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二).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二)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如许地山(18921941),福建龙溪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他是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既是杰出的作家散文家,又是杰出的民俗学家。他1923年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宗教史与比较宗教学;次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宗教史、印度、梵文、民俗学。他不仅与郑振铎是乡党,又是很要好的文友。所以受郑振铎之托,在大英博物馆为郑抄录过斯坦因盗走的敦煌变文卷子,为郑中国俗文学史帮了忙。回国后,他先后就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与郑振铎一样,因受司徒雷登一派的排挤,经胡适介绍,离燕京去香港大学任教。在俗文学和民俗学方面,他既有粤讴选注(民铎杂志第3
2、卷第3号,1922年3月)24和孟加拉民间故事(商务印书馆1929年1月版)的和论述25,也有扶箕迷信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和道教源流考26 以及礼俗研究。他把俗文学的研究与民俗学的研究,统一在一人身上。他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观,集中体现在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他认为: 民俗学者对于民间故事认为重要的研究。凡未有文字而不甚通行的,他们的理智的奋勉大体有四种从嘴里说出来的。这四种便是故事,歌谣,格言(谚语),和谜语。这些都是人类对于推理,记忆,想象等最早的奋勉,所以不能把它们忽略掉。故事是从往代传说下来的。要把故事分起类来,大体可分为神话,传说,野乘三种。神话(Myths)是解
3、释的故事,传说(Legends)是叙述的故事,野乘(Marchen)包括童话(Nursery-tales),神仙故事(Fairy-tales)及民间故事或野语(Folk-tales)三种。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故事,学者分它们为真说与游戏说二大类,神话和传说属于前一类,野语是属于后一类的。在下级的民族中,就不这样看,他们以神话和传说为神圣,为一族生活的源流,有时禁止说故事的人随意叙说。所以在他们当中,凡认真说的故事都是神圣的故事,甚至有时做在冠礼时长老为成年人述说,外人或常人是不容听见的。至于他们在打猎或耕作以后,在村中对妇孺说的故事只为娱乐,不必视为神圣,所以对神圣的故事而言,我们可以名它做庸俗的
4、故事。庸俗的故事,即是野语,在的各时期都可以产生出来。它虽然是为娱乐而说,可是那率直的内容很有历史的价值存在。我们从它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风尚,思想,和习惯。它是一段一段的人间史。研究民间故事的分布和类别,在社会人类学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因为那些故事的内容与体例不但是受过的陶冶,并且带着很浓厚的民族色彩。在各民族中,有些专会说解释的故事,有些专会说训诫或的故事,有些专会说神异的故事,彼此一经接触,便很容易互相传说,互相采用,用各族的环境和情形来修改那些外来的故事,使成为己有。民族间的接触不必尽采用彼此的风俗习惯,可是彼此的野乘很容易受同化。27 许地山虽然是个作家,由于他长期受的西方
5、比较宗教学的,故他在思考问题时,毕竟更多地自觉不自觉地从宗教的角度切入。这就养成了他与其他人的不同视角。许地山英年早逝,杨成志主编之民俗第2卷第3、4期合刊(1943年12月)辟“纪念民间宗教史家许地山先生”专栏,发表罗致平的前言、李镜池许地山先生传略和关于许氏道教研究的信、叶启芳追忆许地山先生、于田扶箕迷信研究提要予以纪念。如钱杏邨(阿英,1900.2.61977.6.17),原名钱德富,青年时期参加过“五四”运动,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1930年加入“左联”,任常委。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日报,主编文献杂志。他是个文学家,但他对历史上的俗文学民间文学
6、(如戏曲、弹词、时调、大鼓、戏文等)的兴趣之浓厚,恐怕难以有人可与之比肩。在上海时,主要是从收集的书本文献中做研究俗文学,自1942年7月14日率全家由沪抵阜宁县停翅港新四军军部起,他除了做文艺工作外,则常到苏北解放区的一些老百姓中去搜集歌谣和故事。据记载:“1943年10月27日,阿英、张仲惠、钱毅与海边老人漫谈,收集海边风俗、谣谚、神话等民间文学资料,作为研究民间文学和创作大众文艺参考。”28 1954年后,他兼任民间文学杂志的主编。他对俗文学民间文学作品的解析评论的方法,显然与许地山迥然有别。他没有受到人类学派的影响。再如冯沅君(1900.9.41974.6.17)。女作家冯沅君早年就染
7、指民间文学,她与赵景深颇有相同之点,也主要是民间故事,也喜欢运用比较研究之法。如她在北京大学门作古典文学研究时,以“漱峦”的笔名在1926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第1卷第3期上发表老丑虎关于老虎母亲的传说,是呼应钟敬文发表在国学周刊同年第10期上的陆安传说老虎外婆,进行比较研究的。接着在第4期上发表牛郎织女的来历唐河传说之一、灶爷的来历唐河传说之二、猴老精唐河传说之三、蛇吞相(象)唐河传说之四。1934年从法国留学回国后,任教于天津河北女子师范期间,完成南戏曲文的辑遗工作,编成南戏拾遗(1936年)一书,于是,从此她的研究兴趣转移到了古代戏剧上,并作出了卓著的成绩。29 到了抗战胜利后的40
8、年代,她又成为香港、上海俗文学周刊的积极撰稿人。如发表在星岛日报俗文学第27期(1941年7月19日)上的货郎孤:院本补说之一一文,释义“货郎”的演变及体制,考证了货郎孤院本的由来,是由于其中的主角孤是个唱货郎儿的,既是古剧的悬疑,又是对古俗的新研。30可惜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左”的思潮和历次运动的冲击,俗文学一向被指为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小市民文学,从冷落到扼杀,研究俗文学的学者们也受到批判。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出现了转机。2003年11月12日改定于北京 本文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卷)第2期,广西南宁。 注释:1 参阅赵景深郑振铎与童话,儿童文
9、学研究1961年12月,上海。2 关于俗文学、民间文学这些名称,施蛰存于1989年3月17日写的一篇随笔“俗文学”及其他里说:“这三个译名(按:指民间文学、俗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意义最为明确,所从原文的本义(按指popular literature)译的。俗文学的俗字,就有疑义。一般人都以为是雅俗的俗,俗文学就意味着鄙俗、粗俗、庸俗的文学。这就含有知识分子瞧不起民间创作的意味。因此,不少人对这个译名有意见。俗文学会成立的时候,曾正式声明这个俗字是民俗学(folklore)的俗,俗文学就是民俗文学(folkliterature)的译名了。这样,很可以澄清一些误会。民俗学是本世纪的新兴学科,
10、它的研究对象是各个民族古代和当代的风俗、习惯、神话、迷信、传说、谣谚、礼仪、等民族文化现象,民间的文艺创作是民俗学的研究资料。”(施蛰存七十年文选)关于“俗文学”一词的渊源,吴晓铃在朱自清先生与俗文学一文中写道:“俗文学这个名词的提出,郑振铎先生是第一人,好像是在敦煌俗文学那篇文章里。”(华北日报俗文学周刊第60期,1948年8月20日,北平。)据查,郑振铎敦煌的俗文学一文,发表于小说月报第20卷第3期,1929年3月。3 鲁迅致台静农信(1932年8月15日),见鲁迅书信集上册第3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4 鲁迅致曹靖华信(1933年12月20日),见鲁迅书信集上册第463页。5 陈福康郑振铎传第276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