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ky Way与“牛奶路” ———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654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ilky Way与“牛奶路” ———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Milky Way与“牛奶路” ———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Milky Way与“牛奶路” ———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Milky Way与“牛奶路” ———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Milky Way与“牛奶路” ———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ilky Way与“牛奶路” ———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ilky Way与“牛奶路” ———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4年 11月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 11卷第 6期 Nov.2004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Vol.11No.6Milky Way与“牛奶路” 试论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张俊锋 翻译研究潮流、翻译的本质、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呼吁广大译者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把尽量异化作为一个总的原则 ,以更好地促进思想文化交流。关键词 :翻译的本质 ;文化传真 ;文化意象 ;归化 ;异化 ;对等翻译 Abstract :As a special kind of national cultural symbol ,cultural image

2、s contain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connotative meanings ,and thus should be retained as often and much as possibl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ext by employing the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imperativeness and validity of the foreigniz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li

3、terature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resent age , the prevailing advocacy of the recent translation research circle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representation of the aesthetic patterns ,and then proposes som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4、procedures used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foreignization. Finally ,it appeals to the translators for taking the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as a principle in dealing with cultural images with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翻译中应尽可能进行异化处理,在的语文本中予以保留。试从时代要求、对等翻译以及审美格局再现原则等方面论证文

5、化意象异化处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提出族民的殊特: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往往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0083)具有丰富的,因而文学Key words :the natureof translation;culturalfidelity;cultural images;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equiva2 lent translation中图分类号 :H315. 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 -665x(2004)06 -0008 -0770年代有一篇文章说 :1.1文化意象的定义“众所周知 ,天文学中把银河系中把那条

6、群星麇集、活像星河似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大家都颇为熟悉。但的带子称为银河或天河,相对的英文就是 什么是文化意象呢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谢Milky Way.但赵景深 .竟将他译为牛奶天振先生 (1999) ,然而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出路!这是极端荒唐的笑话 .”直至近年 ,还完整的定义。在此 ,笔者试将其定义为一种凝有人以此为笑柄 ,但同时 ,这种翻译开始被有些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具有相对固学者认可。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 ?这涉及了 定、独特的文化内涵、带有丰富联想意义的文化Milky Way这个文化意象 (cultural image)在翻译符号。文化意象或来源于一个民族的传说及早中

7、该怎么处理的问题。 期的图腾崇拜 ,或来源于古代文艺作品 (包括文1文化意象的定义、表现形式与错位 学作品和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它们不断出 收稿日期 :2004-02-23作者简介 :张俊锋(1977-) ,男 ,硕士生 ,研究方向 :文学翻译、文化翻译 Milky Way与“牛奶路”喜庆、贵、象的冲突。以龙为例 、“生龙活虎”、“,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汉四、八 ,欧美民族的 seven ,thirteen (欧美文化中语中 “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都的七有众多的意思 ,如形容幅度大说 at seven -反映出对龙的赞赏之情 ;龙又代表皇帝 ,是高忠心 )、黄(表示高贵、流血 ) ,gr

8、een (表示嫉妒、没有经验 ) ,blue (表示忧郁、黄色、下流 )。 league strides) ;汉民族中的红(表示吉祥、威严,如龙袍为黄色) ,欧美民族的red (表示发火、神圣的象征 ,如真龙天子、龙宫、龙袍等。然现在人们的语言或文学作品当中 ,渐渐形成一种文化符号。文化意象浩如烟海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动植物 ,如松、牡丹、龙、熊等 ;可以是山川、河流及建筑 ,如长江、长城、多瑙河、金字塔等 ;也可以是习语当中的形象 ,如“东施效颦”中的东施和颦及 as wise as Solomon中的 Solomon等。除此之外 ,还可以是数字、颜色等 ,如汉民族的1. 2文化意

