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离线作业(必).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1684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离线作业(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外国文学离线作业(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外国文学离线作业(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外国文学离线作业(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外国文学离线作业(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离线作业(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离线作业(必).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1)课程作业(必做)姓名:王昭学 号:713015092026年级:2013秋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心:乐清电大学习中心第一章 古代文学简述题:1、 简述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征 答: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等。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塑造的是代表整个氏族的英雄人物,在这些形象中概括了全氏族的力量、智慧和理想。这些英雄都是神与人之子,是被神化了的人,被奉为神的人。人神同形同性、神人交混是希腊神话最突出的特征。在思想内容上,希腊神话反映的是希腊社会的世俗生活和希腊人的意志愿望。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

2、格化的,神人同形同性。他们不但具有人的性格和形象,还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世俗化色彩极浓。希腊神话还体现出浓郁的人本色彩,神所经历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生活,对神的肯定与赞扬就是对人的肯定与赞扬。在艺术手法上,既有浪漫夸张,又有现实描写,表现古希腊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2、 简述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极其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风尚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史诗的思想内容除了通过人物来反映,还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史诗故事表现了一种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积极乐观精神。在史诗中,人

3、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因素,也不是命运的玩物,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力量。例如人在战场的厮杀中也能多次战胜神。当然,史诗中还掺杂着一些奴隶主观点的烙印。艺术特色:剪裁巧妙,结构完整。史诗没有平铺直叙十年的事件,而是集中在一小段时间中的一个事件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丰富的情节,广阔的历史时代生活反映出来。主干与插曲结合的手法。插曲中,有的用来交代主要情节的来龙去脉,有的补充主要情节的内容。人物塑造的个性化手法。众多的人并不雷同。阿伽门农的傲慢、阿喀琉斯的英勇和任性等。客观叙述手法。没有任何主观的抒情和直接的评论。史诗诗名优美动听。想象、比喻及韵律都丰富美丽。此外还有口头艺术作品常 见的重复叠用手法。第二

4、章 中世纪文学简述题:1、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列那狐的故事 答:中世纪欧洲后期出现了一种文学城市文学,一种反映市民生活和理想的文学城市文学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而列那狐的故事就是这个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同时流行的还有一部讽喻性叙事长诗玫瑰传奇,它们都以动物寓言故事的形式讽喻现实。 讽刺故事诗列那狐的故事通过对动物生活的描绘,形象的表现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关系,寓言式的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列那狐是市民的象征,在他身上体现出市民阶级的双重性:一方面他与象征豪门权贵的狮、狼、熊、驴等大动物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

5、;另一方面,它又欺凌和残害象征贫苦下层人们的麻雀、乌鸦、鸡、兔等小动物,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冲突。诗作运用喜剧手法,通过动物的形象来讽喻现实,歌颂了市民阶级的机智。讽刺和嘲弄了贵族、僧侣等统治阶级,格调幽默诙谐。它是信仰维系方式走向解体和理性维系方式开始出现的产物,其中体现着对人的智慧能力认识的深化.宗教文学所强调的人的精神的纯洁和信仰的虔诚,史诗强调的人的英雄主义,骑士文学强调的人的情感与市民文学所强调的人的智慧,其实表现了中世纪欧洲人对人的认识的不同侧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出现,使中世纪欧洲对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论述题:试述神曲的两重性答:在西方文学史上,但丁是与荷马、莎

6、士比亚齐名的伟大诗人。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生活在新旧交替时期的但丁,其代表作神曲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两重性。(一)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1)作为中世纪文学的产物,但丁的神曲的具有宗教性。神曲在构思上具有宗教性。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文学形式,通过但丁的自叙描绘了他穿越地狱、炼狱最后到达天堂见到上帝的经历。从整个诗歌构思来看,神曲明显表现出基督教的思想,即世人想要获救,就必须克服种种诱惑,忏悔自己的过错,洗脱尘世的恶行,以祈求得到上帝的宽容,进入天堂,而那些作恶多端之徒,势必在地狱中承受永恒的惩罚。神曲受中世纪宗教神秘观念的影响。首先

