主观感受的影响,这就使得旋律成为音乐中最直接表达思想情感的部分.谷建芬创作的绿叶对根的情意,运用多种旋律写作手法,将叶与根的形象寄予歌曲旋律之中,使歌曲旋律与歌词提供的意境形象紧密结合.关键词:歌曲旋律;叶与根;谷建芬绿叶对根的情意是一首具

2、有较高艺术性和较强通俗性的歌曲,它以其强烈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听者.纵观全曲,可以发现该作品无论从旋律形态选择,旋律的发展手法以及旋律音调的走向,都是紧紧围绕歌曲形象”叶”与“根”在进行,这使词与曲浑然天成,最后达到了”点睛”的效果.一,旋律形态谷建芬在旋律构思伊始就注意将”叶”与”根”这两个音乐形象列入考虑范围,在该作品中,主要选取的旋律形态有同音进行,音程大跳,环绕音型和音阶级进这四种.(一)同音进行由同一个音连续出现若干次的进行为同音进行.由于该进行的旋律音程跨度为零,因而其常常用于一种节奏特性音调,很少让其承担具体的感情意义.但谷建芬却偏爱这种音型,并赋予了它各种感情色彩.在该作

3、品中,由于歌词用的是拟人化的口吻,为表现”绿叶”内心的自白,曲作者利用同音进行具有喧叙的特点,将这种音型贯穿全曲,具体为:例1不要问我到那里去这段用在歌曲的开头,是”绿叶”对自己的自问,曲作者将此音型用在高音区,配以四十六这种急切的节奏,使这具有喧叙感的疑问,犹如积聚在心底多时的情感如泉水般涌出,情真,意切.例2我是你的一片绿叶这是”绿叶”在低音区的回答,同音进行用在下行级进的后面平添了口语化的色彩,犹如是人内心深处的回答,力量虽轻,但语气坚定,而这种前紧后松的节奏更使人感到”叶子”在犹豫中多了一丝坚毅的抉择.例3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此处虽与例一保持同样的节奏,但用在了大跳音程的前面,使”绿叶”的

4、游移状态转变为能量的积聚,从中也透露出一丝坚强果敢的性格,为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准备.可以说,谷建芬正是利用同音进行的不确定性和游移性,塑造了”绿叶”无根漂浮的形象,通过它在全曲的贯穿出现,使整个旋律都如叶子般有了一种游荡的感觉,但从它的几次各异的表现形态中可以看出,曲作者让这飘零的”绿叶”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从孤寂徘徊到决定寻根,从增加信念到最后归根,使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而正是有了这么一个生动的主角,”绿叶寻根”的故事才得以丰富.(二)音程大跳旋律中相邻的任何两个音作四度音程以上的跳跃进行称为大跳.这种旋律形态与同音进行的平稳游移相比,更多的具有坚定方向和强烈的冲击力量,提升音乐戏剧性的效果

5、.例4心依着你这是个下行五度的大跳音程,下行的旋律往往给人以舒缓,平稳的感觉,而五度音程的下行大跳,因其具有属到主的性质,常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有着雄浑,壮美感.这个五度大跳用在游移的”绿叶”形象之后,更使其表现出有力的支撑,在这儿也给人以温暖,稳定感,就仿佛是”根”形象的隐约显现,虽然模糊,但给人的是一种坚毅,博大的力量.例5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这两处均为上行大七度的跳进,大七度音程属于不协和收稿日期:2oo7一o413作者简介:徐静蔚(1979一),女,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90?音程,它的使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撞击感.此处这两个大跳都用于同音进行之后,使音乐情绪一

6、下子激昂起来,代表”根”形象的大跳音程在此转化为”叶”对”根”的强烈期盼和苦苦追求的心理状态,而跳进后反向级进填充,成为旋律展开的内在动力,为后面大的情绪渲染做了准备.例6呜这是绿叶对根的情上行的八度大跳,可以表现宽广统一情绪,也可展现奔放,坚定的情感,谷建芬有意利用它的这两个特征,塑造她心中”根”的形象,但手法含蓄,不”一语道破”.两次的使用各具特色.第一次通过这个大的音程跳跃使乐曲的A段与B段分割开来,让音调达到一个制高点,为后面的级进下行提供了条件.从情绪上说,旋律进行到此处,音乐情绪得到一定积累,但利用这个八度大跳加之弱起与两拍附点的结合,使节奏舒缓,让积聚多时的情感一下得到了释放,将

