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女性当自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女性当自强.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女性当自强 女性当自强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女性当自强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女性当自强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一、引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席卷欧美各国,谭恩美,这位位于性别和种族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作家,在喜福会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女性作为主人公与叙述人,在幻想秩序中有了话语主体的身份,从而有可能否定男性专制的权威,否定男权文化关于女性意
2、义的解释、界定与命名,确定女性的眼光,女性的视点。女性理解、解释并表达自身及世界的权利(赵树勤,2003)。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的故事,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女性不应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应该在男权社会中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积极主动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创作意图。二、人物分析作者以几对母女轮流坐庄的方式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小说中几位母亲早年的坎坷命运使她们明白:女人不能甘于受命运的摆布。要靠自己的智慧勇于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创造幸福,并把自己的这一信念传给自己的女儿。首先,吴素云,喜福会的创办者。她是一位坚强而又倔强的女人,不愿让艰难困苦占据自己的心灵,反而在困苦的生活中努力创造欢
3、乐和争取成功。就是带着这种心态,她在等待日本鬼子打入桂林的时候。成立了喜福会。邀集四个女人来打麻将。每周一次,大家聚到一起,做东的女人要做可口的食物,打麻将休息的时候大家都要讲有趣的故事。琳达龚从小就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给黄家做媳妇。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婚姻模式。女孩从一出生,你一生就被决定了。女人的幸福与否,完全靠丈夫与婆家决定。想到这一辈子将为别人活着。她感到十分绝望。远眺窗外。她偶然注意到了外面的狂风:这时她意识到,她也会象狂风一样坚强。她下定决心。她决不让父母失言。但也尽力争取自己的幸福。“我要对自己发誓:我将永远记住父母的期望,但我也永远忘不了自己。”(谭,1991)映映圣克莱尔
4、开始认为人的命是注定无法改变的。所以一直持一种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她总是观察征兆和天象。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内心感受。只有当她意识到,她的消极和宿命论已传给女儿莉娜后。才开始主动改变自己。与映映不同,许安梅把命看作是人“注定”要奋斗一生才能得到的一切。但这也是以母亲惨痛的死得来的代价。安梅的母亲在除夕前夕自杀,用自己的生命去争取女儿的权益。安梅从那时候开始学会了大声说话和捍卫自己,坚持己见,但她仍怕自己已把部分逆来顺受的性格遗传给了女儿。安梅的女儿露丝,在婚姻生活中完全失去了自我。她不能坚持己见而捍卫自己,或做出任何的决定。安梅极力让露丝去努力拯救自己的婚姻。外婆的故事唤醒了露丝。她又重新找回
5、了自我。除了这四对女性人物的抗争外,文中还提供了两个特别突出的例外:琳达的婆婆和吴兴的二太太。婆婆代表专制:她为了抱孙子,不仅强迫琳达躺在床上不许动,而且还骂她。二太太更是笑里藏刀。她阴险狡猾,利用丈夫怕鬼的心理,假装自杀。为了丈夫能让她随心所欲,她设计骗安梅的母亲嫁给吴兴。既满足了他想要后代的愿望。又不失去自己的权威地位。这两个女人在妇女几乎无任何权力的社会里,却能想方设法专横跋扈。但是。她们所做的一切,是以伤害别人为基础的,残忍狡诈。不值得推崇。三、结语喜福会是一本女性小说,作者主要描写了几位女子在男权社会中的感情和生活经历。吴素云、龚琳达积极地去把握自己的命运;映映在命运面前消极被动,认
6、为命运是不可改变的,直到看到女儿的婚姻危机才开始改变自己:许安梅认为命运是靠自己的意志去把握的。并鼓励女儿在婚姻中争取主动权。这些女性人物都与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做斗争,这些社会制度的表现形式经常是父权至上伴随着大男子主义。在美国也是如此,妇女地位低,只是男人的陪衬,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正如露丝、莉娜的婚姻所表现出来的。通过喜福会中这些女性人物的故事,作者揭示了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化传统。任何听从大男子主义的三从四德的做法,似乎都是不可接受的,她会让女人失去自我,失去自主权进而失去尊严。女性只有自立自强,才能真正地拥有自我。才能幸福。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
7、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
8、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9、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