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翻译文学的生活化———胡适与周瘦鹃翻译风格的共同性.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16913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论文翻译文学的生活化———胡适与周瘦鹃翻译风格的共同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外国文学论文翻译文学的生活化———胡适与周瘦鹃翻译风格的共同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外国文学论文翻译文学的生活化———胡适与周瘦鹃翻译风格的共同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外国文学论文翻译文学的生活化———胡适与周瘦鹃翻译风格的共同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论文翻译文学的生活化———胡适与周瘦鹃翻译风格的共同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论文翻译文学的生活化———胡适与周瘦鹃翻译风格的共同性.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翻译文学的生活化胡适与周瘦鹃翻译风格的共同性 翻译文学的生活化胡适与周瘦鹃翻译风格的共同性 禹玲汤哲声(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0;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关键词:意译;直译;翻译策略 摘要:文学翻译在清末大规模兴起,当时是倡导意译为主。但以胡适、周瘦鹃为代表的翻译采用了保留原作本意,注重译作贴近生活,关照实际的策略,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兴趣,使有着陌生文化背景的外国作品最大程度上被国人接受。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2010)03-107-3 把胡适和周瘦鹃并列一处讨论,好像是有些突兀的安排。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

2、,哲学家。 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周瘦鹃是通俗小说大家,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编辑,作为通俗小说大家,他被称为“言情巨子”、“哀情小说专家”,为当时鸳鸯蝴蝶派的先锋人物之一。前者是新派文人,后者是旧派文人。按理说在文学的认识和趣味上应该没有什么特别交汇之点。但有关资料显示胡适和周瘦鹃不仅有不错的交往,而且在他们都颇有建树的翻译这方面,两者是有相似看法和观点的。 在上海画报刊登的胡适和周瘦鹃交游的一篇文章里,就谈及了两人关于文学翻译的对话,很值得回

3、味思索。 原文如下: 当下我们讲到短篇小说,胡先生检起一本新月杂志来送给我,指着一篇戒酒道:“这是我今年新译的美国欧享利氏的作品,差不多已有六七年不弹此调了”。我道:“先生译作,可是很忠实的直译的么?”胡先生道:“能直译时当然直译,倘有译出来使人不明白的语句,那就不妨删去,即如这戒酒篇中,我也删去几句。说着,立起来取了一本欧享利的原著指给我瞧道:“你瞧这开头几句全是美国的土话,译出来很吃力,而人家也不明白,所以我只采取其意,并成一句就得了。”我道:“我很喜欢先生所译的作品,往往是明明白白的。胡先生道:译作当然以明白为妙,我译了短篇小说,总得先给我的太太读,和我的孩子们读,他们倘能明白,那就不怕

4、人家不明白咧。1胡适关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暂且不提,我们感兴趣的是他着重强调的一种译文要“明明白白”的表达方式。胡适的译文既要让他妻子,这位仅随胞兄在私塾读了一两年书,后来努力学习文化,自修到可以读金庸小说,能写半通不通的书信的旧式家庭妇女出身的妻子理解;2更要让家中十余岁左右的稚子接受,真是很不容易。如果不是文字简单流畅,通顺易懂,意义表达清晰明了,贴近生活的真实面,胡适这些国外小说的译文是无论如何不被妻小明白的。因为这里面还存在一种异质文化的交流问题,他的译文叙述的是西方国家的事件,传达的是西方人的情感,如果翻译文字不够大众化、生活化,以在旧式家庭中长大的妻子和不谙世事的孩子的文化程度,如何

5、能够达到“明白”的层次呢。 胡适在1919年自己短篇小说第一集发行后,于1933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第二集,在“译者自序”里,他说:“短篇小说第一集销行之广,转载之多,都是我当日不曾梦见的,那十一篇小说,至今还可算是近年翻译的文学书之中流传最广的。这样长久的欢迎使我格外相信外国文学的第一个条件是要使它化成明白流畅的本国文字。 其实一切翻译都应该做到这个基本条件。但文学书是供人欣赏娱乐的,教训与宣传都是第二义,决没有叫人读不懂看不下去的文学书而能收到教训与宣传的功效的。所以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应该努力做到明白流畅的基本条件。”3前文胡适自己提到过的美国欧亨利的小说戒酒译者自序中,他认为“有时原文的语句

6、本不关重要,而译了反更费解的”。所以胡适就“删去不译”4。例如译文开头是:“巴伯.白壁德戒酒了”。胡适为了避免引起读者的“费解”,毫不犹豫地将原本一百多字的英文译成了一句话。这样为不熟悉欧享利俗语表达方式的中国读者扫清了障碍,虽然是人为地消解了原著的时代语言特色,但对译入语方的顺利接受是有所益处的。 周瘦鹃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对作品创作的大众化、生活化、读者的审美趋向,一直是相当了解与重视的。这种作品要贴近时代,贴近人心的观点一直渗透到他的翻译文字里。所以他对胡适讲:“我很喜欢先生所译的作品,往往是明明白白的。”周瘦鹃翻译作品生活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主题思想的生活化创作