7、表现为:但丁在神曲中指出的道路是精神道德的完善,而非现实的实践之路。他认为支配事物发展的乃是天命,而不是有着各种感情的人。他目睹了社会的“堕落”与“丑恶”,把“拯救”人类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然而,“人类自己无法爬上山坡”,需要“超自然力的援助”,在人间找不到引导人类回到“正义”社会的道路,只有求助于天命。他认为人类社会的真正出路是这样的一条道路:在理性(维吉尔象征理性)指导下,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认识罪恶与错误,在道德上得到净化,再经过信仰(贝娅特丽丝象征信仰的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其次,在神曲中存在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为尺度衡量善与恶的思想。它认为“把人的感情与天意并列”

8、就要打入第八层地狱受罚。占卜者、巫师与占星者前生总是企图预见未来,他们的头脑总是超越上帝所确定的人类智慧不应该超越的界限,因此,在地 狱篇中写到他们在第八层第四条沟里受到“面部掉转到臀部那边”永远也无法看到前面的惩罚。神曲中的中世纪宗教神秘观念,还表现为“沉思冥想”,诗人在上帝面前完全地沉思着上帝的奥秘。(2)神曲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表现为:对古典文化的赞扬。但丁在神曲中赞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英雄与智者,把他们安排在地狱中幽静美丽的地方,毫不受苦,表现了他对古典文化和学者的极大尊敬,他把维吉尔奉为导师,称他为“智慧的海洋”、“拉丁人的光荣”,并让他引导自己游历地狱和炼

9、狱,他称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大师”,荷马是“诗人之王”,并为能够与他们一起交谈而自豪。但丁是宗教禁欲主义者,但其禁欲主义侧重道德,与来世主义脱离。他按照中世纪基督教的道德标准,把古往今来许多爱情故事里的人物,诸如海伦狄多等判为贪色者,打入地狱的第二层,接受狂风暴雨的鞭打,他虽将弗良齐斯卡与保罗打入地狱的淫乱层,但又非常同情这一对恋人,以致于“因怜悯而昏晕”,像死尸一样倒在地上,在炼狱篇第十八首“爱的理论”中又说到“爱的本质也许总是善的”,这一切明显表现了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世俗爱情的思想,这是与教会的禁欲主义,来世思想背道而驰的,体现出人文主义色彩。神曲的主题是人。神曲中赞美人的勇敢,歌颂人的

10、智慧和创造精神之处很多,并通过攸里西斯之口道出:人“不是生来去过野兽的生活,而是要去追求美德和知识的。”神曲中强调人赋有“自由意志”,鼓励世人以诗歌中所歌颂的英雄豪杰为榜样,振奋精神,战胜一切艰险,去创造自己的命运。这种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活价值的观念,同宗教神学所宣扬的“上帝”、“来世主义”针锋相对。此外,作品本身也是诗人不屈于厄运与不公的命运搏斗的产物。(二)神曲在艺术形式上的两重性。神曲在艺术上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诗歌运用了中世纪宗教文学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却取材于现实。全诗分为3篇,每篇又分33歌,共99歌;加上序曲,组成完美的数字100,此外,每篇都以“

11、星”字结尾。“3”和它的倍数在基督教世界是吉祥数字,代表“三位一体”的神秘宗 教观念,而“星”体现出基督教中“上帝”引导人类至善思想。加上大量隐喻和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宗教文学特征。诗歌写的虽是游历三界的所见所闻,但其素材大多都是取自当时意大利的现实生活,其中涉及了当时佛罗伦萨以至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吏及新兴资产阶级对人们的剥削压迫等。在作品中但丁也是从现实出发来评价人物的,如地狱篇第十歌里,写到佛罗伦萨基白林党的首领法利那太,他是但丁的政敌,当年基白林党打败了贵尔夫党的军队以后,胜利者企图毁灭佛罗伦萨,法利那太表示反对,才使这座名城免于

12、浩劫,但丁在地狱里见到他的亡魂,对他表示格外的尊敬,称他是“崇高的灵魂”,又如当时活着的朋尼法斯八世,但丁认为他罪恶太大,所以事先在地狱第八层给他定好位置,预言他死后将倒栽着受火刑的惩罚。正因为神曲取材于现实,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因此使得其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并不让人感到虚幻玄秘,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紧密结合的典范。 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富有立体感的形象。所到之处单丁都会口头阐述出当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当时的感受, 地狱的阴森恐怖,炼狱的肃穆与宁静,天堂的清明与光亮,不同环境有不同气氛,使人如临其境。诗人的爱憎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在整个诗篇中, 3但丁