7、期待中的戏剧性效果突变为抒情感叹,也让听者对后面的音乐有了更大的期待,使音乐持续发展下去.而该大跳音程的第二次出现则用在全曲的结尾处,虽是同样的音程关系,但由于切分节奏的加人,让节奏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也使这个全曲跨度最大的音程终于塑造成期盼已久的”根”的形象.谷建芬在对”根”形象的塑造上,选用了音程大跳,可以说是十分贴切的.音程大跳与同音进行相对,在音程上是两极关系,听觉上的差异较大,有利于形象个性化塑造,给人深刻的印象.音程大跳的几次变化出现,正是表现出”根”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它可以说是”根”形象在”绿叶”视野中的放大,也符合歌词第一人称的口吻.(三)环绕音型音型的环绕是指”以一

8、个音为中心,其他它音在此中心音的上下作有规律的盘旋回转进行”.作为旋律的一种重要形态,作曲者对它的使用可谓颇具匠心.例7到哪里去我的心我是你的一片绿叶在作品中出现的环绕音型多是以先下后上的形式出现,且多级进,在该曲中,它主要表现”绿叶”内心的思考,向上求索的状态,可以说,这种思索也是寻根的主要支撑.而后旋律中出现了该音型的多个变体,特别是它与同音进行的连用,更使这种思索充满动感,与行动的主体一绿叶紧紧相连.(四)音阶级进由级进构成的旋律往往具有流畅,连贯,柔和的效果.音阶级进是构成旋律的基本形态之一,从全曲对它的运用中,可以看出作曲者的”点睛”手法.例8呜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该下行音阶在全曲中

9、一共出现了两次,并都与八度大跳连用,可以说是全曲情绪变化最大的地方,兼具戏剧性和抒情性.该旋律型的第一次出现是在B段的开头,由于前段音乐的积累,加之A段尾音落在具有游移性的级上,已充分表达出”绿叶”对根的追寻和求索,使听者在心里上产生了对稳定”根”的强烈期待,但作曲者在此却巧妙地利用这个级进的下行音阶,加上抒情放缓的节奏,将期待转化为内心的吟唱,表现出”绿叶”对”根”的求索之路犹如天上的云彩般四处飘荡,更深切地展现了绿叶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急切的心境.这种突变的旋律形态较之A段的平稳进行,更多地表现出叶子对天长呼的情景,使两段有了强烈的对比.而它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全曲的末尾,同样的音型但由于切分节奏

10、的加人,使这个抒情的旋律具有了刚毅坚定的性格,特别是最后三连音的使用,让语气在连贯中多了一份坚定,给刚刚塑造起来的”根”以肯定的力量.全曲在”落叶归根”的高潮中结束,令人久久回味.从谷建芬对旋律形态的选择来看,完全是围绕歌曲的主题而来,她用”绿叶”与”根”这两个形象将全曲的旋律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象思维模式也为旋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旋律发展手法作品从旋律发展手法上看,谷建芬主要使用了模进和承递两种手法,同时运用四十六的节奏型贯穿全曲.模进:谷建芬偏爱这种发展手段,在该作品A段和B段的开头都使用了这种手法,两处均为二度模进,造成音乐情感上的朦胧美,使情感细腻

11、,配以下行的音调,又使旋律具有叹息感,似乎是”绿叶”内心无以言喻情绪的延续.承递:由于这种手法将旋律前句的结束音作为后句的起始音,让旋律乐句与乐句间具有教强的连贯性.谷建芬正是利用承递手法的这个特征,创造性的将其使用于乐句中间,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例9呜虽然这种手法只用了几个音,但让整个下行级进的旋律有了收缩,停顿感,仿佛是”绿叶”在风中轻声啜泣,为磨难后的奋进做好准备.贯穿:贯穿是指”将乐思中的一个基本音调或节奏型,时隐时现,贯穿再现于旋律的发展之中,以使歌曲的整体更为统一,情感更为集中的一种主题发展手法”曲作者在该曲中主要利用四十六这个节奏型贯穿全曲,是歌曲在情绪基调上达到统一.而这种均分快

12、速的节奏型也较生动地刻画出”绿叶”急切寻”根”的内心状态.从谷建芬对旋律形态的选则到所运用的旋律发展手法,元不生动描写出萦绕在作者心头”绿叶”与”根”这两个形象,它们随着音乐的进行交织在一起,使音乐得以丰富和发展.三,旋律音调特征这首作品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此起彼伏的旋律,仿佛如人说话般随意,无丝毫”创作”之感.但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其旋律音调是经过精心安排设计的,在对歌曲形象的塑造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旋律的游移与调性的统一:该曲的旋律因多用同音进行和环绕音型,显得整个处于一种飘零游荡的感觉之(下转第106页)?91?成了一种投资,一种能给青春理想插上翅膀的投资.对于投资高等教育而言,目前

