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口琴史料.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5479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口琴史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海口琴史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海口琴史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海口琴史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口琴史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口琴史料.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海口琴史料上海口琴史料2009年07月14日星期二下午02:53口琴起源于德国,民国9年(1920年)左右传入中国。20年代中国市场销售的口琴以德国和来牌著称。30年代,中国始有自己的口琴制造工业。民国20年8月,台湾省籍机械工程师潘金声及李志云、陈朝裕等在上海哈同路(现名铜仁路)开办国内第一家口琴厂-中国新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8孔、10孔小型玩具口琴。民国22年3月,该厂生产的20孔宝塔牌口琴正式问世,成为中国第一批国产口琴。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此作了为国争光题字,次年,取其中国光作为产品商标。从此国光牌口琴的社会知名度日益提高。民国24年,黄贻清与中国新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职

2、工开设大中华口琴厂。民国28年,陈德茂开办中央口琴厂;半年后,又有陈文楠开设上海口琴厂。此时,上海生产口琴的从业人员约100人,年产口琴10万支左右。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口琴厂、上海口琴厂和大中华口琴厂相继关闭歇业,中国新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被德国和来洋行买下,改名为中国新乐器昌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上述厂家相继复业。民国34年5月,上海从事口琴生产的大小企业38家,除8家具有一定规模、能够生产成品外,其余大多是生产零件或为口琴厂调音、装配的小作坊。这些工厂中,中央口琴厂生产规模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生产,并另辟蹊径,于民国35年聘请口琴演奏名家石人望为监制人,生产石人望牌口琴,

3、产品也由原来单一品种向复声发展,市场声誉较高,且有部分产品销往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民国36年底,中央口琴厂为扩大生产规模,在闸北永兴小马路105号扩建厂房1100平方米。民国38年,潘金声又开设华侨口琴厂生产口琴。建国前,上海共有口琴专业生产厂8家,有近30家设备简陋人数不等的半制品加工、零配件加工厂,年产口琴20万支。建国后,上海的口琴生产迅速发展,最高时全业有46家,职工2000人。1949年12月15日,中国新乐器厂昌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改为华东工业部国光口琴厂,后改称地方国营国光口琴厂。中央口琴厂于1954年7月作为闸北区第一批公私合营试点单位参加合营,生产逐年提高,1

4、958年兼并了光明、华侨等口琴厂。1960年,上海口琴业产量达219.4万支。经过调整兼并,60年代,上海仅存中央口琴厂(1966年改名为上海口琴一厂)和国光口琴厂2家。1966年,上海口琴一厂有职工400人,年产大、中、小口琴670万支。1978年,上海市文教用品工业公司所属乐器行业归口市手工业局,其时国光口琴厂已转做军工产品,口琴一度停产,调整归口时仍留在上海市轻工业局。70年代末,国内外市场对口琴的需要量增加,当时唯一生产口琴的上海口琴一厂产品供不应求。为了扩大口琴的生产能力,市手工业局决定以上海口琴一厂为主,吸收闸北区手工业局的中兴五金电器厂、上海新兴机械厂(均为集体所有制工厂),于1

5、980年成立上海口琴总厂,扩大生产口琴。当年产量达到1646万支,其中出口977.58万支。1984年,因市场需求量下降,总分厂体制不顺,总厂解体。为了保持客户联系,上海口琴一厂改名为上海口琴总厂,中兴五金电器厂改名为上海东方乐器厂,上海新兴机械厂恢复原名。在此期间,上海市轻工业局所属国光口琴厂军工任务结束后,部分恢复生产口琴。至此,上海有国光口琴厂、上海口琴总厂和上海东方乐器厂等3家口琴厂,商标为英雄牌、国光牌、敦煌牌、上海牌、百灵牌和友谊牌等7种。上海口琴总厂生产销售量占上海口琴生产销售总量的75%。1990年,上海口琴总厂扩建厂房,占地面积7694平方米,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同年底

6、,该厂共有职工614人,年产68种花色、40余种规格的大、中、小口琴1000余万支,其中外销695万支,是国内最大的口琴专业制造厂(国光口琴厂、上海东方乐器厂年产口琴各为100万支左右)。口琴生产初期,基本是手工操作,仅有几台冲床之类的简单小设备。其中琴格用木材制作,工序繁多,且易受潮变形,影响吹奏效果,成本也高。1955年开始用胶木琴格取代部分木质琴格,1956年用塑料琴格取代大部分木质琴格,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标准化。1958年前后,上海口琴业经过调整兼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50年代末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自制各类音簧机床,革新成功各类模具,又购置注塑机和有关设备,逐步实现了半机械、

7、半自动化,使音簧零件和金属零件加工精度提高,工序简化。1990年,上海口琴总厂共有各类设备358台。60年代前,上海生产口琴凭听觉核对标准音。1964年,轻工业部制定口琴生产标准;19651990年,上海口琴业又先后4次修订行业标准,自制、购置和引进一批口琴生产监控、检测仪器,建立系统的质量检验网络,使口琴的质量稳步提高。上海口琴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努力增加新品种。50年代以来除木格口琴外,增加了电玉格口琴、24孔玻璃格口琴、15孔对头倍司口琴、16孔单面印铁口琴、24孔月亮型口琴和受儿童欢迎的8孔香蕉形玩具口琴等。80年代,上海口琴总厂投产的新品种有欧式半音阶口琴、欧式12孔20音口琴、轮转

8、多调复音口琴和大倍司塑格口琴等,其中百灵牌12孔48音半音阶口琴可通过推进揿扣移动音板实现变音,解决了一支普通口琴不能同时吹奏升、降音的缺陷。80年代后,上海口琴总厂的口琴获部市级以上质量奖3项,其中友谊牌口琴于1983年被国家经委评为优质产品,百灵牌和上海牌口琴于1984年分获上海市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国光口琴厂的英雄牌24孔木格口琴、英雄牌电铝壳木格口琴于1987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国光牌24孔塑格口琴于1990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该厂外销产品用英雄牌,内销产品用国光牌)。生产口琴的主要原料是铜带、不锈钢、铝、聚苯乙烯和木材。1956年前,均由生产厂自行采购。1956年后由国家计划分配供应。1984年后,实行自行采购。座板、盖板和音簧所需的铜带由上海乐器铜材厂加工。建国前,上海口琴由生产厂自行销售。1956年后,改由上海市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总经销,销量稳步上升。1960年共销售219.4万支。1962年,上海市体育文娱用品工业公司所属的乐器经理部成立后,加入口琴销售行列。1970年销售621.33万支;1980年销售1646.4万支,其中外销977.58万支。1990年,上海口琴总厂共销售口琴1100万支,其中出口695万支,销往东南亚、欧美和拉美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