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1676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文革前,内地读者唯一知道的香港作家是写蒋家王朝野史的唐人。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年,随着香港作家到内地访问和香港文学作品的出版,香港文学的研究也被纳入议事日程。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最早是从得地利之便的粤闽两省开展起来的。它先后经历了下列阶段:A、从作家介绍到作家作品研究。潘亚暾的香港作家剪影,是最早集中介绍香港作家的一本访问记。易明善和梅子(香港)合编的刘以鬯,是内地出版的首部研究香港作家的论文集和有关资料汇编。其中论文作者内地占的比重不少。易明善后来又出版了刘以鬯传,该书史料翔实,对传主作品的评价客观,是刘以鬯

2、研究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以后有北京桂冠工作室主创的侠之大者—金庸评传。个人撰写的有青年学者吴义勤的漂泊的都市之魄——徐讦论。此书与刘以鬯传不同的是重在“论”而不史,论时新见迭出,体现了青年学者生气勃勃的开创精神。B、从作品赏析到断代文学史的编写。作品赏析集中在金庸、刘以鬯、西西及诗人犁青等人身上。近年单独结集出版的有笔者的王一桃诗百首赏析(港版)、张厚明的蓝海文新古典主义诗歌鉴赏(港版)。断代史的代表作是谢常青的香港新文学简史。此书只写到1949年为止,被称为“半部” 香港文学史。此书的缺陷是政治论述过于突出,对

3、具体作品分析太少,文学史观念显得有些老套。C、从香港文学概观到香港文学史的出版。前者由潘亚暾、汪义生合著,是潘亚暾主编的台港文学导论香港部分的扩充。虽不称史,其实带有史的性质。“概观”时间跨度长,从现代写到当代,是后人编写香港文学史的奠基之作。但由于是草创,留下不少缺陷,如把学生的文艺组织“文社”含义扩大,以至把香港作家组织当作“文社”,就有点离谱(新版的香港文学史仍沿袭了这一错误)。潘亚暾先生是最早研究香港文学的,资料比其他学者多得多,再加上他本人来自香港,研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许多研究香港文学的人,都受到过他的启发。可

4、惜他有些文章写得过于粗糙。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是第一本严格意义上的香港文学史,是作者治学多年的结晶,是他继香港作家传略、台湾香港文学研究论述(4人合著)后又一新奉献。该书的小说部分论述较深刻,不足之处是评判作品的标准过于狭窄,提供的原始史料较少,注释太简略。像曹聚仁这样的大家没单独设节,也是一种遗憾。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种。该书史论结合,突破了以往“史料长编”的写法。把文学批评、儿童文学纳入研究范畴,也有新意。但由于是集体编写,各章节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地方还前后有矛盾,有些论点也值得推敲,如说70年代以后“文坛政派分立界限的逐渐模糊乃至

5、消除” (324页),说“模糊”可以,“消除”则绝对化了。有人说该书是“捧”某一作家组织贬另一作家组织,这是站在某一小圈子立场上立论的,其评价并不公正。 D、从文学史的编写到分类文学史的出现。分类史已出版的有笔者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近50万字。该书分三编,孕育期:50至60年代;转型期:70 年代;蜕变期:80至90年代前半期,书后有五种附录: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大事记、香港当代文学批评书目、本书主要参考书目、澳门文学评论概况等。此书有些判断下得过于匆忙,如认为现代主义“是一种远离政治的纯文学派别&r

6、dquo;(61页),就不完全符合香港现代主义的实际。另方面,有些史实也有待核实,如赵聪的卒年。此外,还有何慧的香港当代小说概论、周文彬的当代香港写实小说散文概论的出版。    正在撰写中的有袁良骏的香港小说史,已在香港文学月刊发表过片断。从“片断”看,作者注意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写得扎实。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辞典,但大都附属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辞典中,不像台湾文学研究有单独的台湾文学辞典出版。    内地香港文学研究队伍主要来自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7、与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分布地点虽然遍布全国,但大本营在广东。广东学者出的论著和部分论文,曾引起某些香港学者的质疑,这集中表现在1988年在香港召开的“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广州三位学者发表的论文。但有些香港作家对广州学者的批评用词过苛,不够实事求是。如许翼心的论文体现了较好的理论素养,虽然有些概念(如“乡土文学”)的界定值得商榷。潘亚暾研究香港文学,也不像戴天讽刺的那样是在写南柯记。他的研究成绩是突出的。至于后来调到中山大学工作的艾晓明的西西研究和由她编选的浮城志异—香港小说新选,曾获香港作家一致好评。内地学者研究香港文学,是在香港

8、即将回归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不可讳言有政治功利因素在内,但对许多学者来说,主要出于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整合中国当代文学的需要,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上级专门指派的,都是借文学研究之名搞“统战”工作的。    应该承认,内地学者由于掌握资料的限制,尤其是研究态度、观念、方法的不同,引起某些香港作家、学者的非议,是很自然的。但不能由此抹杀内地学者在香港文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成绩。正如璧华所说:“如果没有大陆对香港的重视,并进而注重到香港文学,看来香港文学可能停留在‘倍受冷落,无人问津’阶段”。还有人借余光

9、中在1988年一次会上提出“是否应该要有一篇论文先界定一下‘什么是香港文学’”,便引出“连‘香港文学’的界定都不明确,还开什么研讨会”的质疑,这是很奇怪的逻辑。正因为“香港文学”无统一的界说,所以才有必要开研讨会。如果都弄清了,研讨会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内地学者研究香港文学,对提升香港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地位起了重要作用。在80年代以前,香港普遍被认为是“文学沙漠”。内地学者通过香港文学史的撰写和香港文学课的开设,有力地纠正了人们对香港文学的偏见,如认为香港没有文学,或有文学却水准极低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