9、象的错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文化意象作为一个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 ,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然而 ,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这就势必造成文化意象的文化涵义和联想意义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现象 ,这被谢天振教授称为文化意象的错位。这种错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 2. 1文化意象的部分重叠同一个文化意象在不同文化中含义及联想意义部分相同 ,但不完全相同 ;或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含义时 ,文化意象不同 ,并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 ,狮子在西方被誉为百兽之王 ,其形象为勇敢、威严 ,指人时喻意为勇敢、凶猛、有权势之人。但是在中国 ,能引起这些联想的动物不是狮子 ,而是老虎。

10、对中国人来讲 ,老虎不仅具备西方狮子的正面形象 ,而且还有凶狠、残忍的反面形象。中英文化意象的部分重叠情况还有很多 ,如喻人胆小 ,中国人用鼠 ,英国人用 chick2 en ;表示人滑头 ,中国人用泥鳅 ,英国人用 eel。 1. 2. 2文化意象的空缺两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 ,就难免会在文化上存在“真空地带” ,即文化意象空缺。比如 ,西方围绕基督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基督教文化 ,而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中国有这样一个谚语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而基督教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对这个典故更不熟悉。中西文化还有

11、很多文化方面的空缺 ,像中国的农历节气、天干地支、阴阳八卦、武术等 ,英语国家的牛仔文化、嬉皮士文化等。 1. 2. 3文化意象的冲突有时候 ,两个民族虽然有着相同的文化意象 ,但其涵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这构成了文化意而在西方 ,dragon是一条拖着长尾、满身长鳞、口中喷火、有双翼的巨大蜥蜴 (胡文仲 ,1995) ,是罪恶的象征。在英语文学作品贝奥武甫中 ,主人公最后一次冒险就是与一个代表恶势力的 dragon搏斗 ;在圣经里 , dragon也与邪恶、恐怖相联系。另外 ,欧美文化中的 dog ,owl , bat ,peacock与汉语中的狗、猫头鹰、蝙蝠、孔雀也构成了文化意象的冲突。既

12、然存在文化意象的错位 ,翻译时文化意象该怎样传递呢 ?“天河”好呢 ,还是“牛奶路”好呢 ?笔者认为 ,在文学翻译中 ,文化意象应尽量异化处理。这不仅符合时代的要求 ,顺应翻译发展的潮流 ,而且充分体现了翻译的本质 ,使翻译达到真正对等 ,同时还是审美格局再现原则的要求。 2文化意象异化处理是时代的要求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发展日益加强 ,文化方面的交流和接触也空前地密切和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文化比以往更具开放性和渗透力。因此 ,译者就必须尽量采用异化的方法处理文化因素 ,尤其是文化意象 ,将的语 (target language)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 ,“使翻译确实地

13、履行传播信息 ,促进不同民族间相互理解和交流 ,在不同文化间架设桥梁的功能” (刘英凯 ,1999)。 3文化意象异化处理是翻译发展的潮流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提出文化意象的翻译问题 ,但国内外不少学者在对某些翻译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时已经触及了这个问题。 3. 1国内文化意象翻译研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 ,越来越多 (1999a :36)等也认为,对文化因素应最大限度地异化。3. 2西方文化意象翻译研究(1999a :36)等也认为,对文化因素应最大限度地异化。3. 2西方文化意象翻译研究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 6期的中国学者将视点从纯语言层面上的翻译转向文化因素的处理 ,并从翻译技巧、

14、心理语言学、文化对比及异化和归化等角度触及文化意象的处理 ,其中异化和归化视角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1813年 ,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 ,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 :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美国的劳伦斯韦努蒂 (Venuti ,1995 :20)称前者为 foreignization (异化法),后者为 domestication (归化法)。因素的异化始于 在中国,异化与归化之争早在佛经翻译时就开始了,但归化一直占主导地位。真正主张文化20世纪 30年代中期的鲁迅和赵景深。他们在和瞿秋白、

