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6681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一、填空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周树人;豫才;现代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树人和。周作人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肥皂;四铭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天演论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眉间尺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离婚7.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8.

2、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族。许寿裳9.小说风波以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风波,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张勋10.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社戏11.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鲁12.鲁迅笔下的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阿Q13.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中的陈士成等。白光14.鲁迅自己曾经用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忧愤深广1

3、5.鲁迅在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三闲集无声的中国16.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有精彩的描写。药17.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吕纬甫18.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名,如铸剑、奔月、出关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改名为。补天19.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20.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曾这样说五四散文发达的情况: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

4、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之上。诗歌21.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应归属于。独语体22.鲁迅在一文中: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京派与海派23.鲁迅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是由8篇历史小说组成的。故事新编24.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伤逝25.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曾以为题在杂志上发表。旧事重提;莽原二、单项选择题1.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B)A.孤独者B.在酒楼上C.孔乙己D.伤逝2.

5、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B)A.呐喊B.彷徨C.热风D.故事新编3.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C)A.野草B.随感录C.热风D.坟4.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有许多突破和创新,其中,具有类散文体特点的作品是(C)A.伤逝B.风波C.故乡D.明天5.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比如(C)A.吕纬甫B.魏连殳C.宴之敖D.眉间尺6.除狂人日记外,鲁迅在另一篇小说中也写了一个带象征意味的狂人,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

6、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了叛逆反抗之声。这篇小说是(D)A.故乡B.孤独者C.祝福D.长明灯7.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C)A.理水B.出关C.非攻D.铸剑8.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形象出自小说(B)A.在酒楼上B.孤独者C.肥皂D.伤逝9.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play)。这位提倡者是(D)A.周作人B.冯文炳;C.梁实秋D.林语堂三、多项选择题1.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有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B CD)A.分析B.批判C.继承D.转化2.鲁迅的前三篇白话小说是(A BD)

7、A.狂人日记B.孔乙己C.阿Q正传D.药3.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C BD)A.狂人日记B.故乡C.阿Q正传D.明天4.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主要作品有(A BC)A.孤独者B.伤逝C.在酒楼上D.明天5.鲁迅铸剑中有三头相搏的描写,这三头指的是(A BC)A.眉间尺的头B.大王的头C.黑色人D.王妃的头四、简答题1.近十年来,海内外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人们仍然很腻味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8、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提示: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3.为什么说鲁迅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提示:鲁迅对中国文化是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对于传统文化,鲁迅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努力地去寻找民族文化新生的出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包含了三个层面,即:批判、继承、转化。我们可以说鲁迅对传统文化是整体的否定和局部的继承。是在接受

9、传统文化丰富养分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的。从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评价来看,从其坚决反对这种调和的立场来看,说是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他认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坚决彻底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4.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呐喊、彷徨为什么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提示:表现的深切。从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

10、训的总结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5.简述阿Q的命运,并指出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提示: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跨越时空的不朽典型。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他受愚弄,受压迫,受剥削,他的恋爱与革命都遭到了打击,而他

11、往往以精神胜利法得到自慰。他虽然有改变自身生活处境的渴望,但愚昧、麻木、不觉悟,最后成为当权者杀一儆百的牺牲品。精神胜利法的思想根源是宿命论。其特征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等6.简述阿Q临死前在人群中看到吴妈这一细节安排的意义。提示:小说的细节描写更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阿Q临死前在人群中看到吴妈这一细节安排,说明阿Q对爱情的执著及其不觉悟,同时揭示了他可悲的精神面貌,而吴妈的表现也正恰恰说明了这一点7.示众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描写的意义是什么?提示:示众是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篇。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都有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景的

12、描绘,也没有主观抒情和议论,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于是男女老少-这些爱看热闹的中国人,只有一个动作:看。鲁迅先生以他深刻的洞察力,看透世间一切的假、丑、恶,以他尖锐的文笔将所有所感真实的或含蓄地藏于他的文章中,以他独有的,对现实丑恶的不满的讽刺手法,将这些丑恶展露于世人之前,警示人们,告诫人们,呼唤着人们乃至整个民族从中得以自省五、分析题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提示: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

13、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

14、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

15、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2.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坚决,甚至偏激,应该如何看待鲁迅的这种态度?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提示:鲁迅是现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伟大哲人和战士,他的思想不是书斋式的或体系式的,而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痛苦而切实的摸索,带有对传统得失的深刻感悟,对国情民性

16、的透彻理解,又渗透着独到的人生体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这恐怕是中国近百年来先进知识分子中的唯一。鲁迅一生坎坷,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于胸,大有一吐为快之想。的确,与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相比,鲁迅对传统的确是严厉批判,是决绝的态度,甚至很偏激,他是对传统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在他的作品中,直接表达了积压多年的对传统的愤懑,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例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直接地表达了鲁迅这种心情,也最能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历史的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说出了当时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话,痛快淋漓地揭示了旧社会的本质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