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描写着荒原的图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描写着荒原的图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描写着荒原的图画” “描写着荒原的图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描写着荒原的图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描写着荒原的图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20世纪40年代,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带着战争的阴影。肩负流亡的艰辛和凄苦,身居崇山峻岭中的西南联大校园现代主义诗人们。目睹了战争环境中生命的无奈与脆弱,感受了国土沦丧的屈辱与苦难,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2、这种由焦灼与不安、惶急与困窘、孤独与失落、迷惘与痛苦交织而成的危机感,迫使他们不断怀疑、不断否定、不断寻觅,形成了深沉的批判意识。他们选择了用现代性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对社会现实投入了许多的心力。就现实、现实中的人生、人生中的生命状态给予了全方位的揭示。诗人们采用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诗人对世界的表达方式和态度,努力以诗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反映现实,大力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濒临崩溃的病态现象。在关注本民族命运及人类进程中所面临的共同危机时,积极作出自我反思、省察,并表达出自己对现实与生命的思考,自觉地从个体生命的感受出发,努力扩展到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关怀,充满了对国家光明前途的憧憬和民族振兴的热
3、情期待。 首先,对抗战时期中国的现实境遇作了详尽的呈现。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对现实的批判成为西南联大诗人群观照世界的重要使命之一。他们通常采用讽刺笔法。大量揭示出现实社会和迷乱生命中的负面形象,将他们感受到的真切的生活通过诗歌形式表现出来。俞铭传的拍卖行、马、金子店,袁可嘉的上海、南京,林蒲的记一位连长的谈话,穆旦的控诉等作品都从不同侧面对诗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作了大量的描摹和呈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杜运燮创作的“轻松诗”和人物题材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积极地介入现实生活。关注物质现实、精神现实及社会状态的方方面面。 1945年杜运燮在昆明创作了追物价的人,以其对国统
4、区黑暗统治的强力揭露与讽刺成为中国现代讽刺诗的名篇。“物价已是抗战的红人”,现在它的速度如同“坐汽车、坐飞机”,是那些“要人,阔人”在极力地“搂他,提拔他”,使它如轻烟一般迅速地往上窜。然而,深受物价上涨之害的人们,为了能够生存而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不惜抛弃“温暖的家”、厚暖的衣服、“心爱的书籍”、“妻子儿女的嫩肉”及自己的生命。赛跑似地向前冲。只为“迎头赶上”飞涨的物价。这是一首反映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物价飞涨的诗,袁可嘉对此曾有精辟的解读,认为诗人在这里用了反讽的手法,“把人人痛恨的物价说成是大家追捧的红人,巧妙在于从事实的真实说,这句句是反话:而从心理的真实说,则句句是真话。由此形成的一种反
5、讽效果是现代派诗中所特有的。杜运燮还采用了奥登常用的心理分析手段。把隐藏在追物价者心里的精神活动作了细致逼真的描述:一则是决不能落后于伟大时代的英雄心理:二则是怕物价和人们嘲笑的恐惧心理:三则是感到自己追不上,还不行的自卑心理:四则是看见人家在飞,自己也必须迎头赶上的逞强心理。这种种心理相互作用,导致了一个荒诞的结论:必须拼命追上物价,即使丢掉一切,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 发表于1942年7月13日贵州日报革命军诗刊第十期上的在一个乡下的无线电台里机场通讯:二,是杜运燮的重要诗作之一,诗人以一个无线电台为切入点,展现了多重的现实表象。现实表象之一:在无线电波里。通过“指尖的选择”,“全世界敢
6、对的声音”均可倾泄而出,众多对立的、矛盾的、盘结交错的言论及观点充斥着这个世界:现实表象之二:听众们对不同立场的言论无法辨析,无法通过无线电波的传送得到一个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只得“像笨拙的裁判官,你搔头踌躇”:现实表象之三:既然大众无法接收到有效信息。只得整天“沉溺进谣言”,“屈服于音乐”。麻痹自己的情感。禁锢自己的思想:现实表象之四:尽管有黑刺刀驻守的无线电台的电波里热闹非凡,但老百姓的生活还是一样的平凡如常,各自存活于属于自己的生活中:现实表象之五:不是人们不关心国事,而是由于多次受到谎言的捉弄,已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和感动的激情。全诗五节二十行,以收听无线电台这一日常小事入手。用清醒的眼光理
7、性地洞察现代人的生活和心理,紧紧抓住社会人生矛盾的焦点。将国统区人民的舆论状况、生存状况、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日常平实的语言,对战乱中人们生存的无序、人生的忧患与痛苦进行了内向性的探索和尖锐的剖析,在诅咒现实人生不幸处境地的同时。也对现代人难以得到心灵自由的精神困境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呈现出比社会政治更为宽广的思想内容。 其次,对抗战时期中国的现实境遇作了深入的思考。西南联大诗人群是一批善于思索、勇于创新的诗人,他们重视探析现实、反映现实,但又不局限于现实具象。主张“扎根在现实,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他们寻找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角度去感受现实、描写现实和超越现实,探索现实表面所