15、林语堂等的笔战中坚决主张保存原文的“丰姿”。可惜的是 ,自 40年代至七八十年代 ,我国译界更注重归化 ,最具代表性的是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和许渊冲的“三美”和“优势竞赛论”。而从 80年代到现在 ,异化才似乎出现了回归之势。王建开 (1997)在对英汉诗歌中的文化色彩词翻译分析的基础上指出 ,对于文学作品中的独有意象 (文化色彩词)“或转换、或直译、或变通超越”,”“译文应体现和而不同 。谭晓丽 (2000)认为 ,归化的翻译和异化的翻译在的语文化中起着不能互相替代的作用 ,将永远并存 ,相互补充。然而 ,更多的学者认为文化意象或形象翻译应尽量异化。鲁迅有一段名言 :凡是翻译必“

16、须兼顾两面 ,一当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不过他是洋鬼子 .为比较顺眼起见 ,只能改换他的衣服 ,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 ,剜掉他的眼睛。”(王育伦 ,1984)这里的“不削鼻剜眼”就是尽力保存原作的异国情调 (洋风、洋气、洋味),实际上就是对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1987年 ,刘英凯在归化 翻译的歧路 (杨自俭、刘学云 ,1994 :269 -282)一文中尖锐地批评了归化译法 ,并大力倡导异植译法。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也曾说过 :“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 .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任生名 ,1993)。冯庆华 (1997 :122 160)、田传茂和许明武 (200

17、1)认为 ,翻译习语时10应尽可能神、形兼备地译出其文化韵味 ,并特别指出 ,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习语等套译原文。徐丹 (1998)认为 ,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 , “异化是总的趋势 ,归化是现阶段的折中”。包惠南 (2001)也指出 ,翻译文化负载词 (culturally -loaded words)时采用直译法有利于保留源语的民族特色 译文语言的表达力。另外,周艳(1998)、,有利于文化交流和融合 ,并能丰富孙致礼 西方学者主要是从文化依附角度触及文化意象的翻译的。总的来说 ,西方的文化翻译也是归化的翻译占了主导的地位。早在 17世纪的英国 ,通顺的翻译就成了英语翻译的规范。从德南姆

18、到德莱顿、泰特勒 ,再到奈达 ,都主张通顺的翻译。通顺的翻译要求译文读起来不像翻译 ,而像英语原创的作品 ,这实际上就是主张归化。奈达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动态对等的概念 ,认为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 ,并尽可能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19世纪初 ,异化的翻译在德国兴起 ,这以施莱尔马赫在 1813年的演讲为标志。施莱尔马赫提出“要给译入语读者传达源语文本的意象”(朱健平 ,2002)。他认为 ,异化的翻译有助于建设民族文化 ,吸收外国语言的表达方式 ,有助于丰富祖国语言。在英国 ,钮曼也反对归化 ,主张在译文中保留外国文本中之异。在 20世纪初 ,现代主义在英

19、美文学中兴起 ,对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翻译提出了决定性的挑战 ,在诗歌翻译中形成了一种异化倾向。匈牙利翻译家乔杰拉多 ( Gyogy Rado)提出逻辑素 (logeme)的概念 ,“其实就是我们所指的文化意象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内涵” (谢天振 ,1999 :191) ,并认为翻译艺术、文艺创作时必须将逻辑素“从原著分解出来 ,然后在译著中加以再现”(罗进德 ,1984)。谢天振 (1999 :191)指出 ,最为直接地论述文化意象翻译的西方学者是捷克翻译理论家伊列克 ( Ilek)。伊列克 (1970)在论意象的翻译一文中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意象时存在的三种弊病 ,即“意象常常被略去不译”“、意象被

20、译者解释、引申而遭破坏”“、一个新 Milky Way与“牛奶路”鲜的意象常常被陈旧、平庸的意象所取代”。既然称这些为弊病 ,他所提倡的不言而喻 ,是尽可能对意象进行异化处理。当代的韦努蒂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 ,韦努蒂 (1995)批评了传统的归化和通顺的翻译原则 ,并对其提出了质疑。他进而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 :不是要 “求同” ,而是要“存异”。韦努蒂 (1991)公开声言“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主导地位的趋势,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现以Milky Way这个文化意象为例加以说明。在希腊、罗马文化中,Milky Way是一条路。在古希腊神话

