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与电视” 的课程研究及教学探索.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6755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文学与电视” 的课程研究及教学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文学与电视” 的课程研究及教学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文学与电视” 的课程研究及教学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文学与电视” 的课程研究及教学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文学与电视” 的课程研究及教学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文学与电视” 的课程研究及教学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文学与电视” 的课程研究及教学探索.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文学与电视”的课程研究及教学探索钱旭初内容提要“文学与电视”课程作为现代传播学院品牌专业的品牌课程,侧重跨学科的横向比较,进而纵向深入到文学与影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转换的关系研究。几年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贯彻自主学习、开放学习的原则和互动学习原则;在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上,设计者逐步确定了将开放性教学模式为主、传统型教学模式辅助的双重模式;而双重模式的教学,同时采用轻松的课堂学习和紧张的课后延伸学习的双重风格,以及研究和写作、讨论和练习结合的双重学习情景来综合实施。这些都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着尝试。在经过连续5轮的教学探索之后,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关键词文学与电视

2、课程研究 教学实践 探索一、 课程研究“文学与电视”课程是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现代传播学院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三年制普通大专)和电视编导专业(四年制本科新闻编导方向)所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该课程学分为3,总课时54课时,开设一学期。该课程自1998年起在95级首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简称“广制”专业)开设,至今前后已经有5届。之后,又从99级首届编导专业开设,至今也有2届。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该课程在95级广制专业第六学期开设,从96级开始课程调整至第5学期。在电视编导专业(新闻编导方向)的教学计划中则安排在第3学期开设。“文学与电视”课程,对广制和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是完整的教学“学程

3、”中的一个环节。而“学程”不是简单的课堂单元教学,它包含了学科整体设计和课堂整体设计两个方面。广制和编导专业的整体课程设计,主要是围绕培养我省各级电视台、各企事业单位电视台、站、电化教育馆、学校电教中心以及有关电视制作公司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编导的应用型高等人才而设置。在教学计划的总体计划安排上,该专业侧重基础理论熏陶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既设置有宏观把握广播、电视一般规律性的课程;同时开设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课程,既有具体的指导和把握,又有美感创造与艺术品位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而开设诸如专题节目制作等专题性较强的课程,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在“面”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在“点”

4、上有所突出、有所成绩。因而在学科的构成层次上,如果将基础的文化素质课程,作为第一梯队的话,专业基础课程则是第二梯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编导的专项课程如摄、录、编、导以及照明等课程则是核心梯队;而专题制作课程则是第四梯队,是教学成果的总结和呈现阶段。在这四个课程梯队中,“文学与电视”课程则是处于第二梯队中的课程。本课程开设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学期的时间,基本掌握文学与影视两者关系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性问题。诸如观念问题、手法问题、转换问题等等。特别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影视的眼光,能够具备较强的影视思维能力,能够一般改编文学作品。就课程所处的地位来看,它实际上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上,这

5、也是该课程作为现代传播学院特色专业中的品牌课程的特色之一。可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将所掌握的零散知识点加以整合。“文学与电视”课程以讨论文学与电视、电影这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目的。该课程涉及到文学原理、文学史知识和文体知识、影视原理(电视艺术概论)、影视美学、影视写作等相关课程和知识。文学原理与电视艺术概论是学习该课程的理论支柱,该课程也是在将文学与电视两种形态的艺术对比研究中,使学生有更深入的艺术把握。电视美学是在对电视的本质特征进行综合、提高,也同样对本课程的教学有着指导与补充意义。本课程涉及到的文学在电视中的应用等问题,又显然必须落实到影视分析和写作的基点上,故此

6、,它是影视写作的一次总结与应用。在整个教学设计的链条中,它是一个知识交融的过程;同时,由于该课程一边连接着飞速发展的文学与影视理论的巨轮,一边连接着永远鲜活的创作实践的巨轮,它像一驾战车一般处于始终不歇的动态之中,这又是该课程与生俱来的特色,从原理和现象出发,而观照当下各类文学和影视现象,并在动态中完成过程,于整合中既拉动了宏观的学科学程设计,又进一步在学科研究的理论、实践纬度以及治学方法和学术眼光的培养上使学生得到提高。二、教学设想与实施从具体的课堂设计角度看,对于学习者而言,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的体现,它包括了课前的知识储备、课堂的教/学活动、课后的深化学习以及实际操作锻炼,当然首先就是

7、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习实验体系的配套。“文学与电视”课程教学最初采用的教材是北京广播学院赵凤翔、徐舫州联合撰写的文学与电视教材,该书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一次出版,1991年再版。该教材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节目制作丛书”中的一种,侧重电视节目的内容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从体例上讲,主要涉及到文学创作方法、文学思潮、流派与风格对电视产生的影响,以及关于文学观念与电视观念、文学创作与电视创作、文学样式与电视样式、文学语言与电视语言、情节与结构、叙述方式与描写方式、文学形象与电视形象、鉴赏与评论诸方面,目的是阐明电视所接受的文学影响。作者认为“写作该书的目的,是企图努力探索提高电