13、不论碰到什么人,听到什么事,他都表示明确的态度,诗人鄙视那些在生活中丧失原则,见风使舵的政客,为此在地狱的第一层外专设了个走廊来收容他们的鬼魂,在那里他们要永远被狂风刮得飘来飘去,还受大黄蜂的蛰刺。佛罗伦萨是诗人所热爱的故乡,但作为党派纷争之地,使但丁深恶痛绝。在地狱中遇到尼古拉三世教皇的灵魂,诗人痛斥:“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但丁感情充沛,直抒胸臆,使得整个作品爱憎分明。4 诗篇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这对意大利文学语言以及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过重大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神曲既体现宗教性,又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意

14、大利现实,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其两重性使得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简述题:1、 分别简述“四大悲剧”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答: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哈姆雷特描述的是一个王子为父报仇,杀了他的叔叔的故事。丹麦王驾崩,哈姆雷特王子得知后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葛楚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

15、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哈姆雷特的主题:全面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为实现美好理想与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之间的冲突。 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人物个性化、广泛反映了丰富的观实生活和语言的丰富多彩。这些艺术特色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莎土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可以说是达到了文艺复兴文学创作的最高峰,同时几乎也是其终点。 李尔王描述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

16、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的主题:李尔王最后的性格转变体现了作者对开明君主的希望。剧情是国家和家庭悲剧,但它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国土的瓜分和家庭冲突,国家政治主题和家庭主题服从于更深的主题:社会的秩序失去和谐,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剧变让人困惑。儿女忘恩负义只是表层主题。深层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天然联系和社会联系完全解体。悲剧通过它情节的震撼作用,呼唤和谐的秩序。李尔王的艺术特色:它的语言主要运用反讽艺术,人物话语轻松滑稽。它

17、是通过语言表达,由外在景物和主观感情、思想观念、精神、感官经验交融组成的综合体,将意象完全融入戏剧结构之中,用意象作为象征和暗示的手段,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式,在李尔王中,剧中人物语言修辞层面的反讽随处可见。一是在语言上剧中的人物将截然相反的词语并在一起使用, 通过逻辑或常识上的矛盾在文字层面的展示,揭示表面荒谬之下隐含的真理。奥赛罗的内容:故事发生在塞浦路斯岛上,奥特罗是一位黑皮肤的摩尔人,担任威尼斯军的统帅。他因听信部下的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等到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终于自刀,追随爱妻于黄泉下。 奥赛罗的主题:描绘了奸人挑唆下发生的一出家庭悲剧,一个让人

18、荡气回肠、哀婉不已的爱情悲剧。表现了美好理想和丑恶现实的矛盾,反应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道主义思潮涤荡的光明面和阴暗面。奥赛罗的艺术特色:主题突出,悲剧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独特,人物性格多方面。多情欲、多习惯,而不是单调的悲剧的结构巧妙,矛盾冲突的发展把握得好,打破了各种戏剧界限,把喜剧也融入到了悲剧中,一切都服从于生活描写和性格表现的需要。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鸷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

19、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麦克白主题是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个人野心家对人的腐蚀与毒害。该剧以戏剧情节的紧凑、集中和悲剧气氛的阴沉、恐怖著称。麦克白的艺术特色:麦克白大量运用了数字象征与自然象征的方法。并通过这些象征手段的运用,作者描绘了麦克白这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如何在野心的驱使下,一步步地从一个受人爱戴的人物蜕变成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其爱心与同情心也逐渐演变成仇恨与杀戮的过程,同时作者也揭示了分裂与纷

20、争的悲剧主题.,带有浓郁的宿命论色彩。2、 简述堂吉诃德小说以及堂吉诃德形象 答: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塞万提斯。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在这将近一百万言的作品中,出现了西班牙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侣、牧师、兵士、手艺工人、牧羊人、农民,不同阶级的男男女女约七百个人物,尖锐地、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使它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堂吉诃德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

21、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堂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在堂吉诃德身上,愚蠢和聪明博学,荒唐和正真善良,无能和勇敢顽强就这样矛盾地融合在一起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