21、中,它是奥林帕斯山通往大地的路。山上聚居的众神沿此路下山,凯旋归来的天神朱庇特也是顺着Milky Way得胜回朝的。用Milky是因为仙后赫拉的乳汁洒落在了上面。俄语中存在着等同的意象。那为什么“牛奶路”比“天河”或“银河”好呢?据谢天振教授(1999)查证,赵译“牛奶路”出自赵景深1922年翻译的契诃夫短篇小说樊凯,现通译为万卡。Milky Way一段反映万卡写信时回想起在的学者开始从文化依附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文化意象的翻译,中西方学者见仁见智。但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越来越多,且观点渐渐趋于一致 :尽可能进行异化处理 ,在的语文本中保留源语文本的文化意象。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文化

22、意象异化 ,这难道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或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吗 ?不然。 4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是翻译本质的充分体现为什么说文化意象的异化处理是翻译本质的充分体现呢 ?让我们先弄清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本质正如许崇信 (1991)所说 ,“是思想文化交流”。最近二十多年来 ,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倾向 :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诺德 (Christiane Nord) (1991)用 inter2 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翻译”这一术语 ,而丹尼尔 肖 (R. Daniel Shaw) (1998)创造了 transculturation一词。翻译已不再仅仅是

23、语言的转换 ,而且是一种文化的转换。这种特殊的交际包括思想和文化两方面。文化意象的归化只注重前者的传达 ,而将后者活活地牺牲掉了 ;异化则双管齐下 ,较好地完成翻译的使命 ,充分体现了翻译的本质。如下图所示 : (实线对应文化意象异化处理 ,虚线对应文化意象归化处理 )图 1文化意象异化处理与翻译本质之间的关系农村与祖父一起的愉快时光 ,译文 (英国翻译家加内特夫人译 )如下 : .The whole sky spangled gay twinkling stars , and the Milky Way is as though it had been washed and rubbed w

24、ith snow for holiday.整个天空点缀着繁星 ,快活地眨眼。天河那么清楚地显现出来 ,就好像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天上闪耀着光明的亮星 ,牛奶路很白 ,好像是礼拜日用雪擦洗过的一样。 (赵景深译 )让我们分析一下前种译法。首先 ,由于原文中的意象 Way被“河”所代替 ,和译文中的 “擦洗”“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不搭配 ;第二 ,天河”是“河” ,并且会联想到美丽的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苦苦地守在“河”的两岸 ,隔岸相望 ,“脉脉不得语” ,只盼着一年一度七夕鹊桥相会 ,与原文意象 Milky Way有关的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联想则丧失殆尽。而赵译 “牛奶路”不仅保留了原

25、文中 “路”的文化意象 ,避免了 “洗河”的矛盾 ,不会引起读者产生牛郎织女的联想 ,因此要比前者效果好得多。但遗憾的是 ,这种译法未能反映出 Milky Way一词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 ,如改为 “仙奶路” ,并加注说明 ,将会更好地完成翻译的使命。 5只有通过文化因素的异化 ,尤其是文化意象的异化 ,才能真正达到等值奈达是西方翻译史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 ,他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了功能对等 ,即译文 “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Nida ,1964 :159)。他认为 ,译文的表达方式应 11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 6期化信息与

26、读者接的关系上看受,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必然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徐莉娜 (1999)指出 ,译文文化信息的滞阻会使文化交流中断 ,导致语境透明度降低 ,读者所付出的解码努力增加。王伟强 (2001)也认为 ,文化因素在阅读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可能使理解变得困难或者浅薄。可见 ,文化信息直接影响着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效果。因此 ,奈达的做法必将扭曲或者牺牲源语文本的文化信息 ,进而严重影响的语读者对非文化信息的接受。“形式本身往往具有重要意义 力方面尤其如此”。文化意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如改换或去掉文化意象,其文化含义必随之丧失。另一方面,从文

