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风格特征与艺术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风格特征与艺术处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声乐作品一首桃花的风格特征与艺术处理摘要:作品一首桃花 是一首女高音咏叹调,选自于歌剧再别康桥,为该剧林徽因经典唱段。作品旋律婉转,音乐情感独特,演唱技巧方面在声音的运用、气息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等各方面都有很具体的要求,作为一个比较新的现代作品,近几年在声乐演唱界的关注度也大大提升。本文对这个曲子从歌曲的各方面分析,包括演唱技巧以及演唱处理等几个方面展开的论述。关键字:林徽因 风格特征 艺术处理一、 歌剧再别康桥的介绍1、对剧中词曲作者的介绍一首桃花这首声乐作品是小剧场再别康桥中女主角林徽因的经典唱段。这部剧中大多围绕徐志摩与林徽因的诗歌作品,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人学者林徽因、徐志摩、陆
2、小曼、金岳霖、梁思成等之间的爱情与友情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把当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剧名再别康桥是根据徐志摩的同名小说而来。是由中国音乐学院表演研究室主任陈蔚编剧并导演,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周雪石作曲的小剧场,首次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进行公演,并且连续公演达25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国际级演出和赛事中获得过“歌剧特别奖”以及男女配角、作曲、指挥、剧目、表演、剧本等各奖项。小剧场是西方实验和探索的成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而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是开端于1982年,在以后的几年里,小剧场全国各处都有所上演,当时话剧出现危机、大剧场的演出不景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初
3、步进行实验和小规模的探索,通过调整观、演距离,来突破话剧自身的局限性与提高演员表演力,从而使观众重新回到剧场中。小剧场更能增强与社会的互动性,更能拉近艺术与观众的距离。小剧场演出形式灵活,内容涉及到的题材比较广泛,剧场制作时间相对短、演员精简程度高、各个环节制作成本低。周雪石,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湖北省跨世纪学科骨干”、湖北省音协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1979年考入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竹笛专业,后改学作曲;1983年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4-8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作曲与指挥专业;1988年考取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1991年获硕士学位; 2001年任作
4、曲系教授,担任的主要课程有作曲、复调。论文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旋律思维、同基音场线性对位、音乐欣赏教程(合著)、小型乐队编配教程(合著);单簧管与钢琴及四件弦乐、大型音乐剧中国蝴蝶、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2、对脚本作者的介绍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人称“硖石巨子”。在起初他与诗并无渊源,但在英国康桥大学留学期间,却一写不止,成为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从他创作的诗篇中,在字里行间中能体会到徐志摩初期创作的状况和他的内心思想。多彩的英国康桥使他迷醉,但也被深深的思乡之情所缠绕,于是在1922年8月离开欧洲,启程回国。徐志摩在写诗的同时也写散文。在全部创作中,成就和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除诗歌的成就外
5、,散文的成就也是不能磨灭的。其中散文涉及到的范围还是较广泛的,其中的内容有他对人生哲理的叙说,有触及时政的论谈,有对往事的怀念,还有他对艺术发表的见解。他的散文有很强的个性,他把自我思想感情的剖表露和剖析,哲理与诗情相融合,散文的诗化,三方面合而为一。 在徐志摩一生的文学生涯中,翻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翻译与创作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他不仅写诗也译诗,他在创作散文的同时也翻译散文。每当人们谈及到他的创作,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视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他贯穿于新月派的整个兴衰过程,他的创作被新月流派鲜明特征所包围。诗歌代表作: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散文集有:巴黎的鳞爪、