13、的投资群体更是集中在强势一族.据统计在高等学校入学机会上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存在着明显差别,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热门专业来自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比重越来越高,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教育能改写人生重塑自我,学习能改变命运,但前提是你必需得到一个公正受教育机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很难发展教育,同样教育停滞发展或教育资源短缺,经济也必然落后.这也是教育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遍地开花,而在偏远落后地区却很难落地生根的原因.这也会导致局部落后地区发展的恶性循环.四,呼唤平等公正的高等教育让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是法律所体现的一种价值观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4、发展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但事实上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所在地政府的支持在关,涉及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考试政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问题,实际上是决定谁能通过筛选而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只来自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那么他们将继续保持优势,而弱势群体随着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减少,将持续弱势,得不到根本上改变命运的机会.这种恶性循环,将酿成社会经济环境的严重恶果.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平受教育权不受剥夺,势在必行.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扩大办学规模,强化政府行为,增强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教育资源更为合理化,均衡化,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将缩

15、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中国地区差距大,应当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建立高教发展多元化思路和管理模式.国家应该加强对教育腐败与教育特权的监督惩治力度,切实重视解决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让更多孩子有公平机会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只有让人民群众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才有可能让他们充分分享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陈晓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平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9).2胡鞍纲,王绍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

16、5.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斯文(上接第91页)中,让人们自然联想到”绿叶”无根飘落的情景,但观察其调性,我们发现全曲调性除在第七小节和第十七小节出现短暂离调外,几乎都是统一在c和声小调上,这就使我们隐约感到”叶子”在飘零的过程中似乎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挂,那仿佛就是”根”力量的体现.因为”调式体系直接决定着许多共同的富于音乐表现力的相互关系,并在相当程度上确定这旋律的一般情绪色彩.它同时也决定旋律的各个要素的性质”,为能更细腻生动地展示”绿叶”内心活动,曲作者选用和声小调的调性来统一全曲,是有充分理由的.”小调常常带有幽暗,柔和的色彩

17、”,因而很适合表现乐曲中第一人称的心理状态,加之运用和声小调这一调式特征,是旋律在小调柔和的背景下又显现出大调明亮的色彩,让全曲在伤感徘徊的基调中看到一丝希望,这也正符合”绿叶”寻”根”的音乐情境.其次,起音的多变和落音的固定.该作品从旋律音调上看,加之前奏,大致可分为四个曲调.例10从上例中圈出的部分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貌似形态各异的旋律都不约而同地回归到两个相同的落音”4”和”3”上,它们分别是主调的第级和第V级音,但从这两个落音来看,级音属于调式的不稳定音级,具有较强的游移性和不确定性,而V级音则属于调式的稳定音级,具有一定的稳定支撑作用.可见谷建芬在选用旋律落音的时候也是有一番思考的,这种

18、由不稳定到稳定的音级运动性质,也是”落叶归根”的音调象征.再者,这几个曲调多变的起音和统一的落?106?音,不也正是形象地刻画出”绿叶”无论如何飘浮,飘向哪里,但总要回归到自己的”根”,总是被它所牵挂,这也十分符合歌曲的意境特征.再次,不稳定音的骨干作用:全曲是统一在c小调的范围中的,但纵观作品的主要长音,除调式主音6在全曲开头以长音形式出现外,在旋律进行的过程中再也没有显现,而替之以的是调内不稳定音级的大量使用.在一个统一的调式中,不稳定音级是具有较强的游移性,可以说是旋律发展的主要动力,谷建芬在曲中如此大量使用不稳定音级,是为了让旋律从音调上就体现出不安躁动的情绪,这种不稳定音级作骨干音的

19、使用方式,也有效的烘托出”绿叶”的形象.而在全曲结尾处出现长音形式的调式主音,与歌曲开始的主音遥相呼应,即是”根”形象在音调上的体现,也仿佛暗示着“叶从根来,必到根去”的自然情感特征.可见”音乐的音调是音乐思想的独立体现者,是创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方法”,而音调作为旋律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歌曲形象的塑造有着巨大的作用,该作品无论从调式的选择,起落音的安排,还是到旋律音调的走向都无不与歌曲总体形象有关,即进一步强化了”叶”与”根”,并让它们的活动更加生动.落叶归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虽没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总护花”那般凄美,但其情其景却更显纯朴自然.从分析看来,在绿叶对根的情意歌曲旋律中,形象主导在创作中也起基础性作用,谷建芬牢牢抓住”叶”与”根”这两个音乐形象进行构思,通过一系列的旋律写作手法,将其深化,并时时注意两者的关系,使全曲立意准确,形象鲜明,作品在词与曲上达到高度统一,铸造了歌曲的成功.参考文献:1吴华,郑莉.中国歌曲创作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青牟出版社,1998:16.2方智诺.歌曲分析与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8.3玛采尔.论旋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20.4晏成全,童忠良,钟峻程.基本乐理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70.责任编辑:龙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