27、,在于强调、突出重点、加强效果、增强感染新鲜的意象和陌生的句子组合来挑战读者的想像力。另一方面 ,丰饶的词汇、他是从美学上对美的创造角度而讲这番话的。新造创是根据信息论理论 ,杰出作家的职责之一就鲜的语言 ,以“人们在欣赏一是完全自然的 ,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例如 ,英语成语 to grow like mushrooms在译成中文时 ,可用汉语成语“雨后春笋”来表达 (Nida ,1993 :121)。如此一来 ,本来很有意义的功能对等成了以求顺、便于读者接受为目标的通达型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Newmark ,1977)

28、,而对文化意象在内的文化因素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 (2001 : 5)认为 ,“翻译通常是 ,尽管不总是用另一种语言把源语文本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孙致礼 (1999b)指出 ,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因此 ,文化意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 ,毫无疑问应该在的语文本中予以异化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对等。如下图所示 :图 2文化意象异化处理与翻译对等之间的关系保留了文化意象并不意味着翻译的任务就完成了 ,因为的语读者很可能不理解其文化内涵。译者还要采取其他措施说明其文化内涵 ,这将在后面提到。 6文化意象异化是审美格局再现原则的要求左拉曾说 :“我把作家看

29、作是上帝之后使一个新世界诞生的创造者。”(伍蠡甫 ,1979 :161)部文学作品 (包括翻译作品)时有一种潜在的、有时十分强烈的求变、求异欲望”(方造 ,1996)。而作为译者就必须同样在美学层面上再现源语文本中鲜活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当然也不例外 ,例如在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描述堕入情网同时又瞻前顾后的苔丝心态的一句话 : .to snatch ripe pleasure before the iron teeth of pain could have time to shut upon her that was what love counselle

30、d.没等痛苦临头 ,先让自己尽情地享受 , 这就是爱情的忠告。(吴迪译).在痛苦的铁腭还没有叼住你的时候抢着享受已经成熟的欢乐吧 ! 这就是爱情给她的忠告。(孙法理译)在吴迪的译本中 ,原文里鲜明的文化意象 the iron teeth of pain消失了 ,而被“没等痛苦临头”之类的味同嚼蜡的解释性短语所替代 ,这根本无从挑战读者的想像力 ,更不能给读者以美感 ,孙法理的译文则值得称赞。 7文化意象异化翻译的具体方法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对其中独特的文化意象应进行异化处理就意味着直译 (包括音译)是我们的主要方法。例如 ,Trojan horse译为“特洛伊木马”,sour grapes译为

31、“酸葡萄”,“初生牛犊不怕虎”译为 new -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等。但有时 ,我们还须结合一些辅助手段。 7. 1直译加解释如果一个文化意象直译会令的语读者费解 ,我们可以加上简明的解释 ,或前置 ,或后随。例如 (例中划线的部分为解释): 12Milky Way与“牛奶路”1) (Men sent flowers ,love notes ,offers of for2 tune. And still her dreams ran riot. ) The one hun2 dred and fifty ! The one hundred and

32、fifty ! What a door to an Aladdin s cave it seemed to be. (Theodore Dreiser , Sister Carrie) ( .)这 150元钱 !这 150元钱 !真像藏神灯的山洞给阿拉丁敞开了大门。 2) The crafty enemy was ready to launch a new Weaving Maid and Cowherd meet in heaven. ”脚注为 :Names of constellations in Chinese as2 tronomy. According to Chinese folk