6、自剖、秋。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二、关于林徽因的介绍1、林徽因生平介绍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福建闽县人,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1916年,因其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于是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这期间,她还结识了徐志摩,并且对新诗产生了兴趣。随后,徐志摩、胡适等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也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经登台演出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在剧中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她流利的英语和俊俏的扮相,在当时的文艺界留下了极为深刻印象。从1949年9月到1950年
7、6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与建筑系的几位教师共同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1955年,病魔夺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岁。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着她的遗体,墓碑下方有一块汉白玉,刻着花圈。这是林徽因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最初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成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在文学方面,她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她一生文学创作有许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及短篇小说窘激昂昼梦等诗篇几十首;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
8、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2、剧中林徽因的性格特点剧中,作者刻画出一个有着自我独立的性格,激荡着青春气息的名门闺秀,天生丽质并且多才多艺,有别于传统的“象牙美人”这样的一位传奇女子。在他身边围绕的都是中国新文化时代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她是一个有着优越出身和良好教育的名门闺秀,对西方文化熟悉不过,但是却没有崇洋媚外,失去自我,而是学成后就归国,把自己的所学到的才华用于建设中国土地上。在歌剧第一幕刚一开始上演,采用的就是林徽因的主题音乐,曲作者用音乐来描述并展示出女主人公端庄高贵、纯洁烂漫的性格。剧中女主人公运用了女高音唱法。一首桃花作为主人公的经典唱段,表现了林徽
9、因的清新脱俗,作品曲调细腻轻柔,展现出一幅恬静,一尘不染的画面,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使听者沉醉其中。三、作品一首桃花的分析和处理1、通过歌词和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和处理一首桃花是林徽因的一首诗歌作品,是林徽因年间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的时候,在徐志摩前去探望,再次重逢时创下的名篇。在当时病魔缠身的状况下,诗句里却没有流露出病痛带给她的折磨与痛苦,相反从这首诗中却能清楚地看到她对天地万物散发的生命的执着追求与珍惜。作者用词细腻委婉并且富有浓郁的情感基调:“桃花,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凝露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
10、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从这篇歌词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艺术创作形式,她更注重于细小微妙的感觉和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起伏。诗人以雅致轻柔的用词,含蓄细腻情感的创作特点显现了作品最独特深刻的价值。在歌曲的开始有长达12小节的前奏,漫长的前奏更是在引导我们进入歌曲的特定意境,作者把自己心中的万语千言寄托于桃花,词中更多地体现了烂漫,作曲家的把三连音作为音乐的主线体现了巧妙之处,像谈话一般的语调去勾勒出一副静态的美。作曲家将整首歌曲分为A、B两段,A段主要用来描述作者对桃花静态的吟咏与喜爱,作者把桃花塑造成一位美貌外表,性格传统的女性形象,体现的是一
11、种清澈又含蓄委婉的意境美。整首歌曲作曲家标注的速度是每分钟69拍,也就是像漫步一样的速度。歌曲开头力度记号以P标注,就是要弱弱地唱,弱声控制,这就做到与开头 “桃花、桃花”充分的呼应。“桃”字第一个字开头又在小字二组的d上,很容易在起音就压到喉咙里,造成歌唱语言的吐字不清楚,若要以很民族的声音去歌唱,那样听起来很白,没有听头,从而就丢失了这首歌曲静雅的意境,所以在歌唱的时候,在位置点要特别高的基础上,做到语言形象生动,要打开喉咙,像说话一样把字清楚地咬在上颚。在“朵朵露凝的娇艳”这句中,“朵朵”二字在声音上的处理要适度,要打开喉咙与口腔来唱,因为接着就有有一个八度的跳跃,需要从小字一组的g跳跃
12、到小字二组的g,在咬字上嘴巴不要动作过大,要始终保持已经呆住的那个状态去歌唱,气息提前为八度跳跃做好准备,这是的气息则需要更加拉紧用力的,并且沉下去,扎根要深,但音色却要柔美,要如丝绸般细腻。最后一句“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里,“含着笑”要与之前那一句相连,在长音三拍之后最好不换气,这样更能符合歌词意境,之后再换气唱出下面的歌词,通过掌握好的声音演唱技巧,把林徽因的高雅、恬静、多情的特质更好的呈现出来,塑造出了一个集现代美与传统美于一身的传奇女性。 B大段是全曲的高潮,高潮咏叹的同时又有反复,所以气息的运用尤为重要。随着歌曲的进行无论是在演唱速度上还是感情宣泄表达上衔接得都比较紧密,在