22、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有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体现了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他执著于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不怕侮辱和打击,虽四处碰壁,却越战越勇,百折不悔。堂吉诃德也具有可贵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为了维护正义、拯救世人,甘愿牺牲自己的勇士。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劳苦大众,向往自由,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和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为自己的理想。同时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强烈喜剧色彩的悲剧的人物。他具有锄强扶弱、维护正义的热情和为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23、,却误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作现实,盲目蛮干,处处碰壁,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成了一个“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既可笑又可叹。论述题:1、 试析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答:一、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身负复仇救国的重任,但他身上所具有哲学家和艺术家气质却使他的复仇变得延宕而缺乏决心和果断。学界认为哈姆雷特愤怒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父亲的死,而是母亲对爱情的背叛。而奥菲利娅的缺乏主见则让哈姆雷特加深了对女性软弱本性的坏印象。对女性的失望造成了哈姆雷特爱情理想的幻灭,这是他痛苦的根源,也是造成其悲剧的根本原因。对哈姆雷特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的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二、社

24、会角度:哈姆莱特剧并不是一部阐释人文主义者斗争失败的原因的历史文献,莎士比亚也没有把他写成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而是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描述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剧本一开始就描写了丹麦动乱不安的社会局面。人们普遍感到“世界末日到了”。新国王克劳迪斯为权势所诱惑,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而哈姆莱特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又受到群众的拥护,对于他的复仇甚至重整乾坤来说,只要杀掉克劳迪斯就行了。而他的王子身份又使他有可能得到这种机会,因此,他没有必要像雷欧提斯那样,聚集一彪人马。相反,他倒应该小心地隐瞒起自己的意图,以

25、免让克劳迪斯看出他的真相而加强了防范。因此,他的单独行动完全符合客观情势的需要,不能把他归诸于人文主义者脱离群众的局限。一方面,可以把双方的力量的过于悬殊作为哈姆莱特悲剧的主要原因。从表面上看,克劳迪斯是掌握着国家的权力,拥有朝廷的力量。而哈姆莱特则孤身一人,同志昔日的情人和朋友,如今也成了克劳迪斯的密探。因此二者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是,克劳迪斯拥有的力量并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而是属于他所处的职位,就象老哈姆莱特死后,这力量就落入他手中,只要他一死,这力量便会为哈姆莱特所掌握。而且,克劳迪斯虽然他拥有国家权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却不能公开动用这种权力来打击哈姆莱特,而只能是耍花招来加以利用而

26、已。另一方面,也由于王子的地位,哈姆莱特也拥有一定可以动用的力量,并且在实际上他已经动用了, 如布置“贡扎古之死的演出,还有安排海盗替自己送信等。因此,克劳迪斯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不象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悬殊,他们之间的斗争在较大程度上仍是个人之间 的较量。三、哈姆莱特的自身因素看,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是思想与行动的脱离。以哈姆莱特复仇为标准,从他的行动,思想和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凡是行动与思想紧密配合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装疯和戏中戏。反之,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二者的分离,所以他的优势便消失了。其实哈姆莱特的思想和行动是强有力的,但是二者未能紧密结合,存在部分脱节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了

27、没有行动配合的思想成为冥想,没有思想配合的行动不行的,失败是不可以避免的了。四、社会环境:从客观上说,哈姆莱特所处的环境是恶劣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与克劳斯迪的斗争中,哈姆莱特在力量上处于劣势。(2)客观形势与哈姆莱特是相对立的。因为以克劳斯迪为首的丹麦朝廷开始对哈姆莱特怀疑态度,以亲情挽留他在宫中,控制他的行动。对他持敌对的态度,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3)客观环境与哈姆莱特的主观愿望相背离,它的发展不受哈姆莱特的控制,总是违背他的意愿,出乎他的意料,使他永远处于被动的局面。实际上,在复仇过程中,哈姆莱特那些取得成功的行动都是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取得的,因为这种环境既给他提供了一定的条