33、lore ,the Weaving Maid and Cowherd were lovers. 7. 3在译者序中说明所译作品所涉及的文化差别并列出典型的或出现较多的差别这种方法可以让的语读者在读作品之前对“异国和,一边在准备发动新的进攻。狡猾的敌人 ,一边伸出橄榄枝 ,表示愿意讲通过上述这些方法 ,我们不仅可以将源语情调”解译文。这种文化差别有所了解 ,从而避免对某些attack while holding out the olive branch.( Allu2 的文化意象产生误解 ,准确、更透彻地理sive English Idioms)7. 2直译加注有些文化意象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34、或联想意义 ,简单的解释无法晓之于读者 ,则必须配合以加注的方法。例如 : 1) The planners were busy bypassing the Gor2 dian knot.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2 tionary)计划制定者为躲避戈尔迪结 ,而忙得不可开交。脚注为 :戈尔迪结源于希腊的一个传说 ,是由农夫变成国王的戈尔迪和亚历山大王的故事。戈尔迪在木桩上系了一个众人皆无法解开的绳结 Gordian knot ,后由亚历山大一刀斩开 ,从此 Gordian knot便成了棘手问题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是 ,杨宪益夫妇在处理文化意象

35、时多采用这样的方法。现举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 : 2)鸳鸯道 “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道 : “织女牛郎会七夕。”(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 Yuan -yang said ,“In the middletwo and fivemakes seven. ”Aunt Hsueh responded ,“The 参考文献 : 文本中的文化意象保留下来 ,又能使的语读者很好地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 ,效果颇佳。 8结语综上所述 ,文化意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 ,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尽最大可能予以异化处理。具体翻译方法应以直译为主 ,必要时加以注解。只有这样 ,

36、我们才能在的语文本中再现源语文本的文化意象 ,保留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 ,并为的语读者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 ;只有这样 ,才能使的语文本信于源语文本 ;也只有这样 ,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促进民族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但我们不能将文化意象的异化绝对化 ,唯异化独尊 ,因为翻译所涉及的范围太广 ;也不能急躁 ,以之为一朝一夕之事 ,因为文化移植从互不理解到能够理解以至充分理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时代要求我们译者在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时应将尽量异化当作一个总的原则 ,我们“不应满足于传达原文文化意象的一般意义 ,而应把尽最大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也视为自己的一种职责”(谢天振 , 1999 :1

37、92)。1 Ilek,B.On Translating ImagesA.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C.Bratislava:PublishingHouseof the SlovakAcademyof Sciences,1970. 2 Newmark,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Newmark,P.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J. BAB EL ,1977 , (4) . 4

38、Nida,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Netherlands:E.J.Brill ,1964. 5 Nida,E.A. Language ,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6 Nord ,C.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Atlanta ,1991. 13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 6期7 Shaw,R.D. Transculturation :

39、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Tasks M.Pasadena,California:William Carvey Library ,1998. 8 Venuti ,L. Translation as a Social Practice or The Violence of Translation.papers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Humanistic Dilemmas:Translation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

40、6 -28 September ,a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1. 9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1995. 10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11 陈琳.谈汉语习语的英译J .翻译通讯 ,1980 , (5) . 12 陈珍广.洋人还是穿洋装好 也谈形象词汇的翻译J .翻译通讯 ,1985 , (7) . 13 方造.文化移植中的若干问题J .外语学刊 1996 , (1) :56 -59.

41、 14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5 18 刘英凯.信息时代翻译中20 罗进德.翻译单位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 “陌生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16 李延林.小议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J .中国翻译 ,1999 , (3) :29 -31. 17 刘英凯.归化 翻译的歧路A.杨自俭 ,刘学云.翻译新论 (1982 -1992) C.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 .外语研究 ,1999 , (3) :51 -54. 19 吕俊.惯用语的汉英翻译J .翻译通讯 ,1984 , (12) . 现代翻译学的一个研究课题J .翻译通讯 ,1984 , (12) . 21 潘绍中.关于英语形象词语的汉英翻译J .翻译通讯 ,1982 , (6) . 22 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中国翻译 ,1998 , (1) :25 -27. 23 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J .中国翻译 ,1993 , (4) :33 -34. 24 孙致礼.翻译 :理论与实践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