13、唱此部分时需要注意气口,此外换气时要深、要快。“看”字位于小字二组的g,要注意咬字的状态,要着重唱出元音,咬字位置则要往后咽壁大牙上方唱,而此时的气息一定要拉住,越高的音气息越往下走,扎得越深,越要把气息沉住。之后要稳稳站在高音“那”字上,接着不换气连到“一颤动在微风里”这句,气息的要求在本曲中难度最大之处,很多歌唱者在这里就会力不从心。针对此种现象解决方式的是:提前做好准备,深吸气,且均匀吐出,才能做到高度的控制和支撑第二个反复唱段。若没有准备好充分的呼吸很难完成完成连句和高潮部分,更难做到收放自如和声情并茂,所以在演唱前要认真读谱,安排好换气口,注意音乐符号在歌曲中的作用。演唱的时候,眼睛
14、里始终呈现那种意境和画面。 “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从第一拍的后半拍出来,“淡淡的”唱的时候要稍稍拢住,声音表现出轻柔的美好。在“一撇,一撇”那里轻轻的说出,声音位置保持一致,眼睛放的远一点,犹如那个画面在自己的眼前,此时作曲家在这里用弱记号做标记。随后是高潮部分的反复部分,情绪要表现的越来越激昂,尽情挥洒出林徽因的内心感情,唱的过程中体现出女性含蓄婉约的特点。2、通过和声、伴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在音乐的伴奏编配方面,整部歌剧的乐风以清新淡雅、幽静及清新明亮的感觉作为主要的情感基调,所赋予的美感与特点突出了东方音乐元素。一首桃花中把更为具体完美的视觉想象空间、灵动的听觉的享受呈现
15、给观众。该曲目的主题配乐采用的是小提琴主奏的形式,其细腻轻柔的音色,声音线条悠扬如歌,突出了人物温柔细腻个性,更能加深女主人公情感的体现,赋予了人物更为丰富的内涵;除此之外选择流动化的钢琴作为陪衬,这又对突出女性柔美的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这也是本曲区别于传统民族歌剧的一大显著特征。作曲家周雪石在音乐形象方面处理得非常准确巧妙,恰到好处。作品在最开始的伴奏部分除了钢琴的陪衬还有大提琴相配合。随着小提琴一开始的演奏,之后大提琴与钢琴同时演奏,以小提琴做起因,其音色悠长婉转,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具有情节性,就像是一个故事开始前的气氛渲染。大提琴音色庄重,很好的烘托了作品的意境,不会使音色听起来过于单
16、调,与小提琴配合的相得益彰。钢琴的陪衬有加强了作品的流动性,直至最后的琶音部分,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溪,引领听众走进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进入正题之后,A段部分前六小节的伴奏只是钢琴,运用和弦分解的形式进行伴奏,速度均匀,节奏鲜明轻柔,对歌词进行演唱有着极强的陪衬作用。之后剩下的部分,又加入了小提琴的音色,以旋律的形式附着主旋律,更能突出细腻柔软的意境,钢琴伴奏依旧是采用和弦分解和柱式和弦的方式,速度一如之前,进行着陪衬。B段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阶段,前六小节中所有乐器一起演奏突出高潮的氛围,而此时的钢琴伴奏全部采用三连音的形式,烘托气氛又不失流动性。之后剩下部分只剩小提琴和钢琴进行伴奏,钢琴节奏放缓,
17、突出小提琴的节奏,随着主旋律一起摇曳,把听众带进一个悠远,值得细细回味的美好意境。3、总体阐述作品的风格特征与艺术处理。该曲是林徽因在北京香山养病之时,与徐志摩再次相逢时所演唱的。重见故人 , 她们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不禁感叹地吟唱。笔者认为,在演唱这首作品时 ,更要留意作品的特殊情境,与林徽因的个人特质相结合,全面准确地把握全曲的情绪和演唱技巧的运用 , 完整的演绎这首歌曲。“林徽因是至性而非至情之人,这样的女子不会为情而困惑,也不会为情而舍弃一切,我分不清她的寂寞中的快乐,和快乐中的寂寞。”林徽因的诗作就是她心底深处最要诉说的。每每读完林徽因的作品,心就会被一种异样东西所触动,所感动,它
18、典雅高贵,又朴实无华 ; 它博大精深,又细腻飘逸 ; 它微妙却无法形容。一首桃花就是这众多作品的其中之一,它站在女性特有的视觉角度通过自己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心底深处的感受,展现出唯美与浪漫的美好情怀,带我们走进这位传奇女子的细腻世界。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出现在一首桃花这一幕中,相对于演唱技巧而言,更值得注重的是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整体与细节的把握这一方面。它犹如一首清新却富有浓郁色彩的散文诗,感情细腻。全面剖析歌曲细微的情感内涵是表现作品的关键,需要演唱者用情来演,用心去唱。四、总结在演唱过程中发现,这首作品并没有明确规定在美声歌曲里或者民族歌曲中,最早是由歌唱家王静在歌剧中扮演女主角林徽因,用美
19、声演唱。后又被歌唱家雷佳用民族唱法演唱过。前者音色通透,用美声演唱出一种别样的韵味,有讲述性控制性,有听头。而后者细腻的民族唱法,更甜美更柔软,具有说唱性,唱出了悠远的美好意境。歌唱艺术是表演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以美妙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描述为途径,用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情感内容,而不同的情感内容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参考文献: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同心出版社,2011 .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李宪瑜.图本林徽因传.长春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