28、件使他能够比较从容地思考,如演出戏中戏。如果时间过于紧迫,他的思想便受到影响和制约,无法与他的行动相配合,而当时环境过于宽松时,未能给他提供具体的目标和行动的直接动力的时候,他就往往陷入了对终极问题的冥想之中。哈姆莱特思想与行动的脱离主要是由他所处的环境造成的。他的悲剧的成因准确地说,是由于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下所产生的他的思想与行动的脱离。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简述题:1、 简述伪君子中的达丢夫形象 答:伪君子是17世纪古典文学的代表。主要是反对教会的精神专制和对虚伪的教会、教士的讽刺,赞扬英明君主。达丢夫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伪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里哀

29、将他作为全力讽刺和揭露的对象。他原是外省的破落贵族,由于挥霍无度而荡尽家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充虔诚的信士,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这一次,他又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这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作家通过桃丽娜等人的揭露和答尔丢夫的一系列表演,一步一步将这个恶棍贪婪好色、狡诈狠毒的本相展示给读者看。他一再标榜自己是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实际上一顿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吃完后就回到卧室,“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的早晨”,把自己养得“又胖又肥,满面红光”;他表面上对金钱毫不在意,当奥尔恭把钱施舍给他时,他每次都说“一斑已经太多”,“很客气

30、地退还一部分”,有时还当面施舍给穷人。但暗地里,他却千方百计想占有奥尔恭的全部家产;他将自己装扮成禁欲主义者,碰见身着低胸衣服的桃丽娜,忙拿出手帕,让她遮住前胸,其实他心中充满淫欲,一面想占有玛利亚娜,一面又对欧米尔的美色垂涎欲滴,无耻地勾引对方。当他的伪装已经彻底被揭穿后,便露出凶残的本相,忘恩负义地要将奥尔恭一家至于死地。至此,读者和观众便彻底看了他的伪善。据说,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有人疑神疑鬼地指着这个人说象达丢夫,又指着那人说象达丢夫,其实,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他(莫里哀)所写的达丢夫决不只是一个达丢夫先生,而是全人类的达丢夫的总和”。综合而言,达丢夫是17世纪宗

31、教伪善者的化身,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实际上却是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恶行败露时,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利用法律,串通官府,企图置他人于死地。他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这种伪善者与法律、宗教、官府、宫廷联系密切,是伪善社会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简述题:1、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新爱洛伊斯 答:新爱洛伊斯是卢梭四大名篇之一。它是一本哲理、文艺性结合的信札体哲理小说,作品得名于中世纪哲学家阿贝拉与其女弟子爱洛依丝的爱情悲剧,写的是新时代的“爱洛依丝”的悲剧。平民出身的圣普乐在一贵族家中教钢琴,结果与他的女学生朱丽相爱了。但由于两人门第不同而无法结合,最后男主人公不得

32、不离开,女主人公也因病而逝。借圣普乐之口,同样是平民出身的卢梭猛烈地抨击了贵族门第等级观念,提出“真正的爱的结合是一切结合中最神圣的”。当代法国思想家福柯指出,贵族阶级的象征是“血”(血统),平民阶级的象征是“性”。贵族阶级用血来限制性,用门第等级观来限制两个阶级之间的通婚,以保持其血的纯洁性;而平民阶级则以性为武器,展开对贵族的斗争。新爱洛伊斯可谓表现此类主题的最早的一部作品。新爱洛伊斯思想内容特点:描写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与人为封建道德之间的冲突。作者从崇尚自然、否定封建文明的哲学高度热烈歌颂男女青年冲破封建藩篱而相爱的纯真爱。全面否定悲剧制造者(贵族阶级),作者目标除跟全社会有关的社会风

33、俗及夫妻间忠诚,还有更深刻的目标“社会协调和社会和平”,否定旧世界。作品艺术特色是从“自然崇拜”哲学高度,站在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立场,在批判旧世界同时,努力谱写新生活,塑造新人物,抒发新思想感情。2、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阴谋和爱情 答:阴谋与爱情是德国十八世纪杰出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故事讲述平民琴师的女儿露伊丝和宰相的儿子深深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下,最终以二人死去的悲剧告终。 阴谋与爱情有力地批判了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寡廉鲜耻。公爵和宰相把婚姻看作是获得权势的工具,为此,宰相竟然用儿子的幸福去进行交换。费迪南虽出身贵族,但在剧中他的思想却代表了新兴市民阶级意识