8、视内容文化素质的途径”。应该说,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教材的体例设计都是适宜的,但该书有明显的缺陷,就是由于成书较早,研究相对较为粗糙,作为比较研究,往往停留在横向的面上交流,作为跨学科互动的深层结构,还没有深入把握,只是单纯的现象描述和单向的“文学有/电视也有”,特别是文学向影视转换的关键问题,该教材没有涉及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遗憾。有鉴于此,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在95级广制专业第一次开设该课程时采用了该教材,以后几届均基本上没有按照该书的内容进行讲授,而是另起炉灶。从1996级开始,到1999级,在不断的调整、完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现在的体例和格局。自编教材跨学科互动文学与影视比较研究的

9、具体内容如下:总论:文学与影视关系的存在性研究第一章、 文学与影视的观念第二章、 文学与影视的语汇语法第三章、 文学与影视的题材与主题第四章、 文学与影视的情节第五章、 文学与影视的结构第六章、 文学与影视的表现手法第七章、 文学向影视的转换第八章、 叙事类文学与故事片、电视剧第九章、 抒情类文学与影视作品的抒情性品格第十章、 政论体文学与电视政论片 这种教学内容的设置,突出了跨学科的比较,也较为注意学术前沿和实践动态,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跨越,从单纯的单向的接受知识,进入到双向的多元的融合知识,这在一般的高校中要用相当一段时间来完成,而现在又在短短的一学期中就要

10、完成,知识的容量和时间、经验等的限制构成了相对尖锐的矛盾。围绕着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怎样进行实施,怎样最有效地使学生在不长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理论,这是教学实施的前提。针对学习者相关知识的贫乏和理论教学本身枯燥的弱点,怎样设计课程模式,是教学实施的保障。1、教学原则该课程在总体的教学构想上确定了2个原则:一是自主学习和开放学习原则;二是互动学习原则。所谓自主学习和开放学习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说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拼命讲、学生在台下拼命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只是单纯的硬性的信息接受和传导者的关系,这种所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

11、惑的观念,在中国流行的千年,单向的信息传输,所导致的结果是信息的接受者没有、也不需要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这种至上而下的传送方式,使教学内容和伴随着教学过程的人文理念由学校和教师来决定,学生的唯一作用就是“跟从”,就是毫无损耗地“继承”,谁的损耗越少,谁就是好学生。显然这种方式是带有专制色彩的。改变这种方式,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也就是现代人文关怀和主体意识的体现。因此,在“文学与电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者是信息的发布者,学习者是信息的接受者,是信息的分析者和利用者。教师的角色首先是一位引导员,点燃信息的导火线,号召同学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式教学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使课堂氛围更

12、加活跃,更重要的是在平等的基点上建立起了一种平易和易于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将个人思考的内在活动和内化过程激活,引导者在这个平台上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开放者。但仅仅是课堂上的信息量和思考深度,显然是不够的,课堂只是学科的导入,永远无法替代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也无法成为即时性的能力转换,因此,应用开放教育的理念来统整现代教育过程中的传统观念必然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引进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思想,将学科的信息传导与接受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图书馆、宿舍、路途、实习基地以及方方面面。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不固定的空间和不定时的时间,进行个人化的学习,一旦当他们明

13、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建立了学习系统,他就可以充分张扬自己独立学习的最大能量,学习效果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而互动学习则是对学习者智力群体的开发,这种互动不仅在课堂上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仅是老师/学生的互动,更是课堂以外的整体的互动。也就是说,自主学习并非自发学习,也不是盲目学习,而是一种更广泛的协作学习,同学们在课后,往往带着问题不断在思考,在交流,在进行各种观点的碰撞,进行着理论和实践结论的碰撞,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观点。因此,这种原则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体系化,也将实践过程更加理性化。2、教学模式在“文学与电视”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上,设计者逐步

14、确定了将开放性教学模式为主、传统型教学模式辅助的双重模式。也即是将面授、讨论、观摩、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95广制到96、97广制专业开设该课程时,在教学模式上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面授方式,只是增加了学生的作业量以保证学生课后时间有一定量知识的补充,期末围绕主教材进行闭卷考试;而到98、98广制专业和99、2000和01级编导专业开设该课程时则在院、校支持下,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取消期末考试的试卷形式,以平时课堂讨论、平时小论文、期末论文等形式综合评分,在01级编导专业又增加了期末论文小型答辩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前3040分钟,由教师适当地对本专题所涉及的问题做宏观的介绍,提出若干相