7、上周瘦鹃是以“哀”,“艳”见长的,这与他年青时一段夭折的伤心恋史很有关系。例如,他的处女作爱之花就是根据浙江潮杂志里一篇关于一个法国军官的爱情悲剧的英文笔记翻译、改编的八幕话剧。而在周瘦鹃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418篇译作中,有大部分是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缠绵悱恻的言情作品。 他在译作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后记中写道:“彼来予为说部,颇多言情之作,而哀情处期泰半。朋辈都谓吾每一着笔,辄带死气,赚人家眼泪,毕竟何苦来。然而,结尽难除,亦属无可奈何。杜鹃本天生愁种子,杜鹃而啼得瘦,其苦更可知矣。瘦鹃伤心人,殊弗能禁其作伤心语也”。 (礼拜六,第20期) 民国初年,西方文明扶强劲之风的涌入,传统伦理观受冲击,其

8、中婚恋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国人对追求个性独立、婚姻自主的行为很是向往。当时生活中的无数青年男女,很少有不被这种没有心灵束缚的坦诚的爱情所吸引,所打动的。他们大部分因为种种现实的阻碍,无法得到理想中美满婚姻,所以希望从文学作品里能获得阅读的快乐,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同时又因为周瘦鹃自己年青时一段夭折的情史。所以译作里以“哀”、“苦”、“悲”、“怨”、“惨”的情感故事为主题的占了大多数,这不仅仅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选择,也与当时社会人群生活情态与兴味取向有极大的关联。 除了大量有关男女爱情为主题的译作,周瘦鹃还翻译了以社会伦理、侦探、爱国、滑稽、军人为主题的小说。这些不同文类,多视角的译作,依然关注着

9、人们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反映社会伦理的郎心何忍、孝女歼仇录、酷相思;读者追求有惊险刺激情节的侦探小说,如:情海祸水、亚森罗苹之劲敌、亚森罗苹之失败、余香、怪客;从平常人角度阐述爱国之情的爱国小说,如:大义、英雄之母、无国之人等等。 不论是言情、社会伦理、侦探小说或者爱国小说的翻译,周瘦鹃关于原作的主题选取都关注了读者实际生活中的需要,虽然这里面包含有他自身主观的影响,也牵涉到出版机关的商业运作问题。但主题生活化的表现迎合读者的需求心理,贴近了他们的实际,关怀了大多数读者的情感,所以能够受到欢迎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第二,是翻译语言的生活化 周瘦鹃的译文基本上遵循着文言半文半白白话的语言转变模式。

10、但不论是文言,文白相杂或者白话的译作,都绝不会“晦涩难懂,诘屈聱牙”。他的译文不仅仅是晓畅易读,而且注意使用归化的手法,在译文的表达中添加中国传统的描述方式,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行为特征或加强情节的叙述,会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制造的油和醋”。如译莫泊桑短篇小说伞一文中的例子。 (1)精神上受了无限痛苦,仿佛剜了她一角心儿似的。 (2)旁的人也不知道她到底忙些什么,单见她苍蝇杀了头似的,只在屋子里乱撞。 (3)只算自己是个聋子就拼命放大了鼠胆,马丹乌利尔吃他聒噪不过,居然也大发慈悲,(4)一定把这伞儿献宝似的献给人家瞧,(5)好教他们知道我夫人正法眼藏,拣的东西,好不美丽。 (6)但怕公司

11、中人大都是眼儿生在额角上(7)马丹见那总理还不懂她的意思,牙床骨顿时落下来这些例子中“剜了她一角心儿似的”,“苍蝇杀了头似的”,“只算自己是个聋子”,“放大了鼠胆”,“吃他聒噪不过”,“大发慈悲”,“献宝似的”“正法眼藏”,“眼儿生在额角上”,“牙床骨顿时落下来”,周瘦鹃在译文中的这些词句在英文版和法文版中是没有出现的,而且英法两种语言中也没有这样的表述方法。周瘦鹃在此是以归化的方法,用典型的中国式表达消除相异文化碰撞时带给读者的陌生感与疏离感,由中国民间俗语或谚语中衍变而来的词句使文章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对小说里主人公的守财本性进行了善意的调侃和令人发笑的夸张描述。这样的译文是能尽快尽顺地

12、溶进译入语社会,容易被译入语读者接受的。 我们看到,前文胡适提到的“妇孺能够明白”的翻译方针,和周瘦鹃的翻译作品采用的生活化策略,都是为了消除了读者与译作间的障碍,拉近两者间的距离,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尽管周瘦鹃按照自已的意愿在译文里添油加醋,插科打诨。但他还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文意的发挥和扩展。他曾在一篇翻译后记里写到,“这一篇原名叫做La Revanche,体裁像小说又像剧本,很能别致的。毛柏霜的笔本很冷隽,这一篇更在冷隽之中带着Powerful,实在是极好的作品。我译时很着意,不给他走样,但总没有他那种精神呢。鹃”。5正是因为周瘦鹃能够尊重原意,尽量不失原意;考虑读者的需求,减少他