34、,他敢于蔑视封建贵族的等级偏见。露易丝具有市民阶级的人文主义乌托邦理想,表示要“摆脱一切可恨的外壳,让人成为人”,对封建等级“外壳”极其痛恨。第二幕第二场描写公爵(不出场的人物,如同日出中的金八一样,但却是幕后操纵者)派出差官给情妇送去一盒首饰,作为给她的结婚贺礼,米尔福特问公爵花了多少代价。侍从回答,公爵把7千名士兵卖给英国政府,让他们当炮灰,参加美洲的殖民战争,然后用这笔收入为她从意大利购得这份珠宝。侍从悲哀地说,他的儿子便是这7千名士兵中的一个。由于这一场戏的揭露过于尖锐,所以每当上演时,总要被官方删去。剧本的悲剧结局是对封建贵族的专横暴虐的强烈控诉。剧本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恩格斯称它

35、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德国评论家梅林则说:“席勒的这个剧本有超过他的全部先驱者的一个优点:它达到了一个革命高度,在他以前的市民阶级戏剧还未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在阴谋与爱情之前,歌德的铁手骑士葛非、莱辛的爱米丽亚迦洛蒂以及席勒的强盗,或者借古喻今,或者借外国象征德国,或者虚构多于现实,比之于直接取材于当时现实的阴谋与爱情,的确都略逊一筹。 作品也如实地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密勒虽在贵族面前显示了市民阶级的自尊和道德上的优越感,但他只求家里太平,面对宰相,他诚惶诚恐,根本不敢冒犯。他的妻子则更表现出市民阶级的狭隘性。露易丝虽然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渴望平等和婚姻自由,可是她面对强大

36、的封建权势,深感平等的遥远和无望,她自始至终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却充满感伤色彩,从未露出过笑容的悲剧人物。她在封建力量的重压下,对自己的前途毫无信心,决定牺牲自己的爱情,投入宰相设下的罗网。她按照宗教观念信守誓言,这说明了她反封建的斗志远不如费加罗的婚姻中的苏珊娜。露易丝的软弱反映了德国市民阶级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经济上的不够强大。剧终时,濒死的费迪南向父亲悲剧的制造者伸出了和解的手,表示原谅,作出了妥协的表示。在艺术上,阴谋与爱情严格遵守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由序幕展开戏剧冲突高潮转折悲剧结局组成。并在情节展开中显示矛盾双方的性格,让思想倾向在情节的展开中自然流露出来。席勒克服了早期创

37、作中人物爱作长篇演说,让人物成为作者的传声筒的写法,成功地借鉴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特别是奥瑟罗中的场景。论述题:1、 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答:浮士德是一个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人,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浮士德既投射了歌德的唯物思想,又包蕴了他关于历史和人生的辩证法理念,即从历史哲学角度讲,人类是个不断清明的过程;从人生哲学角度讲,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善恶冲突是

38、人类的清明和生命的完善的第一推动力.有关的解读无非是使这种理念得以显化。浮士德不仅以否定“泰初有道”否定了上帝造物的说法,而且也不认为能造化天地万物的是属于精神范畴的“意”和难于界定和捉摸的“力”;他的最后结论叫做“为”。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

39、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

40、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简述题:1、 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2

41、)、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响应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对抗工业文明,将自然视为精神上的避难所。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对民间文学进行整理加工,创作上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4)、注重艺术效果: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2、 简述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

42、术特色 思想内容: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主要是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现了反暴政,反侵略,追求自由和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思想。在第一章中,描写西班牙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传统,歌颂现在的反抗法国侵略的英勇斗争,塑造了女英雄奥古斯丁娜的形象。第二章追忆古希腊的历史,同情现在希腊被土耳其奴役的悲惨命运,号召希腊人民起来挣脱枷锁。第三章写凭吊滑铁卢战场,谴责欧洲封建君主的一切暴政;同时,歌颂启蒙主义者卢梭和伏尔泰。第四章缅怀古罗马文化的光荣,并坚信自由力量最终必将胜利。最后,以歌颂大海不可征服的力量的象征结束了长诗。艺术特色:拜伦的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杰作,具有鲜明突出的艺术特色。(1)诗人强