15、应的观点,然后由学生利用近4060分钟对教师所介绍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样只是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提出反驳和批评,这个过程往往是最激烈、最“热闹”的过程,往往有很多精彩的、新颖、独特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观点进行总结和评述。同时也根据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增加一定量的影像资料,提供观摩也提供了进一步讨论的空间。3、 教学保证发挥独立学习者的独立性/发挥教学者的控制,是教学成效保证的重要措施。双重模式的教学,同时采用轻松的课堂学习和紧张的课后延伸学习的双重风格,以及研究和写作、讨论和练习结合的双重学习情景来综合实施。讨论式的学习

16、过程必须建立一个前提,就是首先对学习者来说,必须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和论辩空间,否则则会造成冷场或导致懒惰学生的出现;其二是对于教师而言,必须绝对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观点,不能讽刺挖苦,但也不是一味的听从,要善于从中梳理和引导。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很多同学已经认为自己从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式的投入和思考,不管所想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他们能主动地说出来供大家探讨,从根本上调动了大家的思维积极性,也调动了课堂气氛。实践性原则是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一个重要机制,也是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效的评价体系。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学期教学时间内每位学习者必须

17、完成56篇小型论文,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论文题目一般由教师确定,通常可以由学生在23个题目中自选,论题与教学单元有一定联系,但往往必须在读完一定量的参考书后方能完成,单纯地抄习的可能性不大。二是论文题目往往会涉及到影视文化现象和影视创作事例,这又要求学生不是局限于某些条理和现成的观点,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综合各类知识结构方能完成。对于较为新颖的观点和较为优秀的论文,由指导教师修改后推荐给学报等刊物,先后有6人次论文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正式发表,此举也作为一种良性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学习者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也为将来的中期论文、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的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

18、学过程中提出阅读书目、图书馆提供相应图书资料、及时更新补充各类影视作品、同时提供相应实习机会都是不可缺少的物质保障。三、简要的反馈下面引用学生在课后所做的课程体会中的观点,作为简要的反馈:观点一:一句话,这门课程不仅让人学到理论知识,还让人学到课堂之外的许多东西观点二:在自己的思考与写作中,锻炼了能力,少了名家的经典论述,却多了思考创新的空间,不失为好事一桩教学模式:观点一:讲解+讨论+观摩既可以充分展示这门课的魅力,也可以在这种循环中增长我们的专业知识。观点二:一学期结束了,这门课程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两个字运动。我觉得上课后一切都在运动之中。知识在流动的过程中进行了互补,思维在听与说的过程中

19、快速地运动起来,观念在提出与反驳的运动过程中进行了优化运动将这门课变得与众不同,学生上课时,当一切运动起来时,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一个元素,他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他会不知不觉加入到运动当中,这是一种潜意识的状态下的行为。观点三:我们这些学生可能还不太适应这种活学活用、现学现卖的学习方式。总有些难于启齿平时不注意积累,有关的知识相当匮乏。教学过程:观点一:这门课在课堂上气氛比较轻松活泼,形式灵活,在听完老师的讲解之后,同学们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拿出来与人共同探讨,从而加深了对文学与影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学生也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

20、便可,决无“犯上”之嫌观点二:有发言就会有思考。确实,在上这门课时,我的思维会特别活跃,会更加理性地去思考一些问题,让我惊奇地感受到了理论研究并不是索然无味观点三:其实上这门课也有很大的压力,有的时候,我们所讨论的课题是我们力不能及的,虽然老师在前半段时间会给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这一课题或论题的知识和理论,但我们对它的理解还是肤浅的、片面的,即使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也知识零星的或者只停留在表象上的,要想在把该论题的论文写得到位、深刻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课后下工夫,读大量的关于影视和文学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无形中写论文便成了我们读书的动力,成为一种手段,而获取知识是我们的最

21、终目的。观点四:考试让我们走上了死记的道路论文的方式来代替考试更为可行。因为这不仅需要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要进行深刻的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除了课本以外,你还需要去翻阅一些资料观点五:老师根据讨论的内容进行选题,布置论文,让你激情的火焰充分地燃烧,即使你在课堂上没有发言,没关系,此刻便是你宣扬在课堂上的酝酿之物之时了,洋洋洒洒,一泻千里,痛快,痛快!我们不求观点有多好,立论有多精确,论证有多严密,只要能展开你自己的论述,同样是好的虽然我不是最好,但我做了,长期坚持下去,我肯定会有提高的。“文学与电视”让我们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信,能让我们自由地宣扬,还能在激情的岁月中燃烧。观点六:课上动手的

22、机会还是太少了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

23、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

24、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 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

25、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二) 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

26、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四) 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

27、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五) 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六) 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