13、们的阅读障碍;在原作选择上,偏重适宜自身风格的作品,但也容纳其他文类的补充。所以鲁迅和周作人给他译文的评价是:“用心颇为恳挚,不仅志在愉悦俗人之耳目,足为近来译事之光。然当此淫佚文字充塞坊肆时,得此一书,俾读者知所谓哀情惨情之外,尚有更纯洁之作,则固亦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矣。复核是书,搜搜讨之勤,选择之善,信如原评所云,足为近来译事之光。似宜给奖,以示模范。”61950年时,周遐寿以“鹤生”的笔名,在上海的“亦报”发表了一篇短文鲁迅与周瘦鹃,其中谈到鲁迅对周瘦鹃的看法一直不错,还希望他继续下去,给新文学增加些力量。 当时赞同并采用胡适和周瘦鹃翻译策略的还有不少人,比如恽铁樵,张毅汉,王蕴章7

14、,王述勤8等等。恽铁樵在译文情量9后有段译后语,他说:“冯君玉森读拙译情魔小影、出山泉水诸篇,善之。远道自香港邮赠莫派桑所著短篇,曰:吾每以海滨杂志与足下所译者对照观之,则觉译文为优,盍译名家小说当更有可观。冯君嗜痂,增吾愧懣。重违其意,画此依样葫芦。夫文之佳者,必其中有我。今处处为原本束缚,不佳可知,冯君将何以教之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他的译作是受读者赞许的,正是这种来自文字的感动使冯玉森不远千里从香港寄来资料让他翻译。同时恽铁樵对原作的本意和风格没有加以大的改变,否则就不会发出被原作束缚的抱怨了。 文学翻译在清末大规模兴起之初,由于文学翻译的“非文学性”以及大多数译者外语水平的局限性,当

15、时的译坛,以倡导意译者为主流。译作是否切合原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译作的语言、内容及其社会作用。译者往往为追求语言和内容的吸引力而对原作进行大刀阔斧的篡改、增补或割舍。林纾不懂外语,主张“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并不亡失。”只能“耳受笔追,声已笔止”,常以译述代翻译。狄更斯在块肉余生记的第一章用了近130个词来描写接生医生的性格,生动而富有情感,而林纾却用“医生平惋不忤人亦不叱狗”十一个字加以译述,基本意思是传达了,但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丰韵确实失去了。有些译者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特意将原作中的人、地、物等专名全部“中国化”。有些译者甚至可以演义出许多原作中没有的情节和议论。方庆周译述的电术奇谈原译

16、仅得六回,吴趼人能够将其“剖为二十四回”。还有些译者则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政治理想对原作做了节译或选译。 相对于上面这些现象,胡适、周瘦鹃、恽铁樵、张毅汉、王蕴章、王述勤等人在翻译时当然也或多或少有采用了相同的处理方式。但不一样的是他们有对原著者负责任,尽量求不失原意义;对读者负责任,求他们能懂,能接受和理解;对自己负责任,不自欺欺人的态度。尤其是他们采用的这种保留原作本意,注重译作贴近生活,关照实际的策略,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兴趣,让有着陌生文化背景的外国作品走进大众,最大限度的被不同层次的人群接受。 “文学书是供人欣赏娱乐的,教训与宣传都是第二义”,人们只有先欣赏了,才有机会得到教训,起到宣传

17、的作用。旧文化到新文化,旧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是需要群众基础的,是需要受了一定外国先进知识和文化熏陶群众支持的。从这一个角度而言,清末民初的译界,不论是严复、林纾、梁启超还是胡适、周瘦鹃等名家翻译的作品,抑或那些被遗忘的不出名的、无名的译者翻译的作品,他们都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不论是采用何种翻译策略产生的译作,他们必定或显或隐蕴含了异域文化的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创作和读者的文学接受,他们对中国近代文学史从旧到新的演变是有其价值和贡献的。 参考文献 1周瘦鹃.胡适之先生谈片N.上海画报, 1928-10-27 (2). 2易竹贤.胡适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32-58

18、. 3胡适译.短篇小说集M.合肥:安微教育出版社,2006. 87. 4胡适译.短篇小说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14. 5莫泊桑.报复J.周瘦鹃译.小说月报,第11卷第9号. 1-9. 6引自教育公报第四年第十五期, 1917年11月30日. 7王蕴章,江苏无锡人,号西神(署见小说月报等)。任商务印书馆编辑,首编小说月报为鸳鸯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引自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 85. 8王述勤是指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留学法国。担任过驻外公使等职的王继曾。引自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76. 9莫泊桑.情量J.周瘦鹃译.小说月报,第6卷第3号.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