43、烈的主观抒情贯穿全诗。突出主观抒情的优先地位。(2)新颖的诗体。长诗以叙事为线索,以抒情为主体,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颖的诗体。(3)广泛地运用对比手法。使得诗人对罪恶的无情鞭挞,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都在显明的对比之中展示出来。(4)对大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抒情(5)语言生动、简洁、流畅,并带有音乐性论述题:1、 试述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答:悲惨世界是一部歌颂巴黎人民事迹的长篇史诗,出神入化地再现了千姿百态的巴黎下层社会生活。全书围绕人们与邪恶进行不懈地斗争这一主题,表现了人生的变幻沧桑,人物形象真是可信,处处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其人道主义思想更是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人道主义强

44、调尊重人的本性,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人道主义认为人人平等,人应生活于和谐、美好、安全的环境中,没有人为的痛苦和伪善。但是小说中时时显示社会的冷漠、法律的无情、现实的残酷,作者借书中奋斗于悲惨社会的人物展示了不畏艰苦、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必然。 一、悲惨世界的图景整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人这个本性善良的农民,为了抚养姐姐的7个饥寒交迫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便被判五年苦役,又由于一再越狱而增加到十九年。他的悲惨命运从此与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

45、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不管他本人如何想改变,但都是无用的,这又促使他去犯罪。生计问题又使他走上了行窃的道路,卞福汝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开始改恶从善。他开始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办工厂、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能容忍他,因而他一直受到警官沙威的追捕,他的命运就一直处于这种不公正惩罚的悲惨之中。芳汀的命运也缠绕着悲惨,未婚先孕的她生下了女儿珂赛特,本应值得同情和关心的她被人将其隐私公布于大众而遭受工厂解雇,一连串的不幸也不断地向她走来:她不断遭到寄养女儿的酒店老板德纳第的敲诈勒索,要求增加抚养费;为了养活自己和女儿,她不惜卖掉自己的一头金发和两颗门牙;最后

46、还沦为了妓女,又受到所谓的法律的迫害。可怜的芳汀在人间这个比地狱还地狱的空间里备受煎熬,最终饮恨而死。她的命运,是悲惨世界中最悲惨的一幅画面。珂赛特的童年是不幸的,从小就被德纳第这对没有仁爱之心的夫妇虐待,年仅五岁的孩子的劳动强度超过成年人,不仅白天要工作,晚上还要去树林打水。全身被打得青紫连片,被折磨的不想人样,她是这个悲惨世界中受苦儿童的真实画面。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人的不幸经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由此表现了所有生活于社会底层受压迫者的共同命运。作者心系人类命运,想为这样的悲惨世界找到出路,宣扬人道主义,希望用仁爱和善

47、良来化解罪恶,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 二、用仁爱消除憎恨,用善良化解罪恶卞福汝主教是一个仁爱的化身,他品格高尚,其博爱的精神使他超越了社会的一切罪恶,将仁爱之心施与一切需要爱的人们。他把自己宽阔的主教府改成了治疗穷人的医院,把自己的薪金几乎全部捐助给慈善事业,自己却过着简朴清贫的生活。当苦役犯冉阿让偷了他的银器被警察抓回来时,他不仅没有斥责冉阿让,揭发他的盗窃行为,反而将另一对未被偷走的银器给冉阿让,用爱心来将冉阿让的灵魂唤醒。他对冉阿让说:“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的一方,而属于善的一方了。我买下了您的灵魂,把您的灵魂从邪恶的念头和沉沦的思想中赎买出来,交给上帝了。”这种伟大而高尚的仁爱精神,不仅化解了社会对冉阿让的惩罚,还使冉阿让的人性得以复苏,阻止了他在恶的道路上的发展。从此,冉阿让成为了另一个宣扬仁爱思想的“使徒”,也以此去施与一切需要爱的人。仁爱唤醒了冉阿让的人性,他隐姓埋名自我奋斗,拥有了巨额财富,同时也使自己成就了一个崭新的形象,他乐善好施、造福百姓,由此赢得了市民的尊重和爱戴。他敢于到法院去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替别人洗刷冤屈,又冒着生命危险将珂赛特从备受虐待的地方给解救出来,竭尽全力将珂赛特抚养长大,一心为她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冉阿让以德报怨,放走了一直想置他于死地的沙威,有效地感化了沙威。冉阿让仁爱的道德形象,正是那个罪恶社会悲惨世界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