8、蕴含的本质精神。诗人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着的是一个严肃的时辰与严肃的工作”,“必须以血肉的感情抒说思想的探索”。“应该把握整个时代的声音在心理化为一片严肃,严肃地思想一切。首先思想自己,思想自己一切历史生活的严肃的关连。”这种对诗的思想性的强调。促使他们在冷峻地观察现实的前提下,理智地挖掘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无助和精神的流离,突出表现为对战争现实和生命情感诉求的理性思考。在这一方面,穆旦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他创作于1939年4月的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就是以现代性的表现形式,通过人们“躲警报”的情景及人们日常的言行再现、组合、拼接,竭力呈现战乱时期人类生存的荒谬与不幸。诗人以躲避敌机轰炸的防空洞为
9、书写的中心环境,但诗中既没有铺天盖地的轰炸,也没有血肉横飞的惨状,只有防空洞里的谈笑风生和个体的内心感受。来到防空洞里的“他”笑着对“我”说。“这儿倒凉快”。也许是“地下一阵隐隐的风”也许是躲警报时急速的奔逃,“他的身体战抖”着。然而紧张的情绪瞬间就消失了。他说“你不应该放过这个消遣的时机”,于是让大家借着“一线暗黄的光”翻阅着“上海申报”中“五光十色的新闻”。人们对即将来临的敌机及其轰炸显露出泰然的神情,这种对战争的残酷漠不关心的态度,将我所经历的“为死亡恫吓的人们”“像是蜂拥的昆虫”一般向防空洞里狂挤的紧张场面轻松地消解了。身边人漫不经心的闲聊,使“我”感受到缺氧般的异样,“虽然地下是安全
10、的”,但“我”已感到无形的灾难即将降临。在这些“黑色的脸,黑色的身子,黑色的手”的人群中,“我听见大风在阳光里附在每个人的耳边吹出细细的呼唤”。于是毅然站了起来,叫一声“一切完了吧,让我们出去!”可是得到的回应还是关于申报里别人结婚的话题。这时,在诗人的头脑中“摘一朵洁白的丁香夹在书里”。“在公园里摇一只手杖”,“在霓红灯下飘过,听love Parade散播”,“用淡紫的墨水,在红茶里加一片柠檬”这一系列恬静而美好的生活情怀,被满眼的黑色人群冲淡了、稀释了。当诗人发现,代表着苦难和不幸的黑色正不住四处漫延着,幸福的往事正渐渐逝去,巨大的不祥顿时笼罩而来。当“我独自走上了被炸毁的楼,而发现我自己
11、死在那儿,僵硬的,满脸上是欢笑,眼泪,和叹息”。当诗人发现自己已死时,这表面的悖论其实包含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众多偶然,这个已死的“我”,未必就是“我”自己,它可以是生存在战争阴影里的任何一个人,已死掉的或还活着的。这里,躲过了空袭的诗人,没有躲过人性寞落的打击;拥有劫后余生的欣喜,却失去了精神的轻松和从容。因为苦难与不幸并未驻足于洞 “描写着荒原的图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描写着荒原的图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描写着荒原的图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
12、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外,而慢慢在洞内滋生。当对外来的威胁和凌辱随时可以逃避和健忘时,勇气与抗争也将随之消亡,于是诗人深感失望和窒息。诗人通过洞内、洞外现世人生的对比,不仅完成了他对战时中国民众颠沛流离生活的真实反映。也完成了对乱世民众居安不思危的人性弱点的理性揭露,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直观感受和对民众的麻木情绪的敏锐察觉和深刻反思。 西南联大诗人群以社会人生现状为主题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涉及到国土的呻吟、人民的苦难时,诗人内心总洋溢着一股强烈的民族豪情,在他们并不高扬的曲调里真挚地表露出对祖国的爱恋和民族
13、振兴的期望。这些诗篇不仅在当时即使在现在也极大地给读者以信念、希望和憧憬。杜运燮的无名英雄,认为建造历史的广大民众与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们,虽然没能留下名字,但在人类胜利的史页里已被记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被诚挚地崇敬”。在滇缅公路中,杜运燮以奥登似的明朗、机智、朝气和锐气的诗风,赞颂了那些为抵抗外族入侵而无私奉献、辛勤劳作的普通大众。穆旦在赞美中,反复吟诵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因为诗人看到了一个极度忍辱负重的民族精神核心中所潜藏的爆发力,这个力量足以震碎一切枷锁,必将推动这个民族站立起来。赵瑞蕻的一九四年春:昆明一画像赠诗人穆旦也呐喊出“从地上来的,从地上打回去!,从海上来的。从海上打回去
14、!从天上来的,从天上打回去!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土地!这是咱们中国人的海洋!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天空!”呼唤“年轻的一代打出战斗的旗号”,充满了“中国必胜”的信心。 对现实的关注并不是西南联大诗人群所独有的,诗与现实的密切关系是所有诗人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诗歌对现实采取近距离审美,紧贴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揭露社会本质或抒发个人情感。在诗中直接再现、创造一个诗的现实世界或情感世界。但以西南联大诗人群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待现实采取的是距离审美的方法,他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心理的探索和哲学的思考,超越了现实主义的直观和浅淡,也超越了浪漫主义的感性和洒脱,力求在艺术与现实中寻找平
15、衡,将现世人生揉进各个层面的思绪综合,经过理性的认识和冷峻的深度处理,表达出现代诗人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环境中独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体验,将诗歌对现实的观照力度和艺术表现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
16、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
17、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
18、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